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主席珍贵照片集(二十七)

福全

<p class="ql-block">绝世照片——刚走完长征路的毛主席:瘦骨嶙峋,衣服破烂,让人心疼!</p><p class="ql-block">刚走完长征路的毛主席:瘦骨嶙峋,一脸愁容,衣服破烂,让人心疼</p><p class="ql-block">消瘦的身体!</p><p class="ql-block">伟岸的身躯!</p><p class="ql-block">崇高的思想!</p><p class="ql-block">伟大的灵魂!</p><p class="ql-block">学其万一人间龙凤!</p><p class="ql-block">得其千一可承天下!</p><p class="ql-block">文韬武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不拘小节,俯视天下,拯救万民,日月生辉,苍生洪福!</p><p class="ql-block">华夏中国!国中之国!</p><p class="ql-block">炎黄子孙!永世安康!</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大概拍摄于1936年,拍摄地点应该是陕北保安。</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毛主席,上身穿着一件又旧又小的深色棉袄。由于这件棉袄特别小,里面的单衣露出了一大截。</p><p class="ql-block">再看他下身穿的裤子,虽然这张照片不大清晰,但我们能看出,他的裤子又旧又皱。</p><p class="ql-block">虽然毛主席穿着不合身的棉袄,虽然毛主席穿着又旧又皱的军装,虽然他的皮肤黝黑,虽然他显得饱经风霜;但是,这些都遮不住他那强大的气场。</p><p class="ql-block">看他的身材,消瘦挺拔,宁折不弯,一副不屈不挠的样子。</p><p class="ql-block">看他的表情,冷峻坚毅,旁若无人,一副舍我其谁的样子。</p><p class="ql-block">看他的眼神,炯炯有色,坚定有光,一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样子。</p><p class="ql-block">那时的中央红军和毛主席,刚刚经历了25000里长征,终于来到了陕北这块仅有的根据地。</p><p class="ql-block">长征一年,红军损失惨重,人数锐减,生存条件更加艰苦。就连老蒋那些人都认为,红军偏安一隅,成不了什么气候。</p><p class="ql-block">谁能想到?就是照片上的这个人,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的这个人,在13年后,打跑了强大的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一个全新的中国。</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1937年,拍摄地点是延安抗大。照片右起,毛主席,罗瑞卿,林总,杨至成。</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很有视觉冲击力,四位开国元勋的表情和站姿真霸气。可以这样说,他们的气质,是任何优秀演员都模仿不来的。</p><p class="ql-block">毛主席、林总、罗瑞卿、杨至成,分别代表着领袖、元帅、大将、上将的形象。要想知道各级开国将领到底有多么威武?看完这张照片,你的心里就有底了。</p><p class="ql-block">看毛主席,腰板挺直,双腿跨立,两手叉腰,眼神坚定,一股强大的气流扑面而来,好一副舍我其谁的霸气。</p><p class="ql-block">看林总,右腿支撑,左腿虚步,双手自然垂立,身体侧斜,脑袋微偏,眼光凌厉,给人一种风轻云淡的感觉。这气度,真有大帅大将之风。</p><p class="ql-block">看罗瑞卿,身高马大,站姿笔挺,双手背后,目光警觉,他就像一个威武霸气的门神,时刻护卫着毛主席的安全。</p><p class="ql-block">看杨至成,站姿如松,表情严肃,嘴角略微绷起,一股不服输的样子。</p><p class="ql-block">说句实话,假如我们不认识照片上的四个人,当我们初次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也会眼前一亮、心里一惊,心想:他们绝非泛泛之辈。</p><p class="ql-block">我们现在看的影视剧,所有开国元勋的扮演者,只是部分再现了开国元勋的某些特点和气质。毛主席等人的真实魅力和气场,是演员们永远也模仿不来的。</p><p class="ql-block">衣衫蓝缕,面黄肌瘦,土枪土炮,危机四伏。在这样恶劣的环境和条件下,也只有毛主席他们这些人,才能够展现出非同寻常的精气神,才能够散发出无坚不摧的力量,才能够吸无数才子佳人汇聚延安。</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1937年,拍摄地点是陕北延安。照片左起,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朱老总,毛主席。</p><p class="ql-block">照片上的朱老总和史沫特莱同坐一条长凳。他表情温和,眼望桌面,一副认真倾听的样子。</p><p class="ql-block">朱老总看起来很瘦,也很精神,穿戴整洁力量,不愧是行武出身,不愧是八路军的总司令。</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毛主席,坐在一把木椅上。他翘着二郎腿,双手抱臂,表情淡然,眼睛微眯,一副笑看风云的样子。</p><p class="ql-block">仔细看毛主席的头发,又厚又长。露出来的头发,些许蓬松,给人一种随意且比较酷的感觉。</p><p class="ql-block">不得不说,毛主席的神态相当有范儿,让人一看,就觉得他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毛主席的那种架势,好像把朱老总和史沫特来晾在了一边。</p><p class="ql-block">史沫特莱在延安的日子,不仅进行采访、写作、报道,还把交谊舞带到了延安。朱老总,周总理,贺龙,毛主席等人,都先后学会了跳交谊舞。当然,周总理在法国勤工俭学的时候就学过。</p><p class="ql-block">据史沫特来记载,在延安的领导人中,贺龙元帅跳舞的节奏感是最好的。</p><p class="ql-block">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有好的一面,就有坏的一面。因为交谊舞的事情,延安闹起过不小的风波。贺子珍的负气出走,也和此事有关。</p><p class="ql-block">当然,史沫特莱的贡献是重要的,他对我党、我军及我们的政策,向世界做了客观的报道。她也为我们的抗战事业,做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史沫特莱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她对中国也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1950年,史沫特莱病逝于英国牛津,根据她的生前遗嘱,她被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的这张照片真有气势,他大手一挥,犹如指挥千军万马。</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1939年6月,拍摄地点是陕北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那天,是抗大成立三周年的日子,照片上的毛主席,正在给抗大全体师生讲话。</p><p class="ql-block">照片上的毛主席,穿着一身灰色的中山装,戴着一顶灰色的帽子。看他的衣服,已经洗得发白,又显得皱皱巴巴。但这些,遮掩不住毛主席那强大的气场。</p><p class="ql-block">照片上,毛主席左手叉腰,右手挥向天空。看他的表情,充满自信,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看他的眼神,坚毅深邃,一副抗战到底架势。看他的动作,潇洒自如,一副舍我其谁的霸气。</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上,毛主席的那只右手,显得尤为巨大。他大手在空中一挥,犹如在指挥千军万马。事实上,毛主席就是指挥着千军万马,不但指挥的动,而且指挥的好,指挥的精彩。</p><p class="ql-block">我军人才济济,能人辈出,性格各异。各路将领,各方政工,哪个不是能独挡一面?然而,只有毛主席,才能把这些人团结在一起,并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成为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p><p class="ql-block">邓小平说过:“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邓公对毛主席的评价,极为中肯,丝毫没有夸张的成分。</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说,毛主席作为一个个人,能够影响到历史的进程。能够影响历史进程的人,绝对是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伟人。</p><p class="ql-block">照片上的毛主席,表情丰富,动作潇洒,颇有气势,活灵活现,好像他就在我们眼前一样。</p><p class="ql-block">我们多么希望毛主席能从画面中走出来,多么希望能亲耳聆听他那富有磁性的湖南乡音给,多么希望能看到他那挥动起来的大手,多么希望能看到他那睿智的眼神。</p><p class="ql-block">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毛主席,老百姓永远不会忘记毛主席,劳苦大众更加不会忘记毛主席。</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1942年,拍摄地点应该是陕北延安120师师部。照片中的毛主席,正在给120师的干部们讲话。</p><p class="ql-block">照片中,毛主席穿着一身灰色的中山装,脚踏一双黑色的布鞋。这身衣服,也不知道穿了多少年了,看起来又皱又旧,还洗得发白。这双鞋子,不仅旧,上面还布满了灰尘。</p><p class="ql-block">注意看毛主席的裤子,左右两边各有一个深色的大补丁,别说,还挺对称的。也不知道原来裤子上的窟窿有多大,居然需要这么大的补丁。</p><p class="ql-block">衣服又旧又皱,裤子补丁摞补丁,布鞋满是灰尘,但这丝毫不影响毛主席,他那强大的自信和气场。</p><p class="ql-block">他站姿笔挺,气宇轩昂,即兴而讲,游刃有余。他谈笑风生,旁若无人,绘声绘色,言之有理。他大手一挥,充满自信,目光坚毅,信念坚定。</p><p class="ql-block">北宋苏轼曾经有一句名言,“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p><p class="ql-block">苏轼的这句名言,说的就是毛主席这样的人。论诗词书法,同时代,谁堪匹敌?论兵法军事,同时代,谁与争锋?论胸怀气度,同时代,谁人能及?论吃苦耐劳,同时代,谁能企及?论坚韧不拔,同时代,谁又能望其项背?</p><p class="ql-block">毛主席真乃伟人也!但从这张照片就可以看出,他的信仰有多么坚定,他的精神有多么乐观,他的生活有多么朴实无华,他的魅力有多么引人注目,他的气场又是多么的强大。</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1943年,拍摄地点是陕北延安杨家岭。照片中的毛主席,时年50岁,他的样子略微有些发福,他的发际线也高了起来。</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坐在那里,任凭小女儿李讷倚在自己身上。他乐呵呵的笑着,眼神中充满了慈爱。看来,他很享受和孩子们在一起的短暂时光。</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小李讷,穿着一件白色的上衣。这件上衣,既不新,也不时髦。她的两个手作手枪状,自顾自地玩了起来。不得不说,小时候的李讷,相当可爱。</p><p class="ql-block">毛主席的背后,还有一个小女孩。她左手捂着眼睛,右手拍着毛主席的肩膀,嘴里好像还说着什么。看来,她在毛主席的面前,一点也不认生。</p><p class="ql-block">这个小女孩是谁呢?这个小女孩叫叶燕燕,也叫叶燕,他是叶子龙的女儿。叶子龙曾长期担任毛主席的机要秘书,因此,叶燕燕的童年,就是在毛主席身边度过的。</p><p class="ql-block">叶燕燕是1941年生人,她比李讷大一岁,二人是同龄人,从小在一起长大。用现在的话来说,她俩是妥妥的闺蜜。</p><p class="ql-block">叶燕燕曾经回忆,小的时候,她和几个小伙伴同毛主席一起吃饭。小孩子嘛,吃饭总是会掉桌子上米粒、菜叶什么的。</p><p class="ql-block">毛主席也故意掉了些米粒,然后他就捡起来,放在嘴里吃掉。他边嚼边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p><p class="ql-block">小孩子们有样学样,都学着毛主席把掉在桌子上的米粒和菜叶捡起来吃了。</p><p class="ql-block">毛主席的一生就是这样,艰苦朴素惯了。他也言传身教,把这种艰苦朴素的作风传递给了下一代人。</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1946年冬,拍摄地点是陕北延安枣园。