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几十年前,依稀记得是上大学期间,在阅读经济学和哲学文章时,我首次遇见「乌托邦」这一概念。当时,我只是略窥门径,未曾深究。然而,近日在网上漫游,读到一些历史文章,「乌托邦」再次映入眼帘,激起我对其深层含义的探索。于是,我搜寻了相关资讯,整理成此篇文章,与诸位共赏思考。</p> <p class="ql-block">1,「乌托邦」的起源</p><p class="ql-block">「乌托邦」一词源自希腊语,其词根"ou"(非,不存在)和"topos"(地方)结合,直译即为「无地方」。然而,这个词汇是在英国得到首次创用。</p><p class="ql-block">1516年,英国的律师、法官及政治家——托马斯·莫尔爵士在其杰作中首次使用「乌托邦」一词,勾勒出一个理想化的岛屿社会,描绘了一幅梦幻般的完美世界蓝图。随着岁月流转,「乌托邦」逐渐成为了理想社会的象征。</p><p class="ql-block">2,「乌托邦」的愿景理想</p><p class="ql-block">托马斯·莫尔(1478-1535年),曾是亨利八世的英格兰大法官。他在1516年所著的《论共和国的最佳状态——乌托邦》一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议会对话」揭示了他对于英格兰农村的不满以及当时普遍的腐败现象,第二部分则通过详细的叙述,展现了乌托邦岛的社会和政治面貌,并提出了解决当时社会弊端的方案。该书不仅是一部政治思想文献,更是一部犀利的讽刺作品,坦言理想国实际上是个虚构的概念。此外,莫尔的乌托邦概念以及相关文学作品深受帝国主义时代的影响,将「新世界」描述为一片未经开发、无人居住的土地,适宜建立一个充满希望、富饶和理想的新社会。</p> <p class="ql-block">3,「乌托邦」文学及其思潮的扩展</p><p class="ql-block">自古至今,无数大作家尤其是左翼作家,被这个充满诱惑、富足、幸福与和平的乌托邦理想世界所吸引,他们通过文学作品展示了对理想国的追求与思考:</p><p class="ql-block">1)公元前 375 年,柏拉图在《共和国》中描绘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p><p class="ql-block">2)1602 年的《太阳之城》,托马索-坎帕内拉描绘了「乌托邦」式的市民为实现理性的社会目标而共同生活和工作;</p><p class="ql-block">3)1627年,弗朗西斯-培根设想在南太平洋有个新亚特兰蒂斯,在那里启蒙被誉为至高无上的理性和科学;</p><p class="ql-block">4)威廉-莫里斯的社会主义「乌托邦」描绘的是田园牧歌式的乡村;</p><p class="ql-block">5)1888 年爱德华-贝拉米的《向后看》则把繁华的「乌托邦」城市规划,想象成社会主义天堂;</p><p class="ql-block">6)1905 年H.G. 威尔的《现代乌托邦》和1923 年《像神一样的人》,以及1962 年的奥尔德斯-赫胥黎《岛》则探讨了集体生活、技术进步、环保主义和灵性等主题,描绘了一个与当时现实截然不同或异想天开的理想状态。</p> <p class="ql-block">4,「乌托邦」的反转</p><p class="ql-block">随着时间的推移,乌托邦的愿景主题逐渐被现代科幻作品如《1984》、《黑客帝国》中充满不公正、极权主义和世界末日的描绘所取代。这或许反映了在当代社会中,资本主义成为了主导游戏规则,人们难以想象出更佳的替代方案,更遑论空想和虚无的「乌托邦」。</p><p class="ql-block">现在,「乌托邦」的愿景似乎已经退让给了更加阴暗和悲观的未来描绘。21世纪的文化表象中,乌托邦的理想不再是明亮的天空和希望的田野,而是变成了对抗不公和极权的残酷斗争,以及深刻的社会反思。</p><p class="ql-block">5,「乌托邦」的依恋情怀</p><p class="ql-block">尽管如此,乌托邦的理想依旧在某些文学和思想作品中闪烁着微光,提醒我们关于可能的更美好世界的梦想并未完全熄灭。它激励着新一代的思想家和创作者,去探索和构建可以超越现状的新理念。</p><p class="ql-block">「乌托邦」一词虽然历经变迁,它那曾经光辉的概念也许已被现实的阴影所笼罩,但它仍旧是人类对理想生活状态的一种永恒追求和愿景。这种追求促使我们不断地反思现实,探索未知,以期望在未来,能够触碰、实现那些美好的憧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