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纪念段德昌诞辰120周年</p> <p class="ql-block">共和国的丰碑</p><p class="ql-block"> --段德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彭佑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段德昌(1904年8月19日-1933年5月1日),字裕后,号魂,湖南南县人,红军将领、军事家、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p><p class="ql-block"> 1925年,段德昌加入中国共产党,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后参加国民革命军北伐。1927年8月1日参加南昌起义,任20军3师2团党代表。1928年,发动湖北省公安县年关暴动,领导创建洪湖游击根据地。1931年担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军长,参加反围剿战争。1933年,在“肃反”中遭夏曦诬陷被捕,在湖北巴东金果坪被杀,年仅29岁。</p><p class="ql-block"> 1952年10月3日,毛泽东将中央字第一号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书签发给了段德昌的儿子段传新。1989年,中央军委将段德昌列为33位无产阶级军事家之一,后来又将段德昌列为一百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p><p class="ql-block"> 段德昌功勋卓著:</p><p class="ql-block"> 一是彭德怀革命领路人,介绍其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 彭德怀在1959年庐山会议蒙冤,于1962年6月16日,他给党中央和毛主席写了一封长信,即《八万言书》。拨乱反正后,《八万言书》被整理成《彭德怀自述》。在自述中,他对自己与段德昌的交往做了详尽生动的记录。第一次是1926年。彭德怀深有感触地说:1926年当阳县玉泉山与段德昌的夜谈“使我受益不少,当时表示对他的感谢及内心的敬佩,到现在还回忆这次谈话”;第二次是1927年秋在南县县城第一高小的交谈。彭德怀满怀激情地写道:“听了他的谈话,觉得身上增加了不少力量,改变了‘马日事变’后的孤立感,觉得同共产党取得联系,就是同人民群众取得了联系,也就有了依靠似的。过去我回忆他这段谈话,现在还回忆他这些话。”通过推心置腹的交谈,段德昌将彭德怀引上无产阶级革命道路,使彭德怀从一个旧军人转变成一个共产主义坚强战士。</p><p class="ql-block"> 在攻打武昌城的北伐战争中,时任第八军第一师第一团第一营营长的彭德怀,经团指导员米青引见,认识了师政治部秘书长段德昌。彭德怀接过段德昌带来的许多宣传品,并表示请他以后常来。段德昌一眼就喜欢上这个英武刚直的青年军官,干脆利落地答应了。“言必行,行必果”,段德昌深入军营,到第一营时间最多,每次还给他带来不少进步刊物。</p><p class="ql-block"> 彭德怀奉命带部队攻打吴佩孚,段德昌一同前往。部队到达玉泉山时,敌人也先一天向南阳逃窜。彭德怀见天色已晚,布置部队宿营。自己和段德昌在关云长的塑像前,铺上稻草,钻进军被就宿,当地人叫“捣腿”,即被窝里聊天。人逢知己话语多,一天急行军的疲劳早已抛到九霄云外。两人靠着关帝庙的神座,搭着被子交谈起来。</p><p class="ql-block"> 这一夜,他们兴奋地畅谈,对彭德怀来说,深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他透过旧社会的黑暗看到了未来的光明,在潜移默化中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产生了强烈的向往。现在,在已成为旅游胜地的当阳县玉泉山关帝庙门前,竖着一块石碑,碑文告诉游人,这里是段德昌向彭德怀灌输马列主义启蒙教育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失败后,段德昌与刘革非等受党组织派回南县华容开展革命活动。