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文纳印象

yl

<p class="ql-block">拉文纳虽然不如罗马、佛罗伦萨和威尼斯著名,但其西罗马帝国、奥多亚克、东哥特王国三代都城和东罗马帝国在意大利的统治中心的地位,见证了古罗马的巨变和欧洲中世纪的开端。历史上,公元402年,西罗马皇帝赫诺琉斯舍弃米兰而定都拉文纳;公元476年,日耳曼王奥多阿克尔推翻西罗马皇帝被拥立为王;公元476年,东哥特王狄奥多里克建立东哥特王国,定都于此;公元561年,查世丁尼一世夺回拉文纳,成为6~8世纪的东罗马帝国统治意大利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2024年4月30日下午,我们来到拉文纳游览,受时间限制,我们购买了通票中的三座世界文化遗产建筑的游览门票进行参观。按照建设的时间顺序,分别是:建于公元500年的Basilica of San’apollinare Nuovo,即新圣阿波利奈尔教堂;建于公元500年的Archiepiscopal Chapel,即大主教礼拜堂;建于公元548年的Basilica of San Vitale,即圣维塔教堂。我们的导游唐先生,是位知识渊博的学者,在参观之前,传授了大量的相关知识,使我们在参观过程中可以大致可以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阅读之前,先简要介绍一下“巴西利卡”,Basilicas意思是近乎“王宫”的建筑,由长方形大殿构成,沿着长边有比较狭窄和低矮的分隔间,用柱子把他们与大殿隔开,里面的尽头有半圆形的高台,做为主导台。当时的教堂多采用或仿用这种公共建筑形式建造。下图是我们参观的门票。</p> <p class="ql-block">1.新圣阿波利奈尔教堂,典型的巴西利卡式教堂。最先由东哥特王狄奥多里克于500年建造,后由查世丁尼夺回拉文纳后对教堂壁画进行修改,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教堂肯定是修改后的教堂了,但仍可从个别留存的壁画中发现东哥特人信仰阿里乌教的端倪。顺便介绍一下,阿里乌教与天主正教的主要分歧在于是否承认耶稣的神圣性,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壁画吧☺️</p> <p class="ql-block">下图可能是东哥特人建造教堂时的旧画,具体理由有以下阐述。图中所描绘的是幼年时的耶稣,</p> <p class="ql-block">下图也可能是教堂初建时的原作,因为图中为成年的耶稣。这二幅画表明了耶稣也是与凡人一样,从小到大成长的起来的,这与当时正教认为耶稣是战士、殉难者、布道者和救世主的信念相悖。而符合东哥特人信仰的阿里乌教派的教义。</p> <p class="ql-block">这幅图是对应于幼年耶稣图的画面,反映了贞女游行的场面,具有典型的拜占庭风格,看上去华丽而又僵硬,是失真的装饰性绘画。可以确认为是教堂改回罗马正教后的绘画,原本的画究竟是怎样?就像被抹杀后的历史,难以得知。</p> <p class="ql-block">这幅图对应着成年的耶稣,表现了圣人们的游行场面,同上图贞女游行画面一样,感受基本相同。可能有人要问,为何当时教堂中多以这样绘画形式表达宗教,其原因是在于当时的教徒大多数是文盲,这些绘画有助于帮助教徒接受教义,保证神圣事迹被牢记不忘。同时,在此基础上,也给有识之辈发挥了想像空间,此解待后叙述。</p> <p class="ql-block">惊诧于教堂的辉煌瞬间。</p> <p class="ql-block">2. 大主教礼拜堂。拉文纳大主教博物馆中的大主教礼拜堂,公元500年。大主教礼拜堂为罗马正教,与阿里乌教派(不崇拜使徒和圣人,但供奉这些圣者)认为耶稣是凡人的观念明显相悖,礼拜堂的兴建,重点表达了罗马正教对阿里乌教派的对抗。但从另一方面而言,礼拜堂的完工,也说明东哥特人的兼容性管理,这一时期,也是拉文纳社会文明和经济发展的相对繁荣时期。</p> <p class="ql-block">礼拜堂上象征耶稣神圣的唯一符号。</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耶稣的战士形象,他脚踩雄狮和毒蛇,显示出其神圣不朽的地位,左手福音书写道“我即是道路、真理和生命”!</p> <p class="ql-block">3. 圣维塔大教堂。教堂是527年在东哥特统治下开始建设,于548年5月在拜占庭统治下将其奉献,建筑物外围平面呈双重八角式,其圆顶和马塞克装饰物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建筑风格,教堂体现了查士丁尼的权力,也表示了东罗马帝国对意大利的重新征服。</p> <p class="ql-block">教堂呈八角形结构,有许多窗户让光线进入,在金色为主的马赛克映衬下,金壁辉煌,仿佛一场色彩斑斓的交响曲。</p> <p class="ql-block">上帝坐在蓝色的地球上,右边是一个殉道者,左边是一个圣人正将这个教堂奉上。上方的中间是一只羊,意味着殉道者的自我牺牲精神。</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二幅政治绘画,分别位于上帝下方窗户的左右两侧,窗户右侧的绘画是查世丁尼本人及其仪仗队,左侧是其妻子及其仪仗队。这两幅画体现了查世丁尼的权力与奢华。</p> <p class="ql-block">查世丁尼一世的马塞克像。(上图放大部分)</p> <p class="ql-block">查世丁尼妻子的马赛克像。(放大部分)可以看到马赛克艺术的金壁辉煌</p> <p class="ql-block">一名男子在教堂透过的光线阴影中不停地喃喃自语,是在祷告?又或是被教堂的宏伟所震撼?</p> <p class="ql-block">透过教堂的屋顶门,一位女子在灿烂阳光下阅读,背后是4厘米薄砖建成的查世丁尼时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4.但丁墓。但丁(1265年年-1321年)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后任佛罗伦萨行政官。1302年但丁遭到流放,主要生活并葬于拉文纳。但丁是伟大的意大利中世纪诗人,现代意大利奠基人,其著名的史诗《神曲》就完成于拉文纳。</p> <p class="ql-block">前文说过,教堂绘画的初衷就是让不识字者接受和更进一步了解教义,但这些绘画又给有饱腹经纶之士以启迪,对他们来说绘画不仅是图解,而被看成是超越自然对另一世界的反应。据说但丁看了拉文纳教堂绘画,就将其联想融入了《神曲》之中,欣赏一下吧,炼狱篇“那位仙女向我喊道:你为什么单是这么热心地望着那些灿烂的光芒,而不注意那虽在后面的一切?于是我看到一队人,穿着白袍,跟随在后;那样洁净的白色非我人间所有,美丽的天空下,有二十四位长老两个两个地走来,他们头上都戴着百合花冠。”。又如天堂篇,“我是凯撒,我是查世丁尼,我因为圣灵的意志,笔削群雄。在我和教会步骤和谐之后,我蒙受上帝的感应,把我的全部精神用于祟高的事业!”。我们能知道但丁是看了那幅画而产生的对另一世界的联想呢😉</p> <p class="ql-block">但丁墓又称为静默区,这位女士又在静静地想着些什么🤔</p> <p class="ql-block">5.结束语-纵观这段拉文纳历史,从光荣的古罗马,历经兼容的东哥特,到保守的拜占庭,以及随后所谓的黑暗中世纪。历史行进中既有原地的踏步,也有所谓的到退,复杂和多变才是世界的本质,也是历史的常态,但我们仍然热爱拉文纳和她的历史,也更加热爱我们这个世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