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5月5日,在福州大饭店,在福建省东岚经济发展促进会文化专委会成立大会上,我被推举为首届东岚文化专委会副主任,跟随乡贤杨际岚主任,携手一帮东岚人,走在赓续东岚文化的春天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福建省东岚经济发展促进会东岚文化专委会成立</p> <p class="ql-block">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在这个百花飘香的春天里,我实现了梦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在东岚文化专委会成立大会上</p> <p class="ql-block"> 岁月如歌,时光飞逝。1980年,我考入福清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虽然不是什么名牌大学,但也成为渔村子里当年唯一的考生喜讯,鲤鱼跳龙门,邻里好羡慕。红红的鸡蛋堆满了母亲的铺边铺角。在亲友的祝福中,我开启了人生的新的征程,走出东岚山。</p> <p class="ql-block"> 当我第一次离开娘宫码头,第一次看到瑞云塔,第一次走过龙江桥,第一次走进明代宰相叶向高的后花园---豆区园,第一次坐在榕树下,第一次坐在华侨电影院看电影,第一次吃到海蛎饼,第一次拿起光饼并听着它的传说,第一次在“美中美照相馆”拍照时,我就开始反观我的家乡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娘宫码头</p> <p class="ql-block"> 我的大学同学来自莆仙、福清、长乐、闽侯、永泰、闽清等地,他们会对联,出口成诗,家乡有典故,特别是名人故里,状元佳话,老师讲课,也以福唐、莆阳、航城、梅溪、永阳名人为例,仿佛我来自哪颗星球,云里雾里。</p> <p class="ql-block"> 1981年,我不参加班级选举,直接闯入校“学生会”,成为第四届学生会宣传部长,而且成为第一届校运动会运动员代表,创三好积极分子,事实证明,星球人也有春天。</p> <p class="ql-block"> 1981年的暑假,我重回备考时所在的“碉堡”,平潭老街大路顶外婆家,同我外公李阿梅先生,我亲爱的外婆,我舅舅李金生、李金顺、李金兴,姨姨李金宋、李金玉,姨丈何文仁、蒋心华,还有舅亲李秋生、李金发,阿蒙古,阿鸟等,从大路顶“金钱、木通、阿加四”,“阿金嫲、立和嫲、灯志嫲”开始,了解老街故事,五福庙、从武牙科、打金打银店、观音堂、辕门口、渡船头、土丁街、中正堂和校场等南街往事,算是《平潭史话》的雏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平潭古街</p> <p class="ql-block"> 外公一席话,一发不可收。平潭的老物件、老照片、民间手艺、自然景观、民间传说、历史典故,逐渐成了我笔下的世事,案头的伴侣。</p> <p class="ql-block"> 这时候,有几位老人家,给了我力量。在忽远忽近中,我认得他们的名字和身份:何可澎先生、翁作椿先生、高诚齐先生、刘舜耕先生、陈国俊先生、吴正寿先生、张伟翔先生、念克谦先生、林光龙先生等,他们在县政协、县志办、文化馆开会、编撰、整理、出版平潭文史专辑、平潭民间文学作品,重振东岚文化,为新时代新平潭,注入扬帆奋进的强心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九十年代初出版的平潭民间文学作品丛书</p> <p class="ql-block"> 满头银发,眼镜深圈的老先生们,或背着手,或骑着单车,在政府路、翠园路和东大路,都可以看到他们身影,四个口袋的中山装,上口袋插着钢笔,略带驼背的样子,就是他们的标识。</p> <p class="ql-block"> 就是这群可爱的老头,掀起了海坛文风,鼓起了岚岛新风,也描绘了意气勃发的东岚春风。也因为他们,我开始觉得我的家乡有文化,而这文化,就是东岚文化。</p> <p class="ql-block"> 平潭,别称“东岚山”,是以君山为代表。春夏时节,君山顶便有云团笼罩,这云,称为“岚”。</p><p class="ql-block"> 这么浪漫而又优雅的名字,本身就很有文化。谁说海蚀地貌不是文化,谁说壳丘头遗址群不是文化,谁说帆船不是文化,谁说石头厝不是文化,谁又说做年过节妈妈手上的料理不是文化!