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3年9月9日参观在网上被戏称为“山东情妇馆”的山东博物馆😅,猛一看还真像</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前身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英国浸礼教会牧师怀恩光创建,称东院,是中国境内最早的博物馆之一,位于济南市广智院街广智院旧址。</p><p class="ql-block">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位于济南市上新街世界红万字会济南母院旧址的西院建成。</p><p class="ql-block">1954年,东西两院合并,山东省博物馆成立。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经十路11899号,占地面积210亩,主体建筑面积82900平方米,展陈面积25000平方米,隶属山东省文化厅,是一所综合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截至2019年末,山东博物馆藏品有144181件/套,其中珍贵文物48895件/套。</p><p class="ql-block">2012年,山东博物馆入选国家一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山东,岱青海蓝,山海相望。泰山在这里崛起,黄河在这里入海,孔子在这里诞生……</p><p class="ql-block">《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陈列》以全省文物为实证,叙说着先民的生产和生活、祭祀与战争,展示着古代文明发展与近现代奋斗的历程</p> <p class="ql-block">馆里件件珍品,目不暇接,但总得分个高低,便有了十件镇馆之宝,自然也要打卡十大宝贝😊</p> <p class="ql-block">第一件:红陶兽形壶</p> <p class="ql-block">1959年在山东在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距今约6000年﹣4400年的新石器时期的"红陶兽形壶",是盛酒、水器。高21.6厘米,长22.4厘米,体宽14.5厘米、足高7.9-8.4厘米。</p> <p class="ql-block">此壶是夹砂红陶质,通体施红色陶衣,为避免沙粒和蚌末引起的粗糙,通过磨光工艺对外表进行了二次加工,整个器身显得润亮泽。</p><p class="ql-block">呈猪形,圆面耸耳,拱鼻,张口,四足,短尾上翘,耳穿小孔,背装提手,尾根一筒形口,可受水,嘴可注水,体肥壮,好像正在张着嘴巴向它的主人乞讨食物。尽管因实用需要在兽背上加安了一个提手和一个注水口,但仍不妨碍其憨态可掬的生动形象,是大汶口文化独有的器形。</p><p class="ql-block">之所以模拟猪的形象,是因为大汶口文化时期随着农业的发展,家畜饲养日益普遍,猪、狗、羊、牛、鸡等已成为人类生活中常见的家畜(禽)。在山东地区的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中时常见到猪形器物。</p> <p class="ql-block">从兽形器的造型上可看出,大汶口文化的先民们已经掌握了动物各部位的比例结构和体形外表的不同凸凹高低,使人不管从正面、侧面或任何不同的角度看,都能给人以逼真的感觉,表明先民们的陶塑才能已经达到了突破写实来进行创作的阶段,在造型艺术上已有很深的造诣。</p> <p class="ql-block">第二件:蛋壳黑陶杯</p> <p class="ql-block">此件精品高17厘米、口径11.7厘米,泥质黑陶,器表乌黑光亮;1960年潍坊姚官庄遗址出土。整器为两部分套合,杯身作宽沿,直壁圜底,下承圆筒状且两端外侈的杯柄,上饰平行凹弦纹数周。该器以轮制而成,器壁薄如蛋壳,表面乌黑光亮。是山东新石器时代考古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也是典型龙山文化的重要标志。山东地区发现的蛋壳黑陶高柄杯完整器很少,除了国家博物馆征调和山东大学所藏外,多数珍藏于山东博物馆,成为山东博物馆的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蛋壳黑陶件件都是镇馆之宝,这次展出的是这件,与打卡图标不同,工艺与精美度要加个“更”字。</p> <p class="ql-block">这件黑陶高柄杯高22.6厘米,上部大敞口,侈沿,深腹,腹底圆缓平坦,杯腹中部装饰六道凹弦纹,下加细长的柄,柄中部凸起一段作鼓腹状,表面布满密密麻麻的竖向细小镂孔,中空并貌似笼状,其内放置一粒陶丸,将杯子拿在手中晃动时,陶丸碰撞笼壁会发出轻脆的响声,杯子站立时,陶丸落定能够起到稳定重心的作用,柄下端呈圈足形座。表面乌黑光亮,造型体态轻盈,重量只有40克,还不到一两。