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精神世界里的大师和傻瓜

xiaoyu陈

<p class="ql-block">亲爱的毛郠夫人:昨日一天都与陈于化大师在一起。一早出发,去了他曾经读书、工作过的理工大学。不过我们此去,是因为受了陈于化大师的老同学、老同事、老朋友吴少昊教授的邀请,中国第一台大型天象仪就是在吴教授的带领下研制完成的。这台实测行星精度在全世界排名第一的天象仪,工作了三十一个年头,服务了两千多万观众。这台无与伦比的天象仪的外型设计者正是陈于化大师。他在五十八年前参与设计的大型天象仪外型,在五十八年后的2016,作为一个完美的雕塑,落成在北京理工大学艺术馆一侧的草坪上。那的确是一个完美的雕塑,你无法想象,如此现代、如此接近于浩瀚宇宙最神妙之处的设计,竟然出自于五十八年前一位才二十二岁的年轻人之手。这的确是天才的设计,即使是在五十八年后的今天,也依然无人超越。以前一向觉得,完美没有极限,对完美的追求永无止境。但今天,我觉得对于某个单独的个体,完美有时会痴迷于停止在某一个瞬间,而使得这个瞬间成为永恒。我在想,即使再过五十八年,乃至是五百八十年,也不会有一台天象仪比眼前的这台天象仪更令人觉得传神,你会觉得它如此之近又如此之远,近得让你觉得宇宙触手可及,并且充满了质感。而远得又令您觉得宇宙如此浩渺深远,永无止境。宇宙似乎在两个伸开又紧握的拳头之间,又似乎在宇宙之外还有宇宙。</p> <p class="ql-block">老友相聚,自然有聊过不完的天。谈起曾经的十年浩劫,几位老人没有丝毫的抱怨,只有作为幸存者的深深感恩。这些老人无疑是过去那个年代和当今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将人世所有的苦都吃尽了,却还笑着回味着生命里最甘甜的那一点点。一起吃完午餐后,于化大师说带我去看看他曾经种月季花的那片地方,和他们的住处。曾经种月季花的那个地方,现在都矗立起了高楼,也许理工大学没有忘记那曾经是整个校园最美的所在,曾经是整个北京城月季花最扬眉吐气最姹紫嫣红的地方。我竟然发现,在那片铁栏杆包围的地方,竟然还三三两两地种着几株月季,透过栏杆向路边伸出它们迷人的枝头及绽放的花朵。虽然那几株月季不是于化大师留下的月季,就种了那么几株,可是毕竟有,在那里顽强地盛开着,成为一种记忆,一个念想。随后我们去了于化大师曾经的家,一栋已经有六七十年历史的老式住宅楼。这个楼也是民族大学的教授楼。于化大师的岳父是民族大学的开创元老之一,一位留法回国的博士,专门研究人类学,作为民族大学最有名望的教授之一,他和他的夫人住在这里。左右邻里,也自然都是名家。他们有三个孩子,其中两个后来都去了国外,惟有于化大师的爱妻杨百荔既由于于化的原因也由于自己身体的原因,一直留在父母身边,与父母在一起,相互照</p> <p class="ql-block">大师指着楼下仅剩的一棵月季花说:“以前这里全是月季,但如今只剩下一棵了。不过这棵月季也真有些年头了,你看,它长得多粗壮。”我看那株月季长得有一人多高,还开着几多大大的如同牡丹般雍容花鼓的粉色月季。紧邻着它的是一棵长得十分茂盛的葡萄树,那棵葡萄树已经爬到了三楼的阳台上,延着藤条挂满了一串串青涩的葡萄,我突然间觉得生活美好了许多,那个老旧的楼也多了很多鲜活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然后大师指指旁边一个单元的二楼说:“这是冰心家。她每次从外面回来,总要走过我们这个院子,看上一会儿月季花才回家。有时,我们也站在这里说话。”随即又指指左边的一楼:“这是费孝通的家,我们在他们家的窗子下种了很多月季,不过大家都很欢喜。”随后我跟随大师走进有些老旧的楼道。楼道的墙壁上甚至是每个台阶上都贴满了各种关于疏通管道的小广告,那些人恨不得在每一寸墙壁上都自私且嚣张地敲满他们的广告章子,或者贴满他们的小纸片。我的心里酸酸的。这里可曾经都是大师们住过的地方啊,而今,看起来却是一幅千疮百孔、陈旧不堪、乏人管理的模样。若不是那一株月季和它身旁的那一棵葡萄树,我简直觉得,这里的人们生活是何等的悲哀</p> <p class="ql-block">走到三楼,大师推开门,那是另一个世界。眼前的一切给了我这个生活精神世界里的傻瓜些许的安慰。房子虽然旧了些,但是扑面而来的,除了艺术,还是艺术,就像突然间走进了一个小小的艺术博物馆,墙上挂着的,地上靠着的,柜上摆着的,佛前供着的,都是各种艺术品。那些画作中有素描,有水粉和水彩,也有油画。这些作品活生生却又有些寂寥地住在哪里,等待着久未见面的主人。大师推开一个个门,每一扇门推开,都携带着一股扑鼻而来的油彩的味道。然后是无处不在的艺术在呈现,在流淌。那一刻,我真希望自己拥有一个像嘉德拍卖那样的机构,因为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以最高的姿态把这些艺术品疏送到那些最懂得它的人那里去</p> <p class="ql-block">陈于化大师在五十三年前的写生)</p><p class="ql-block">心愿是好的,走起来的路不会不艰辛。未来也不是没有实现的可能。然而眼下,我更迫切想要知道的是这些画作背后的故事,以及这位艺术大师背后那些辛酸却又令人肃然起敬的心路历程</p> <p class="ql-block">陈于化大师在1993年的作品)</p><p class="ql-block">亲爱的毛郠夫人,昨日下午,我一直在聆听大师的故事。这些故事,有一天会成为一部小说,一部没有任何虚构的小说,它不是歌功颂德式的传记,而是一位已至耄耋之年,历经种种磨难却依然没有放弃生活放弃梦想的老人,他的娓娓道来。亲爱的毛郠夫人,我知道您会一如既往地支持我,陪伴我,去完成我的这个使命。那么今天的信就先写到这里吧,我要开始小说的部分了。祝夏安。您忠实的朋友源泉于2016/6/2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