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国好山水,天赐恩施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年轻的自治州,也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被称为鄂西林海,华中药库以及世界硒都。</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迷人的少数民族风情,厚重的历史文化。了解一座城市从走进博物馆开始。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国家二级博物馆。建筑总面积2万平方多米,馆藏文物8万多套,种类繁多,主要为反映巴文化、崖葬文化、土司文化和民族风情的历史、民俗文物,以及革命文物、以巴文化的实物最为珍贵,土司文化、崖葬文化和民族文化又独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所在的恩施文化广场。广场很大,只有几个家长带孩子在玩耍</p> <p class="ql-block">广场一角有市民在跳舞</p> <p class="ql-block">缓步台上的浮雕</p> <p class="ql-block">湖北省唯一的地区级综合性少数民族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中庭大厅的巨幅浮雕</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只开展了2层《武陵足音》展厅和3层《恩施记忆》、《生态恩施》展厅。</p> 武陵足音 <p class="ql-block">这是基本陈列。分为人类起源、巴人西迁、唐宋遗风、楚蜀屏翰、民俗风情五个部分,再现了武陵地区人类形成、发展、壮大的整个历程,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画卷。</p> 人类起源 <p class="ql-block">剑齿象、剑齿虎骨架。在建始高坪户发现:除了发现建始直立人化石外,还出土了与之伴生的巨猿、古乳齿象、剑齿象、剑齿虎、大熊猫、古豺、马、麂、鹿牛羊等23种动物化石。经专家们研究,这些动物生存的时代晚于元淖动物群,早于大熊猫一剑齿象动物群,属早更新世晚期,距今约200万年左右。这里展示的是根据巨猿洞出土化石复原的剑齿象、剑齿虎骨架。</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期各种石制工具</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期陶杯</p> 巴人西迁 <p class="ql-block">夏商周时期的清江流域与三峡地区,孕育出一个伟大的少数民族——巴族。清江流域作为早期巴文化的发祥地,不仅在汉代史籍中有美丽动人的廪君传说,更有长阳香炉石、巴东岩屋顶等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考古材料相佐证。</p><p class="ql-block">战国到两汉时期,这一区域出土了大量的巴式青铜器,大致分为乐器、兵器和生活器具等三大类。乐器主要有虎钮于、编钟、铜钲等;兵器主要有柳叶剑、戈、矛、钺等;生活器具主要有釜、洗、壶、鍪等。从出土方式看,乐器主要见于窖藏,兵器主要见于墓葬,生活器具则两者兼而有之。作为巴楚文化交融区,这一时期还出土了大量的楚式剑以及鼎、敦、壶等仿铜陶礼器。</p> <p class="ql-block">展厅里全景画</p> <p class="ql-block">双虎钮錞于。虎纽錞于是土家先民巴人所使用的一种军乐器,也是巴人进行祭祀、娱乐等活动时所使用的乐器。1977年在恩施州建始县景阳河出土,顶部的盖子上还趴卧着两只格外神气的“萌”虎。该器物是中国具有明确出土时间、出土地点的双虎纽錞于,特别珍贵。</p> <p class="ql-block">錞于顶盘上铸造的图案符号</p> <p class="ql-block">骨角、骨箭簌、骨针(商、西周)</p> <p class="ql-block">铜钲(战国)</p> <p class="ql-block">巴式甬钟是战国至汉代巴人使用的一种乐器,铜质,多用于战争和祭祀活动。因其形体近似于中原及江汉地区的编钟,故人们亦常常以编钟称之。