照片左起,毛主席,李讷,夫人。李讷是毛主席和夫人的女儿,时年6岁。</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毛主席,穿着大棉袄、大棉裤、大棉鞋,坐在一把木椅上,正在悠闲地看着报纸。</p><p class="ql-block">虽然这张照片不是很清楚,但我们看得出,毛主席的穿着十分简朴。 他那裤腿上斑驳的痕迹,不是洗得发白,就是布满了灰尘。</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夫人,正在教女儿认字。母女俩都很认真,一副其乐融融的样子。她们的穿着也很简朴,反正不是旧,就是破,有时候还打着补丁。</p><p class="ql-block">党中央毛主席在延安的时候,生活条件通常比较艰苦。到了冬天,天气寒冷的时候,大家只能躲在屋里烧火取暖。一旦阳光灿烂的日子,大家就迫不及待走到屋外,晒一晒太阳,呼吸一下新鲜空气。</p><p class="ql-block">有人说过,“延安条件艰苦,取暖以晒太阳为主。”还有人说过,“延安条件艰苦,取暖全靠左手暖右手。”看到这个画面,上面那两句话,所言不虚啊!</p><p class="ql-block">谁能想到?就是穿着打补丁衣服的毛主席,就是取暖靠晒太阳的毛主席,就是住着土窑洞的毛主席,四年之后,他带领大家打跑了国民党反动派。</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1946年,拍摄地点是陕北延安。照片左起,毛主席,毛岸英。</p><p class="ql-block">毛岸英是毛主席的长子,由杨开慧所生。自从1927年8月毛主席离家去组织秋收起义后,他们父子俩已经有19年没有见面了。</p><p class="ql-block">1946年,24岁的毛岸英从苏联回到国内,终于再一次和父亲团聚在了一起。</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毛岸英,穿着一身深色西服,打着一条红色的领带。他头发浓密、乌黑、油亮,向后梳着奔头,微微卷曲。他脸型消瘦,还很有型,一笑俩酒窝。</p><p class="ql-block">毛岸英的这身装扮,在那时候的延安,应该是非常时尚且显眼的。这也难怪,他刚回到国内,穿的还是在苏联时的旧衣服。</p><p class="ql-block">平心而论,毛岸英是一个非常帅气的小伙子。岸英本人,要比这张照片上的他帅多了。这张照片应该是抓拍,岸英根本来不及摆任何造型。</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毛主席,穿着一身灰色的旧中山装。他的发际线,已经走高了。此时的主席,已经53岁了,真是岁月不饶人呐!</p><p class="ql-block">毛主席的脸型也没有以前那么瘦了,但他的脸色依旧黝黑。他下巴上的那颗黑痣,更加明显了。不知道什么原因,他嘴上的胡须还是比较显眼的,这一点比较罕见。</p><p class="ql-block">注意看毛主席的表情,开口而笑,毫不掩饰自己内心的喜悦之情。</p><p class="ql-block">注意看毛主席的眼睛,看向他的右方。毛主席的这种表现,再次证明我的猜测,这张照片一定是抓拍的。</p><p class="ql-block">抓拍的照片,虽然未必能把人物的最佳形象展示给观者,但能把人物最真实的情感定格在这一瞬间。</p><p class="ql-block">照片中,毛主席和毛岸英之间的那种父子情,展现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注意看毛主席的眼神,充满了喜悦。细看之下,能看出他的眼神中藏着一种骄傲。骄傲什么?骄傲自己有一个一表人才的大儿子。</p><p class="ql-block">毛主席看到儿子,所表现出的那种喜悦和骄傲之情,我相信,任何做了父母的人都能感觉得到。</p><p class="ql-block">虽然毛主席喜欢自己的大儿子毛岸英,可一点也不惯着他。岸英来到延安没两天,毛主席就让他去上“劳动大学”了。什么“劳动大学”?这里的“劳动大学”就是让毛岸英下地里头干活,学种庄稼。</p><p class="ql-block">岸英不仅干过农活,还搞过土改,还在机械厂干过。可以这样说,岸英回到国内后,几乎没享受过一天的清福。</p><p class="ql-block">1950年10月,毛主席等领导人决定出兵朝鲜,毛岸英第一个向志愿军司令彭德怀彭总报了名。一个多月后,岸英壮烈牺牲在了朝鲜战场。</p><p class="ql-block">再看这张照片,毛主席是多么喜欢岸英啊!然而,他还是把岸英送上了朝鲜战场。还记得毛主席说的那句话:“我毛泽东的儿子上战场,还让谁的儿子上战场呢?”</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1947年,拍摄地点是陕北一带。</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毛主席,上身穿着一件皱皱巴巴的薄棉袄,头戴一顶软塌塌的帽子。这个帽子,模样奇怪,既不像红军帽,也不像八路军军帽,倒像是一顶毡帽。</p><p class="ql-block">别看毛主席穿着破旧,他却能带领一支800人的队伍,神不知鬼不觉地穿梭于几十万敌军之间。</p><p class="ql-block">西北那些军阀们,胡宗南、马步芳、马鸿逵、邓宝珊等,后来他们都得气吐血喽。他们加在一起几十万的军队,在一年时间里,居然连毛主席的影子都没摸着。后来,他们还被彭德怀带领的三万解放军几顿胖揍。</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毛主席,坐在一块石头上。他双手扶膝,左手还夹着烟。他满面春风,侃侃而谈,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这位女子,是毛主席的夫人。在主席的影响下,她也没显出任何的紧张。</p><p class="ql-block">事实情况是,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随时有可能在他们的附近出现,并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p><p class="ql-block">毛主席的这种气度,实在是令人敬佩,真乃“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p><p class="ql-block">毛主席的这种勇气,也实在是令人佩服,以区区三万解放军,与几十万敌军周旋。这胆子得多大吧?</p><p class="ql-block">毛主席的这种高瞻远瞩,更让人望尘莫及。他留在陕北的策略,拖住了胡宗南等人的几十万大军,有力地支援了全国其他解放军。</p><p class="ql-block">也正是毛主席在转战陕北的这一年当中,尤其是取得了孟良谷战役、陇东战役胜利之后,我军扭转了战场上的被动局面,为接下来的三大战役的胜利创造了可能。</p><p class="ql-block">不得不说,毛主席真乃大智大勇大度之人。论军事才能,论战略战术,论掌控全局的能力,老蒋等人跟毛主席根本就不在一个层面。</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1949年3月23日,拍摄地点是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p><p class="ql-block">照片上,毛主席坐在这辆敞篷吉普车的副驾驶上。他穿着灰色的大衣,头戴绒帽。他的表情平淡,眼神迷离,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p><p class="ql-block">他在想什么呢?可能他想得最多的是上京赶考,怎样考好,怎样避免当李自成。毕竟,打江山难,坐江山更难。</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后面的江青,正在上车。她也穿着灰色的大衣,头戴黑色的绒帽。她低头往下看,显得小心翼翼。注意看她的表情,能看出一丝丝兴奋的神色,尽管不是那么明显。</p><p class="ql-block">这天,是一个值得高兴的日子,毛主席带领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他们的目的地是北京城。</p><p class="ql-block">车队就要离开了,毛主席对随行人员说:“我们再也不搬家了。”听了毛主席的话,大家既感慨过去转战的日子,又憧憬着未来北京的生活。</p><p class="ql-block">1947年3月18日,党中央和毛主席,主动撤离延安,开始转战陕北。1948年3月22日,党中央毛主席东渡黄河,入住西柏坡。1949年3月23日,中央毛主席离开西柏坡,开往北京城。</p><p class="ql-block">大家看看这个时间节点,基本上都是一年。不得不佩服毛主席和解放军的伟大,一年上一个大的台阶,直至把国民党反动派全部打跑。</p><p class="ql-block">毛主席说,“我们再也不搬家。”这句话,既体现了毛主席对转战生活的厌倦,又体现了毛主席心中那份强大的自信。</p><p class="ql-block">正如毛主席所说,他们把家安在北京之后,再也没有搬过家。</p> <p class="ql-block">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列强要求我国继续赔款,毛主席:一切不平等条约,概不承认。</p><p class="ql-block">赔什么款?就是清末时期,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必须支付的所谓战争赔款。</p><p class="ql-block">这些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巨额赔款,清政府赔了整整十年。之后不是它不想赔了,而是大清亡了。</p><p class="ql-block">民国初年,袁世凯继续履行这个所谓的赔款义务。</p><p class="ql-block">到了老蒋当政时期,虽有免除赔款之协商,但是,列强稍微施压,老蒋就软了,继续当冤大头。</p><p class="ql-block">1949年,新中国成立不久,英美等列强发来外交照会,要求我国继续履行“赔款义务”。</p><p class="ql-block">毛主席批示:新中国概不承认有损中国主权的条约。此前所有通过侵略手段逼迫中国历届政府所签订的条约,我国一律废除。</p><p class="ql-block">西方列强,哪肯罢休?他们采取冻结中方财产、各种禁运的措施。</p><p class="ql-block">抗美援朝后,再没有哪个西方国家跟我们唧唧歪歪所谓赔款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在1950年的一个标志性时刻,一张珍贵的摄影作品捕捉到了毛主席在政治协商会议中鼓掌的场景。这一年,中国刚刚步入新时代,政治协商会议成为了国家重要的决策平台。</p><p class="ql-block">照片中,毛主席的面容显得格外专注而充满活力,他的双手热情地拍合,似乎在为会议上达成的共识和未来的希望鼓劲。这一刻,不仅是对会议成果的肯定,也象征着国家走向复兴的信心和决心。这张照片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记录下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p> <p class="ql-block">建国初,毛主席与女儿李敏的一张珍贵合影,李敏身穿碎花裙,十分漂亮!</p><p class="ql-block">在照片里,李敏显得有些害羞,她那甜美的模样让人印象深刻。而毛主席呢,依旧是神采奕奕,风采不减当年。细细端详这张照片,会发现作为父女的他们,在容貌上有着几分相似之处,尤其是那眼睛和嘴巴,神韵颇为神似。毛主席的慈祥和李敏的腼腆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温暖而动人的画面。</p><p class="ql-block">这张合影不仅仅展现了父女间的亲情,更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在特定时刻的状态与情感。它仿佛在诉说着那些过往岁月里父女之间的故事,那是独属于他们的温馨与美好,让我们感受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家庭中的另一面,也让我们对李敏有了更生动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上世纪50年代初,拍摄地点是中南海的湖边。照片左起,李讷,毛主席,毛远新,李敏。</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毛主席,就像任何一个普通的父亲一样,带着自己的三个孩子,走在大街之上。他右手拉着李讷,左手拉着侄子毛远新,照片最右边的是李敏。</p><p class="ql-block">照片上的毛主席,显得很幸福,走起路来铿锵有力。他心里应该是很高兴的,每天都有这三个孩子在身旁叽叽喳喳的,好不热闹。</p><p class="ql-block">自从1950年11月25日,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后,毛主席的情绪一度相当低落。中南海菊香书屋,萦绕着一股压抑的气氛。</p><p class="ql-block">在江青的建议下,毛远新的母亲朱旦华,就把毛远新留在了毛主席的身边。毛主席的脸上,流露出了久违的微笑。</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姊妹三个的身高,李敏生于1936年,李讷生于1940年,毛远新生于1941年。</p><p class="ql-block">尽管李敏最大,但妹妹李讷比她高了小半头。尽管李讷比弟弟毛远新只大一岁,但他却比弟弟高了一头半。看来,老话说的好,还是女孩发育的比较快。</p><p class="ql-block">毛主席这一家子,在战争年代,为革命牺牲的太多太多了。