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杜威——人类的摇篮

吃草的老虎

<h1>​ 在塞伦盖蒂停留了三天三夜之后,不管我们如何恋恋不舍也还是到了离开的时候了。</h1><h1> 清晨,趁着去吃早餐的机会最后再拍一下酒店外景,端着餐盘来到桌前扭头向外看去,昨天看到的迁徙大部队已经在远处出现,集结的马群沿着迁徙线路有序前进,于是立刻放下餐刀和叉子,拿出手机又开始拍摄。</h1> <h1>​&nbsp; &nbsp; &nbsp; 早餐后立即上车出发赶路,要在规定时刻驶出保护区大门,否则会被罚款。</h1><h1>&nbsp; &nbsp; &nbsp; 行驶的路上,运气爆棚的我们收到塞伦盖蒂送给我们的第一个离别礼物:一只在车的左前方散步的花豹!我们赶紧停车站到车顶准备近距离拍照,花豹听到动静立刻扭头往一边的草丛里走去,我们也只拍到它钻进草里的身影;刚一停车阿尔伯特就打开电台通知:这里发现花豹。很快离得近的游猎车开始出现,不过他们只能远远看到花豹隐匿的背影了。</h1><h1>&nbsp; &nbsp; &nbsp; 尽管要赶时间出保护区,但遇到大餐我们还是会停一停饱眼福滴!</h1> 送给我们的临别礼物之一——偶遇花豹 礼物之二——孤独的羚羊,绝美的画面 礼物之三——秘书鸟夫妇 塞伦盖蒂送给我们的最后礼物——一只远处趴着晒太阳的猎豹,我们只能用望远镜看看,只有伟哥的长焦打到了,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阿尔伯特的好眼力! <h1>​ 前一天看迁徙的途中,阿尔伯特告诉我们,在恩格罗往塞伦盖蒂路上我们看到原始人雕塑的不远处,便是一个原始人的发掘现场,那里还有一个私人博物馆,建议我们去参观,他对我们竖着大拇指说“那是非洲最好的博物馆,门票也不贵,22刀,你们如果要去,今天就要定下来,我需要提前和博物馆预约。”我们欣然同意:这么好的机会这么好的博物馆肯定不能放过!</h1><h1> 出了塞伦盖蒂保护区的大门越过立着原始人雕塑的路口,我们向左拐去,车开了一会儿,一群长颈鹿在离博物馆不远的地方迎接了我们。</h1> 长颈鹿群欢迎我们的到来 奥杜威的大门 <h1>​ 车在大门前停下,阿尔伯特上前去跟保安室离的人沟通,我则打量着穿着有点像军装的人,猜测他们到底是军人还是保安呢?应该是军人吧?毕竟这是举世闻名的考古发掘现场,展馆里还有不少珍贵的化石呢!</h1> 阿尔伯特与大门保安室的保安接洽 <h1>​&nbsp; &nbsp; &nbsp; 奥杜威是东非大裂谷里的一片峡谷地带,1959 年7 月路易斯.利基的夫人玛丽.利基发掘出第一块“南方古猿鲍氏种“的早期人类头盖骨化石,据测定,它生活的年代约距今175万年。这一发现不仅使利基成了家喻户晓的名字,还推进了古人类学和人类起源研究的发展。</h1><h1>&nbsp; &nbsp; &nbsp; 他们的这一发现使古人类学界开始将非洲视作人类的摇篮。</h1><h1>&nbsp; &nbsp; &nbsp; 在同属于东非大裂谷的埃塞俄比亚的阿法盆地,考古学家们于1974年发现了古人类骨骼化石,虽然只有身体40%的骨骼,但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考古发现了!经研究,这是一付女性骨骼,生活的年代约在350万年之前,被认为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第一个直立行走的人类,非洲人民亲昵地称之为“露西奶奶”。</h1> 路易斯.利基和夫人玛丽.利基(来自网络) 艰苦的挖掘(来自网络) 辛勤付出有了成果(来自网络) 东非大裂谷——地球上一条被撕裂的伤疤(来自网络) <h1>  ​这个博物馆是利基家族的私人博物馆,开始我以为里面的藏品几乎全是这一家三代一个世纪来在这个地区发掘出的不同年代的人类和动物化石,结果不然。</h1> 博物馆并不大,只有四个展厅。 <h1>​&nbsp; &nbsp; &nbsp; 奥杜威的地名来自于一种有点像剑麻的植物。</h1> 这就是奥杜威,浑身是宝!酷似剑麻的叶片里富含水分,动物们啃食即可补水,其外皮非常坚韧,撕下来晒干后就可制成绳索,而内里的瓤晒干打粉便是马赛人的食物。 <h1>​ 进入博物馆,顺着不长的甬道往前,我们来到一个设有阶梯座位的观景台,居高临下将东非大裂谷中奥杜威的古人类考古现场一览无遗,讲解员手拿奥杜威开始指点着各处给我们做介绍:这是一段峡谷,从东到西55公里,200万年前这里是鲁图湖,周边河流遍布,后来因为洪水泛滥以及火山喷发,湖底逐渐露出来,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不同地层;而远古人类因此也迁徙到别处生活,所以我们在这一区域的不同位置发现了不同的人类化石,1959年发现了第一块,1961年挖掘出第二块,后来又寻找到第三块,从陆续发掘出来的人类脚印及生活器具来分析,虽然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但有一点毋容置疑,那就是这里的南方古猿鲍氏种从进化的划分来说和露西一样已经属于智人的先祖——能人了!</h1> 照片里远处褐红色的山下便是玛利.