其实他们之间有较大区别,从功能上讲,这些甬钟多为单个出土,最多的一次虽出土六件,但大小轻重基本一样,不是大小依次相增减,可见这些甬钟不是用于乐曲演奏的。从形制上看,钟体较扁,舞面、鼓间很窄,钲部短于鼓部,无篆,枚呈乳钉形。甬为直筒状,中空,无旋、干、衡,上端内有一栓,用于悬挂。总的看来,这类钟显得简朴无华,制造也略显粗糙。</p> <p class="ql-block">最上为楚剑,下面为巴氏剑。在最早在巫溪县博物馆看到巴氏剑,但一直不清楚它与中原及楚国剑有什么区别。在这里谜团解开了</p> <p class="ql-block">【小知识】巴式剑</p><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时期巴人使用的一种柳叶形青铜剑。扁茎无格,(少数附有格),剑身与茎同铸,剑脊两侧有的有血槽(个别的是血窝)。剑体多铸有虎皮纹、半圆形纹,剑体下端常有手、心、花蒂、虎、鸟等各种符号。茎上宽下窄,茎上有一至三穿。</p><p class="ql-block">巴式剑的长度有一个从短到长的发展趋势。最早只有10-20厘米,形体上接近匕首。到战国时期,长度一般在30-40厘米左右,最长者已达66厘米。</p><p class="ql-block">这种剑铸造比较简单,把它绑在长杆上就成了矛。</p> <p class="ql-block">各种青铜戈、矛、斧、钺等兵器</p> <p class="ql-block">铜敦(战国)</p> <p class="ql-block">砖石券顶墓是东汉至六朝时期三峡地区墓葬的典型形式。其结构有石室券顶、砖室券顶或砖、石混合券顶等多种形式,墓葬平面星刀形、凸形或长方形,随葬器物主要有青瓷器、陶器、铜器、铁器、银器及其它,作为家族墓葬,往往采用多人合葬甚至跨时代的合葬等形式。其墓地数量之多、墓葬规模之大、出土文物之丰富、墓砖纹饰之精美,都堪称历代之最。</p> <p class="ql-block">虎形铜带钩(东汉)</p> <p class="ql-block">银耳杯(汉)</p> <p class="ql-block">东汉税氏墓志铭:″元和四年正月三日,南郡秭归道难里税少卿、少阳共作是三丈五家,举高丈三尺,广(宽)丈二尺,功一月五日乃成,贾直(值)钱二万五干,师神都里男子袁都等六人,当此之米二百,当作冢之难,这有世冢耳。少卿食口七(六)人,少阳食口六人,传后世诸孙子。能读此文皆圣人,孔子事礼(祖),大子事神子路、屈元(原)有式(武)。母(毋)女(文)至其死时,头颈别分。少阳手书,沮谈里寨孝仲"。</p><p class="ql-block">注:该墓碑于2003年12月于巴东张家坟(隶属于巴东县信陵镇西城村一组)东汉石室券顶墓( M1)墓道出土,青石质,记载了东汉元和四年(公元87年)税氏家族对该墓的修造情况,该墓志铭是三峡地区目前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碑刻资料,不仅对研究巴东三峡地区东汉时期的丧葬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同时对研究东汉时期的书法艺术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p> <p class="ql-block">铜壶(汉)</p> 唐宋遗风 <p class="ql-block">唐宋时期,是土家族地区经济大发展、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在鄂西南地区考古发现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如来凤的仙佛寺、巴东的旧县坪以及分布在全州各地的崖葬(悬棺葬)遗迹等。尤其是被誉为“千古之谜”的崖葬遗迹,是这一时期非常奇特的考古文化遗存和丧葬风俗。这种葬俗是人死后并不入土埋葬,而是将殓尸棺木置于临江面溪、高峻陡峭的崖壁上。恩施州境内目前调查发现的崖葬遗迹有近四十处,除巴东峡江地区以外,清江、酉水、唐崖河、建南河等水系里也均有发现,葬具多为整木挖成,有船形棺、槽形棺、盆形棺、屋形棺、斗形棺、箱形棺等。</p> <p class="ql-block">兽足瓷砚(唐)</p> <p class="ql-block">模拟“仙人洞”崖葬。崖葬位于西水河上游湘鄂交界处的来风百福司镇卯洞斜上方。据同治《来凤县志》记载:"卯洞正洞,上下二洞相近。下洞河水所经,阔达如城垣。上洞青壁天梯,高数百丈。仰而望之,有门焉,木栏纵六横七,人迹所不能至也。”