是年冬,段德昌因在湖北带兵攻打弥陀寺受伤,被送回南县家乡养伤。这时彭德怀在南县正代理一团团长。</p><p class="ql-block"> 彭德怀从南华安特委委员张匡(本名刘国富)那里知道段德昌回到了南县,便安排段德昌改姓“章”,到连长李灿家,接受团部军医治疗。段德昌与彭德怀又见面了,两人充满信心地说,尽管革命处于低潮,国民党右派举起了屠刀,但中国共产党和革命人民是杀不尽的,在血的教训中会吸取经验教训,一定会干得更好。段德昌鼓励彭德怀说:你在革命危急的时候,站在革命人民一边,说明你有坚定的革命立场,你很久的愿望已经达到,南华安特委已作出了同意你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定,已经报告省委了。我相信,省委是会批准的。彭德怀问,我入党后,还要怎么做呢?段德昌回答说:“正因为革命处于低潮,我们随时都要提高革命警惕,严守党的秘密。我建议在你的军队中建立一个党的基点是不难的,就以一营为基础,逐步发展到全团,以至到全师。有了一批骨干力量,在条件成熟时,将来是要起重大作用的。”这番带方向性的箴言,为日后彭德怀举行惊世骇俗的“平江起义”起到了积极作用。 </p><p class="ql-block"> 彭德怀后来回忆:“段同我谈话有好几次,但以这次最长、感受最深。”</p><p class="ql-block"> 彭德怀对段德昌情深似海。1945年党中央召开“七大”时,彭德怀参加政治局常委任弼时主持起草《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会议,当任弼时对段德昌同志坚贞不屈的英雄事迹作了比较详细介绍后,这位统率百万大军,镇定自若的彭大将军也不禁潸然泪下,“非常难过,也非常感动”。自“七大”以后,彭德怀填写的“入党介绍人”一栏,将“南华安特委”改为“段德昌”。彭德怀的依据是,已任南华安特委书记张匡在彭德怀入党宣誓时曾说过:“段德昌同志介绍你加入共产党,也是特委同志集体介绍的。”现在填写“段德昌”,用彭德怀的话说,是“为了纪念他,也就是为了学习他”。段德昌,在铮铮铁骨的彭德怀心中,形象是多么的伟岸、高大!</p><p class="ql-block"> 二是参与北伐战争,建功立业。</p><p class="ql-block"> 1926年至1927年,唐生智赶走赵恒惕接任了代理省长,并投向广东革命政府。湖南政局的突然变化,对吴佩孚是个极其严重的打击,北洋政府便委任湘军第三师师长叶开鑫为湘军总司令,来对付唐生智。作为北伐战争序幕的湖南内战爆发了。 </p><p class="ql-block"> 如果唐生智失败,吴佩孚的大军就可以近逼广东,给广东革命政府造成极大的威胁。在此危亡之际,广东革命政府必须迅速援助唐生智。5月21日,任命唐生智为第八军军长兼北伐军中路前敌总指挥。中国共产党首先派出直接领导下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于5月20日进入湖南。于是,唐生智兵分四路反攻敌军,赶走叶开鑫部。7月10日,北伐军占领长沙,委任唐生智为湖南省省长。为加强唐生智部的战斗力,中国共产党抽调一批政治、军事干部来到长沙,第六军第五团党代表段德昌就是这时调入第八军,任第五师政治部秘书、宣传科长的。</p><p class="ql-block"> 为抵抗北伐军,吴佩孚决定在汀泗桥死守待援,设司令部于贺胜桥。</p><p class="ql-block"> 8月27日,南北两军在汀泗桥展开了激战。汀泗桥镇,是当时粤汉铁路线上的一个水路码头,是咸宁的南大门,也是通往武汉的必经要塞。古老的汀泗桥跨河而起。时逢大水,全镇三面均被洪水包围,水深港阔,唯镇东有一片比较陡峭和起伏连绵的山冈。其中最高一座山名叫塔脑山,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堪称天险。吴佩孚坐镇武汉,遥控指挥,在汀泗桥东南一带集中两万兵力居高临下,布置大刀队在阵地前督战,下令退缩者一律处以极刑。但仍未阻止北伐军,尤其是叶挺独立团具有英勇气概的血战步伐。</p><p class="ql-block"> 8月25日,叶挺独立团在蒲圻县中伙铺截击了向汀泗桥退却之敌,首战告捷。26日上午10时,北伐军进抵敌军前哨阵地高猪山,激战一天,两军形成胶着状态。这日晚,北伐军全线夜袭,突破敌人高地;并派部队绕道古塘角,抄攻敌军背后,使敌军腹背受敌。夜12时,北伐军以三个团的兵力乘着夜色,占领敌军阵地数处。</p><p class="ql-block"> 至 27日清晨,北伐军全线发起进攻,经过两小时战斗,塔脑山、石鼓岭相继被北伐军占领,敌军阵线破裂,开始溃散。