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8月1日,我到边海防学院参加八三届六队学员聚会活动。城东丘壑绵延,高楼林立,群楼仿佛伸至博格达峰腰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院的李科长首先把大家领到军营文化广场西侧的一棵大树前,听讲解。文冠树,是我国北方特有的树种。因种活难和“千花一果”,被称为“植物界大熊猫”“东方神果”,有“南有菩提树,北有文冠果”之称。经园林专家鉴定,此树树龄约130余年。《清史稿》记载,1876年左宗棠抬棺进疆,命西征军主将刘锦棠挥师迪化,首炮击中敌军所占南门,后人建“一炮成功”炮台纪念。相传,刘锦棠收复迪化后率大军途经此地,栽下该树。我望着枝繁叶茂的古树,阳光透过微风轻摇的枝叶,与战友们的身影重合,光影带着沧桑的年轮雕琢军校的岁月流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导员,教导员,你记不记得这棵树就是你家门前的那棵树?”几位战友争先恐后地问我。呵呵,我疑惑,那不是一棵老榆树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9年11月,追随着共和国诞生的步伐,王震将军亲自创办了校区的前身——新疆军区军政干部学校。创办初期历经九年辗转五次迁移校址,1958年11月,这所军事学府由乌鲁木齐市建国路搬迁至现址。老一辈军校人开山平壑,凿石筑房,于1960年夏在当时的烂泥沟里建起了拱形营房,奠定了“教战育人,强边固防”的坚实基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入校时,学校有办公楼、训练场、招待所、卫生所和家属住宅楼等。丘壑坡下向北向东的家属住宅区,有家喻户晓的所谓“将军楼”,北侧是一排窑洞式旧办公房,南北排列好几栋教职员工宿舍楼。毕业留校时,后勤让我和另外两位留校战友搬住职工宿舍。一切都好,最好的是单元门前当时认为的那棵老榆树,郁郁苍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夏日老树遮天蔽日,撑起一片清凉世界。每当回宿舍,总会在树下逗留会儿,再进简陋的小屋。我被分到边防干部轮训队任区队长,开始恋爱,寻寻觅觅,寻到爱情。结婚时,我给后勤写报告要房子。批复下来,让两位战友搬住学员队办公室,大约十来平方的六角屋给我作婚房,并给解决了双人木床。自住进六角屋,结婚生子,就与老树朝夕相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秋天来了,树叶黄了落了,飘到门口飘到路上,妻子就去把它扫到路两侧。每到周日早晨的卫生日,负责此段卫生的学员来大扫除,把落叶扫到垃圾池里,所以他们最熟悉楼前的这棵老树。下雪了,把路上的雪推到老树根部堆起来,冬日保温,春夏浸润,老树活得有滋有味,青春焕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来搬到东操场北侧的营职宿舍楼去了,但心里总是想着那棵老树。据说《杨家将》中杨宗宝“穆柯寨三取降龙木”,指的就是文冠树。《本草纲目》记载:“文冠果肉味如栗,益气润五脏、安神养血。”1958年,河南省永城县孟庙村小学的少先队员将文冠果寄给毛主席品尝,深得喜爱,主席复信答谢,传为佳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6年10月,我调到党史政工教研室,办公室在北侧的三楼上,离文冠树近,上下班或到机关食堂,抬头不见低头见。也许当时的老树已有90多的树龄了,没有看到过它开花,结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我转业离开学校后,期间有过回校为单位请教员讲党课,有时到学校去见老领导和老战友,还组织过一次新疆证券登记公司的员工到学校体验军事生活。学校的建设日新月异,好像改变了文冠树的地理方位,有时路过,也未曾想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把文冠树西北侧那排叫“窑洞办公室”的旧房子,维修并保护起来的“教员旧居”,成了校史教育的活教材。苦难砺壮志,功业跃边彊。教员旧居展示了教职员工历时半个多世纪的生活及工作变迁。回望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追忆当年艰难困苦的创业史,旨在汲取踔历前行的奋进源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研楼前排列有序的参天榆树,官兵们像爱护文冠树一样,长年累月的辛勤浇灌和保护,枝叶扶疏,葱郁巍然。我站在楼前凝望,楼顶上“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的红色大字,光彩夺目。想当年分给我办公整整10年的办公室,早已是现代化的了,那台386苹果电脑又复现在我的脑海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校里纵横交错的道路都是以边防连(站)的名称命名,诸如哈巴河路、霍尔果斯路、喀喇昆仑路等等。大家走到西门坡上去看当年亲手植的树,也让来参加活动的妻子们见证军人曾经给她们讲过的军校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的战友总是埋怨自己植的树长得太慢太矮太小。是啊,虽然比起那棵文冠树,经历的岁月还短,树龄还小。但是,无论是大是小是老是少,都铭记在了一代代军校学子的心里了! </p><p class="ql-block"> 2023年8月</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