</p><p class="ql-block">1992年8月,恩施自治州博物馆组织考古队,对“仙人洞”崖葬遗迹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清理。发现了穿斗式木构建筑“仙人居”及船形、槽形、箱形棺木外,还出土铜器、铁器、青瓷器、木器及丝绸、织锦等各类文物130余件。通过对各类木棺的形制和各类文物的质地、纹饰、造型等方面的初步鉴定,确认为汉晋、隋唐、宋元等各时期共用的崖葬地。</p> <p class="ql-block">模拟仙佛寺石窟。位于湘鄂交界的来凤县翔凤镇关口村西水河西岸,始凿于初唐至盛唐时期,其后历代均有增凿,清代于龛上设檐。在200余米长的红砂岩壁上开龛造像,总长约35米,有北龛、中龛南龛与南侧中型四个较大佛龛,共造像 13尊;中型龛南侧并列16个小龛,一龛一佛。造像均采用半圆雕技法。北端刻“仙佛寺”题名及“咸康元年五月”款。是目前土家族地区保存年代最久、规模最大的石窟寺。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模拟七孔子崖葬。位于利川市建南镇联合村八组,在距地面30米左右的红砂岩壁上有7个开凿规整的人工洞穴,分上下两层排列,上四下三,其中有五个洞室洞口规整,洞口除1个为长150、高60厘米以外,其余均为长、高50~60厘米的方洞。洞口外观用石框做装饰,个别洞口还刻有浮雕人像。这种在红砂岩上人工开凿洞穴的崖葬遗迹,在鄂西南的利川、建始及恩施境内均有发现,时代为唐宋时期。</p> 楚蜀屏翰 <p class="ql-block">元、明、清时期,在鄂西南地区留下了丰富的土司文化遗存。土司制度是在秦、汉至唐、宋时期“羁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夷治夷”的一种特殊政治制度。土司“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统其兵、世袭其职、世受其封”。</p><p class="ql-block">鄂西南土司统治始于元代,终于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改土归流”。在大小三十五个土司中,容美土司最大为宣慰司,施南、散毛、忠建为宣抚司,东乡五路、忠路、忠孝、金峒、龙潭、大旺、忠峒、高罗、沙溪为安抚司,唐崖、镇南、椒山玛瑙、五峰石宝、石梁下洞、水迟源通塔坪、长茅、盘顺、上爱茶洞、下爱茶洞、摇把洞、剑南、卯洞、漫水、百户、木册、思南为长官司,隆奉、镇远、西坪、东流、腊壁为蛮夷长官司。</p> <p class="ql-block">展厅内景</p> <p class="ql-block">熏炉(明)</p> <p class="ql-block">玉玦(明)</p> <p class="ql-block">土司铁帽(明)</p> <p class="ql-block">明代。该凤冠为西王母乘坐凤凰状。凤凰呈展翅飞翔状,凤凰尾部设花卉装饰,西王母盘坐在莲花上,四周环绕金丝飘带。共由29小件组成。是土司夫人陪嫁的金饰,精致繁复,可谓巧夺天工。</p> <p class="ql-block">施州卫石碑(明)</p> <p class="ql-block">永宁寺铜钟,原存于鹤峰县走马镇麻察所永宁寺内,为明代所铸,上有铭文2000余字。麻寮千户所,唐姓,始于元至正年间,止于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改土归流。麻寮所干户所为容美土司外围守备机构,下辖十一个百户所。铜钟通高137厘米、口径98厘米、边厚4.5厘米,鲁钮高22厘米、钮径10厘米,重400余公斤。</p> <p class="ql-block">大日如来佛。为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容美宣抚使司宣抚使信官田楚产,施铜一干斤铸造,赠送给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佛像通高180厘米,重370公斤。底部为须弥(佛教圣山)座,由楼阁与海水组成;中部为莲花,四层复叠而成;上部为大日如来坐像,盘膝跃坐,男相,身披缨络,头戴五佛冠,面庭丰满慈祥。佛像背部与臀部镌刻有铭文,背部铭文:“明天启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左臀部铭文:“容美宣抚使司宣抚使信官田楚产施铜一千斤,于四川保宁府南部县观音矶文昌祠铸造观音大士、韦驮一尊。