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时节话“碾转”

书玉阁

<p class="ql-block">《小满时节话“碾转”》</p><p class="ql-block">文/书玉阁</p><p class="ql-block">图/致谢网络!</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5457738</p> <p class="ql-block">  小满节气过后,江南雨水开始增多,北方和中原地区天气炎热干燥,农田里的麦穗沉甸甸的,由青开始泛黄至五月底、六月初,麦收的繁忙景象瞬间展开。碾转也正是这个季节采割,制作美味的时候。</p> <p class="ql-block">  碾转是一种传统食物,其由来和历史可以追溯到过去,特别是在青黄不接的时期,当新麦还未成熟,而旧粮又已耗尽时,人们为了应对饥饿,开始尝试食用尚未完全成熟的青麦。这种食物的制作方法是将青麦脱粒后炒熟或煮熟去壳簸净,再经过石磨的挤压拧转,使其成为条状。</p> <p class="ql-block">  碾转的制作过程虽然简单,但需要经过多个步骤。首先,需要从麦田里割下青黄不接的麦穗,然后揉搓去壳,再用簸箕簸走麦糠。去壳后的麦粒可以蒸熟或用小火翻炒至不焦不湿、充满弹性时阴干。最后,将麦粒倒在石磨上推着石磨转动,麦粒在石磨的碾压下变成色泽青绿、弯弯曲曲、细如粉条、长短寸许的碾转。</p> <p class="ql-block">  碾转的吃法多样,可以拌上葱花、蒜泥、香油等调味品食用,也可以炒上鸡蛋、拌以黄瓜丝等食材,别有一番风味。此外,碾转的名称和制作方法还与历史故事有关,如南宋年间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事,以及在蝗虫泛滥、庄稼颗粒无收的年代,人们为了保命而创造出的这种食物。</p> <p class="ql-block">  现在,碾转已经成为了一些地方的传统小吃,尤其在河南等地较为流行。然而,对于年轻人来说,碾转可能是一个陌生的词语,但它的制作方法和背后的故事仍然值得我们去了解和传承。</p> <p class="ql-block">  对于盛产小麦的河南来说,“碾转”则更有着一种特殊的乡野情怀。碾转是中原地区流传的一种古老面食,也是一道富有民间特色的时令小吃,直接用新鲜的青麦粒加工而成,浸透着缕缕麦香,凝结着民间智慧,堪为中原面食文化中的“原生态”。</p> <p class="ql-block">  一年中能够制作碾转的时间屈指可数,也就是麦熟前的几天。碾转的食材可以是大麦,也可是小麦,但是必须选那些刚刚灌完桨又没有干透,麦粒青而饱满且有一定硬度的麦子。</p> <p class="ql-block">  食不果腹的荒年,一碗弥足珍贵的碾转弥补了青黄不接的粮食短缺;衣食无忧的丰年,碾转摇身一变成为农人尝新的美味鲜物。在乡间,小满前后吃碾转很是风行,村妇们㧟着竹篮装着碾转走亲访友,上学的孩童们书包里带着碾转当零食。在豫中平原的乡村,麦收前夕流传着出嫁女儿回娘家的风俗,正如乡谚中所说“杏儿黄,麦儿黄,出嫁闺女看爹娘”“麦梢黄,女看娘”。</p> <p class="ql-block">  新鲜的碾转带着天然的麦香,不粘牙,有韧劲,清爽爽,甜津津,香喷喷,是一道难得的农家美味。碾转的吃法很多,可以炒着吃,也可凉拌吃,还可以用碾转烧汤,放些葱花、香菜,色香味俱全,喝起来清香怡人,满口生津。不过,但凡世间万物都有两面性,利弊相连,碾转亦是如此。碾转不易消化,吃多了就想喝水,一喝水就胀肚,容易撑破肠胃。</p> <p class="ql-block">  相传起源于南宋年间,民族英雄文天祥抗元失败被俘,一位老婆婆买通狱卒来看望被捕的文天祥,她决定用拿来的大麦做点吃食以示敬仰之情。她和一个河北籍的狱卒把大麦在火上一直烧,直至烤出清香味,然后在一块石板上用手搓,去掉皮后,大麦变成两头尖型的细长圆柱,香味四溢,文天祥风趣的取名为 “碾碾转儿”。后来,狱卒从大都回到老家河北,把这种制作技艺带了回来。因碾碾转儿味美,便在河北一带流传开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