利基发现第一块古人类化石的位置 这个区域现在有很多欧美的考古学家在进行发掘和研究 <h1>​&nbsp; &nbsp; &nbsp; &nbsp;讲解完毕,我们进入展室参观,四个展馆分别展示了人类学考古所发现的人类化石、生活器具和动物化石等等,我原来以为的这个博物馆是利基家族考古物品的展示,实际上它是一个介绍从非洲发现的远古人类进化历程的综合展馆。</h1><h1>&nbsp; &nbsp; &nbsp; &nbsp;第一个馆一进门便是脚印一串......</h1> 人类的脚印化石(著名的Leatoli脚印) <h1>​&nbsp; &nbsp; &nbsp; 一扭头,就看见了露西......</h1><h1>&nbsp; &nbsp; &nbsp; 考古学者们根据当时发掘现场庆祝仪式时反复播放的甲壳虫乐队的歌曲“天空中带着钻石的露西”而将其命名为露西。露西向我们展示了两足动物的出现比使用石器要早得多。这位人类的“曾曾曾祖母”(如果以25年为一代,我们需要在其前面加14万个曾字)。</h1><h1>&nbsp; &nbsp; &nbsp; 虽然露西被发现的骨骼仅有40%,但已经是考古家了不起的成就了!经过科学家的复原测算,她的个头仅有约1.1米,体重大约60斤。</h1> 这就是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生活于350万年前的“露西奶奶” 远看黑乎乎一团,介绍里说它是几近完整的成年人的下颌骨,包括了臼齿和右下犬齿,是个头相当大的智人留下的。介绍里专门提了一句“据信,这是留下著名的Leatoli脚印的物种” 生活于190万年前的鲁道夫人种,是能人的一个较大的变种。 这些都是有各种切割痕迹的中型食草动物的胫骨,揭示了生活在这里的远古人类对猎物敲骨吸髓的生活方式。 这是路易斯.利基的儿子在其20岁生日时发现的能人顶骨和下颌骨,如果与当代的人进行比较,它的主人可能是一位10-12岁的男孩 这就是利基夫妇1959年发现的生活于175万年前的能人头骨 闻名于世的“图尔卡纳男孩”,是由路易斯.利基的儿子理查德.利基1969年在肯尼亚图尔卡纳湖发现的。这具160万年前的骨架,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古人类骨骼化石之一 170-160万年前的能人下颌骨 180万年前的大羚羊的牙和颌骨,据信其体长有23.5米之巨,体重超过315公斤 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完整的一只脚的残骸,尽管研究发现其特征与人类非常相似,也发现它的特征表明是树栖和地栖动物的脚,但考古学家至今依然没有判断出它属于能人还是其他动物。好严谨的治学精神!不禁要点赞 180万年前的猪科动物的獠牙,据信它们生活在植被茂密土壤松软的林地里 直立人头骨 孔雀鱼的下颌骨和角 180万年前的河马骨头 能人使用的石器 手斧、三角铁和切菜刀是阿舍利技术最具特色的三种工具。 <h1>​&nbsp; &nbsp; &nbsp; 就目前的证据来看,学术界普遍认同阿舍利技术起源于东非,系从奥杜威技术发展而来。1948年,莫维斯以手斧的有无作为标准,将东西方旧石器时代文化划分为两个传统:在非洲、欧洲、西亚和南亚部分地区,盛行阿舍利文化传统,东亚则盛行砍砸器传统。莫维斯在两个区域之间划出一条石器技术分界线,即著名的莫维斯线。</h1> 奥杜威峡谷考古点的分布概览图 尽管玻璃框反光很强,但东非大裂谷里能人智人骨骼和生活器具的发掘地依然清晰可见! <h1>​&nbsp; &nbsp; &nbsp; &nbsp;利基家族一家三代一直不辞辛苦地长年坚持野外探险研究,在非洲发掘人类进化证据,他们为人类古文明,文化和历史做出了卓越的研究贡献。</h1> <h1>&nbsp; &nbsp; &nbsp; 第一代​路易斯·利基及妻子玛丽·利基在1959年发现了175万年前的能人头骨;第二代理查德.利基25岁便出任肯尼亚国家博物馆馆长,1969年与后来的妻子米芙.利基发现了图尔卡纳男孩;第三代路易丝从1990年代初就开始参加野外工作并协助母亲负责营地后勤工作。从1999年开始,她与母亲米芙共同负责特卡纳地区的野外发掘,招募培训当地人参加野外发掘工作。她与米芙一同发现并参与研究了扁脸肯尼亚人头骨化石。</h1> <h1>​ 为揭示类人猿和早期人类进化的奥秘,路易斯.利基还招募志愿者专门长期从事对黑猩猩的研究,其中3位世界闻名观察研究黑猩猩的女性皆出自他的门下:研究黑猩猩的珍妮·古道尔、研究山地大猩猩的黛安· 福西和研究红毛猩猩的蓓鲁特· 高迪卡斯,她们后来都成为各自领域的著名学者,被誉为“The Trimates”(利基的天使),因而将路易斯.利基称为古灵长类研究领域的“教父”绝不为过。</h1><h1> 一直到今天,古道尔仍奔走于世界各地进行筹款和宣传,高迪卡斯仍在婆罗洲守护着红毛猩猩,福西如果不被谋杀,也应该和大猩猩在一起。路易斯为3个天使打开了“人猿之窗”,她们通过《国家地理》杂志、电视纪录片以及详尽的专著等将这些“温和的巨人”带入世界人民的视野,改变了我们对类人猿的偏见和无知,使人们有机会了解她们的成就以及类人猿所面临的困境,进而感佩和支持她们的工作。</h1> <h1>​&nbsp; &nbsp; &nbsp; 在参观和回来查找利基的相关资料过程中,让我对这个吃苦耐劳坚持考古的“古人类学第一家族”充满了敬意!</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