田玄十田楚产子),和尚官元”右臀部铭文:“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指挥使唐符一,指挥同知石美中……李一凤……”等。</p> <p class="ql-block">“荆南雄镇”牌坊,位于唐崖土司城中部,建于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四柱三间三层仿木结构石牌坊。梁枋浮雕人物故事、龙云图案。明间门额两面分别楷体阴刻“荆南雄镇”、“楚蜀屏翰”八个大字,款署题刻为“湖广唐崖司征西蜀升都司金书兼宣抚司宣抚使覃鼎立,天启四年正月吉旦”。柱前、后置抱鼓石,中柱前立石狮1对。明间面阔295、高680厘米,次间面阔170、高580厘米。</p><p class="ql-block">石人、石马,位于牌坊前300米处。巨石雕成,并立两匹,一雄一雌。马身雕饰鞍、蹬、缰、辔,脚踏祥云。马旁有执辔武士各一,身被铠甲,挂剑带伞。左马高238、背宽70、长280厘米,武士高190厘米。马上刻有“万历辛亥岁季夏月二十四良旦,峒主覃杰同男覃文仲修立”;右马高208、长280厘米,武士残高160厘米。马缰上刻有“万历辛亥岁春月四日良旦,印官田夫人立”。</p> <p class="ql-block">唐崖土司城复原图。现恩施市内依样复建的土司城规模仅为原城的五分之一</p> <p class="ql-block">唐崖土司墓模型。原墓位于唐崖土司城西北角,面积约400平方米。共六座墓葬,前中部为一大墓,墓门已被打开,砂岩砌筑,仿木结构墓室,长700、宽630厘米,分前、后室和左右耳室。墓前有“八”字形祭台:后右侧为唐崖土司章鼎墓,墓前有刻于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的“武略将军覃公讳鼎之墓”碑1通,高200、宽120、厚28厘米,阴刻楷书碑文,记载覃鼎生平事迹;后左侧为唐崖土司覃鼎夫人田氏墓,墓前立四柱三间牌楼式碑亭,刻于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碑高190、宽90、基座高45厘米。碑文为“明显妣诰封武略将军覃太夫人田氏之墓”,前题“孝男印官覃宗尧祀”,后记“皇明崇祯岁康午季夏吉旦立:其余三座位于章鼎夫妇墓间,封土规模与田氏墓相同。</p> 民俗风情 <p class="ql-block">仿古街还原了榨油、造纸、竹编等民间市井生活。这个店铺是"张关合渣"</p> <p class="ql-block">罗汉竹对联(清)</p> <p class="ql-block">木制桐油灯</p> <p class="ql-block">【小知识】在恩施,城乡多处可见"西兰卡普"一词。土家语,汉译“土花铺盖”,是土家族民间的家庭手工织锦。现己延伸为各种店铺、酒店用名。它是在木制斜腰织机上用红、“蓝、青三色棉线为经线,自由选择各种棉线、丝线作纬线,采用通经断纬、反面挑织的方法制成,具有色彩艳丽、图案清晰、质地坚韧、经久耐用等特点。西兰卡普的图案题材广泛,内容涵盖土家生活的方方面面,基本定型的传统图案已达两百余种。正如溪州竹枝词中所描绘的,“溪州女儿最聪明,丝挑锦被最有名。四十八勾不为巧,八团芍药花盈盈。”足见西兰卡普之精美。</p> <p class="ql-block">挑花、刺绣在恩施各民族妇女中十分盛行,挑花、刺绣多以白色土布为底,用多种颜色线在底布上挑、绣成图案,它们广泛用于装饰艺术方面,如土家族、苗族、侗族妇女服饰上绣的花边、床沿、帐帘、枕头、手帕、荷包、袜底、手袋等,都有这类题材广泛、造型新颖、色彩鲜明、美观大方的图案,尤</p><p class="ql-block">其是土家姑娘用作定情物的绣花鞋垫,更具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局部细节</p> <p class="ql-block">斗口灵官(左上),地府土地(右上),财神土地(左下),马定宽(右下)(不知为何人何神)</p> <p class="ql-block">左:撒尔嗬服饰,右:茅古斯服饰</p> <p class="ql-block">″亮梯子″栈道。位于利川市鱼木寨寨东的梯子岩处,从″亮梯子"下面乾隆三十七年所立“万福同缘”碑上″盖明以来……"和“亮梯子”上面梯子岩上民国十九年的题刻记载看,从明至清到民国时期,“亮梯子”曾经几经修废。现存亮梯子除上下引梯共28级,每级用长约1米,宽约40厘米的石板,一头插入岩壁,一头悬空外露成为阶梯,每两级间有空隙直深涧,人行梯上,头顶是缈缈蓝天,脚下是万丈深谷,既惊、又险。