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一仰,比一仰”面,或“Biang, Biang”面

赤旭明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一直被这个字困惑;既不知道怎么读,更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怎么写,在字典里也查不到此字。我只知道是一种面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久前我初次品尝这种面条。那是一个初春寒冷的一天。走进那家小小的面馆,暖气腾腾的气息与浓郁的面香迎面扑来,瞬间温暖了我寒冷的双手和飘忽的心。面条宽厚,有力,每一口都带着麦香的质感,似乎在咀嚼中能感受到来自黄土高原的坚韧和憨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服务员自豪地告诉我,这是她们的家乡特色,连起来读发“比一仰,比一仰“ 的声音。“比一仰,比一仰”面条的名字来源非常有趣。“比一仰”这个字的发音是根据在面条被手工拉长,并反复拍打到案板上时发出的响亮“比一仰,比一仰”的声音。这个声音被形象地用来命名这种宽大、厚实的面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个字的结构异常复杂,含有大量的笔画,甚至在现代的汉字中也难以找到其他类似复杂的字,与“比一仰”发音一样,是一种独特地域方言的表达和创意,具有很强艺术表现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比一仰 或 Biang” 字的独特造型和发音反映了陕西地区丰富的方言和独特的文化风貌。这种面条以及其名称的创造展示了中华饮食文化中的创意和地方特色,也使“BiangBiang”面成为了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陕西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种面条的味道,鲜美无比,仿佛是陕西人那宽广无垠的胸襟,直接、豪爽,不加掩饰的真诚。那滑润入味的面条在舌尖上留下的是一种难以言表的层次感,让人回味无穷。此时,辣椒的点缀不仅仅是味觉的刺激,更像是在寒冷中加入了生活的热情和活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iangBiang”面不只是食物,它是陕西人民的创意,更是国学艺术的再现。正如陕西的这片土地,既古老又充满活力,“BiangBiang”面就是这种精神的最佳代表。在这里,灵感来源于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声音,而创意则在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的舌尖上绽放。品尝“BiangBiang”面,不仅是一次味觉的享受,更是一次深入心灵的文化之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