毛主席至少有六名至亲,为革命而牺牲。毛主席的后代,没有人享受特殊待遇,全都变成了和普通人一样。</p><p class="ql-block">毛主席的伟大,不只是创建了一个全新的中国,创建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他的人格也极为高尚,真正做到了不藏私利,天下为公。</p><p class="ql-block">时间过去的越久,我们老百姓越怀念毛主席,因为他就是我们普通人中的一员,而又不普通的一个人。</p><p class="ql-block">谁能做到毛主席这么大的成绩?谁又能做到一生艰苦朴素?谁又能不给后代留一点私利?谁又能把自己的儿子派到战场上?所以说,毛主席是伟人,至公至伟。</p> <p class="ql-block">早年,毛主席与未来儿媳邵华的珍贵合影,当时邵华扎着马尾辫,十分清秀!</p><p class="ql-block">有一张毛主席与青年时期邵华的罕见合影。照片里的邵华青涩无比,扎着两个马尾辫,那双眼眸清澈又明亮。邵华作为毛主席的儿媳,在毛主席的激励下,37岁的毛岸青和22 岁的邵华喜结连理。结婚后的邵华,全心全意地照顾行动不便的丈夫,在她32岁时迎来了他们的儿子。那时毛主席已77岁高龄,得知喜讯后高兴得热泪盈眶,并对邵华说道:“你是我们毛家的大功臣啊!”这简短的话语饱含着毛主席对邵华的认可与感激。</p><p class="ql-block">邵华用她的爱与付出,支撑起了一个温暖的家,她的坚韧与奉献也在这段历史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让后人看到了她的不凡与伟大。</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与毛岸青、邵华合影。</p><p class="ql-block">毛岸青身体不好,一直有邵华照顾。2007年3月,毛岸青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2008年6月,邵华因乳腺癌在北京301医院去世,享年69岁。</p> <p class="ql-block">52年,毛主席在军运会上的照片,气场强大,朱德投来欣赏的目光。</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1952年8月,拍摄地点应该是北京先农坛体育场主席台。</p><p class="ql-block">1952年8月1日到11日,我军在北京举行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届运动会,毛主席、周总理、朱老总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悉数现身。</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毛主席,端坐在一把木椅上。他不靠椅背,坐姿十分挺拔。他抽烟的动作极其潇洒,给人一种赏心悦目之感。再看他的表情,一副气定神闲的样子,好像一切尽在掌握之中。</p><p class="ql-block">不得不说,毛主席的气场真是太强了,隔着屏幕,都觉得有一种强大的引力在吸引着你的眼球。就毛主席这样的气势,放眼天下,谁人能及?</p><p class="ql-block">照片最左边,向这边看来的那位军人,就是朱德朱老总。朱老总靠在椅背之上,显得十分惬意。他转头看向毛主席,投来十分欣赏的目光。</p><p class="ql-block">男人之间的相互欣赏,更能证明彼此对对方的佩服之情。台上台下的所有将士,不正是朱毛红军演变而来的吗?</p><p class="ql-block">朱老总右后侧站立的那位军人,是粟裕粟总。他站姿笔挺,双手背后,眼望前方,好一副大将军的风度。</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右后侧站着的那位军人,是萧华萧将军。萧将军少年成名,是有名的娃娃司令。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成立特种兵,萧华任司令员。所以说,他是我中国人民解放军特种部队最早的领导人之一。</p><p class="ql-block">有萧华站在毛主席的身边,更给毛主席增添了几分气势。</p><p class="ql-block">看着这台上台下意气风发的将士,都是由毛主席和朱老总带起来的,都是毛主席和朱老总的兵。</p><p class="ql-block">1928年,朱毛红军会师井冈山的时候,才一万余人。谁能想到?21年后,朱毛红军发展到了几百万人之众。谁能想到?就是这支队伍,打跑了强大无比的国民党反动派。谁能想到?就是这支队伍,夺取了全国的政权,建立了一个全新的中国。</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他的各种策略几乎都公诸于世,敌人却学不来。</p><p class="ql-block">就拿红军时期的游击战来说,毛主席的战略战术、斗争方法,不是什么秘密。可老蒋他们就是学不会,也拿不出特别有效的应对之法。</p><p class="ql-block">再说抗战时期的《论持久战》,这本小册子也是公开发行的。日军估计也研究过,可鬼子也没有什么好招。</p><p class="ql-block">毛主席所有的斗争策略,敌人想得到几乎不费吹灰之力。然而,即便是知道,敌人也学不会,也应对的不好。</p><p class="ql-block">这是不是让人匪夷所思?毛主席简直太神了。</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上世纪50年代,拍摄地点应该是北京中南海。</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毛主席,穿着一身白色的睡衣,足踏一双黑色的皮鞋。按说,睡衣和皮鞋,是很不搭的。但是,毛主席这样穿,却显得十分自信和从容。</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坐在一把椅子上,他翘着二郎腿,左手搭在身上,右手夹着烟。</p><p class="ql-block">他正在吸烟,他脸上的表情既显得悠然自得,又显得不怒自威。</p><p class="ql-block">毛主席浑身上下,散发着一种魅力。这种魅力很吸引人,我们看着看着,眼光不由自主的就落在了他的身上。这是一种气场。</p><p class="ql-block">毛主席的气场是极为强大的。他的这种强大的气场是怎么来的呢?</p><p class="ql-block">首先,源自他的自信。随着一个又一个的成功,这种自信也不断加强。</p><p class="ql-block">其次,源自他的学识。毛主席学富五车,诸子百家,中外著作,他无所不读。</p><p class="ql-block">最后,源自他的功绩。一个人,只有做出一些与众不同的事业,经历过大风大浪,他的身上,自然会散发出一种强大的魅力。</p><p class="ql-block">老一辈革命家,哪个不是身经百战?哪个不是战功卓著?哪个不是星光闪耀?但是,在毛主席的面前,他们全都显得黯淡了些。</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1953年2月19日,拍摄地点是湖北黄石大冶钢厂。</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毛主席,穿着一件白色的衬衫。通过照片可以看出,他的衬衫已经湿透了。别看那时是寒冬季节,钢厂车间的温度,比酷暑还难耐。</p><p class="ql-block">毛主席的头发湿漉漉的,乱蓬蓬的。这头发是被汗水浸透的,汗如雨下,大概就是这个样子。</p><p class="ql-block">毛主席手里拿着个东西,正在看着什么。他到底拿的是什么?又在看什么呢?</p><p class="ql-block">他手里拿着的是一个蓝色看火镜,他正在看熔炉里的铁水。</p><p class="ql-block">看他瞪大的眼睛,看他紧皱的眉头,看他屏气吞声,看他不顾热浪的样子,这一切都表明了,他有多么认真。</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太想把这个国家治理好了。那天,他从船上下来的时候,已经天黑了。他不顾舟车劳顿,带领大家直奔黄石大冶钢厂。</p><p class="ql-block">大冶钢厂也不负毛主席的期望,我国近年的神舟飞天、嫦娥奔月、天宫北斗等航空航天项目里,都有大冶钢厂(今大冶特钢)的关键零部件。</p><p class="ql-block">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你知道他老人家留给了我们什么吗?他留给了我们一整套完善的工业体系,他留给了我们一个两弹一星的强国,他留给了我们一个独立自主的外交大国,他留给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1953年4月,拍摄地点是北京中南海丰泽园。照片左起,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邓颖超,毛主席。</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毛主席,穿着一身灰蓝色的中山装,带着一顶灰蓝色的解放帽。他红光满面,满脸笑容,眼光柔和,嘴巴微张。他好像在说着什么。</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邓芳芝,一幅当时农家老年妇女的打扮,显得朴素亲切。她用崇敬的眼神望着毛主席,笑容可掬。</p><p class="ql-block">一位烈士父亲的手,和一位烈士母亲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毛主席感慨地说道:“你失去了一个儿子,我也失去了一个儿子,他们牺牲的光荣,我们都是烈属。”</p><p class="ql-block">读完毛主席的这句话,让人心酸不已。人生三大不幸事,最不幸的就是老来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p><p class="ql-block">别看他们满面笑容,其实他们心里头,都苦着呢。这种事情,不落在谁的身上,谁也体会不到那种人生的苍凉。</p><p class="ql-block">自从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后,很长一段时间,毛主席都不苟言笑。中南海毛主席的住处,充斥着一种压抑的气氛。直到一年之后,毛远新的到来,这种压抑的气氛才逐渐消散。</p><p class="ql-block">此时的毛主席,就是一个普通人,就是一个普通的父亲。那种丧子之痛,只有毛主席和邓芳芝才体会的到。</p><p class="ql-block">无论是伟人毛主席,还是普通人邓芳芝,他们都是伟大的。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他们亲手把自己心爱的子女送上了战场。这样的父亲、母亲还有很多,他们都值得我们崇敬,我们也不应该忘了他们。</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1953年2月,拍摄地点是行驶在长江里的长江舰上。照片前排左起,杨尚昆,毛主席,汪东兴。</p><p class="ql-block">这是毛主席首次登临长江舰,也是他唯一一次乘坐舰艇视察人民海军。</p><p class="ql-block">也是在这艘军舰上,毛主席为人民海军题词,“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p><p class="ql-block">自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我国的沿海内河,帝国主义国家的坚船利炮都可以过来逛一逛,好不耀武扬威,如入无人之境。</p><p class="ql-block">他们不只是逛逛,还干涉中国人自己的事情。他们一不高兴,架炮就轰。我们技不如人,只能忍气吞声。</p><p class="ql-block">1910年,由于三座大山的残酷剥削,引起了长沙抢米风潮。腐败残暴的清政府,引来英美日德四国军舰,对老百姓进行了血腥镇压。</p><p class="ql-block">当时毛主席17岁,对外国军舰肆意在中国内河开炮的行为颇为愤慨。怎奈,国家极贫极弱如此,又有什么办法呢?</p><p class="ql-block">1949年4月,解放战争渡江战役期间,英国的紫石英号军舰,不顾我方早已发出的禁航通报,耀武扬扬威闯进长江前线交战地区。</p><p class="ql-block">在我方发出警告炮击以后,紫石英号依然我行我素。我方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开炮射击。紫石英号受伤搁浅。后来,我方又连续打跑打伤英方三艘军舰。</p><p class="ql-block">当时,毛主席给前线的指示就是,来一艘打一艘,直到打服为止。</p><p class="ql-block">经过紫石英号事件后,帝国主义国家的军舰再也不敢随意在中国的内海近海航行了。从清政府开始,100多年了,没有哪个政府敢这样。毛主席的气魄和胆识,可见一斑,不是谁都能比的,也没人能比得上。</p><p class="ql-block">截止目前,我国已经有三艘航空母舰下水,还有大量先进的驱逐舰,护卫舰,补给舰等等。我国的海军变得越来越强大,真正实现了毛主席他老人家的心愿。</p> <p class="ql-block">54年,毛主席坐小马扎的照片,看他那无拘无束的样子,真接地气。</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1954年,拍摄地点是北京故宫的城楼上。照片左起,韩炳文,毛主席。</p><p class="ql-block">韩炳文是故宫博物院保卫科的科长,毛主席来到这里视察参观,韩炳文责无旁贷。</p><p class="ql-block">毛主席曾经三次去过故宫,但是,他从来没有进到故宫里面。他只是在城墙上转过三次。</p><p class="ql-block">至于毛主席为何不进入故宫?想必大家也都能猜得一二。