<p class="ql-block"> 很久没看过小说了,偶然从学校书架上发现路遥的《人生》,相较于《平凡的世界》的上中下三册,《人生》就一本,很快就可以读完。</p><p class="ql-block"> 主人公高加林毕业后,当上了村里的民办老师,这对一个农民家庭来说,如同漆黑贫屋里的一盏油灯。然而天不遂人愿,这天,加林回家带来了一个晴天霹雳的坏消息:他的民办教师被大队书记的儿子三星给顶替了。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希望被浇灭,在他最痛苦最落魄的日子里,同村姑娘巧珍给了他最纯真最无私的爱情,重新激发起他对生活的热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巧珍让我最感动的细节之一。</p> <p class="ql-block"> 不久,高加林的叔父转业回乡成为地区劳动局长,出于对局长的讨好,出于做了亏心事怕被局长怪罪,原先下了高加林民办教师的马战胜想办法让高加林在县里当上了通讯员。很快,他在工作中展露头角。此时,朝他扑面而来的,不仅有工作上的春风得意,还有家境优渥的城里姑娘黄亚萍的追求。经过思想斗争,他接受了亚萍,硬着心和巧珍分手。</p> <p class="ql-block"> 就算是分手,巧珍也在为高加林考虑。</p> <p class="ql-block"> 高加林和黄亚萍“恋爱的方式完全是现代的”,他感到新奇而激动。然而一段时间之后,高加林找工作的事被黄亚萍前男友的妈妈举报。高加林再一次回到农村,而巧珍也早已嫁给了农民马拴。</p> <p class="ql-block"> 高加林的选择错了吗?也许,无论他选择谁,他都会后悔。</p><p class="ql-block"> 巧珍的选择错了吗?要是她死缠乱打或再等等,她就可以和暗恋多年的高加林过一辈子。</p><p class="ql-block"> 黄亚萍的选择错了吗?她也只是在争取自己所爱,并没想过会造成这样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关于选择,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重要的是,每一个选择都是当时,权衡利弊后,遵从本心自己做出的认为最好选择。既然选择了,就要勇敢的承担和接纳选择的后果。</p><p class="ql-block"> 而对结果的未知也是人生的玄妙之处。当我们看到结果,会期待,会惊喜,会淡然,会无奈,会悔恨,会彷徨,会纠结,但正因为有了这样那样的体验,让原本没有意义的人生得以丰富多彩,生动有趣。</p> <p class="ql-block"> 书中的配角也是有血有肉,人物形象立体。</p><p class="ql-block"> 巧珍的妹妹巧玲是家中唯一读过书的女孩,乐观坚定有主见。从巧玲的身上,再一次体会到要对抗愚昧就一定要受教育。这段话是绝望的巧珍在嫁给马栓前,巧玲对她说的,让我想起《飘》里的郝思嘉对着红土地大声说“Tomorrow is an-other day.”。</p> <p class="ql-block"> 德顺爷爷是高家村的“扫地僧”,他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年轻时出过村驮盐、驮皮货,被迫和心爱的人离开,一生未娶。他用他的智慧,为高加林送上珍贵的人生建议。</p> <p class="ql-block"> 书中的序言和结尾耐人寻味。</p><p class="ql-block"> 序言里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p><p class="ql-block"> 刘巧珍追求文化,但没读过书,渴望读书,对高加林的爱慕是她对渴望读书的投射。“没有读书、 不识字”给巧珍带来自卑和心结,成了横在她和高加林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这种心结迫使她在被分手后匆匆找了同不识字的马栓。黄亚萍是高加林追求文化、追求大城市的投射。高加林对乡村是眷恋的,所以他是真的喜欢刘巧珍。他也是真的向往城市,向往更广阔的天地,所以他选择了黄亚萍。他对乡村的眷恋和对城市的向往,对爱情的取舍和对前途的执念,交织成他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结尾最后一章的“并非结局”简直是作者对未来的一场预言,1981年,路遥写下《人生》,改革开放的序幕已经徐徐拉开!高加林有才华、有野心,而且他有悟性,他经历了他成长了,他懂得了--爱和喜欢,都没有对错, 但也可以做到永葆初心,克制本性,坚守道德。他注定在时代的变革中闪闪发光,当年20多岁的他,之后的人生变化一定是惊艳的。</p> <p class="ql-block"> 《人生》的景物描写也很有画面感,仿佛将我带入一个融合了漫画与大西北乡村风光的奇妙世界。通常在事情的开端和结尾、心情变化的开端和结尾,有各类景象,想象力超级丰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