</p> <p class="ql-block"> 1982年,我获得福州市首届硬笔书法比赛三等奖,受邀领奖,进了省城。虚荣心又促使我约上女友,第一次在福州汽车站牵手。前不久,福州汽车站拆迁,我特地前往送别,默默告别青葱岁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福州于山风景</p> <p class="ql-block"> 带着女友登上于山,陶醉于山的风景,尤其是满山崖刻,还有于山堂的书画展,更加吸引我,她说我都忘了她存在。此后,几十年里,于山、于山堂、白塔、定光寺和于山宾馆,成为我的菜。每经榕城,必有一游。</p> <p class="ql-block"> 这也许就是陶冶的意思。1984年,在公社文化站工作的我堂姐念丽华给了我一个名额,说是福州群众艺术馆培训各县文化站人员,于是,我毫不犹豫地参加了福州群艺培训班。在于山顶观音阁里上课,聆听沈觐寿先生、潘主兰先生、郑乃珖先生、周哲文先生、周炳旦先生、林暖苏先生(女)等给我们上课。其中,沈老留给我的记忆特别深刻,因为我偏爱写字。那一年,我还发挥了海岛主人的优势,将福州画院的林登雄先生、油画家高一呼先生等带到老家东澳写生,我的海边生活经验和见识,也得到了老师们的称赞。</p> <p class="ql-block">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时代的造就。就在我往返于福州和平潭之间的时候,另一道风景也正在形成:君山才俊冯秉瑞老师,东岚才子杨际岚老师,陈龙兴老师,郭祖兴老师,高名祥老师,任恢忠老师等陆陆续续调到省城工作,他们代表了新一代东岚人的风采,也代表了新时代东岚文化的输出,他们是我们东岚文化的翘楚,更是我们平潭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 这时,以榕城为中心的新一届平潭老乡联谊会组织,逐渐形成,也就是后来注册的福建省东岚经济发展促进会(1999年注册成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东岚促进会第六届理事会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 这里,我要特别提一下我的发小,族亲加同学念孝明。他毕业于厦门大学,1984年分配到省教育厅工作。我有上福州,第一个联系的人就是他。西子湖畔、闽都大厦、五一广场、于山风景区、东街口,都留下了我们散步、交谈的身影,互相勉励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 在他的帮助引领下,我也渐渐走近东岚经济发展促进会,从拜读《东岚之窗》,到拜访主编陈龙兴老师、郭祖兴老师和杨际岚老师,冯秉瑞老师,再到出席年会。2014年,我向东岚经济发展促进会赠送《平潭史话》800套(一套3本)。心想,自己也能够为家乡文化发展出一份力,感到十分欣慰。</p> <p class="ql-block"> 是啊,无论走到哪里,自己都是平潭人,东岚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踏浪人》书籍</p> <p class="ql-block"> 时间来到2021年,为了纪念老领导、老县长林文宝同志,回顾九十年代初平潭奋发崛起的往事,我们决定编写《踏浪人》。在每一次编委会议上,我都能近距离的听闻郭祖兴老师、杨际岚老师关于平潭“90后”的创业故事:当年的平潭缺水少电,交通闭塞,贫困交加。但是以林文宝同志为代表的一代东岚人,想方设法,发展经济,筹建大桥,呼声很高,困难重重。但是,他们没有放弃梦想,坚持不懈为平潭发展声嘶力竭鼓与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平潭县民间文学集成领导小组会议</p> <p class="ql-block"> 家乡情,骨肉亲。九十年代三大建设,影响深远。第一,小商品市场建设开张,农贸市场建设开业,以新华书店、文化馆、物质局、建筑公司、医院、汽车站为城市标志的新型建筑,拔地而起,随着中埔新庄、九一六和砂厂、盐场家属区的建设兴起,平潭新街市焕然一新,城市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娘宫轮渡新渡船启用,出岛交通的改善,令人振奋;第二,对台贸易,对外渔业劳务、远洋捕捞合作,勃然兴起,对台办、台胞接待站、平顺公司、国际公司等忙得不可开交,福清哥、福州仔半夜都想来平潭;第三,文化建设火热,闽剧团、电影院、文化站,乡镇点灯。