</p> <p class="ql-block">龙凤兽纹银排圈(左),风兽纹银项圈(右)</p> <p class="ql-block">各种银项圈</p> <p class="ql-block">麒麟纹长命锁</p> <p class="ql-block">牛角银帽</p> <p class="ql-block">錾龙团花纹银帽</p> <p class="ql-block">佛兽银帽</p> <p class="ql-block">【小知识】土家族服饰</p><p class="ql-block">土司时期,土家族服饰男女不分,皆为一式,头裹刺花巾帕,衣服尽绣花边。改土归流以后,服饰随年龄、性别逐步有所区别。土家妇女上装为矮领,右衽大襟,大袖的麻质或棉织短衫。老年妇女喜穿青蓝布衣,中年妇女则喜穿粉红和蓝色的花衣。男子服饰相对简单,青年喜穿对襟衣,衣袖小而长,胸前布扣对排,俗称“蜈蚣扣”;腰缠绣花板带;裤短而大,裤头镶有白色布条。中老年人衣袖大而短,对胸开襟,无衣领,缠白腰带。</p> <p class="ql-block">吊脚楼是土家族地区普遍使用的一种以穿斗式木构架为主要结构的民居建筑形式。它依山而建,分台而筑,正屋落地,厢房晨空,具有古天不占地,天平地不平的建筑效果:吊脚楼有单吊式、双吊式、四合水式、二层吊式等多种形式,列置一般为一正两厢、一正一厢。房顶采用悬山和。歇山,四角檐牙高啄,上翘鱼尾,下吊金瓜,廊圈由栏杆环护。整个构架,均以榫卯相衔,无钉无栓,无论梁、柱、枋、板、檬、檩、榫,均以木材加工而成,屋面盖小青瓦或杉皮,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充满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p><p class="ql-block">女儿会,是恩施州土家族具有代表性</p><p class="ql-block">的民族传统节日,最早流行于恩施石灰窑。</p><p class="ql-block">大山顶一带,每年农历七月十二,青年男女</p><p class="ql-block">梳妆打扮,浓妆艳服,都来赶会,寻找意中</p><p class="ql-block">情人。女儿会是恩施土家族青年在追求自由</p><p class="ql-block">婚姻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以集体择偶为主</p><p class="ql-block">要目的的节日盛会,被誉为“东方情人节”。</p> <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向王天子一只角,吹出一条清江河,</p><p class="ql-block">倾听过往,回望历史,</p><p class="ql-block">在这里,能看到一个民族鲜活的深深足迹;在这里,能看到一个民族大写的象形文字;在这里,能看到一个民族文明血脉的延续;</p><p class="ql-block">在这里,能看到一个民族笑看生死的浪漫情怀。</p><p class="ql-block">八百里清江,浩浩荡荡,行走在文化的长河里,</p><p class="ql-block">土家儿女,</p><p class="ql-block">用歌声串出一曲武陵壮歌,</p><p class="ql-block">用足迹汇聚一幅完美画卷。</p> 恩施记忆 <p class="ql-block">由山雨欲来、辛亥惊雷、星火燎原、抗战烽火、解放之路五个部分组成。通过大量的实物、图片和文史资料,全景展现了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百余年间,恩施各族的优质儿女为争取国家独立、实现民族复兴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光辉业绩</p> <p class="ql-block">半圆形巨幅浮雕人物,都是恩施近现代著名的仁人志士和革命先烈</p> <p class="ql-block">陈连升抗英。才知道陈连升是土家族。</p><p class="ql-block">道光二十年十二月十五日(公元1841年1月7日),英军突然向大角、沙角炮台发动猛攻。陈连升率领六百余守岛官兵,与数倍于己的英兵作殊死战斗。英军屡攻不上,利用汉奸带路,偷越后山夹攻,清军腹背受攻,伤亡甚重,火药消耗殆尽,英军乘虚攻入。陈连升抽出腰刀冲入敌阵,肉博中,陈连升不幸中弹,壮烈牺牲。