故宫是皇权的象征,而毛主席作为新中国的领袖,没必要,也没兴趣踏入这个象征皇权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单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毛主席这一生究竟是为了谁?他这一生为的是全国老百姓,绝非个人的一己私利。</p><p class="ql-block">可能是毛主席在城墙上走累了,就找了一个小马扎坐了下来。他左腿前伸,右腿弓起,左手扶膝,右手夹烟,目视前方,呵呵而笑,好一副无拘无束的样子。</p><p class="ql-block">毛主席是诗人、文人,是性情中人,也是人民中的一员。他那放松的样子,和任何一个普通大叔没什么区别。这是什么?这就是底气,这就叫接地气。不脱离群众,和群众的行为一模一样,和群众打成一片,这就是接地气。</p><p class="ql-block">毛主席这一生,从未脱离过群众。有人说他土里土气的,毛主席不以为意,反而觉得挺自豪的。毛主席觉得土是一种美,缺少了土的美,那就不接地气了。</p><p class="ql-block">我们之所以觉得毛主席那么亲切,不仅是因为他为穷苦老百姓打得了天下,更是因为他那平易近人的作风。</p><p class="ql-block">每每看到毛主席的画面、听到毛主席的故事,我们的心总是会被感动。不是因为我们心软,而是因为毛主席就是人民的贴心人。</p> <p class="ql-block">1954年,毛主席和蔡畅、史良、雷洁琼在一起合影。</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坐在椅子上,手中拄着一根竹竿,目视远方,气场非常强大!</p><p class="ql-block">受到毛主席接见的三位女性,身份可都不简单,尤其是蔡畅。</p><p class="ql-block">蔡畅自幼个性鲜明,勇敢倔强,小时候拒绝缠小脚,连哭带闹拼命反抗,是那个年代罕见的大脚女孩。15岁时,父亲将她许配给一个地主做妾,她愤然选择离家出走,从此踏上了革命的道路。</p><p class="ql-block">她的三哥叫蔡和森,是我党的早期创始人之一,毛主席称赞他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p><p class="ql-block">由于她的伴侣李富春同志的岁数比她小几个月,故叫她“大姐”,而周总理虽比她年长,也跟着亲切地叫她“大姐”。于是,老一辈革命家都叫她“大姐”。</p><p class="ql-block">延安时期,她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妇女干部,毛主席曾经赞扬她“桃李满天下”。</p><p class="ql-block">史良,是旧中国声名显赫的大律师,也是担任新中国首任司法部长的巾帼英豪。</p><p class="ql-block">她是我国著名法学家,抗日救国“七君子”中唯一的女杰,受到社会各界的尊重。新中国成立后,她曾任全国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等职。</p><p class="ql-block">雷洁琼,美国南加州大学硕士,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创始人之一,曾经担任政协副主席,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74岁高龄时又担任了北京市副市长,分管民政、民族和宗教。</p><p class="ql-block">2011年,雷洁琼因病离开人世,享年106岁,是照片上四人中寿命最长的一位。</p><p class="ql-block">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向他们致敬!</p> <p class="ql-block">在1954年的一个家庭场景中,一张珍贵的照片捕捉到了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瞬间。一位小男孩意外地带来了一只兔子,引发了一场欢乐的小风波。照片里,毛主席展现出了他亲和而温暖的一面,与他身边的李敏和李讷两位姐妹一同分享这份快乐。</p><p class="ql-block">孩子们的笑容纯真而灿烂,为这个温馨的家庭时刻增添了几分感动。这幅画面不仅记录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生活片段,也展示了领袖在私下的温情与亲切。</p> <p class="ql-block">在1954年的北戴河,一张捕捉到毛主席和陈云深谈的老照片,见证了两位老友的深厚友情。俩人自1933年相识以来,陈云凭借其在经济财政领域的卓越才能,赢得了毛泽东的极大信赖。</p><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毛主席不仅一次又一次地委以重任给陈云,而且在国家遭遇困难和挑战时,陈云总能勇敢面对,以创新的方法推进工作,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段历史不仅展示了陈云的才华和勇气,也体现了两位领导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信任。</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的卫士贲兰武,讲过一个很神奇的事情,中南海里的乌鸦很多,却很少去叨扰毛主席。</p><p class="ql-block">中南海里的乌鸦有多少?多到你不能想象。它们可以把一口碗口粗的树枝压断。有时候,到了晚上,大概有几十万只乌鸦回到这里过夜。</p><p class="ql-block">这些乌鸦嘎嘎叫,没日没夜地吵闹。可这些乌鸦,却几乎从来不去毛主席那个院子里。特别奇怪,院外边的树枝都被压断了,院内的树上却极少见到乌鸦。</p><p class="ql-block">后来,毛主席从丰泽园搬到游泳池。这里的乌鸦,也不在毛主席附近落。偶尔有乌鸦落到院子里,也不叫,只是东张西望,一会儿就飞走了。</p><p class="ql-block">贲兰武看到这些现象,觉得很奇怪,这些乌鸦他怎么就不去叨扰毛主席呢?</p> <p class="ql-block">一张珍贵的老照片。照片中是毛主席出席国宴,深情注视着桌面的美味佳肴,被摄影师发现并记录了下来,从老人家眼神中可以看出他对过往艰辛岁月的沉思。他对往昔峥嵘岁月的无尽感慨——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到万里长征的艰苦卓绝,再到抗日战争的烽火连天,直至新中国成立的礼炮轰鸣……每一次历史的转折,都是以无数先烈的鲜血和汗水铺就。</p><p class="ql-block">毛主席一生都在为中国奉献自我,从湖南韶山走出的青年,到革命战争的烽火岁月,再到新中国成立的喜庆时刻,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与坎坷。但他从未退缩,始终坚守着心中的信仰,为中国的独立、解放和发展不懈奋斗。他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他倡导“人民战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他提出的“三大改造”和“五年计划”,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在他接手这个国家时,国家正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5.4亿人口,人均寿命只有35岁,文盲率高达80%。然而,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新中国逐渐走出了困境,经济、工业和民生建设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毛主席离开这个世界时,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拥有9.3亿人口、人均寿命高达65岁、文盲率下降到20%的社会主义大国。</p><p class="ql-block">这一切的成就,都离不开毛主席的英明领导和无私奉献。他深知,只有国家强大了,人民才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因此,他始终将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将人民的福祉作为自己的最大追求。他的这种精神,不仅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成为了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每当看到这张老照片,我们都会被毛主席的深邃目光所打动。那不仅仅是对美食的欣赏,更是对过往艰辛岁月的沉思和对未来美好愿景的憧憬。正是有了这样的领袖和这样的民族精神,中国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p> <p class="ql-block">50年代,毛主席周总理等人的合影,看他俩中间有个帅哥,是谁?</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大概拍摄于上世纪50年代,拍摄地点应该是北京某地。照片中,那个戴眼镜且鼓掌的人,就是毛主席。毛主席右手边第二个人,就是周总理。</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最奇怪的地方是,毛主席和周总理中间,坐着一位“不知名”的帅哥。之所以说他不知名,是因为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个人,更不知道这个人是谁?</p><p class="ql-block">能够坐在毛主席和周总理中间的人,肯定不是一般的人物。我经过多方查找,终于查出,这个人就是“郑律成”。</p><p class="ql-block">郑律成?大家初次听到这个名字,是不是觉得很陌生?我也一样。其实,郑律成算得上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p><p class="ql-block">大家都听过《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又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吧?那威武雄壮的音律,激励着我国一代又一代的军人。这首曲子,就是由郑律成所谱写的。</p><p class="ql-block">大家有没有看过朝鲜人民军的阅兵?在阅兵时,所播放的《朝鲜人民军进行曲》,也是由郑律成所谱写的。</p><p class="ql-block">郑律成是不是很牛?中国和朝鲜两国的军歌,都是由他谱写的。这种情况,在全世界,都是唯一的。其实,他是与聂耳,冼星海齐名的音乐家。</p><p class="ql-block">郑律成本是朝鲜人(也可以说是韩国人),于1914年8月13日,出生于朝鲜全罗南道光州(今韩国光州)。</p><p class="ql-block">那他到底是哪国人呢?1939年,郑律成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他正式加入中国国籍。可以肯定,他是我们中国人,是我们的人民音乐家。</p><p class="ql-block">郑律成和毛主席、周总理早就认识了。早在延安时期,郑律成创作的《延安颂》首演,一曲刚过,毛主席便激动地站了起来,带头鼓掌。打这,他们就认识了。</p><p class="ql-block">看到这里,你就不难理解,毛主席和周总理为什么会让郑律成坐在他俩中间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张令无数人万分羡慕的照片,照片中的志愿军战士做梦都想不到,会得到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的亲切接见,你看他满怀喜悦笑不拢口了。更令他惊喜万分终身难忘的是,主席亲自给他新起一个名字。</p><p class="ql-block">原来,当时主席接见在朝鲜战场上立功归国的志愿军战士,在立功人员名单中,主席看到有一个战士名叫苏吊蛋,感觉这名字不太好听,于是主席主动提出给他改一下名字。这对于这名战士来讲是无上荣光啊,于是主席与这名志愿军坐在沙发上头对头 ,主席思考片刻后,在纸上写上了苏兆丹。并解释说“兆”是预示的意思,“丹”是红火的意思,合起来就是预示红红火火的意思,苏兆丹听到主席的解释高兴的不得了,想想看,能让主席给起一个名字,这是他一辈子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55年授衔仪式上,毛主席为贺龙元帅授衔的一幕,毛主席面带笑容,似乎正在说着什么!</p><p class="ql-block">这是毛主席为贺龙元帅授衔的一张老照片,拍摄于1955年,从照片中可以看出,毛主席亲自授予贺龙元帅军衔,毛主席笑得很灿烂,贺龙则一脸庄严肃穆,这是对他戎马生涯的最高赞誉,是对他过去功绩的肯定。当时,授衔典礼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p><p class="ql-block">曾经很多人劝毛主席,应该让他担任大元帅,毕竟连斯大林都给自己封了“大元帅”的军衔,没想到毛主席直接拒绝了,还开了个有趣的玩笑,我要是穿上大元帅服,要是兜不住我的大肚子,岂不是直接把扣子崩开?</p> <p class="ql-block">55年授衔,毛主席亲自为徐向前元帅授衔的一幕,恰巧被拍下来!</p><p class="ql-block">1955年,一个重要的日子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标志性时刻。这天,一位摄影师按下了快门,定格了毛主席与徐向前元帅的握手。照片中,主席的脸上带着轻松的微笑,而徐元帅则显得严肃、坚定。</p><p class="ql-block">这张历史性的照片拍摄于9月27日,在中南海怀仁堂的授衔仪式上。