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美景之三十九:中国科举博物馆

庐州老金

<p class="ql-block">  前几天从网上获知,科举博物馆今天免门票参观。一大早我便和老伴一道,乘地铁直达夫子庙站来到此馆参观。尽管我来过秦淮风光带核心区多次,均路过博物馆门口,但因为需要门票故一直没有进去参观过。今天是每年中唯一的免门票参观日,天气晴朗很适宜外出,我当然不会错过这难得的机会。真是不看不知道,科举真奇妙。</p><p class="ql-block"> 中国科举博物馆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学宫东侧,地处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核心区,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心、中国科举文化中心和中国科举文物收藏中心。已开放的部分场馆包括博物馆地下三层,地面上明远楼、至公堂、号舍、碑刻及南苑的魁光阁等,是中国唯一一家地下式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中国科举博物馆由江南贡院改扩建而成,江南贡院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鼎盛期可接纳2万多名考生同时考试,其规模之大、占地之广居中国各省贡院之冠,创中国古代科举考场之最。博物馆东至平江府路、南至贡院街、西至金陵西路、北至建康路,总占地面积约6.63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中国科举博物馆包含博物馆主馆、江南贡院南苑以及明远楼遗址区三大区域。博物馆主体是科举文化展示、体验的集中区;江南贡院南苑是科举博物馆主体的配套区域;明远楼遗址区主要是明远楼、至公堂、历代碑刻及部分号舍。博物馆主体两侧还建设有秦淮礼物店、游客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p><p class="ql-block"> 2020年12月,中国科举博物馆被公布为“国家一级博物馆”。</p> 第一厅:为国求贤 <p class="ql-block">  创立科举的初衷即是选拔人才,为国举贤。展区以编年史的方式,展现科举的千年发展历程,在介绍科举渊源的基础上,完整呈现中国科举制度从创立、完善、到改革与停废的全过程,以凸显科举在君王求才、士人求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科举制度使官僚体制向中下层知识分子开放,打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促成社会阶层的流动。通过科举选拔了大量的治世之才,极大地提高了唐宋以来的行政效能,被唐宋以来统治者视为“抡才大典”。</p> 第二厅:鱼龙变化 <p class="ql-block">  报考后,唐代士子依次参加解试、省试,宋代依次参加解试、省试与殿试,明清士子则沿着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的程序逐级应试,通过后分别给予不同等级的科名,一旦考中进士,即被称为“登龙门”,“鱼”即变为“龙”,从此踏上仕宦之路。</p> 第三厅:金榜题名 <p class="ql-block">  从宋代开始,“金榜题名时”即被视为人生的四大喜事之一。通过寒窗苦读实现金榜题名,是古代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终身大事,也是个人、家族的巨大荣耀,更是成为一种社会价值观的体现。时至今日,“金榜题名”仍然被人赋予了美好、吉利的涵意。</p> 第四厅:金陵佳话 <p class="ql-block">  南京是明清江南乡试的举办地,也是当时全国最重要的人才选拔基地之一。三年一次的乡试,对南京的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以夫子庙和江南贡院为中心的“十里秦淮”,人文荟萃,工商发达,成为天下闻名的繁华之地。</p> 第五厅:源远流长 <p class="ql-block">  科举虽然在清末时已停废,但其提倡的公择优录取的精神不可能被废止。民国时期建立(公务员)考试制度与科举在考选原则和形式上有继承、相似之处。新中国长期实行的高考制度、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及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办法,可以视为中国古代科举合理价值在当代中国的延续。</p><p class="ql-block"> 科举不但在唐宋时期吸引了诸多外国考生应试,而且日本、朝鲜。今朝鲜、韩国和越南还仿效中国,在本国实行科举选官制度,从而促进了中华文化在亚洲各国的传播,提升了这些国家的文化水平。自19世纪起,英、法、德、美等西方国家借鉴科举,建立文官考试制度,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科举是中国在精神文明领域对世界的一大贡献。</p> 结束语 <p class="ql-block">  科举停废的历史意义:停废科举从根本上打破了儒学独尊的地位,使中国传统的政治信仰、思想模式和价值观都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其具体表现是解放了精英阶层的思想,加速了清王朝的垮台,导致以“士”为首的“四民”社会的解体,提高了农工商的地位,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新式教育的发展,学堂数量与在校学生人数明显增加,近代知识分子的群体迅速扩大。但停废科举所带来的社会震荡、政治混乱和文化断裂等后果,远远超出了主张停废者的估计和想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