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抗战路:安徽无为

九九

<p class="ql-block">无为市,安徽省辖县级市,由芜湖市代管。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析巢县、庐江县地置无为县,名取“思天下安于无事,无为而治”之意。</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开创的以无为为中心的皖江抗日根据地,是全中国十九块抗日根据地之一。解放战争时期,“渡江第一船”率先自无为泥汊江岸发出。</p><p class="ql-block">福建省新四军研究会“重走抗战路”考察团,于2024年5月20日在无为市考察学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四军第七师司令部旧址】</p><p class="ql-block">新四军七师司令部旧址,位于无为市红庙乡海云行政村。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至1945年),这里是七师和皖江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七师政委曾希圣曾在此居住和办公,旧址包括七师机要室、师部会议室、政委曾希圣的办公室和卧室,以及当年曾希圣亲自栽植的棠梨树。</p><p class="ql-block">新四军七师在抗战期间,与敌寇进行了1000多次战斗,攻克日伪据点200多座,杀、伤、俘敌1.4万人,根据地面积扩大到3.7万平方公里,人口300多万,部队由2000人发展到3万多人,还有10多万地方民兵武装,成为党领导下的一支重要的革命武装力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四军第七师司令部旧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纪念馆旧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四军七师司令部旧址纪念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新四军七师司令部旧址纪念馆,</span>位于无为市红庙乡海云行政村。旧馆始建于1995年10月;新馆于2014年7月1日开馆,占地面积26400平方米,设有“皖江抗日起怒潮”“血泊中诞生的新四军第七师”“第七师健儿驰骋皖江”“永远的丰碑”等8个展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日军侵华战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皖江抗日起怒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血泊中诞生的新四军第七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四部分:第七师健儿驰骋皖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五部分:巩固发展的皖江敌后抗日根据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六部分:永远的丰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七部分:铁流浩荡继续征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八部分:信念如铁蕴清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戴安澜故居】</p><p class="ql-block">戴安澜故居,位于无为县洪巷镇练溪社区风和自然村。</p><p class="ql-block">戴安澜(1904—1942),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先后参加了长城抗战、台儿庄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保卫战、昆仑关战役等;先后荣获五等云麾勋章,华胄勋章,四级青天白日宝鼎勋章各1枚。1939年升任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第5军200师师长;1942年3月,赴缅甸抗击日军,5月26日,在缅北壮烈殉国。同年10月,美国总统罗斯福,追授戴安澜懋绩勋章,成为第一位获得美国总统勋章的中国军人;1956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2009年9月10日,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戴安澜故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安澜荷馨双槐)</p><p class="ql-block">安澜槐、荷馨槐,学名刺槐,干铁骨,花馨香。1942年5月26日,抗日名将戴安澜在缅甸壮烈殉国。同年10月,为纪念将军,在广西全州创办安澜纪念学校,后更名私立安澜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47年学校新迁安徽芜湖古城,将军夫人王荷馨在校内挥泪亲手扶培双槐。1952年,学校再更名“芜湖市第二中学”。因芜湖市第二中学搬迁,在各方关心下,双槐七十有四望乡移植,2022年1月21日终回故里。此为:为国横刀在远方,英年断肠未思量;七十回归不为晚,双槐长顾是故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共五区秘密交通站旧址)</p><p class="ql-block">戴汝谷故居。戴汝谷(1908-1972),抗战时期原中共五区第一届区委委员,地下秘密交通员。1940年春,随着国民党反共高潮的掀起,五区形势日益恶化,五区与县委失去联系,为确保无为抗日革命根据地,遵照无为县委指示,县委巡视员王光钧联系上戴汝谷、陈继贤、戴又峰,一同到桐东寻找党组织。在林立领导下组建桐无庐临时党政军委员会(又叫小组会),统一领导这一地区武装斗争。戴汝谷负责联系五区、桐东两地的事务,将自家作为秘密联络点,为防止被日伪顽盯上,交通员们以其老表身份取递情报,并迅速呈送严家桥七师师部,为巩固无为抗日革命根据地及桐东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p><p class="ql-block">渡江战役时期,戴汝谷为沿江船舶站站长,为全面确保大军渡江,夜以继日地来回穿梭于土桥、刘渡、姚沟等地,通过诉苦运动、形势教育、拉情感、立功表彰等多种形式,共筹集、修理征用木船100多只。渡江战役胜利后,表彰的“一等渡江英雄”马毛姐就是戴汝谷推荐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戴安澜塑像及纪念馆】位于无为市洪巷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乘车自无为市至池州市青阳县,途中经铜陵长江大桥,偶遇新大桥施工,幸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