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执教:东莞莞城中心小学 李庆老师</p><p class="ql-block">上课学生:东莞松山湖第一小学307班</p><p class="ql-block">课前聊:同学们喜欢看春晚哪些节目?引发学生思考这些上了春晚的表演者,他们是怎样练就一门才艺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活动一、我读成长故事</b></p><p class="ql-block">一、大单元架构,明确任务,激发兴趣</p><p class="ql-block">1.依循单元主题,明确课堂任务</p><p class="ql-block">师:今天,让我们继续追寻古之圣贤,感悟成⻓真谛。看这也是春晚的节目(图) ——这位穿越而来,跟大家⻬诵古诗乃是何人?一起说——诗仙李白。</p><p class="ql-block">2.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p><p class="ql-block">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李白的成⻓故事一一铁杵成针。请大家跟 老师一起来写课题,(书写课题)来,⻬读课题!</p><p class="ql-block">二、识字学词,正音释义,回顾方法</p><p class="ql-block">1.识字:识记“杵,媪,卒”三字,巩固:看注释,观字形,查字典等方法。</p><p class="ql-block">2.读词:复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指导读准多音字“还”,积累,拓展。</p><p class="ql-block">出示: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p><p class="ql-block">春⻛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p><p class="ql-block">点拨:多音字就要联系上下文,根据意思来定读音。</p><p class="ql-block">3.断句:关注难句“过是溪,逢老媪磨铁杵”,指导朗读,读好停顿。</p><p class="ql-block">(指导:人和事之间得稍停顿。来,看老师的手势,听老师读:逢老媪/方磨铁杵。</p><p class="ql-block">你再来读(生读)。有进步,字音读准了。而且读得节奏舒缓、声断气连。孩子们, 伸出手,再来一次。)</p><p class="ql-block">三、反复朗读,感受韵律 ,涵养语感</p><p class="ql-block">1.师生合作,示范中读出韵味。</p><p class="ql-block">(师一句,生接着读一句)</p><p class="ql-block">2.巧设情境,生活中读出趣味。</p><p class="ql-block">(师:书声悠悠,(古筝背景乐起)把我们带到了古梅州象耳山下的磨针溪畔。)</p><p class="ql-block">请一个小导游来读这个故事。请你吧。</p><p class="ql-block">3.回归原著,学古人读出文味。</p><p class="ql-block">(出示竖版排列的原文,没有标点符号)</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活动二、我讲成长故事</b></p><p class="ql-block">一、学用方法,理解古文内容</p><p class="ql-block">1.复习回顾,学用“扩词法”。</p><p class="ql-block">理解“未成,弃去”。成:完成;弃:放弃</p><p class="ql-block">理解“太白感其意,还卒业”。</p><p class="ql-block">还:归去,回去</p><p class="ql-block">2.综合运用,理解课文句意。</p><p class="ql-block">二、创意表达,实践语言运用</p><p class="ql-block">1.梳理脉络,明确故事结构。指导书写“逢”字。</p><p class="ql-block">师:孩子们,这个故事发生在哪里呢?一起来看。从前有座——山,叫象耳</p><p class="ql-block">山,山下有一条——磨针溪(师板画),溪水潺潺,连绵不息,绿意盎然。这就 是故事发生的——地点。故事起因哪一句?一起读出来——“世传......,未成, 弃去。”(师板书“弃”)那结果呢?读出来——“......还卒业”(师板书“卒”)。一去 一还,经过就是李白和老媪的相逢。(师板书)</p><p class="ql-block">【点评:田字格黑板贴指导书写“逢”字,然后引导学生李白和老媪是在哪里相逢,将“逢”字贴到黑板上图画中的相应位置,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虽是一个不起眼的细节,但是很有情境感,有利于学生读懂故事,妙哉!】</p><p class="ql-block">2.借助板画,根据故事线索,简单讲故事。</p><p class="ql-block">(请一位同学上台借助板画,用自己的话讲故事,落实“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活动三、我悟成长故事</b></p><p class="ql-block">一、亲近诗仙,寻找反差</p><p class="ql-block">1.温故而知新,李白诗歌连连诵。</p><p class="ql-block">师:同学们,从此以后,这一条小溪就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那就是——磨针溪。磨针溪因为一个人而名扬天下,他就是——李白。说起李白,他一生写下 了九千多首诗,有一千多首流传于世,在我们小学课本上,就有如此之多呢。这 些诗,会背吗?——会。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谁来起个头?你来起个头吧——</p><p class="ql-block">【点评:老师提问:我们读过李白哪些诗?出示李白的若干首古诗词题目,老师引读前一句,学生接后一句。然后,有个三年级的学生竟然还流利地背出《将进酒》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这样的诗句,现场观摩的老师忍不住掌声雷动,为一个有如此丰富的诗词积累的三年级学生点赞,因为比赛中,绝大多数课例,上课的学生都是降一个年级的,确保学生之前没有学过本课例】</p><p class="ql-block">2.观春晚视频,感受诗歌魅力。</p><p class="ql-block">(播放视频)君不⻅,⻩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人生 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p><p class="ql-block">【点评:再次呼应本课导入的《诗词话长安》情境,感受李白的诗歌魅力,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p><p class="ql-block">3.