旅游资源论证、调研不断,民间文学汇编,民俗文化挖掘等如火如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岚籍日侨翁秋光先生回乡投资兴业</p> <p class="ql-block"> 眼看耳闻家乡好,无私奉献赤子心。海外侨胞纷纷回乡投资兴业,捐资办学:日本的林光炜先生、翁秋光先生、台湾的颜伯岑先生、香港的王训强先生、王训泰先生等,都是那时候的积极侨贤。平潭幸福洋、芦洋农场、泰禾广场、实验小学、平潭一中、平潭县医院等都有侨胞支持帮助的项目,家乡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侨胞的深情厚义。这话由我来讲,显得有点孤单。</p> <p class="ql-block"> 谁不说俺家乡好?!</p><p class="ql-block"> 对于我,家乡平潭是血露地,生我养我;东岚文化之于我,是血脉,是灵魂,也是精神力量。</p> <p class="ql-block"> 我眼前的家乡长什么样,我很清楚。但是,经过几位文化界老前辈那么一说,那么一写,那么一讲,会令人热泪盈眶,会惊心动容,会让人荡气回肠。这,就是文化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我从小就很崇拜乡贤郭祖兴老师。过年的时候,他穿着整洁的西装,打着领带,从我门口经过,我母亲对我说:做人要像样(像他一样)。</p> <p class="ql-block">念家圣副主任赠送促进会一套《海壇文库》丛书</p> <p class="ql-block"> 疫情过后,我把完成《海坛文庫》编辑的事情跟郭老师说了,希望他写几句鼓励的话,他二话没说,写了《赞叹与祝福》,对我的行动很认可,有鼓励,也有新的期待,说写家乡不嫌多。他的扶持与栽培,我铭记在心。他再三叮咛,文化是化人的。以“愿成一道光,照亮更多人”为共勉。</p> <p class="ql-block"> 2022年春节,我在台湾过年。杨际岚老师向《两岸视点》杂志推荐了我的文章。他在多种场合讲话时,总用“家聖兄”,来称呼我,介绍我,认可我,提携与关爱之情,溢于言表。因为他的专业操守,富有口碑;因为他的勤耕文苑,威望崇高。在我心里,他就是当代东岚文化的一面旗帜。</p> <p class="ql-block"> 陈龙兴老师在福州多年,与何少川、蒋夷牧、许怀中等省市文化界人士交往密切。我的作品《平潭史话》,是念孝明带我见了陈龙兴老师,陈老师向许怀中部长(曾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厅厅长)推介的。许部长爽快地答应了写序言。他称赞了《平潭史话》的“史”的真实性和“话”的文学性。回顾了自己与平潭的渊源,他对于平潭的熟悉,对于平潭的赞叹,对于平潭的期许,令人感动,我铭记在心。后来,陈龙兴老师也鼓励我多写些好文章,还赠我一本《闽文化渊源》,厚厚的书籍,深切的期望。</p> <p class="ql-block"> 还有冯秉瑞老师,每一次见到他,他都是紧紧握住我的手,那么有力。话语很多,期待也很多。我说:“您是我的珠穆朗玛峰,我这辈子估计攀不过去了。”他说:“你要发挥愚公精神,是可以的。”我们在笑声中相向而立,立的都是东岚文化的志,远征不怠的心。九旬老汉,如椽大笔,一挥而就海坛风云,九大星辰;四季长歌,大江东去,忠义凝成家国情怀,一颗红心。(2023年,冯老完成《峥嵘岁月稠--翁绳金传》《剑胆琴心--张伟荣传》《丹心照汗青--曾焕乾传》《清气满乾坤--林中长传》《海坛英彦--共和国解放勋章获得者 吴兆英传》《铁骨丹心--吴秉熙传》《他在丛中笑--吴秉瑜传》《山高水长--高飞传》《凌尚武传》等9部平潭籍革命英烈传记,浩然正气,天日可鉴,赤诚之心,令人敬佩。)</p> <p class="ql-block"> 还有任恢忠会长,一见面就是:后生仔呀!新书出来一定要拿一本我看看啊。这话说的我都不敢再见他,写书哪有看书快啊。但是,老领导真希望我们年轻不懈,多为家乡著书立说,歌咏不止。冲着这份情,我们也要努力耕作,再立新功嘛......</p> <p class="ql-block"> 感恩大家的看重与信任,现如今我站在了东岚文化舞台的中央,成为引领新时期东岚文化走向与作为的决策者、核心人物,虽为民间社团组织,但有为家乡父老发声诉愿,讲述平潭故事,教导平潭新一辈树立爱国爱乡之志,与有责任,更著使命。