叶挺独立团在古塘角附近的铁路旁,突袭有秩序撤退的敌军,敌军开始溃逃。汀泗桥战役,仅打了22个半小时就胜利结束。</p><p class="ql-block"> 汀泗桥大败后,吴佩孚惊恐万分,亲率三个师的精锐部队,企图固守粤汉铁路上另一个军事要隘——贺胜桥。北伐军连战连捷,乘胜追击。8月30日拂晓,北伐军士气旺盛,奋勇冲锋,对贺胜桥发起总攻。被誉为“铁军”的叶挺独立团首先冲破直系军阵地,其余各团也相继攻入,直系军全线崩溃,吴佩孚狼狈逃回武汉。</p><p class="ql-block"> 在北伐军占领醴陵、平江、汀泗桥和贺胜桥战斗中,活跃着一支令官兵交口称赞的政治宣传队,这就是段德昌领导的第八军第五师宣传科。他不顾个人安危带领着宣传队员深入前线,在战士们行军途中,打快板、唱鼓词。男女宣传队员手执竹板,吐字清脆:“广东政府派兵来,北伐战士好气派;军号吹起嘀嘀哒,战歌响彻云天外;枪如林,旗如海,战马奔腾滚尘埃;杀声一片惊天地,胜利捷报就传开。”晚上,他们不顾疲劳,在战士们的宿营地,宣传队员领唱北伐军军歌,自编自演小型文艺节目,和战士们一道高唱第四军政治宣传科长、共产党员邝鄘创作的《国民革命歌》:“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锄军阀,锄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极大地鼓舞了战士们的战斗豪情。当战斗打响后,段德昌又身先士卒,带领宣传队员冒着枪林弹雨,迎着烈焰硝烟运子弹、抬担架,救护、慰问伤病员。他们不仅是宣传队,更是一支舍生忘死的战斗队。段德昌的领导作风和工作方式,受到了国民革命军总部的通报表扬,被北伐军将士们誉为“铁科长”,与叶挺并称为北伐军的“文、武双铁”。</p><p class="ql-block"> 这时,段德昌已调任第八军第一师政治部秘书长。并兼任《北伐周报》的主编。在《北伐周报》上,他高度评价北伐战争是在国共合作条件下的一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热情洋溢地报道了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叶挺独立团在汀泗桥、贺胜桥战役中的英雄事迹,高度赞扬了独立团不怕牺牲、英勇善战的战斗风格。1927年7月下旬,段德昌随部队来到南昌,任二十军三师二团党代表,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与二营营长王炳南一起指挥攻克牛行街车站要地。胜利的完成了任务,迎来了起义的成功。</p><p class="ql-block"> 三是首创游击战术原则,初建洪湖根据地。</p><p class="ql-block"> 1927年冬,段德昌担任公安县委书记,在除夕之夜组织消灭了反动武装傅祖光营,缴获长短枪80多支,壮大了革命武装力量。仅三个月时间,段德昌的农民革命武装处死土豪劣绅40余人,歼敌武装300余人,声震荆江两岸。</p><p class="ql-block"> 至4、5月时,段德昌带领赤卫队下洪湖,成立了洪湖游击大队,任大队长。通过白螺矶、姜家堤、夏家桥、柘木桥、聂家河、何家桥、张家坊等等战斗,段德昌的游击队战斗在湖上湖下,取得了节节胜利,被誉为“火龙将军。”</p><p class="ql-block"> 1928年5月,段德昌暂离洪湖,进驻沙市。他到宜都安福寺指导开展革命斗争,取得了胜利。12月至1929年1月,段德昌与周逸群成立了鄂西游击总队,任总队长。</p><p class="ql-block"> 段德昌回到洪湖后,带领革命武装在江陵、监利、沔阳等地神出鬼没,打击敌人,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段德昌编写《战术原则》,总结出一套“分散游击,集中指导”,“避敌锋芒,攻其不备”,“只打虚,不打实,要打必胜,不胜不打”,“分兵发动群众,集中应付敌人”。特别是“敌来我飞,敌去我归;人多则跑,人少则搞”,成为游击总队的战略方针,也是段德在战略原则上的重大建树,与毛泽东于1930年12月提出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总方针有异曲同工之妙。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问题一文中,曾对段德昌的平原武装割据经验给予很高评价:“红军时代的游击战争支持数年之久,都是河湖港汊地带发展游击战争并建立根据地的证据”。