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惠山森林公园 郁荣金图文原创

江南--了然

<p class="ql-block">我爱森林公园 郁荣金原创</p><p class="ql-block"> 我喜欢惠山森林公园,我真的非常热爱惠山森林公园。不只是因为近在咫尺,实在是我同惠山森林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严格准确地说,惠山森林实际是人造之林。现在浓郁茂密的青松翠柏,是整个无锡历年历代人民的心血凝成,这其中也有鄙人郁某的一份光与热。至于哪几棵树,哪一片林,几经苍桑变迁,我和我的单位同事们已经无从找认,但当年一同植树造林的劳动场景仍如昨日,俱都历历在目。今天,你无论是登山穿越林间,抑或是在森林广场舞剑弄棒练太极,或者跳舞唱歌玩抖竹,身旁的浓郁密林都成了你遮阳挡风送阴凉的歇脚憩息的宝地。可你知不知道这些如今充满生机蓬勃向上的林木是怎么在这极不寻常的地方生根发芽成活的吗?惠山又称龙山,从空中鸟瞰浑似九条龙伏居於太湖之滨,故有九龙山之称。苏轼东坡先生曽留下“石路縈回九龙脊”佳句。相关惠山的传说故事多得不胜枚举,就连清朝康乾两帝也特别钟爱这座江南名山,他俩曾各自六下江南而各各七游惠山。并御题“江南第一山”。更有大文豪苏轼东坡先生曾谒钱道人留有“独携天上小团月”的不朽诗篇。还有茶神陆羽的“天下第二泉”名闻古今传天下。可就是这样的一座连皇帝老儿都喜欢得不得了的惠山 ,曾经空有“九龙十三泉”美称的龙脉名山,却有许多块块好多片片寸草不生的光秃处,细细一看,仿佛一江南美男忽被风吹帽落显现出了癞痢窘态…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无锡市巿委市政府领导研究决定,向全市各界人民发起一场轰轰烈烈的进军惠山彻底改变惠山面貌的义务植树造林运动。那场植树造林运动將永久载入无锡发展史册,因为那次植树造林时间之长,工程之大而艰巨,参加人数之多,范围之广,都是史无前例 ,盛况空前的。最值得大书一笔的,是那么浩大的植树造林工程属于完全不计报酬的纯义务劳动!那时我从部队转地方不久,对于义务劳动,作为当兵的司空见惯,不足为奇;然而七十年代的地方人民群众觉悟也很高,大家热爱家乡,热爱惠山,只要有机会,谁都愿意为改变惠山面貌的义务植树造林尽一份力。</p><p class="ql-block"> 尽一份力,今天说说不吃力,当时的无锡人可是真正的老无锡狠人,无锡土话叫“狠脚(角)色“。狠到啥程度,说勿像话勿像。大家都晓得“石板栽花呒根基"。可是那时的无锡人硬是要啃下这块硬骨头~一定要在惠山那些光秃秃硬梆梆敲敲㗑㗑响的石板上栽树~真是异想天开,那辰光的无锡人真敢想,真敢干,而且干成了。石板上栽树当然不易,首先要挖树窩打石坑。一棵松树长成参天林立须要多少根脉才能吃足水土营养屹立于苍穹天地间,你能想象得出吗?那辰光的无锡人就是啃着头弯着腰,任凭手上血泡摞血泡,紧握钢钎,用大铁榔头,一锤一锤用死劲,卖死力,喊着号子硬是在硬石板上抠出大石坑作树窩,埋上土,栽上树苗,浇上水…山石上栽树不比在平地,石坑再大总有限,水份不足树苗会枯死,树苗成活率不是很高。栽了一茬又一茬,直到全部成活为止。土从哪里来?水自何方至?山上的泥土十分金贵,绝不能就近取材,都是所有参与植树造林的人,扛的扛,背的背,一筐一篮一包裹从山底下搬运上山的。浇树苗的水也是如此这般被运上山的。说到搬土运水,人们怎也忘不了林嫂林国珍的故事。她身怀六甲,班组里根本不让她去惠山参加义务劳动。可是她死缠硬泡,把个班长磨得连连拱手作揖,在车床旁边直到全车间转圈圈。末了,班长服贴认输“你个牛皮糖”,命令她只在山脚下给大家看看衣裳端个茶水什么的,绝对不许上山,不准往山上搬一粒土运一滴水。林嫂千恩万谢连连点头噢噢应,就差没立下生死文书了。按我们单位分配的植树位置,让林嫂在黄公涧亭子下咫尺处看守衣裳工具和茶水桶。班长特地命石二亨小石头帮林嫂背去一张折叠靠背椅,让林嫂多歇息,千万别乱跑。碰着林嫂这个人是个热肠热肚闲不住的人。她看着大家上山重负在身下山大汗淋漓,哪里好意思呆坐观风景。林嫂挺着个大肚子,摇晃着身子,给这个端碗凉茶解解渴,给那个递块毛巾揩揩汗;嘴还不停地给肚子里的儿子嘟囔着:儿子,你给我记好了,叔叔阿姨好辛苦,他们在替咱娘俩往山上搬土运水栽树苗 。將来你能爬山乘凉格辰光,千万勿要忘记脱叔叔阿姨们的辛勤劳动!这就叫前人栽树后人凉,阿记得啦?…啊唷唷,只听得噗哒一声响,不好,林嫂给肚皮里厢的儿子说得正闹猛格辰光,一不小心,脚底板被一块小石子滑了一下跌倒在地,她嘴里哼哼啊唷,裆间只觉得湿漉漉血流一大片…说来也巧,这场景刚好被运水后下山的石二亨瞧见。他一个箭步来到林嫂身旁,立马从衣服堆里找岀自己的外衣,一下把林嫂裏住,同时叫住七八位上山运土的外单位妇女,让大家手拉着手身挨着身,紧紧地将临产的林嫂围了个没不透风。恰好其间有位医生,林嫂总算有驚无险,顺利生产。石二亨作为同事兼现场指挥,当即给林嫂儿子取名惠生,林家在惠山脚下产下麟儿。永久纪念这场改变惠山面貌的义务植树造林工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