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深处的那一抹旧绿(第二期】那些年高考往事

老骥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看到《邀您参加"成都50后交流圈"【记忆深处的那一抹旧绿(第二期)】有奖征文活动》的通知,我马上想到我那些年高考往事,很符合题目的风格,那就是我记忆深处的那一抹旧绿,值得记录下来。我的那些年求学之路非常坎坷,像是走了一段崎岖不平的山路。路上有人扶助了我一把,就像递给了一根拐杖,借助拐杖使我能顺利走过来。那些年求学的经历是我这一生中难以忘却的记忆!那段找我初中班主任补课的时光,非常温暖!这些往事已经过去了47年,对我来说仍然是历历在目,难以忘怀。</b></p> <p class="ql-block">当年小学教室(图片取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是50年代生于成都,6岁在外地上了小学,我5年级还没有等到期末考试就迎来了特殊年代—1966年文革,学校停课了。</b></p> <p class="ql-block">  初中同学当年的合影,上面题字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69年在没有任何考试的情况下,我稀里糊涂就进了初中,在初中两年多的日子里,今天学工、明天学农,后天军训,日子很快就过去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这届大部分初中生没有学到什么知识,还成了“知识青年”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而我和我的同学就读于铁路子弟中学,在企业领导的努力下,1971年元旦刚过,我们两届(包括上一届)全体同学们从学校直接走上湘黔铁路建设工地,当上了铁路工人。</b></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上从湘黔铁路线转战到枝柳铁路线的时候,路过广西柳州时拍的,上面提的字是:“志在天涯迎时代列车”。</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当时觉得自己很幸运!虽然干的是体力活,但是有稳定的收入。有食堂,下班有热乎的饭菜,住的是竹席和牛毛毡搭建的工棚,约50人以两层铺板的形式住在同一工棚里。每人只有一张床板和自制的“床头柜”。就这样也比去农村当“知青”好了太多太多了!</b></p> <p class="ql-block">  医院培训班结业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工地干了两年,我幸运的分配到我们企业总医院工作,经过集中学习了几个月就上岗了,我被分配到门诊部做治疗的工作,而大部分同学分到了病房倒着夜班,干着护士的工作,但是由于我们都没有学历,工作证上职称很一致的写着:“护理员”,我们只能是护理员,因为护士也需要相应的学历。</b></p> <p class="ql-block">  我的初中班主任曾茂辉老师。</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个时候内心非常“渴望”有个学习的机会提高自己,梦想着成为一名“工农兵大学生”!要想实现这个目标,真不是凭个人努力就可以实现的。当年因为僧多粥少,竞争异常激烈。我当时还怕万一被推荐上大学,我也过不了考试入学这关,像我这种小学5年级都没有系统的读完,整个初中都在学工学农和军训,也没有系统的学习,入学考试会有难度,肯定是容易被淘汰的,虽然那时已经有“白卷英雄”,但是我个人还是觉得真正有知识才可以改变命运。为了“挤进”工农兵大学生的队伍里,我找了我初中的班主任,数学教师曾茂辉,请她给我补课。曾老师身高只有1.53米左右,瘦瘦的,她的一双灵动大眼睛充满了智慧。她和她教授过的各届学生们的关系一直都非常和谐,她经常仰着脸指着比她高很多的调皮捣蛋男生的鼻子“进行教育”,再捣蛋的学生也会听从她的教导。</b></p> <p class="ql-block">  同学会上和曾老师合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下班后到原来的学校找曾老师,同时我还带着我一个朋友,曾老师把我倆带进教室。尽管在偌大的教室里只有三个人,站在讲堂上的老师依旧用洪亮激昂的嗓音讲课,就像讲台下坐着满满一教室的学生,讲台就是老师的舞台,她为我们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只见老师手持粉笔,写着板书,在我眼里老师上下翻动的手臂宛如翩翩起舞的彩蝶,黑板上流出一串串优雅的笔触。恰如其分地诠释着知识的魅力。讲台下的学生认真的吸收着老师的知识输出,对知识已经饥渴很久我们,双眸凝望着老师。眼里闪耀的是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与向往。这一幕,热烈又温馨,就像一副美丽的画卷,深深镌刻到我心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其实这时候学生已经放学了,老师们也下班回家了!曾老师是个非常敬业的老师,而像我这种主动提出想学的学生也算是“稀有物种”!曾老师是“满血复活”,她小小的身体,爆发出大大的能量!她以严谨的教学态度和精湛的教学技巧,耐心细致的讲解,使我受益非浅。老师本就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教书是她热爱的事业,她能做到极致。一切按曾老师的教学计划来,讲完课还要布置家庭作业,而且老师还要批改作业!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发生着,并且全程无偿!连一个礼物都没有送给老师!(这点我很内疚)。这种师生之间纯粹而神圣的关系,成为我记忆深处那一抹旧绿,是这个时代最美好的回忆。</b></p> <p class="ql-block">  同学会合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后来在我学弟学妹的嘴里知道我成了她“得意的学生”,倒不是我学的多么好,而是因为我“鼓捣”找她教学!在那个年代应该是“绝无仅有;独一无二”的。因此曾老师把我的故事分享给了我的学弟学妹,提醒学生们珍惜在校的学习机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经过一个月左右的学习之后,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明确了:停止十年的高考要恢复了!找曾老师补课的学生“蜂拥而至”,一时间,她也“应接不暇”,于是给我找了一些考试卷子,告诉我这些要是能做完做好,基本可以通过考试。</b></p> <p class="ql-block">  1977年的高考考场。(照片来自网络。)1977年冬天高考恢复,570万青年走进了高考考场,最终27.3万人被录取 ,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 ,录取率仅4.74%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77年高考前,我发生了一次意外,小趾末端骨折。骨折使我无法正常上班,在家“享受”了一个月的病休。这一个月的病假时间,让我获得了更多的看书机会,我这是“因祸得福”呀!这样就可以在家安心看书了。</b></p> <p class="ql-block">实习期间和带教老师、同学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当年我们在初中没有物理、化学的课程,有的是工业基础、农业基础,语文连语法“主、谓、宾、定、状、补”这些都没有在学校学过。备考那段时间用“争分夺秒、夜以继日、背水一战”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当时真有股悬梁刺股的劲。最终我如愿以偿的拿到了录取通知书。在校学习期间,我从不敢懈怠,非常努力,成绩也很优异。</b></p> <p class="ql-block">  我的第一张毕业照。</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高考,是一个决定年轻人未来命运的关键时刻。1977年恢复了高考,其实恢复的不止是高考,恢复的是多少代中国人的公平、尊严、梦想……我有幸成为了受益者。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非常感恩我的老师,感激老师的悉心指导和无私奉献,这份珍贵的师生情谊将永远刻在我的心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有了好的政策,有了老师的帮助,加上个人的努力和运气,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成就了我这段幸运的历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些年高考往事是我们50后人群亲身体验过的。这就是我记忆深处的一抹旧绿,那年的高考往事是一生都不能忘怀的!我用美篇记录下来,分享给大家。</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