</p><p class="ql-block"> 1929年12月中旬,洪湖游击总队组建成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一师,段德昌任师长,周逸群任政委。1930年2月,党中央将洪湖地区游击队改编为红六军。段德昌任副军长。1930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6军在监利县汪家桥成立,段德昌任副军长兼第1纵队司令。此后,他和军长旷继勋、政治委员周逸群率红6军驰骋荆江两岸,创建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苏区,使江陵、石首、监利、沔阳、潜江等县的苏区基本连成一片,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洪湖苏区正式诞生。同年7月,红2军团成立,段德昌任红6军政治委员,不久改任军长。先后率部参加东进和南下作战,连克华容、南县、公安等地,扩大了苏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四是湘鄂西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著名的“常胜将军”。</p><p class="ql-block"> 1930年7月4日,段德昌提出巩固新苏区、停止南征的主张,被中央代表否决。结果,南征失利,不仅丢了新苏区,而且连洪湖老根据地也几乎全部丧失。面对不利局面,段德昌与贺龙极力主张回师洪湖,重振根据地,遭到排斥。</p><p class="ql-block"> 1930年12月初,段德昌被调任湘鄂西联县政府赤色警卫队总队长,红2军团在杨林市作战失利,他收拢一部分失散的红军战士和伤病员返回洪湖,并很快同湘鄂西特委书记周逸群取得联系,把先后回到洪湖苏区的近千名红军战士集中起来,组建新6军(后改为独立团),他任军长,周逸群任政委。在国民党军重兵“围剿”的严峻形势下,采取“避其主力,打其虚弱”的战术,在运动中灵活机动地歼灭敌人,相继挫败了国民党军第一、第二次“围剿”,恢复和巩固了洪湖苏区,壮大了红军和地方武装力量。</p><p class="ql-block"> 1931年1至5月,国民党先后调集五个旅的兵力,向洪湖苏区发动两次大规模的“围剿”,苏区大部分地区被敌占领。段德昌回洪湖后即率领新六军和赤色警卫总队,采取“只打虚,不打实;不胜不打,要打必胜”的战术,灵活机动地与敌周旋,胜利粉碎了敌人的“围剿”,恢复了洪湖苏区,新六军也发展到2000余人。3月以后,以王明为首的中共中央派夏曦主持湘鄂西工作,新六军改编为红三军第九师,段任师长。周逸群牺牲后,段德昌成为洪湖苏区的主要领导人。</p><p class="ql-block"> 1931年4月,红2军团奉令改编为红3军,段德昌任红9师师长。同年夏,国民党政府军向洪湖苏区发动第三次“围剿”,段德昌率红九师二十六团北上开辟天(门)潜(江)苏区,破除洪湖北面之敌,并胜利迎接贺龙红三军东进洪湖,同年11月,段代表洪湖苏区出席瑞金全国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执行委员。至1932年上半年,在粉碎第三次“围剿”的过程中,段德昌率领红九师取得了龙王集、文家墩、新沟嘴三大战斗的胜利,共歼敌一万多人,缴枪一万余支。</p><p class="ql-block"> 1932年上半年,段德昌率领红9师,采取游击战和运动战相结合的方法,连续取得了龙王集、文家墩、新沟嘴等战斗的胜利,保卫和扩大了苏区。同年秋,由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指导,未能挫败国民党军第四次“围剿”,第3军被迫离开洪湖苏区。他率领红9师担负阻击、断后等艰巨任务,经豫西南、陕南、川鄂边,转战3500余公里,于12月下旬到达湘鄂边。此后,与贺龙、周逸群开创了湘鄂西根据地,与王明左倾路线的执行者夏曦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有贺不倒,无段不胜”,军民通过历次战斗实践证明,就送给了段德昌“常胜将军”的美名。</p> <p class="ql-block">彭迪华彭佑明合著的传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