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清真寺

雪里梅花

<div>郑州清真寺<br></div><div>河南省郑州市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div>郑州清真寺,又名郑州北大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位于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区清真寺街128号。始于元末明初。是较为完整的独具特色的中国宫殿式伊斯兰古建筑群。<br>郑州清真寺现占地面积近17亩,为两进院对称,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主要由大门、望月楼、大殿、南北讲堂浴室、殡仪馆组成。大殿为清真寺的主体建筑,高约十米,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有卷棚、前殿、后殿和庑殿式后窖。四座殿宇前后相连,组合一处,称为勾连搭式,面积423平方米,可容纳500多人同时做礼拜,殿内有光绪年间所置阿拉伯文横匾。寺内存有明宣德年间两个紫铜香炉,上有铭文印文章;清代大小碑刻16通,有数百年树龄的古槐两株。<br>2013年3月5日,郑州清真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初建<br>郑州北大清真寺,始于元末明初,位于北大街128号,为郑州伊斯兰教传播发源地。 <br>修缮重建<br>郑州北大清真寺内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碑文记载:“由明以迄大清数百年,掌教者有三师。”<br>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和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两次重修。<br>清雍正三年(1725年),重修寺门照壁;嘉庆七年(1802年),重修大殿滚白;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重修望月楼。<br>1953年、1982年,郑州市人民政府两次拨款共40万元对郑州北大清真寺进行翻修。 <p class="ql-block">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建寺背景</p><p class="ql-block">郑州伊斯兰教是随着回族人口的出现而传入的。唐代,七世纪初,管城已是两京(长安、洛阳)通往沿海各地的水陆码头,一些过往的阿拉伯使节和商人,或寄寓或留居,成了当今郑州回族最早的来源。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兵马副帅仆固怀恩及其所率军队在安史之乱平息后,留驻汴洛黄河两岸。据史家考证,仆固怀恩是一位“勇敢善战的穆斯林人”,他所率领的军队,主要是回纥、南蛮和大食人,也成为郑州回族的来源之一。唐中和四年(884年),李克用奉命率兵五万进剿黄巢起义军,其大本营就设在郑州。后来又有一些回族因经商或从军等原因逐渐在郑州城乡定居下来,明代郑州城内的“回回巷”(今管城回族区清真寺街一带),已是回族群处的地方。同时清真寺作为伊斯兰教传教和活动的场所也陆续兴建起来。</p><p class="ql-block">活动交流</p><p class="ql-block">郑州清真寺还接纳招待外地来游的传经学者,如明朝时从西域来的真人默穆都哈,死后葬在老坟岗,尊称巴巴墓。20世纪二三十年代,河南省阿訇马常青、庞士谦、尚希贤等都在这里招收海里凡,设帐讲学,培养宗教职业者。</p><p class="ql-block">1989年3月,郑州清真寺接待来中国参观访问的伊朗驻中国大使布鲁杰迪及子女一行四人,赠送了地毯和《古兰经》。</p><p class="ql-block">场所作用</p><p class="ql-block">清真寺首先是穆斯林沐浴、礼拜和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其次还负有举办宗教教育、培养海里凡(学生)、传播宗教常识和学问的使命。清真寺也是向阿訇们向穆斯林宣传《古兰经》圣训、教规、教义、圣史的讲坛,每逢主麻日(星期五)、斋月内、开斋节、宰牲节圣纪日,各寺阿訇要向本坊教民讲“卧尔兹”(劝戒)。同时清真寺也是为穆斯林群众主持婚、丧、嫁、娶、纪念亡人的地方。</p><p class="ql-block">保护措施</p><p class="ql-block">2013年3月5日,郑州清真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摄影:雪里梅花<div>拍摄于2024年5月14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