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健步走,邂逅“济南人”

艾武

2024年5月10日,正值初夏时节,晴空万里,凉风习习。我们单位组织职工开展“运动新时代,青春向未来”的环华山健步走活动。“人老心不老”的我也积极参加了此次活动,路线是从华山南门的华山风景区牌坊开始环山一周。 远望湖光山色的华山 济南华山,虽没有陕西华山的名气与俊秀,但也绝对不是“白丁”。它位于济南市东北部,北临黄河,南依小清河,又名华不注(花骨朵)山,也名“金舆山”。其岩石为青灰色,跟济南南郊泰山山脉的地质构造截然不同。青崖翠发,望同点黛,以奇秀著称。主要景点有华山、华阳宫、华阳湖等景点。除去自然风光,历史典故、文人墨客,如齐顷公(春秋)、郦道元(北魏)、李白(唐朝)、李贺(唐朝)、曾巩(宋朝)、张凯(清朝)…….都有关于华山的种种描述。当然,还有元代著名画家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 你追我赶的同事们 不同于同事们的健步如飞,我主打就是一个东瞅瞅,西望望,溜溜达达晒太阳。观观山,看看水,发现华山新奇美。 终于,在华山东北侧,远远地我发现了两位人物雕像,走近一看,是周密与赵孟頫,两者之间是一幅展开的画卷。这就应该是著名的《鹊华秋色图》的故事,只不过故事的发生地从浙江吴兴搬到了华山脚下。 <p class="ql-block">雕塑中两位老者中间的画卷就是赵孟頫所画的《鹊华秋色图》,赵孟頫,南宋末至元初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1292年任济南总管府事。趵突泉旁泺源堂门口的“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为其所作。取自他的七律《趵突泉》。</p> 老父亲于趵突泉和泺源堂前 <p class="ql-block">《趵突泉》全诗如下: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谷虚久恐元气泄,岁旱不愁东海枯。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时来泉上濯尘土,冰雪满怀清兴孤。</p> 《鹊华秋色图》是赵孟頫于1295年回到故乡浙江时为周密(字公谨,1232~1298)所画。周密原籍山东,却生长在赵孟頫的家乡吴兴,从未到过山东。赵孟頫既为周密述说济南风光之美,也作此图相赠。辽阔的江水沼泽地上,极目远处,地平线上,矗立著两座山,右方双峰突起,尖峭的是"华不注山",左方圆平顶的是"鹊山"。 <p class="ql-block">1949年初,《鹊华秋色图》连同5500多箱珍贵文物被运往台湾,珍藏于台北故宫。目前,在天下第一泉风景区大明湖的超然楼中有一幅电子版的可以"动"的《鹊华秋色图》。</p> <p class="ql-block">大明湖内“鹊华桥”的名字也源于此画。据清朝《历城县志》记载:大明湖南门与百花洲之间有座名曰“鹊华桥"的历代名桥,该桥始建于北宋,那时名叫“百花桥”,至元代遂改称为“鹊华桥”,其改名的缘由,据说缘于元初著名画家赵孟頫的绘画名作《鹊华秋色图》。据说,清乾隆皇帝曾3 次驾临济南,写下《题鹊华桥三首》的诗。此图片拍摄于大明湖超然楼内。</p> 大明湖内的“鹊华桥”,“鹊华烟雨"为古代济南八景之一。 <p class="ql-block">清风和煦,岁月静好的华山</p> <p class="ql-block">如今,两位老者伫立与华山一隅,放眼绿水青山,笑看冬夏春秋,畅聊今日之鹊华四季。不用以鹊华秋色慰藉思乡之情,永远的留在山水之间,也圆了 “长做济南人”的千年梦想,是何等的惬意!</p> <p class="ql-block">感谢这场华山健步走活动,让生于斯、长于斯的我对家乡的山山水水,历史人文又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也更加热爱这片历尽风霜又生机盎然的苍茫厚土。</p><p class="ql-block">最后,仿白居易《忆江南》作《济南好》</p><p class="ql-block">济南好,泉水映山峦。</p><p class="ql-block">群山披绿层叠翠,小桥流水青石板,最美是济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