回归课文,聚焦“未成,弃去”,感受李白形象反差,激发探究欲望。</p><p class="ql-block">师:诗仙李白何其伟大!可他小时候却是这样的,一起读——“世传李太白, 读书山中,未成,弃去。”猜一猜小李白在学习上遇到什么困难。</p><p class="ql-block">【点评:启发学生思考李白为什么会“未成,弃去”你能想象到他可能经历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吗?通过联系生活经验,进行想象补白,进一步感受李白形象的反差。甚妙!】</p><p class="ql-block">二、从感到悟,体会成长</p><p class="ql-block">1.从感入手,从质疑到探秘:听闻“铁杵磨成针”,哪个符号可以表达感受?</p><p class="ql-block">【点评:这个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同学回答“!” “?”“……”都有,可贵的是他们都能清楚地、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且是不盲从,很有个人主见!可见学生平时的阅读与感悟是积累丰富的,思维能达到高阶!】</p><p class="ql-block">2.由悟深入,从探秘到解密:遵循“问”“思”“悟”的思维线索,体会李白“感其意,还卒业”的思维过程。</p><p class="ql-block">师:孩子们,上山路远,学习路⻓,可别忘了读——“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p><p class="ql-block">三、启智润心,获得力量</p><p class="ql-block">1.以情入心,从引证到印证:运用借助资料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从李白的人生轨迹和诗歌成就中体会不惧磨砺、持之以恒的成长力量。</p><p class="ql-block">2.由成长及人生,从文言到文化:感受诗意人生,培养文化自信。</p><p class="ql-block">师:孩子们,铁杵成针需要——磨。人要成才要需要——磨。 师:即便是李白这样的天才诗人,也在不断地磨砺自己。就这样,他成为我们敬爱的诗仙,也成了我们中华⺠族的文化符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活动四、我诵成长故事</p><p class="ql-block">一、传扬故事,传承精神</p><p class="ql-block">1.紧扣“世传”,探究故事内涵,领悟成长真谛。</p><p class="ql-block">那么故事未必是真的,从哪看出——“世传”。这故事;流传至今已经过去一 千三百多年了,深受人们的喜爱。我们把它做成一张明信片,再贴上《铁杵成针》 的幸运邮票,这就是一份心意满满的礼物。今天,跟咱们班的孩子一起学习,老 师感到很开心。把这份礼物送给你们,希望你们不惧磨砺,坚持到底,永不放弃。 你想把这个故事送给谁?想对他说什么?</p><p class="ql-block">【点评:有一个孩子竟然回答:“我想把这个故事送给我的子孙后代,让他们当做座右铭。要记住坚持就 是胜利!”听到“子孙后代”这个说法,现场不禁再次爆发雷鸣般的掌声,为三观正的三年级孩子点赞,也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点赞,这样的回答实在太震撼人心】</p><p class="ql-block">2.回归课文,配乐镂空背诵,传诵经典故事。</p><p class="ql-block">(古乐悠悠,书声朗朗,现场又一次令人陶醉,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二、启发阅读,知行合一</p><p class="ql-block">1.回归单元驿站,推荐语文园地的成长故事。</p><p class="ql-block">师:古之圣贤成⻓故事,令人心智?在这个单元的语文园地当中还有很多古人读书、求学、成⻓的故事,等着大家去阅读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回归本课情境,李白诗意感召,激励阅读</p><p class="ql-block">(播放视频)“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书,就是最大的......。读书啊!孩子们,愿你们在读书中⻓出丰满的羽翼,领悟成⻓的真谛。”</p><p class="ql-block"> 师:阅读让我们成⻓,让我们在中华文化里慢慢⻓大。(下课)</p><p class="ql-block">【点评:呼应本课导入情境,通过后期视频视频,利用《诗词话长安》的画面,给李白配音,号召同学们传承经典!效果毫无违和感,特别贴切,也很能直抵孩子的心灵,妙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观课有感】</b></p><p class="ql-block">这节课是一节有点赵志祥老师风格的古文教学课,也是一场追寻古代圣贤成长路的故事会,更是一场感受诗意人生,培养文化自信的精神盛宴!</p><p class="ql-block">首先,情境加持,凸显育人。一方面,依托大单元设计,有机注入成长育人力量!整节课围绕大单元情境“成长故事”学习驿站,再设置了本节课中“追寻:古代之圣贤成长路”的学习情境,依次细化为“读、讲、悟、诵”四个大学习活动,层层推进,步步升华!另一方面,借助数字化技术加持,凸显情境育人性。从春晚节目中《诗词话长安》的情境导入,再到结尾的诗仙李白诗意感召情境,这样前后呼应,非常契合学生的兴奋点和生长点,给予学生非常大的角色代入感,自然而然地启发学生透过“小李白”成长记来激励自我成长!这样的设计实在妙,由此及彼,关联人生,可谓是一举两得!</p><p class="ql-block">还有,诗意感召,传承经典。这节课,诗意满满,文化气息浓浓。老师从一篇小古文的落脚点出发,关联到许多李白相关的诗歌名句,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积累,也汲取了了成长故事中的育人力量,书声琅琅的课堂正是深植传承经典的好时机!</p><p class="ql-block">这让我想起去年,我在参加省培时,有幸聆听了赵志祥老师的《语文教学要保底》的专题讲座,其中他老人家特别强调的一件事就是“语言积累和梳理。这,就是语文教学的底线!”他还提出:“语文教学,贵在保底工程: 朗读、背诵,积累语言。”</p><p class="ql-block">因此,李庆老师的《铁杵成针》这一节课可以说很“小”,学生学会了一篇45字的小古文,但这节课也可以说很“大”,学生不仅积累了语言,读懂这篇短小的故事,还领悟了“未成,弃去”的小李白与“铁杵成针”的诗仙李白一生的成长历程,深植传承经典文化的种子,意义深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