两位伟大的人物正站在怀仁堂的中央,徐向前元帅略微躬身,似乎在表示尊重或是对此刻的庄重认知。而毛主席则显得相对轻松,他的微笑仿佛预示着这一时刻对于新中国的深远意义。两人紧握的手,似乎在诉说着一份深厚的情谊与对国家的坚定承诺。</p><p class="ql-block">徐向前,这位在战争与革命年代展现出英勇与智慧的将领,有“布衣元帅”的雅号。他不仅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更是一位深受人民敬爱的公仆。他的生活简单而朴素,与他那不凡的成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既是一个历史时刻的见证,也是两位伟人深厚情谊的缩影。在新中国的伟大征程中,他们并肩战斗,共同为理想而努力。这一画面,让后人对于那个时代充满敬意,也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历史回忆。</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毛主席与小女儿李讷的珍贵合影,注意看,主席的手上拿着一只小兔子!</p><p class="ql-block">这是毛主席和李讷的一张老照片,拍摄于1955年,从照片中可以看出,父女俩人在逗一只小兔子玩。小兔子蜷缩成一团,李讷轻轻地将小兔子的耳朵提起,毛主席在一旁微笑着。</p><p class="ql-block">李讷出生于1940年,拍摄这张照片时已经15岁了,童心未泯,捉了一只小兔子玩,像献宝一样将兔子放到爸爸的手里。在这张照片里,我们可以看到毛主席的慈父形象。</p><p class="ql-block">李讷小时候爱淘气,8岁的时候就和好朋友一起扔瓦片到柿子树上去,事后毛主席说李讷淘气,她说自己以后再也不淘气了,毛主席则笑着说,淘气是聪明的一种表现。</p> <p class="ql-block">56年,毛主席和胡志明的合照,注意看那一排肌肉男,应该都是高手。</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1956年夏,拍摄地点是河北秦皇岛北戴河。照片前排左起,胡志明,毛主席。照片后排,那一溜小伙子,应该都是毛主席的警卫。照片后排左二,应该是毛主席的警卫队长陈长江。</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最引人注目的地方,不是毛主席和胡志明坦诚相对,而是他俩后面的那一排“肌肉男”。</p><p class="ql-block">看看这帮小伙子,长得多结实。虽然他们的肌肉不如健身人员的肌肉发达,但他们的身手,绝对在普通人之上。</p><p class="ql-block">可以这样说,这些小伙子能当上毛主席的警卫,绝对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挑出来的。</p><p class="ql-block">这些小伙子都隶属于一支神秘的部队,这支神秘部队的代号就是“8341”。8341是一个团的编制,专门负责保卫毛主席及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p><p class="ql-block">8341部队最大的特点,就是绝对忠诚于党中央毛主席。1971年,林彪外逃的时候,8341部队里的人,他没能带走一个。</p><p class="ql-block">能进入8341部队里的人,绝对都是地方部队中精英中的精英。就拿毛主席的警卫队长陈长江来说,他是从苏北军区被选进北京警卫部队的。整个苏北军区也就五六个人的名额。要知道,北京警卫部队还不是8341。所以说,陈长江能来到毛主席的身边,可谓是万里挑一。</p><p class="ql-block">陈长江在进入8341之前,当过地方特务连的侦查员、警卫员、部队模范。在解放战争中,他参加过大小站斗数十次。</p><p class="ql-block">据陈长江回忆,当时选拔的时候共有12项标准,选拔条件极为严格。这里只列出四项,第一,要求苦大仇深。第二,要求三代直系亲属都是贫下中农。第三,要求打过仗,有经验的老战士。第四,能吃苦,不怕死,服从命令,听指挥。</p><p class="ql-block">我们再回到这张照片,别看这些小伙子们看起来很普通,实际上,他们都是战士中的精英。看他们那结实的身体,看他们那警觉的目光,看他们那有力的站姿,猜得出,他们一个个都身手不凡。</p> <p class="ql-block">56年,毛主席和胡志明的合影,中间两位长得很喜庆,他俩是谁?</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1956年,拍摄地点是河北秦皇岛北戴河。照片中,坐着的两位,就是毛主席和越南领导人胡志明。</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和胡志明都只穿着一条短裤,看来,他们是刚刚游过泳。那时候,我国和越南的关系很好,关系好到什么程度呢?两个国家的领导人总是坦诚相见,就像照片中一样。</p><p class="ql-block">在两位领导人的身后,有一男一女站在后面。他俩笑得很开心,就像两朵花一样。这俩人长得也很喜庆。</p><p class="ql-block">这两个人是谁呢?左边那个男士,叫陈长江。右边那个女士,叫侯波。</p><p class="ql-block">陈长江是毛主席的警卫、警卫队长。从1950年底,一直到1976年毛主席离世,陈长江担任毛主席的警卫长达26年之久。</p><p class="ql-block">毛主席离世后,他又当过华国锋、邓小平的警卫。由此可见,陈长江的业务能力之强。</p><p class="ql-block">侯波是毛主席和其他党中央领导人的专职摄影师,她担任这一重要职务长达12年之久。也就是说,从1949年到1961年,我们所看到了领导人的大部分照片,都是由侯波拍摄的。</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后,陈长江、侯波等在毛主席身边工作过的人员,经常会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和访谈类的节目。每当他们谈起关于毛主席的往事时,他们脸上总是洋溢着一种幸福的微笑。</p><p class="ql-block">从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对他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得知,毛主席那平易近人、亲民的一面。</p><p class="ql-block">看照片上的毛主席,笑得多么慈祥。毛主席在人民的面前,总表现得像个自家人一样,与民同乐,与民同苦。事实上,毛主席这一生,心中也总想着咱们老百姓。</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在田间地头的照片,一张张、一幕幕都让人倍感亲切。</p><p class="ql-block">他老人家从来不摆架子,最反对的就是形式主义,经常深入田间地头,以获取第1手的资料。</p><p class="ql-block">从土地的翻耕到种子的下播,从苗期管理到庄稼收获,毛主席不放过任何一个环节,总会适时的出现在祖国的各片土地上。</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出生在农村,从小生活在农村,对农民的疾苦有切身的体验和深刻的了解。通过长时间的深入走访,毛主席提出了搞好农作物生产必须执行的的八项措施,即著名的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工、管”。</p><p class="ql-block">土:开垦荒地,扩大耕种面积。</p><p class="ql-block">肥:增加肥料,使农作物生产旺盛,增强抗病力。</p><p class="ql-block">水:兴修水利,做到旱涝保收。</p><p class="ql-block">种:推广优良品种,扩大复种面积,多种高产作物。</p><p class="ql-block">密:合理密植,增加土地的利用率。</p><p class="ql-block">保:保护和繁殖耕畜,并进行植物保护、防治病虫害。</p><p class="ql-block">管:消灭虫害和病害,适时进行田间管理。</p><p class="ql-block">工:改良旧式农具和推广新式农具,实行精耕细作。</p><p class="ql-block">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对农作物的深入了解,是不可能总结出如此细致而准确的方针的。</p><p class="ql-block">毛主席提出的农业“八字宪法”,对于促进农业稳产、维护我国粮食安全,发挥了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使农业生产蒸蒸日上,这是几千年都未有过的现象。</p><p class="ql-block">直到现在,虽然我国的农业发展由传统农业变成现代农业,可毛主席当年提出的八字宪法,依然适用。</p><p class="ql-block">一代伟人,为了人民翻身解放,为了人民当家作主,为了人民幸福生活,他战斗了一生,革命了一生,奋斗了一生。</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功在千秋!</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从来没脱离过群众,即便当上领袖多年,他依然极接地气。</p><p class="ql-block">看这张照片,这是1955年毛主席下乡视察时所拍摄的。当其他两个人还在田陇上窃窃私语时。毛主席却下到了田里。</p><p class="ql-block">我们不知道他在干嘛,也许他在看庄稼的长势,也许他在拔草,也许他在思考问题。</p><p class="ql-block">无论他在干嘛,足以证明他无边的地气。像这样的领袖,老百姓怎么会把他当外人呢?</p> <p class="ql-block">革命友谊</p><p class="ql-block">越南的胡志明主席到访中国</p><p class="ql-block">毛主席亲密地拉着他的手</p><p class="ql-block">妥妥的革命友谊</p> <p class="ql-block">在1957年的一个特别日子里,莫斯科大学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当时,毛主席访问了这所学府,并在演讲结束后,与一些学生代表进行了交流。在这珍贵的瞬间,摄影师捕捉到了毛主席与两位留学生——苏红和沈宁——的温馨对话。</p><p class="ql-block">这不仅是一次领导人与年轻学子之间的交流,更是跨越国界的友谊与理解的体现。这张照片,如今成为了那个时代友谊与希望的象征,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年代的温暖与真诚。</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1958年1月5日,拍摄地点是杭州小营巷42号军属居素吴的家里。</p><p class="ql-block">1958年1月5日,毛主席将要离开杭州的时候,突然提出要去老百姓的家里走走看看。当地的基层干部,就把他们一行带到了小营巷。</p><p class="ql-block">当毛主席来到军属居素吴的家里时,也许是屋里干净优雅的环境感染了他,也许是他走累了,毛主席就坐在窗边的藤椅上,看起了杭州日报。</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毛主席,穿着灰色的风衣,戴着一顶灰色的解放帽。他双臂搁在桌子上,右手点着报纸,嘴里好像在向身边的小男孩说着什么。</p><p class="ql-block">那个小男孩叫戚定,时年12岁。他本不是这家的孩子。打毛主席走进小营巷那一刻起,他就时不时地走到毛主席的身边。</p><p class="ql-block">对于小男孩的跟随,毛主席并没有生气,他身边的工作人员也没有做任何的阻止。这是什么?这就是地气儿。毛主席从来就是深入群众,从来也不允许工作人员把他与人民群众隔开。</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毛主席,一脸慈祥之色,显得特别亲切。如果不认识毛主席的人看到这张照片,还以为毛主席就是一个邻家大叔呢。</p><p class="ql-block">毛主席从来就是这样,衣着朴素,平易近人,关心民间疾苦。在老百姓的面前,他从来没有一点架子。他给老百姓的感觉,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p> <p class="ql-block">在1958年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中,毛主席与周恩来总理、朱德总司令等国家领导人共同体验了乘坐公共汽车的旅程。这次旅行的目的地是十三陵水库,他们前往参与劳动。</p><p class="ql-block">这张记录了他们乘车途中的照片极为珍贵,展现了领导人与人民紧密相连的一面。照片中,毛主席等人的神态自然,显露出与民同乐的情怀。这一幕不仅是历史的一瞥,也是领导人深入基层、亲身体验劳动人民生活的生动证明。</p> <p class="ql-block">1958年5月25日,毛主席乘公交车车赴昌平十三陵水库工地。</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1959年6月,拍摄地点是湖南长沙。照片上,站在毛主席身旁的这位女士,就是李淑一。</p><p class="ql-block">李淑一是杨开慧的同窗好友,二人认识于中学时期。从那时起,她们便成了挚友,互帮互助,亲密无间。以现在的话来说,李淑一和杨开慧是妥妥的闺密。</p><p class="ql-block">李淑一的丈夫是柳直旬烈士,他俩还是杨开慧介绍的。柳直旬是我党早期地方领导人,他在1932年的时候,就死于王明的左倾错误路线。</p><p class="ql-block">从1927年柳直旬离家闹革命,李淑一再没有见过自己的丈夫,也不知道他已经在1932年牺牲了。