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图片来源: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收集编辑:古国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发布时间:2024年5月中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发布地点:重庆垫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目了然十三陵 </b></p><p class="ql-block">明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个皇帝的陵墓,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后修建了十三座金碧辉煌的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两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p><p class="ql-block">十三陵距离北京约五十公里,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盘地之中,山明水秀,景色宜人。该陵园建于1409一1644年,这里是风水胜境,绝佳吉壤。距今己有三百多至六百多年历史。陵区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他与陵区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处风景优美文化内涵深刻的旅游胜地。</p><p class="ql-block">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十三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恩陵(思宗)故称十三陵。景区只开放了长陵、定陵、昭陵、神路。其中这三座陵墓也是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为豪放的帝陵。</p><p class="ql-block">十三陵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寝建筑中保存得比较好的一处,而且建筑雄伟,体系完整,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也是北京陵园当中的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鸟瞰《明十三陵》十三位皇帝的分布陵寝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1.长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长陵为明十三陵之首,是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主峰南麓,建于永乐七年(1409年)陵宫建筑占地约12万平方米。</span></p><p class="ql-block">明长陵在十三陵中属于建筑规模最大的三座帝陵之一,营建时间最早,陵园规模宏大,平面布局前方后圆形状。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后相连的三进院落组成。长陵用料严格考究,施工精细,工程浩繁,营建时间旷久,地下宫殿就历时四年。明长陵是朱棣皇帝在营建北京皇宫时的同时,选择的陵址,永乐十一年(1413)年建成。地面上建筑至宣德二年(1427年3月)基本完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献陵</p><p class="ql-block">🇨🇳明献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西峰之下,朝向为南偏西20度,是明朝第四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和诚孝昭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是十三陵中第二个修建的帝陵,占地4.2万平方米。明献陵始建于明洪熙元年(1425年7月),于明正统八年(1443年)完工,历时18年。</p><p class="ql-block">明献陵由神道、陵宫和陵宫外的附属建筑三部分组成。神道区域建有神功圣德碑亭,陵宫区建有宝城、明楼、宝顶、裬恩殿、祾恩门、配殿等建筑。陵寝附属建筑则建有宰牲亭、神厨、祠祭暑、朝房、果园、晾果厂、陵卫衙署、营房等。因为明献陵的风水格局属内明堂式,其地面建筑被玉案山隔开分成前后两进院落,所以明献陵的前后院落并不像其他陵寝那样彼此相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景陵</p><p class="ql-block">🇨🇳明景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东峰黑山之下,是明朝第五代皇帝明宣宗宣德皇帝朱瞻基与孝恭章皇后孙氏的合葬陵寝。明景陵于明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十一日始建)完工于明天顺七年(1463年三月十九日,共历28年,占地250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明景陵的建筑基本沿袭献陵的俭朴规制。景陵建筑为两进院落,在十三陵中属于规模很小的陵寝,被《帝陵图说》记载为“献陵最朴,景陵最小”之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裕陵</p><p class="ql-block">🇨🇳明裕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西峰石门山南麓。是明朝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和孝庄睿皇后钱氏、孝肃皇后周氏的合葬陵寝。明天顺八年(1464年2月29日)开始建设,同年6月20日工程全部告竣。只用了四个月时间,占地约262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明裕陵基本原用献陵、景陵的规则,建筑主要由神道区域、两进院落及附属建筑构成。明裕陵之前的长陵、献陵、景陵三陵地宫中所葬皆为一帝一后,而裕陵地宫始葬一帝二后。同时,由于明英宗遗诏中有“众妃不要殉葬”之命,故从明裕陵开始,结束了明代帝陵残酷的宫人殉葬制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茂陵</p><p class="ql-block">🇨🇳明茂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裕陵右侧的聚宝山下。是明代第八位皇帝明宪宗朱见深和孝贞纯皇后王氏、孝穆皇后纪氏、孝惠皇后邵氏的合葬陵寝。明成化二十二年(1487年9月始建)明弘治元年(1488年4月24日竣工)共用时7个多月时间,占地约256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明茂陵陵寝制度基本仿明裕陵建造,主要由神道区域、两进院落及附属建筑构成。建筑平面前方后圆形状。他与前代帝陵不同的是,其月牙城的前部形制虽然大体遵循献陵、景陵、裕陵等前代帝陵的制度,但却设置有左右方向的塔跺式台阶,圆台阶而上可达墓冢顶部,而前代帝陵城前仅有琉璃照壁,并无上登墓冢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泰陵</p><p class="ql-block">🇨🇳明泰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笔架山南麓。