我的挚友榕辉集团林辉平兄、长福集团林小强兄、海峡集团陈杰兄都已远去,他们都是在改革开放中叱咤风云的人物,也是真爱家乡的楷模。我们这一辈六零后平潭人,没有靠山,纯粹靠自己,吃苦耐劳,敢想敢闯敢担当;家庭观念强,家族意识重,孝行天下;还有,我们讲团结,传帮带,务实信用,不投机;我们不轻言放弃,硬汉单脾,意志坚定,性格坚韧;开朗干脆,崇恩尚义,乐善好施,慷慨无私!这就是资本,世代相传的东岚人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 讲好东岚故事,归根结蒂还是要靠东岚人;弘扬东岚文化,起心动念还是须有后来人。</p> <p class="ql-block"> 平潭属于中国,为看守东南门户,几百年栉风沐雨。两岸三通之后,平潭的区位优势,千年一遇。先行先试,共同家园建设,蓝图徐徐展开。十年之间,两桥飞架,俯仰之瞬,旧貌换新颜!是时代成就了平潭,是国家强大发展了平潭,平潭儿女,只有努力奋斗,只有精忠报国,才能不负国家,不负人民!</p> <p class="ql-block">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感怀历史眷顾,感恩时代重托,感念祖国强盛,才有今日平潭。一个人就是一滴水,只有汇入溪涧川流、江河湖海,才有面子、影子。在这新时代新征程上,除了奋斗,还是奋斗!</p> <p class="ql-block"> 复兴路上,自强不息;东岚文化,催人奋进!</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起努力,奔赴未来!</p><p class="ql-block">(福建作协 东岚文化专委会副主任 念家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于甲辰小满</p> <p class="ql-block"> 谨以此拙文,向福建省东岚经济发展促进会成立25周年,表示最诚挚地祝贺!向历届会长以及致力于福建省东岚经济发展促进会工作的各位乡贤的无私奉献精神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衷心祝愿家乡平潭顺风顺水,海晏河清,祝福家乡父老,街坊百姓幸福安康,百业兴隆,万事如意!</p> <p class="ql-block"> 特别声明:本期推送的文章中所使用或引用的个别网络下载的图片和历史资料,谨郑重向各位图片摄影者和文史作者表示诚挚的感谢。文章撰写中如有不妥之处,也敬请大家见谅。欢迎大家发言、关注、收藏、转发。欢迎乡亲乡贤及“东岚人”投稿,稿件内容包括word文本+相关图片视频,或已编辑好的美文。联系电话:19959370359</p><p class="ql-block"> 作 者:念家圣/文 </p><p class="ql-block"> 编 辑:念 龙 林清怡</p><p class="ql-block"> 审 核:郭祖兴 念孝明 </p><p class="ql-block"> 监 制:郭祖兴 冯秉瑞 杨际岚 </p><p class="ql-block"> 【岚源文化】《带您读平潭》第24期第3篇(共 116篇)</p>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念家圣,笔名海骆、寒天,男,汉族,1961年10月出生。旅日学者、作家、书法家,中学高级教师、原校长。现任黄檗文化促进会秘书长,福建省东岚经济发展促进会文化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任新加坡南洋学院客座教授、闽都文化研究会理事、福建师大黄檗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日本宋庆龄基金会会员、福州市业余讲师团讲师。代表作品有《平潭史话》系列丛书11本,另有《海坛文库》(上、下册)《华夏念氏文化通鉴》《海坛渔业史》《海坛轮渡史》《海坛海防史》《一家寺院·千年国术》《上野樱花·访日纪事》《高山凤梨·台湾日志》等专著。每周五《黄檗讲坛》享誉中日两国,书法作品被作为中日民间文化交流礼品。2017年荣获福州市第九届读书明星,2019年受邀出席国庆70周年天安门观礼,2021年度荣获福清市社科工作先进个人荣誉,2023年8月受聘福清市社科专家库专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