直到建国后,毛主席写信告诉了她这个噩耗。</p><p class="ql-block">1954年,毛主席知道李淑一年老体衰,生活不易,于是就把她推荐到文史馆工作。不料,文史馆没有录取李淑一,认为她的资格不够。</p><p class="ql-block">毛主席没有办法,只好用自己的稿费,经常接济李淑一一家。</p><p class="ql-block">1957年,李淑一曾经把自己写的一首思念丈夫的词,寄给毛主席看。于是就有了毛主席那首著名的诗词—《菩萨蛮•答李淑一》。其中有一句词,尤其出名,就是,“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p><p class="ql-block">1959年9月,李淑一写信给毛主席,请求在国庆节期间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礼。</p><p class="ql-block">这让毛主席十分为难,他思虑再三,回信道:“可能不行,不过你可以试试申请审批,应该也是可以的。”</p><p class="ql-block">看完这一段故事,你就知道,毛主席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即使是几十年未见的妻子的闺密,他也力所能及的给予帮助。</p><p class="ql-block">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毛主席是一个原则性极强的人。无论是谁,无论是自己的子女,还是亲朋挚友,都要按规矩办事,没有例外。</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与贺龙元帅交谈的合影,主席手中夹着烟!</p><p class="ql-block">1960年,一张历史的瞬间被定格:毛主席与贺龙在深入的交谈中,其中细节令人玩味。贺龙身形微倾,双手似乎在描述着某一情境,而毛主席则手持烟斗,眼神专注且略显沉思,仿佛在对贺龙的话语进行深度思考。</p><p class="ql-block">众所周知,香烟在毛主席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他常说,烟不仅是为了提神醒脑,更多的是帮助他集中思绪,放松心情。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每一根烟可能代表着一项重大决策的诞生。尽管物资供应紧张,但毛主席的烟斗从未空过。传说中,有时他甚至用碾碎的树叶来代替烟草,这不仅说明了当时的物资紧缺,更显示出毛主席的坚韧不拔和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尽管时间已经过去多年,但仍然令人产生许多遐想。它见证了两位伟大领导者在关键时刻的交流与互动,也反映出了毛主席在处理重大事务时的冷静与决断。对于那个特殊的时代,这张照片如同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两位革命巨人的真实情感与思考。</p> <p class="ql-block">这张珍贵的老照片拍摄于1965年,地点是在杭州。和蔼可亲的毛主席正在赏花。毛主席非常爱花,在他的很多诗词中都有体现,毛主席早在13岁时,就曾写过《咏指甲花》诗,赞美指甲花“叶小枝又弱”、“惟婢傲火天”,表明“我独爱指甲,取其志更坚”。他爱菊花,赞叹“战地黄花分外香”。毛主席有一阕著名的咏梅词,《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阕词是毛主席喜爱梅花的最好写照.</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毛主席,穿着一身灰色的中山装,带着一顶灰色的解放帽。他驻足站立在一棵花树之前,欣赏着眼前的繁花。</p><p class="ql-block">他看得那么认真,那么投入,好像要融进这春天里。</p><p class="ql-block">这是什么花?是梨花?还是海棠花?抑或是桃花?无论是什么花,它一定是充满芳芬,带给人们一种沁人心脾的感觉。</p><p class="ql-block">看他那陶醉的样子,看他那慈祥的面容,看他那微张的嘴巴,看他那挺拔的身姿,让人觉得他栩栩如生,好像他就在我们眼前一样。</p><p class="ql-block">现在的北方,依旧寒冷。看到这张照片,让人心里不由得升起一股暖流。不仅是因为春天的气息,更有毛主席那春天般的笑容。</p><p class="ql-block">每当看到毛主席的照片,看到他那和蔼可亲的笑容,我们不由自主就会产生一种思念他的感觉。</p><p class="ql-block">旧社会真的是太黑暗,处处充斥着不平等,处处都是不公平的现象,怎一个乱字了得。如果家里有上了年纪的老人,你稍微问一下,就明白毛主席为什么要推翻那个黑暗的旧社会。</p><p class="ql-block">毛主席那一代人,造就了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让所有的穷苦老百姓都能挺直腰杆做人,让弱者的膝盖不再那么柔软,让那些手中有权力的人不敢肆意妄为。</p><p class="ql-block">我们为什么会怀念毛主席呢?因为他给我们带来了“春天”,一个人人都能开花发芽的春天,一个人人都有机会出彩的春天,一个人人都有希望结果的春天。</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1962年9月,拍摄地点应该是北京中南海。照片左起,毛主席,刘少奇,刘亚楼。</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他们三个的手全都指向天空。他们在说些什么?他们又为何会不约而同地指向天空呢?</p><p class="ql-block">不卖关子,原来,空军司令刘亚楼正在向毛主席和刘少奇汇报首次击落敌军U2高空侦察机的情况。</p><p class="ql-block">1962年9月7日,我军发现,敌U2高空侦察机侵入我国领空。随即,我导弹二营进入战备状态,择机歼敌。9月9日,敌U2出现在南昌郊区一带,导弹二营择机发射地空导弹,将该机击落。</p><p class="ql-block">这是我军第一次击落敌U2高空侦察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值得庆贺。空军司令刘亚楼不敢耽搁,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汇报给了毛主席和刘少奇。</p><p class="ql-block">从这张照片可以看出,刘亚楼将军当时挺兴奋的,毛主席的脸上也露出了满意的微笑,刘少奇则对此淡然视之。</p><p class="ql-block">据统计,从1962年到1967年,我军共击落敌U2高空侦察机5架,并生俘3名敌飞行员,毙亡2名敌飞行员。</p><p class="ql-block">在毛主席那个时代,凡是侵入我国领空的敌机,我军毫不客气,能击落则击落,不能击落则击伤,绝不惯着他们。据统计,从1949年到1969年,这20年间,我空、海军共击落敌机141架、击伤238架。</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1963年6月29日,拍摄地点是北京中南海。照片中,有毛主席,朱老总,刘少奇,徐特立,杨尚昆。照片最左边的那位,是时任国家体委副主任的荣高堂。</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荣高堂,正在给毛主席介绍我国运动员所获得的三个奖杯。1963年,在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举办的第27届乒乓球世锦赛上,我国运动员一举斩获三项冠军。这三项冠军分别是,庄则栋的男子单打冠军,张燮林、王志良的男子双打冠军,李富荣、王家声、徐寅生、张燮林、庄则栋的男子团体冠军。</p><p class="ql-block">看毛主席那认真的表情,多么入迷,他的内心肯定是高兴的。看刘少奇、杨尚昆,也在认真地听荣高堂的讲解。看朱老总,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笑开了花儿。</p><p class="ql-block">说起乒乓球,毛主席和周总理也都非常喜欢打乒乓球。早在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就曾经组织过一场乒乓球比赛,毛主席也参加了,他用的还是一个木匠刻的光板乒乓球拍。</p><p class="ql-block">据我所知,毛主席喜欢两项运动,并且坚持了很多年。这两项运动,一个是游泳,一个就是打乒乓球。</p><p class="ql-block">怪不得我国的乒乓球竞技水平这么高,这是有原因的,有传承的。从建国之初开始,我国的乒乓球运动员,就逐渐称霸了世界。</p><p class="ql-block">大家可能不太理解,为什么毛主席、朱老总等人对世界冠军这么感兴趣?想想以前的历史,我们就明白了。</p><p class="ql-block">在我国积贫积弱的时候,中国被许多外国人污蔑为“东亚病夫”。1936年,在德国柏林举办的奥运会上,我国没有获得一枚奖牌。甚至于,绝大部分项目都没有进入复赛。当时,新加坡的一家报纸上登了一幅漫画,题名为《东亚病夫》,对中国人极尽讽刺之能事。</p><p class="ql-block">1959年,容国团在第25届乒乓球世锦赛上,荣获男子单打冠军,同时也是我国的第一个世界冠军。他们回来的时候,体委主任贺龙元帅亲自接机。他喜极而泣,动情地说道:“谁说我们是东亚病夫,我们中国人照样可以拿世界冠军!”</p> <p class="ql-block">在1963年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毛主席在上海的锦江饭店享受着难得的闲暇时光。这一年,他的身影被永久地定格在了一张照片中,照片显示他坐在椅子上,一腿轻松搭在另一腿上,手中轻握着一份卷起的报纸。他的脸上洋溢着温和的笑容,透露出一种慈祥和放松的气息,仿佛所有的重担在这一刻都已放下。</p><p class="ql-block">锦江饭店,这个见证了无数历史时刻的地方,再次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背景。毛主席选择在这里暂时远离政治的喧嚣,享受片刻的宁静。这里的环境优雅,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让人放松的氛围,正是毛主席喜欢的那种。</p> <p class="ql-block">60年代,毛主席与年仅20岁的张玉凤在火车旁的合影,张玉凤显得有些拘谨!</p><p class="ql-block">在1964年的某一天,一个年轻的列车员张玉凤在她的职业生涯中迎来了一个难忘的瞬间:与中国的领导人毛泽东站在一起,合影留念。那时的张玉凤,只有20岁,正值青春年华,她的工作地点是毛主席的专列,这是一个对许多人来说难以企及的荣誉位置。</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不仅记录了张玉凤青春的容颜,更是她人生轨迹的一个重要标志。六年后的1970年,张玉凤被选拔为毛泽东的机要秘书,这一职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意味着她不仅在毛主席的个人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也参与了许多重大的历史时刻。</p><p class="ql-block">张玉凤的故事体现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历史紧密相连的特点。她的职业生涯,从一个普通的列车员到国家领导人的密切工作人员,展现了个人奋斗与历史机遇的结合。这张合影,不仅是张玉凤个人记忆中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独特的镜头,捕捉了那个时代的氛围与精神。</p><p class="ql-block">通过张玉凤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在那个动荡而充满挑战的时代,年轻人的奋斗与成长,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共同编织了中国的现代史篇章。</p> <p class="ql-block">主席和夫人彩色老照片。照片上,主席正在阅读报纸,夫人坐在主席旁边,把头偏向主席一方,似乎和主席一起看报纸。主席看得很认真,夫人也很认真。两人面含微笑,表情平静,显得十分亲密。</p> <p class="ql-block">夫人和主席的合影。这是一张很少见的合影,展现了主席和夫人日常生活的真实片段。照片上,主席双腿之间放着一根简单的拐杖,手上夹着一根烟,他似乎正在听夫人说什么。夫人穿着黑裙子,脚上隐约可以看出穿了黑皮鞋,显得很优雅。她温柔地看着主席,就像是一个正在受教育的学生。</p><p class="ql-block">在这张照片中,夫人和主席都显示出难得的松弛感。</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1964年12月26日,拍摄地点是中南海。照片左起,陈永贵,邢燕子,毛主席,董加耕。</p><p class="ql-block">熟悉毛主席的人都知道,每年的12月26日是个特殊的日子,就是毛主席的生日。在1964年12月26日这天,毛主席用自己的稿费,在中南海的家里,宴请了几位著名的劳动模范。</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毛主席,穿着灰色的中山装。他的发型很酷,额头宽阔,皮肤白净,眼神炯炯,微微而笑,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这三位劳动模范,也都敞开了笑,敞开着说。他们在毛主席面前,都是一副无拘无束的样子。这正说明,毛主席平易近人的本色。这更说明,毛主席和劳动人民之间没有丝毫的隔阂。</p><p class="ql-block">这三位劳动模范,都不简单,都是当时农民中的佼佼者。