是明朝第九位皇帝明孝宗朱祐樘及孝康敬皇后张氏的和葬墓寝。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6月正式修建)完工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3月)占地约260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明泰陵总体布局和单体建筑规制基本同明裕陵,建筑主要由神道区域,两进院落及附属建筑构成,建筑平面呈前方后圆形态,方院之后为圆形宝城、明楼及墓冢(宝顶)。在遗迹保留方面,相比其他明代帝陵基本无东西配殿遗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康陵</p><p class="ql-block">🇨🇳明康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陵区金岭(莲花山)东麓,占地约27000平方米。是明朝第十位皇帝明武宗朱厚照(正德皇帝)和孝静毅皇后夏氏的和葬陵寝。明康陵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4月30日始建,完工于明嘉靖元年1522年6月)用时一年。</p><p class="ql-block">明康陵陵寝建筑由神道、陵宫、及灵宫外附属建筑三部分组成,建筑总体布局沿袭前制,呈前方后圆状态,明康陵是当下发现的明十三陵中砖铭文最多的一个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8.永陵</p><p class="ql-block">🇨🇳明永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十八道岭(杨翠岭)南麓,是明朝第11位皇帝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和孝洁肃皇后陈氏、孝烈皇后方氏、孝恪皇后杜氏的合葬陵寝。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4月始建)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至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间建成,共耗银八百万两。占地25万平方米,是北京昌平明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帝陵之一。</p><p class="ql-block">明永陵建筑基本仿造明长陵,平面呈前方后圆形状,前方院共有三进,第一进院落前设陵门,第二进院落前墙间设裬恩门,院内左右两侧建配殿各九间,神帛炉两座。第三进院落前墙间建祾恩殿,院内建两座牌楼门及石供案。前方院之后是方城,明楼,宝城和墓冢,永陵在陵寝规制上较前代帝陵有所变化,比前代帝陵多了一道外罗城,且阴楼全为砖石结构,无片木寸板,以致当下楼体仍是明代的原构,且完好无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9.昭陵🔴🔴🔴</p><p class="ql-block">🇨🇳明昭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陵区大峪山的东麓,占地约34600平方米是明朝第12位皇帝,隆庆皇帝朱载坖和孝懿庄皇后李氏、孝安皇后陈氏、孝定皇后李氏的合葬陵寝。明昭陵最大特点是率先形成了完毕的“哑巴院”制度,整个明清皇家陵寝中,从明昭陵才开始出现哑巴院,通过1987年至1992年间的持续复原修缮,当下的明昭陵也是十三陵中地面建筑最为完整的一个陵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0.定陵🔴🔴🔴</p><p class="ql-block">🇨🇳明定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大峪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神宗朱翊钧(1573年一1620年)及其孝端皇后、孝靖皇后的合葬陵,始建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历时六年建成。1956年5月至1958年7月对定陵进行了考古发掘,是迄今唯一一座经过发掘的明代帝王陵。地面建筑的布局呈前方后圆形,含有中国古代哲学观念,天圆地方的象征意义,明定陵成为十之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园之一,他的地面建筑共占18万平方米,前有宽阔院落三进,后有高大宝城一座,陵正门前方是三卒汉白玉石桥,过了桥是高大的碑亭,亭周围有祠祭署,宰牲亭,明定陵监等建筑物300多间。再往后就是陵园最外面的围墙一外罗城(围墙外的围墙)。明定陵的发现,为明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其地宫结构堪称明代皇陵规制的代表,为研究明代陵墓制度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参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1.庆陵</p><p class="ql-block">🇨🇳明庆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黄山寺二岭南麓,是明朝第14位皇帝泰昌皇帝朱常洛和皇后孝元郭氏(明光宗孝元贞皇后)、孝和王氏、孝纯刘氏的合葬陵墓。占地面积约27600平方米,陵前建单孔石桥、神功圣德碑亭,一进院落以裬恩门为门,内建裬恩殿及左右配殿,殿后有琉璃花门,琉璃花门后为三座单孔石桥。第二进院落以三座门为门,内建棂星门,石供案。两进院落之后是圆形宝城。宝城入口处建方城,方程之上为明楼,明楼内立圣号碑,上刻“大明”“光宗贞皇帝之陵”,明楼后建琉璃照壁,照壁后为墓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2.德陵</p><p class="ql-block">🇨🇳明德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陵区东部的潭峪岭西麓,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和懿安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建于明天启七年(1627年9月)完工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2月),用时五年,占地约310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3.思陵</p><p class="ql-block">🇨🇳明思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陵区鹿马山南麓,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明思宗崇祯帝朱由检和孝节烈皇后周氏、恭淑皇贵妃田氏的合葬陵寝。明思陵原为恭淑皇贵妃田氏的妃子墓,经清朝时期的升格扩建而成为帝陵,占地6500平方米,明十三陵中规模最小的帝陵,</p><p class="ql-block">明思陵历史上屡逢劫难,残毁十分严重,但仍存有坟冢、楼殿遗址,石雕五供,碑石等珍贵文物保存下来,特别是残存下来的石雕艺术品,构思奇妙雕工精细,具有相应的历史艺术研究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