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谈诗之五十七:诗歌语言的陌生化

云水书院(坐家谈玄)

<p class="ql-block">  诗歌语言的陌生化,是一种独特的语言运用手法,旨在打破常规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创造出新颖、独特、富有张力的诗歌语言。这种手法可以使诗歌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新奇的阅读和审美体验。</p><p class="ql-block"> 从经典理论的角度来看,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了陌生化理论。他认为,陌生化是艺术加工和处理的基本原则,其目的在于消除读者的习惯化感觉,代之以陌生的新鲜感觉。在诗歌创作中,陌生化语言的应用正是这一理论的体现。通过打破语言的自动化,使诗歌语言变得不寻常、不平常,从而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p><p class="ql-block"> 诗歌语言的陌生化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的传统。在《诗经》中,就有许多运用陌生化手法的诗句。例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通过描绘秋天的萧瑟景象,营造出一种凄美而陌生的氛围,使得“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思念之情更加深沉而动人。这种陌生化的表达方式,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引人遐想。</p><p class="ql-block"> 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句,便运用了陌生化的手法。诗人以夸张的笔触,将黄河之水描绘成自天而降,奔流不息的壮阔景象,打破了读者对于黄河的常规认知,使其感受到一种新奇、震撼的审美体验。</p><p class="ql-block"> 现代诗歌中也广泛运用了陌生化语言。例如,海子在其诗作中经常采用非常规的语言表达方式,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他的诗句“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中,“喂马、劈柴”这些日常生活中的普通行为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成为追求幸福的象征。这种陌生化的表达方式,使得诗歌呈现出一种新颖而独特的审美效果,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p><p class="ql-block"> 再如现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一句,也体现了陌生化的特点。诗人将乡愁这一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为一枚小小的邮票,通过这种不寻常的比喻,使读者对乡愁有了更加深刻、独特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这些实例表明,诗歌语言的陌生化不仅可以增强诗歌的艺术表现力,还可以拓展读者的想象空间,深化其对于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理解。陌生化的手法使得诗歌语言更加生动、新颖,给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和审美享受。</p><p class="ql-block"> 诗歌语言的陌生化还可以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实现。比如,将“月亮”比作“一盏孤独的灯”,或将“风”拟人化为“一位温柔的使者”。这些陌生的比喻和拟人手法,不仅使得诗歌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还能引发读者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p><p class="ql-block"> 总的来说,诗歌语言的陌生化是一种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语言运用手法。它通过对常规语言的颠覆和创新,使得诗歌更加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创作和欣赏诗歌时,我们应该关注这种手法的运用,以更好地领略诗歌的魅力和内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