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吃“碾转”

书玉阁

<p class="ql-block">《小满吃碾转》</p><p class="ql-block">文/书玉阁</p><p class="ql-block">图/致谢网络!</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5457738</p> <p class="ql-block">  小满节气过后,江南雨水开始增多,北方和中原地区天气炎热干燥,农田里的麦穗沉甸甸的,由青开始泛黄至五月底、六月初,麦收的繁忙景象瞬间展开。碾转也正是这个季节采割,制作美味的时候。</p> <p class="ql-block">  准备材料:首先需要准备一些乍黄还青的麦子,这是小麦灌浆、颗粒饱满但尚未黄熟的阶段,此时麦粒汁水充足,糖分还未转化成淀粉。</p> <p class="ql-block">  收割与处理:将割回家的麦子晾晒一段时间,用剪刀去除秸秆,只留下麦穗。然后揉搓去壳,再用簸箕簸走麦糠。</p> <p class="ql-block">  蒸熟:去壳后的麦粒可以放在锅里蒸熟。这一步是为了使麦粒变软,便于后续的加工。</p> <p class="ql-block">  碾压:蒸熟的麦粒可以用小火翻炒,直到麦粒不焦、不湿、充满弹性时,放在一旁阴干。最后将麦粒倒在石磨上推着石磨转动,麦粒在石磨的碾压下变成色泽青绿,弯弯曲曲、细如粉条、长短寸许的圆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食用方式:做好的碾转可以根据个味凉拌或鸡蛋、肉沫爆炒食用。这种做法简单但步骤较多,最终得到的碾转不仅具有独特的口感,还富含氨基酸、粗纤维等营养物质。</p> <p class="ql-block">  蛋炒碾转:碾转400克,三四瓣蒜切沫备用,鸡蛋2个,小米辣2个切碎,葱花少许,食用盐少许,味精少许,胡椒面少许,姜末少许。</p><p class="ql-block"> 做法:开火放锅淋油30克,将鸡蛋打碎待油热后倒入,翻炒至金黄倒出。锅内淋入10克油,再将葱花、蒜末、姜末、辣椒碎倒入翻炒,出味后将碾转倒入翻炒,大约翻炒五六分钟,根据自己口味,放入食盐、味精、胡椒面,翻炒均匀出锅,即可食用。</p> <p class="ql-block">  凉拌碾转:碾转400克,蒜瓣五六个到、姜末少许同蒜一起捣成蒜泥,食用盐、味精少许,香油,辣椒油,香醋。做法:将蒜泥倒入空碗,倒入食盐、味精、淋入香油、辣椒油、香醋,甜咸酸适合自己口味,搅拌成汁,拌入碾转即可。</p> <p class="ql-block">  碾转:也称做“捻转”或“撵转”,是河南有名的一种地方特色小吃,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古诗有作“麦青作撵转,麦仁作肉粥。”相传起源于南宋年间,民族英雄文天祥抗元失败被俘,一位老婆婆买通狱卒来看望被捕的文天祥,她决定用拿来的大麦做点吃食以示敬仰之情。</p> <p class="ql-block">  她和一个河北籍的狱卒把大麦在火上一直烧,直至烤出清香味,然后在一块石板上用手搓,去掉皮后,大麦变成两头尖型的细长圆柱,香味四溢,文天祥风趣的取名为 “碾碾转儿”。后来,狱卒从大都回到老家河北,把这种制作技艺带了回来。因碾碾转儿味美,便在河北一带流传开来。</p> <p class="ql-block">  对于盛产小麦的河南来说,“碾转”则更有着一种特殊的乡野情怀。碾转是中原地区流传的一种古老面食,也是一道富有民间特色的时令小吃,直接用新鲜的青麦粒加工而成,浸透着缕缕麦香,凝结着民间智慧,堪为中原面食文化中的“原生态”。</p> <p class="ql-block">  食不果腹的荒年,一碗弥足珍贵的碾转弥补了青黄不接的粮食短缺;衣食无忧的丰年,碾转摇身一变成为农人尝新的美味鲜物。在乡间,小满前后吃碾转很是风行,村妇们㧟着竹篮装着碾转走亲访友,上学的孩童们书包里带着碾转当零食。在豫中平原的乡村,麦收前夕流传着出嫁女儿回娘家的风俗,正如乡谚中所说“杏儿黄,麦儿黄,出嫁闺女看爹娘”“麦梢黄,女看娘”。</p> <p class="ql-block">  现在,碾转已经成为了一些地方的传统小吃,尤其在河南等地较为流行。然而,对于年轻人来说,碾转可能是一个陌生的词语,但它的制作方法和背后的故事仍然值得我们去了解和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