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张謇纪念馆有感,张立明

杨立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伟大先驱 光耀千秋</b></font></h1><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参观张謇纪念馆</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和通海垦牧公司有感</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张立明</b></h3> 作为苏州医学院的学生,我知道张謇是清末状元、苏州医学院的创世人,他当年提出的“祈通中西、以宏慈善”的校训,赓续至今,仍是在海内外工作或正在校学习的苏医学子的座右铭。特别是苏医校友会编撰的《苏医前辈风范》和苏州医学院偏撰的《杏林流芳》两本书中有较详细的记载。我对张謇实业救国的抱负和贡献也有些知晓。他的高尚人品和重要贡献值得景仰和纪念。最近到南通启东和海门参观了“通海垦牧公司”、“张謇纪念馆”和三星镇家纺城展览馆,虽然时间短不及细看,仍感到十分惊叹和震憾,原来我对张謇的了解仅是九牛一毛!在张謇开始办实业办教育到去世的短短三十年时间里,他不仅创办了20多个实业、300多所学校,还在沿海创办了垦牧公司后来发展到90多个。不仅如此,他在社会公共事业和公益慈善事业等方面同样有许多创新、建树和引领,真正造福了社会和民众,使南通赢得了“近代第一城”和“模范县”的光环。毫不夸张的说,在上个世纪头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张謇在南通地区在做了几代人甚至不同时代的政府想做、该做或才能做成的事。究其原因,是因为他有着强烈的爱国心和造福民众的社会责任,有着放眼看世界学习先进经验的远大目光,有着统筹发展和高瞻远瞩的科学思维,有着殚精竭虑艰辛创业的奋斗精神。他是实业与教育救国、创立现代社会事业与公益慈善事业的伟大先驱,他留下的物质和精神财富都将光耀千秋!<div><br>  <b>  一、创办实业:注重一体化产业链建设、人才培养、环境保护。</b><br> 在国弱民穷、列强入侵的时代,张謇“以战救国”的希望破灭后,转而致力实业救国。他于1894年创办“颐生酿造公司”,酿造的茵陈大曲酒于1904年获日本大阪万国博览会奖,1906年获意大利世博会金奖(比汾酒、茅台、五粮液等酒厂获得的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早约九年),是中国酒类第一块世博会金牌。</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1906年获得万国博览会金奖的茵陈大曲</font></h5> 张謇从海关贸易册上看到贸易逆差达一亿多两白银,而主要是棉纺织品和钢铁输入最多,由此产生了“棉铁主义”的强国救国思想。他根据南通的资源条件,于1895年开始创办大生纱厂。纱厂需要棉花原料,就于1901年创立通海垦牧公司,开发荒芜的海滩盐碱地,兴垦殖棉、牧牛牧羊。1903年创办同仁泰盐业公司,以先进晒盐工艺替代落后的草煎盐,腾出草荡以开荒种棉。这一创举推动了江苏海涂开发,90多个垦牧公司开发沿海土地达2000多万亩、种植棉花400余万亩,占全国棉花种植面积14%之多。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通海垦牧公司</font></h5> 他利用纱厂用棉剩下的棉籽,创办了榨油厂。为利用油厂废弃物又创办了肥皂厂。纱厂产生的飞花等废物可用于造纸,因而创办了造纸厂。在造纸厂的基础上,开办了印书局。张謇还创建了轮船公司、港口、船阐公司、蚕桑公司、水利公司、面粉厂、铁治公司、青三铁路(青龙港至大生第三纱厂)等实业,他参与创办的实业多达100余个,逐步形成了原料、运输、生产、销售等自成一体、配套循环的产业链,以应对外来冲击,可以说是那个时代条件下南通地区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的刍形。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创办和参与创办的实业</font></h5> 张謇努力创建应对外来冲击的实业体系,但他绝不搞自我封闭。他说:“不明世界大势,不能解决一国问题。”所以发展工业必须“开放主义”。他建立股份制企业、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科技人才、吸收和利用外资、派人去国外学习考察、建立实业银行等,都体现了他的世界视野和现代眼光。<br>  张謇办企业同时注重环境保护。经数年考察,他将大生纱厂厂址选在南通城区下风向、距城区以西12里的唐阐,以诚少对城市空气和地下水的污染。他提倡植树、封山育林,1904年他建成一座植物园。1913年,他首先在工业密集区建成唐闸公园,此后又在城区建成东、西、南、北、中五座公园。