</p> <p class="ql-block">展厅内景</p> <p class="ql-block">巴东县印(民国)</p> <p class="ql-block">在恩施地区战斗过的开国将帅(红二、六军团)</p> <p class="ql-block">全景+视频,展现当年忠堡大捷场景。</p><p class="ql-block">此役,红二、六军团全歼国民党军第四十一师师部、特务营及第121旅4000余人,重创敌军中、右路支队6个团,活捉敌军中将师长张振汉以下2000余人,缴获枪炮3000多件。忠堡战役,以1万余人大战蒋介石的11万人,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以来歼敌最多,损失最小的一次战斗,后被编入解放军军史和红二、六军团的典型战例,已被载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p> <p class="ql-block">红军连旗</p> <p class="ql-block">红军使用的武器和修枪工具</p> <p class="ql-block">红军使用过的火枪</p> <p class="ql-block">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发生在1941年,而在此十年前的1931年,为了保卫湘鄂边根据地,在鹤峰县走马镇鼓锣山海拔1200米的悬崖绝壁上,32名红军战士纵身跳下,用生命谱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壮歌。</p><p class="ql-block">1931年4月,贺龙元帅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红三军主力转战鄂西北,仅由王炳南率领独立团留守湘鄂边,国民党军队集结15000千人乘机疯狂发动第三次“围剿”。为了拖住敌人,利于红军开辟新的根据地,9月9日,独立团与敌激战南北镇失利,三营十二连奉命掩护主力转移。翌日,在九岭头阻击后撤至鼓锣山陷入绝境,浴血奋战,战至生命最后一刻的32位战士,宁死不屈,砸乱枪支,手挽着手集体跳崖,全部壮烈牺牲。</p><p class="ql-block">如此悲壮的战斗却不曾广为人知。直至四十载光阴流逝,幸因纪念贺龙创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而拍摄电影《曙光》,这尘封的战史才被后人发掘铭记。原来敌军撤走后的第二天,鼓锣山下刚家湾青年妇女张腊姐在悬崖下发现一名幸存者,也是唯一留下姓名的烈士,名叫王玉国。张氏随即偷偷地送饭施药,他断断续续讲述了战斗经过,终因伤势过重,救治无效而卒。后当地农协会员瞒着豪绅,悄悄进山将32位烈士的遗体分5处掩埋在鼓锣山下。惜因十二连上级营团以上干部多在王明左倾路线“肃反”中蒙难,致使其余烈士姓名失考,仅存遗骨、事迹于世。</p> <p class="ql-block">日军轰炸恩施的事件还原</p> <p class="ql-block">观众留言屏</p> <p class="ql-block">共和国英雄张富清就在恩施州的来凤县</p> <p class="ql-block">展厅出口处,贺龙元帅的题词。这是第一次见到贺老总的题词</p> 生态恩施 <p class="ql-block">恩施州位于鄂西南,武陵山、大巴山、大娄山在境内交汇,长江穿北而过,清江东流注江,郁江西进黔,酉、婆南入湘。奇峰翠峦、溪流清澈,山水相依,林鸟相伴,四季分明,冬少严寒,夏无酷暑。地形奇异复杂,地貌干姿百态。有“秀美神农溪”“雄伟腾龙洞”“恩施大峡谷”“清江山水画廊”等绮丽的自然风光,是镶嵌在武陵山区的一颗璀璨明珠。</p><p class="ql-block">展厅围绕鄂西林海、华中的药库、能源基地、世界硒都、矿产宝库、恩施特产六大主题生动地介绍了恩施地区珍贵的自然资源和物产资源。该陈列通过大型模拟景观、数码影像技术等手段,营造了一个极富恩施地域特色的空间氛围。其展出的动植物标本、矿产、药材、土特产、水利成就等不再赘述。</p> <p class="ql-block">恩施博物馆不算大也不算小,不过展陈设计得有不少亮点。里面有很多微缩、复原的恩施州景观以及土家族文化风情的展示,制作都很精良,也陈列了很多恩施州出土的历史文物,让我们对神秘的恩施州风土人情有了一个非常丰富的了解,值得一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