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土地

新泉流`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太阳照耀大地,万物生机盎然,广袤肥沃的土地,赖以生存的家园,我爱故乡的土地,那里有我们辛勤耕耘的足迹,也承载着我们对未来的期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我的故乡位于涿鹿桑干河北岸的上太府村,当年的土地却不是如今的模样,盐碱地、水涝地、板结地、贫瘠地和草滩地村里都有,亩产量不高,乡亲们辛苦耕作一年,也是勉强糊口罢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从60年代开始,国家开始生产条件改造改善,全县劳动力齐动手,治理河渠,平整土地,改良土壤,数十年不懈努力,才有了如今的高产稳产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太府村过去地下水位高,最多半米就能挖出地下水,村东原来有一眼大口井,周边积水特别多,我们当年的孩子根本不敢到跟前去玩,只是远远地看着,我记得井口往外翻水,水塘一样的四周,没有可能种地。村东的庄稼经常被涝死,丰富的地下水成了罪魁祸首。也记得村里白花花的盐碱地,那里的野草也不茂盛,东一根西一簇地生长着,看着特别荒凉,当年一段顺口溜来形容盐碱地,“盐碱压河沙,风吹白花花,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p><p class="ql-block"> 村里一些地块土质太瘦,种上粮食长不大,或者熟不了,影响粮食产量。有的地块太粘,土壤板结,青苗也顶不出来,长出来的嫩苗被粘土块挤压,也影响生长,太粘也是粮食生产的一大害处,民间也有一段顺口溜来说粘土的害处,“庄稼不怕草,就怕坷垃咬,湿了粘,干了硬,不干不湿弄不动”。我们村东南角与高庙村邻近的地方原来是草滩地,我小时候会去玩或者割草,印象比较深,那么一大片土地只长草,不产粮,确实让人感到可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土壤改良和治砂、治瘦、沾粘,人们想了许多办法,奋战了许多年。涿鹿盐碱地主要分布于现张家堡镇、东小主镇、涿鹿镇和五堡镇辖区,1975年前采用引洪压碱和挖排涝沟的办法除碱,我的故乡上太府村东有一条叫做大干沟的小河,就是为了排涝除碱专门挖掘的,未挖之前,村东农田年年涝,属于保种不保收的农田,自从大干沟挖成,地下水经大干沟排走,这里的水稻、玉米年年丰收。1975年后,采取扩种水稻、泡田洗碱办法,稍后又增加铁锹成犁开大沟,深施化肥或农家肥的办法,消除盐碱化土地,取得很好的效果,稳产高产田大增,亩产量最高增加11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治砂方面,人们采用引洪灌溉、渗混粘土的办法改善。我小时候夏天去南边渠沿去玩,光着脚丫在没过脚面的细砂土里行走,热乎乎的细砂让脚感到很舒服,所以记得那里的砂地,如今村里再也见不到那种砂地,我曾多次记起那片砂地,治砂让小时候的欢乐之地永远不在了,这也算是一种治砂的成果吧。在治瘦方面,涿鹿在50年代深耕熟化,60年代秸杆还田,70年代科学施肥,特别是磷肥,让地力逐步增加。在治粘方面,采用渗沙、铺沙、灌淤中沙和深耕翻沙压粘的办法,也取得效果,我记得小时候叫粘土泥叫胶板泥,如今村里再也没有这种泥了,提起来还挺想念那种好玩的泥巴。村东南的草滩地也被逐年蚕食,几年后都变成了耕地,孩子们失去了一块玩耍的好地方,村子里添了几亩生产的良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国家好政策,人民战天斗地的热情,让土地发挥出最高的效能,养育我们的土地是自然的恩赐,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我们感恩土地,保护土地,也永远热爱故乡的土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