</p><p class="ql-block">陈永贵种粮、带动农民发展生产绝对是一把好手。在农业生产工具十分落伍的新中国,他带领大寨村村民在粮食生产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成绩。也正是凭借在大寨村的成绩,陈永贵一路升迁,最后官拜副总理。</p><p class="ql-block">邢燕子初中毕业后,并没有留在城市,而是去了农村。她在司家庄村,组织了“燕子突击队”,带领全村妇女发展生产、发展副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p><p class="ql-block">董加耕高中毕业时,他的成绩很优秀,他本来是可以去上北京大学的,不料,他却毅然决然的回到了家乡董伙村,扎根了农村。在他的带领下,他们改变了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1964年6月15日,拍摄地点是北京西山。这是毛主席参观“64全军大比武汇报表演”时,所拍下的照片。</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毛主席,上身穿的一件白色的衬衫,下身穿着一条宽松的裤子。他摆出架势,挥拳打在沙包之上。</p><p class="ql-block">毛主席的动作不是那么协调,也不是那么有力。本来嘛,毛主席本就不擅长舞枪弄棒、挥拳扫腿。</p><p class="ql-block">毛主席的动作显得相当可爱,这可把周围的人给逗乐了。他自己也哈哈大笑了起来。</p><p class="ql-block">注意看沙包上的头像,两个沙包上有两个不同的头像,他们分别都是谁呢?</p><p class="ql-block">左边那个沙包上的头像是蒋介石。他的头很光,光的发亮,这不就是蒋光头吗?</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幽默的很,看见老蒋的头像,便饶有兴趣地说道:“好朋友,好几年不见了,我要来打你两下。”说完,他便向画有老蒋头像的沙袋打了几拳。</p><p class="ql-block">第二个沙包上,画的是一个美国大兵,他的头盔上还写着两个字母“US”。</p><p class="ql-block">说到这里,不得不佩服毛主席等老一代革命家的智慧和勇气。50年代,在朝鲜战场,他们打败了以美国为首的所谓的联合国军。62年,中印边界冲突,他们打的印军一溃千里。69年,珍宝岛保卫战,苏联没占着一点便宜。还有紫石英号事件,还有抗法援越、抗美援越,等等。</p><p class="ql-block">可以这样说,在毛主席等第一代领导人的带领下,我军有汉唐遗风,可谓是打遍天下无敌手。</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1964年,拍摄地点是北戴河。</p><p class="ql-block">照片上,毛主席上身穿着一件白色的衬衫,下身穿着一条灰色的裤子,脚上穿着一双黑色的皮鞋。</p><p class="ql-block">他右手执缰,左手自然垂下,胯下一匹毛色发青的白马。毛主席表情从容,又若有所思,骑着这匹小青马,一定让他想起了过去的峥嵘岁月。</p><p class="ql-block">尽管此时的毛主席已经71岁高龄了,但仍然可以看出,他曾经是一位优秀的骑师。伟人骑上骏马,依旧显得英姿勃发,帅帅的样子。</p><p class="ql-block">毛主席虽不善于舞枪弄棒,但对于骑马这件事来说,他还是非常擅长的。过去打仗,条件艰苦,根本不可能有小汽车,除了骑马,就是走路。</p><p class="ql-block">在延安时期,毛主席有一匹小青马。这匹小青马,虽然没那么高大,但它性情温顺,吃苦耐劳。每次它一见到毛主席,就发出欢快的嘶鸣。</p><p class="ql-block">这匹小青马,曾经陪伴毛主席整整12年。在这12年里,它立下了汗马功劳。无论是平时的骑行,还是在毛主席转战陕北时期,它都任劳任怨,跟随主席左右。</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和他的小青马感情极深,每当遇到难走的路,主席就主动下马,以减轻小青马的负担。</p><p class="ql-block">三大战役结束后,党中央毛主席要离开西柏坡,这时需要坐汽车大踏步的前进,毛主席就此告别骑马的历史。</p><p class="ql-block">毛主席要求,对他的小青马,一不准剥皮,二不准吃肉,三不准拔毛。</p><p class="ql-block">1962年,毛主席的这匹小青马老死于北京动物园,后被制成标本,收藏与延安革命纪念馆,成了国家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在1964年的一次军事检阅中,毛主席的行为捕获了一个罕见而珍贵的瞬间。尽管他领导过无数胜利的战役,毛主席很少亲手持枪。这一次,他不仅细致地检查了一支枪的瞄准设备,还亲自举起来试射,展现了他对军事细节的关注。</p><p class="ql-block">随后,他进行了模拟瞄准的动作,正是这个动作被摄影师巧妙地捕捉下来,留存为历史。这张照片因其独特性而格外宝贵,展示了一个平时不见于公众视线的毛主席形象,反映了他对国防和军事训练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照片拍摄于1964年10月,毛主席在首都剧场观看古巴国家芭蕾舞团表演的《吉赛尔》,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表演结束后,毛主席接见了全体演员,并和吉赛尔的扮演者阿丽西亚·阿隆索亲切握手。</p><p class="ql-block">照片中,但在毛主席身边的这位美女就是古巴著名舞蹈演员阿隆索,被称为古巴的国宝级人物。</p><p class="ql-block">你可能想不到,她是一个近乎全盲的人,一只眼失明、另一只眼只能看不到两米远的地方!</p><p class="ql-block">阿罗索从小喜爱舞蹈,有很高的艺术天赋。然而,在她19岁那年,不幸降临了,患上了罕见的眼疾,两只眼睛几乎完全失明。</p><p class="ql-block">眼睛看不清,对舞蹈演员来说是致命的缺陷,一般人就应该退出这个行业了。可她却不向命运低头,走出医院后,凭着惊人的毅力又重回舞台,并一手创办古巴国家芭蕾舞团。</p><p class="ql-block">就在这种半盲状态下,阿隆索对舞蹈艺术精益求精,几乎演遍了所有的世界经典芭蕾舞剧中的主要角色,而且从十几岁一直演到了古稀之年,成为芭蕾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位奇人,创造出一段人间神话。</p><p class="ql-block">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蔗糖、雪茄、阿隆索”,是古巴文化在国际上最鲜艳的旗帜,阿隆索这个名字早已超越了芭蕾,成为古巴的三大标志之一。</p><p class="ql-block">阿罗索退休后,有记者问她:人民把您的名字列为古巴三大标志之一,您有何感想?</p><p class="ql-block">她回答说:能被大家作为古巴在世界上知名的特产看待,我非常荣幸。优质的古巴雪茄和白糖要归功于大自然的恩赐,然而优秀的古巴舞蹈文化则是古巴人天性的表达,我团借助古巴人这一天性来弘扬舞蹈艺术。”</p><p class="ql-block">现如今,古巴的三宝——蔗糖、雪茄、阿隆索中,蔗糖和雪茄还在盛产,却不再有阿隆索了。就在2019年,阿罗索因病去世,享年98岁。</p><p class="ql-block">1964年那次访华演出时受到毛主席的接见,她铭记在心,视为终生的荣耀。</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1965年4月13日下午四点半,拍摄地点是武汉东湖宾馆。</p><p class="ql-block">照片上的这名小战士,叫阮班贵,时任武汉东湖宾馆警卫。</p><p class="ql-block">那天,阮班贵正在岗位执勤,遇见毛主席散步归来。他赶紧立正敬礼,叫了声,“主席好!”</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停下脚步,呵呵一笑,说道:“辛苦了。”不久,毛主席又说:“咱们合个影吧?”</p><p class="ql-block">阮班贵强压着自己激动的心情,整理了一下军装,就走到了毛主席身边。随着咔嚓一声响,这张照片就问世了。</p><p class="ql-block">虽然阮班贵和毛主席合过影,但在随后的日子里,并没有任何人给他一张照片。他也从来没有见到过自己和毛主席的合影。他甚至怀疑这张照片是否拍成了。</p><p class="ql-block">尽管如此,阮班贵始终记得那个激动人心的瞬间,这让他在后来的各个工作岗位上,都一直兢兢业业地工作,直至退休。</p><p class="ql-block">2008年的一天,阮班贵得知毛主席曾经的摄影师钱嗣杰,首次公开发布了毛主席的一些珍贵照片。他专门跑到武汉的一个大书店,找到了他和毛主席的那张合影。</p><p class="ql-block">阮班贵激动坏了,已经过去43年了,他终于亲眼见到了他和毛主席的那张合影。他把照片翻拍,放进了一个精致的相框里,摆放在了家中。</p><p class="ql-block">毛主席不经意间的一个举动,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阮班贵这些年,无论他遇到多么大的困难,只要想起和毛主席的合影,他就感到浑身又充满力量。他的一生比较清贫,但他无论在哪个平凡的岗位上,都不敢懈怠。</p><p class="ql-block">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毛主席就是多种精神的象征,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一种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一种自力更生的精神,一种艰苦朴素的精神,一种契而不舍的精神,一种不与坏人同流合污的精神,一种坚持信仰和梦想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60年代,毛主席与陈老总的一张珍贵合影,主席身披军大衣,笑容和煦!</p><p class="ql-block">在20世纪60年代的某个寒冷日子,中国历史上的一幕被永久定格。这张难得一见的照片记录了毛泽东主席和他的亲密战友陈毅的温暖时刻。照片中,毛主席身着一件厚实的军大衣,头戴军帽,面带和煦的笑容,展现了他作为国家领导人的独特魅力和强大气场。陈毅站在他的身旁,两人显得十分亲密,共同见证着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p><p class="ql-block">这一刻,不仅展现了领导人之间的深厚友谊,也反映了60年代中国政治社会的一面。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毛主席和他的同志们肩负着国家的未来和人民的希望,他们的形象成为了鼓舞人心的象征。照片虽然静默无声,却能跨越时间的界限,传递出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历史氛围。</p> <p class="ql-block">60年代,毛主席和许世友的合影,什么叫爱将?大概就是这个样子。</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和许世友,可谓是不打不相识。早在1936年,许将军曾对批张运动产生疑虑,做出过出格的事情。毛主席亲自出面,苦口婆心,推心置腹,才使得许将军幡然醒悟。</p><p class="ql-block">自此以后,许世友就有了毛主席爱将的美名。有毛主席爱将之称的将领,真的不多,许世友便是其中一个。</p><p class="ql-block">看这张照片,毛主席拉着许世友的手,一同向前走。这种待遇,真是难得一见。</p> <p class="ql-block">1966年,毛主席接见江苏代表顾阿桃,看她的样子,和农民别无二致。</p><p class="ql-block">每错,顾阿桃就是个农民,目不识丁。她学习毛泽东思想,全靠画画。别人跟她讲知识,也是连比带画的。</p><p class="ql-block">照片上的顾阿桃,脸上一副激动的表情。据说,当时她由于激动,不小心把水杯打翻了,把毛主席的衣服都弄湿了。</p><p class="ql-block">1968年12月,顾阿桃当选为代表。无论她是不是目不识丁,也无论她是不是土里土气,谁也不能否认,她是具有代表性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在1966年的国庆节,一幕温馨的场景吸引了众人的目光:22岁的林豆豆向毛主席行了一个军礼。这个动作引发了毛主席由衷的笑容,他的脸上充满了对这位年轻人的慈爱与鼓励,仿佛在这一刻,他不仅是国家的领袖,更像是一个充满温情的父亲。</p><p class="ql-block">这张记录了两人交流的照片,展现了一个不同于平日严肃形象的毛主席,让人感受到了他对年轻一代的关怀和期望。</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1966年国庆节期间,拍摄地点是北京天安门城楼。照片左起,毛主席,王大宾,谭厚兰,林豆豆,杨成武。</p><p class="ql-block">照片中,毛主席正在和林豆豆握手,将握未握,一个脸上充满了慈祥,一个脸上布满了崇敬。</p><p class="ql-block">注意看林豆豆的两只手,一前一后。她的这个动作,似乎有些不妥。作为晚辈,在长辈伸出右手时,应该双手在前才对。</p><p class="ql-block">当然,林豆豆并没有任何轻视伟人的意思,她只是比较随意而已。或者,她比较害羞。或者,她在长辈面前撒娇。</p><p class="ql-block">林豆豆是林彪的女儿,大名叫作林立衡,于1944年出生于延安。可以这样说,毛主席是看着林豆豆长大的。看毛主席那亲切的眼神,你就知道他有多么喜欢林豆豆了。