沿海滩涂垦植和绿化也大大改善了荒滩的生态环境。<br><br><div>  <b>  二、创办教育:注重层次配套、门类齐全。</b><br> 张謇认为政治、实业、教育为立国三大纲,而教育又为政治和实业之根本,并用“父教育母实业”六字概括了实业和教育相长的关系。因此,在办实业有一定资金条件后,立即着手办教育。从1902年至他去世的1926年,创办了从幼稚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完整的阶梯教育体系,同时创办了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专业教育、社会教育和特殊教育等完整的门类教育体系。其中有多个首创,如第一所纺织学校、第一所刺绣学校、第一所戏剧学校、第一所民办师范学校、第一所水利高等专科学校、第一所由国人创办的特殊教育学校,等等。他还参与筹办了多所高等学校,是当今的上海和南京等十多所知名高校的前身。</div><div><br> <b>三、创办社会公共事业:注重现代文明城镇建设。</b><br>张謇办实业、办教育是为造福民众和社会的文明进步。他1900年开始发展航运为主的交通运输业,1903年成立轮船公司。他统筹规划、建桥修路,至1913年南通一城三镇公路网络基本形成。1912年3月创建南通医学专门学校,1913年扩建附属医院——南通医院,1914年为学校题写“祈通中西、以宏慈善”作为校训。</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南通医学专门学校</font></h5> 他1913年创建南通城乡邮政和电话业务,成立通海地区第一家电话公司。1914年创办现代宾馆——“有斐馆”。1919年开办南通公交公司开通公交线路。水陸交通和邮政、宾馆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南通地区商旅往来和经济发展。1916年创建中国第一座国人自建的气像台。1917年和1922年先后建造了两个公共体育场。在文化建设方面,张誊1906年建成我国第一个博物馆——南通博物院;出于“上可以保存国学,下可以嘉惠士林”的抱负,1912年创办南通图书馆,他将自己私藏的古董文物和书籍无偿捐给了博物馆和图书馆。1916年创办“更俗剧场”,“更俗”就是要“除恶俗、立新风”。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全国模范县</font></h5> <b>  四、创办慈善事业:注重困难人群的处境改善和生存保障。</b><br> 张誊在秉承中华民族“仁者爱人”传统文化的同时,汲取西方慈善理念,创办了一系列慈善事业。1904年重建和改造育婴堂。1912年,他将自己60大寿的宴金和收到的馈金用以创建了第一家养老院,之后又办了两个养老院。1914年,他开办贫民工场,让贫民可以在劳动同时学习工艺技能以谋生创业。同年,创办济良所,注重对失足女子的文化学习和思想教肓,开设国文、算学、手工和伦理课程。1916年,创办栖流所收养流浪人员,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工作以培养社会生存能力。同年,建成盲哑学校,对盲哑人进行特殊的文化教育和特定技能培训,学员毕业后常被一些印刷出版单位录用。同年,创办残废院,残废者不论年龄和地域皆可入院,衣食由院中供给,残废院中辟有男女工场作为平日工作之用,残疾者尽其所能每日工作4小时,工作种类有加工草鞋、艾条、烛心、火柴箱等,根据各人具体情况分别从事。他还创办了一个戒毒所。张謇创办这些公益慈善事业,完全是出于他以天下为已任、忧国为民的人生观。他讲:“慈善事业,迷信者谓积阴功,沽名者谓博虚誉。鄙人却无此意,不过自己安乐,便想人家困苦。虽个人力量有限,不能普济,然救得一人,总觉心安一点。”办公益慈善经常遇到资金困难之窘,他曾多次卖字筹款。1922年,不得不再次卖字时,他说:“我鬻字就像劳工一样,忽忽十余年过去,如今年已七十,哪能再经得起如此辛劳?但不鬻字怎么办呢?”直至1924年10月,72岁的他最终放下了鬻字的墨笔。张謇就这样把自已的“皮骨心血”全部奉献给了社会和百姓。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创办慈善事业</font></h5> 张謇不仅是个爱国者、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更是一个创建现代文明、生态和诣社会的实干家和先行者。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人和许多著名学者对他都予以极高的评价。思想家胡适这样说:“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br><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24年5月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