</p><p class="ql-block">林豆豆对毛主席的崇敬和热爱,是发自内心、发自肺腑的,有一件事足以证明林豆豆这个人表里如一。</p><p class="ql-block">913事件发生之前,林彪和叶群、林立果谋划对伟人不利。林豆豆在无意间听到后,即向中央警卫团告发了。</p><p class="ql-block">林豆豆的本意并不是想害谁,但她没有想到,事情发展的结果竟如此惨烈。她还是太年轻了。</p><p class="ql-block">913事件发生后,林豆豆被隔离审查了好长一段时间。有三年,她过得生不如死,几度自杀,没能成行。</p><p class="ql-block">有人建议她给毛主席写信,她就写了。毛主席批示,“解除对林豆豆的监护,允许她和张清林来往,她和死党分子有区别。”</p><p class="ql-block">我们再回到这张照片,看着满脸慈祥的毛主席,看着些许害羞的林豆豆,长辈和晚辈之间是一副多么温馨和谐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1966年9月15日,毛主席与周总理,在天安门休息室交谈时,一张罕见的留影。</p><p class="ql-block">他们两人以如椽之笔改写了中国与世界的历史,他们不是亲兄弟,却比亲兄弟更加的有默契,甚至有国外学者曾用“航海家”与“水手长”比喻他们的关系,两人前后搭档长达四十多年,内容之多、成效之著、境界之妙打破了世界纪录。</p> <p class="ql-block">1966年夏,毛泽东主席、林帅等在天安门城楼上。</p> <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毛主席身穿军装的一张罕见照片,主席正在鼓掌,红光满面!</p><p class="ql-block">在那个特殊的60年代,有一张令人难忘的珍贵照片。照片中毛主席面带微笑,红领巾在他胸前鲜艳夺目。他的脸庞散发着红润的光彩,那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精神焕发。毛主席亲切和蔼的形象跃然纸上,仿佛能感受到他对孩子们的关爱与期望。</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不仅仅是一个画面,它更像是一个时代的符号。它见证了那个时期毛主席与人民之间紧密的联系,也展现了他对祖国未来花朵的关怀与鼓舞。那满面的红光,如同温暖的阳光,照耀着每一个看到这张照片的人,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伟人的魅力与力量,也让我们对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充满了无限的遐想与怀念。</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最后一次游长江时,在轮船上留下的照片。</p><p class="ql-block">照片中可以看到,毛主席穿着睡衣站在轮船上,向水面上打招呼。</p><p class="ql-block">此时的毛主席虽然已经是70多岁的高龄,但是他的身体依然健朗。</p><p class="ql-block">毛主席晚年的时候,特别喜欢游泳,他甚至可以游泳横渡长江,许多年轻人都没有毛主席厉害。</p> <p class="ql-block">1967年,毛主席在北京。</p> <p class="ql-block">1967年,毛主席观看现代歌舞剧《白毛女》,演出结束后,在后台和演员们合影。</p> <p class="ql-block">1967年,毛主席观看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后,在后台接见演出人员。</p> <p class="ql-block">这是1967年,毛主席在湖北武汉东湖宾馆散步的时候,与工作人员一张珍贵的合影,当时的他已经七十四岁高龄了,但看上去仍然精神矍铄,据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他待人处事没有架子,讲话很风趣,一举一动都带有诙谐的成分,非常平易近人,大家在他身边工作也非常快乐。</p> <p class="ql-block">1967年国庆,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庆祝新中国成立18周年的各界代表。</p> <p class="ql-block">1968年,毛主席在北京接见部队代表。这是他走进会场,同代表们打招呼时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1968年国庆,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和群众一起庆祝新中国成立19周年。</p> <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毛主席下令:领导人不要集中在北京!</p><p class="ql-block">在上世纪的1969年,随着秋天的脚步逐渐临近,北京的氛围却并不宁静。当年,新中国国庆之后,毛主席对中央领导层提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建议:“领导人不要集中在北京!”此话背后,是对中苏之间紧张关系的担忧。不久,毛主席和朱德等多数领导人离京,只有周恩来和黄永胜仍然坚守首都。</p><p class="ql-block">事情的背景相当复杂。中苏因中国决心发展核武器而产生的裂痕在当年显得尤为明显。短时间内,苏联军队已经布阵我国的西北边界,双方一触即发。此外,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也加剧了双方的紧张关系。在此背景下,毛主席担忧苏联对北京采取军事行动。</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国内经济刚刚经历一轮调整,亟需安稳环境进一步发展。但中苏的关系恶化为国家稳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周恩来敏锐地意识到,国庆期间正是外部势力可能利用的时机。他记起了苏联在布拉格事件前的伪装和随后的武装占领。</p><p class="ql-block">国庆当天,天安门广场上,一切表面宁静,但紧张的气氛始终弥漫。首都的防空准备严密,为领导人留有应急撤离的可能。而在这之后的和平谈判中,虽然表面看似进展缓慢,但这也为我国争取到了时间,期间在经济和科技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p><p class="ql-block">最终,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虽然经过数年,但中苏的关系逐渐回暖,和平的日子再度回归。这也证明了,在国家危机面前,统一的领导、坚决的决策和全民的团结是中国最大的底气。</p> <p class="ql-block">1969年,毛主席在天津视察。</p> <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末,毛主席与工作人员的一张珍贵合影,主席没半点架子,和大家一样席地而坐!</p><p class="ql-block">这是毛主席在天津与工作人员合影的一张老照片,照片拍摄于1969年9月23日,从照片中可以看出,毛主席席地而坐,坐在正中间,在他的身旁围满了或坐或站的工作人员。他们身后的列车是毛主席的专门列车。</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出行大多都是乘坐专列,工作人员对毛主席很是尊崇,毛主席也视他们为自己人。</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张珍贵的老照片,拍摄于1970年夏天的人民大会堂,照片中展现了毛主席与参加会议的代表们欢快交谈的场景。</p><p class="ql-block">当时,毛主席已经年过七旬,但他依然充满活力和朝气。他的面色红润,笑容满面,展现出亲切和慈祥的气质。站在毛主席左侧的是他的保健护士长吴旭君。</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透露着一种欢快和轻松的氛围,毛主席与代表们谈笑风生,彼此之间流露出一种友好和亲密的关系。这个场景展示了毛主席对人民大会堂这一象征性建筑的重视,以及他对参会代表们的关怀和支持。</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的拍摄者是杜修贤,他通过这一镜头,捕捉到了毛主席活力四溢的形象,同时也记录了那个时代的历史瞬间。</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对毛主席的敬意和纪念,它让我们回顾起毛主席伟大的领导风范和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毛主席的智慧、勇气和奉献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引领着中国人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1971年,拍摄地点是北京中南海菊香书屋。照片左起,张玉凤,毛主席,章含之。</p><p class="ql-block">张玉凤是毛主席的生活秘书兼机要秘书,她见证了毛主席的最后六年。</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毛主席,已经78岁了,显得有点老态龙钟。真是年龄不饶人呐。我看过、写过毛主席的许多照片,这张照片,让我觉得心里酸酸的。</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对面这位,就是章含之。通过毛主席的眼神可以看出,他对章含之的到来,还是非常欣喜的。</p><p class="ql-block">章含之的养父是章士钊。她的生母叫谈雪卿,是当年上海滩有名的交际花。她的生父叫陈度,是军阀陈调元的儿子。</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和章士钊的关系不一般,既是湖南老乡,又是多年好友。所以,章含之从小就认识毛主席了。</p><p class="ql-block">1964年,章含之当上了毛主席的英文老师。她每周去主席那教授一次,一次一个小时,持续了半年之久。能够成为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老师,这也是章含之一生中,最为自豪的事情。</p><p class="ql-block">章含之的第一任丈夫叫洪君彦,是一位经济学者。不过,后来他们离婚了。据章含之所说,离婚的原因是对方有了外遇。洪君彦,也曾经在《明报》上澄清过此事,离婚的原因则大相径庭。</p><p class="ql-block">章含之的第二任丈夫,是曾经当过我国外交部长的乔冠华。二人在那个非常时期,曾经做过一些令人齿冷的事情。尤其是在1973年,周总理最艰难的时刻,他们的一些行为,真令人寒心。</p> <p class="ql-block">陈毅追悼会上,毛主席与粟裕握手的留影,二人眼神中交流了一切!</p><p class="ql-block">在1972年陈毅元帅的追悼会上,一张照片被永远地刻在了历史的记忆中。毛主席与粟裕的握手,仿佛是时间的交错,情感的流转。毛主席走向粟裕,他的眼神中透着深深的忧伤,一把握住了粟裕的手。他的声音仿佛回荡在历史的长河中:“井冈山时期的战友不多了!”</p><p class="ql-block">这句话,不仅是对逝去岁月的怀念,更是对曾经浴血奋战、共同拼搏的岁月的回顾。粟裕心中涌上了百感交集,他想起了那段革命的岁月,那些挥斥方遒、共同奋斗的日子,此刻仿佛就在眼前。潸然泪下的不仅仅是粟裕,还有那段共同的历史,那些曾经与他们并肩作战的战友们。在这个庄严肃穆的时刻,历史的光芒照耀下,人们更加珍视着那段革命岁月,更加铭记着那些逝去的战友。</p> <p class="ql-block">1972年,毛主席和尼克松的合影,看中间那个气质美女,叫张玉凤。</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1972年2月21日,拍摄地点是北京中南海菊香书屋。照片中,毛主席和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在亲切握手。</p><p class="ql-block">在两大国领袖的中间,有一个个子较低的女子。她长得很秀气,这个人,就是张玉凤。</p><p class="ql-block">张玉凤和毛主席什么关系呢?张玉凤是毛主席的机要秘书兼生活秘书。在伟人毛主席人生的最后6年里,张玉凤是陪伴在毛主席左右为数不多的工作人员之一。</p><p class="ql-block">张玉凤个子不高,大概一米六左右。她是1944年生人,26岁的时候,她被调到毛主席身边任职生活秘书。此时的她,28岁。</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张玉凤,衣着朴素。她的头发也没什么造型,就是梳了个辫子而已。她皮肤白皙,五官精致,明眸皓齿,顾盼神飞。不得不说,张玉凤长得很有气质,也很漂亮。她的美不张扬,也没经过任何雕饰,是一种天然之美。</p><p class="ql-block">毛主席的晚年,体弱多病。在张玉凤等人的精心护理下,毛主席总能以较佳的状态出现在人们的面前。我们之所以没有见到过毛主席老态龙钟、孱弱不堪的样子,全都因为张玉凤等人的努力付出。</p><p class="ql-block">任何喜欢毛主席的人,爱屋及乌,也会喜欢张玉凤等人。正是因为他们,使得伟人的形象始终那么高大。</p><p class="ql-block">伟人离世后,张玉凤就回到了原来的工作单位,铁道部门。她为人低调,从来不以曾经的特殊身份自居,也从来不肯透露伟人的半点秘密。</p><p class="ql-block">张玉凤有一个美满的家庭,丈夫刘爱民也是从铁路上退休的,两个女儿去了美国。</p><p class="ql-block">我们很少能看到张玉凤的消息,这就表明,她为人确实低调,太低调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