技艺美妙高超,是一件绝无仅有的古代艺术珍品。</p><p class="ql-block">为龙山文化特有的黑陶工艺,也成为“蛋壳陶”。</p> <p class="ql-block">"蛋壳陶"通常是指一种陶胎极薄的特制黑陶高柄杯,仅见于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陶"陶胎之薄,无与伦比,最薄部位多在盘口部位,一般厚度在0.2--0.3毫米(相当于两张A4纸的厚度),最厚的地方也不足0.5毫米,重不超过70克,甚至有的全器重量只有40克左右,还不到一两!薄如纸,硬如瓷,明如镜,黑如漆、掂之飘忽若无,敲击铮铮有声!</p> <p class="ql-block">龙山文化黑陶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其中以细泥薄壁黑陶工艺水平最高,这种黑陶的陶土要选黄河入海口处的陶泥,泥特别细,没有粗砂和杂质,且泥中含有大量铁元素,再与粘性较高的黏土按比例配比,再经过1000℃高温烧制,在烧窑后期,再用高温渗碳技术,即封闭陶窑的排烟孔,故意造成窑内通风不良的缺氧状态,使木柴在烧制过程中产生大量黑色浓烟,即很多微小的炭粒。炭粒不断被已经接近真空的陶胎空隙吸附,并逐渐向陶胎内部深处扩散,直到吸附作用停止,从而形成胎体致密、内外均黑的黑陶。</p> <p class="ql-block">在许多蛋壳陶上可以看见极其细密的同心圆拉坯痕迹,说明制作时使用了快轮拉坯技术,因此有专家认为,制作蛋壳陶的快轮工具是世界上最早、最精密的手工机械。</p> <p class="ql-block">蛋壳黑陶高柄杯是由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黑陶高柄杯发展而来,多在墓中发现,但并非凡墓皆有,而是出自较大型的墓葬,在墓中也往往是单独摆放,不与其他的随葬物品混杂,其位置显要。蛋壳黑陶高柄杯的造型一般都是头重脚轻,器壁超薄易碎。因此推断这类器物不可能是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应是龙山文化时期富贵人家享用的随葬礼器。</p> <p class="ql-block">蛋壳黑陶的黑极为纯粹,通体乌黑、表里如一。这种黑是史前先民的审美取向和尚黑情结在陶器制作中的具体反映,与东夷人尚黑的习俗密不可分。关于东夷部族的尚黑习俗,古籍中多有记载。如在《淮南子》《山海经》中记载远古时期,在东北及渤海、黄海沿岸,有黑齿国、玄股国等部落,其居民喜着黑衣、以黑为美。</p> <p class="ql-block">第三件:甲骨文</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主要流行于商周时期,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字”,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p> <p class="ql-block">商代王室贵族上至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如祭祀、气候、收成、征伐、田猎、病患、生育、出门,等等,无不求神问卜,以得知吉凶祸福决定行止。于是,占卜成了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朝廷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和卜官。</p> <p class="ql-block">经过加工和刮磨的龟甲和兽骨,由专门负责的卜官保管。卜官在它们的边缘部位刻写上记述这些甲骨的来源和保管情况的记事文字,称"记事刻辞"。</p> <p class="ql-block">卜官在占卜时,用燃着的紫荆木柱烧灼钻凿巢槽,使骨质的正面裂出"卜"形状的裂纹,这种裂纹叫作"卜兆",是据以推断卜问事情吉凶的依据。在时代较早的甲骨卜兆下面,刻写出占卜进行顺序的数字,这种数字也叫"兆序"。</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的主体部分是卜辞,即占卜活动结束后记录占卜活动进行情况与结果的刻辞。 大多刻写在甲骨的正面,也有部分刻写在反面的。</p> <p class="ql-block">从1899年甲骨文首次发现,据学者胡厚宣统计,共计出土甲骨154600多片,其中大陆收藏97600多片,台湾省收藏有30200多片,香港藏有89片,总计中国共收藏127900多片,此外,日本、加拿大、英、美等国家共收藏了26700多片。这些甲骨上刻有的单字约 4500个,迄今已释读出的字约有2000个左右。</p> <p class="ql-block">山东博物馆共藏5425片甲骨,有1000多片一级品,其中有4片为特级品</p> <p class="ql-block">其中一片有“鬼”字,“鬼”即鬼方(匈奴),商周时期居住于我国西北方的少数民族,根据《易经》、《山海经》的记载,漠南地区曾多次攻打鬼方,为躲避战争,鬼方只好选择不断逃跑和迁移,究竟逃向何处呢?鬼方民族就会拿出“鬼方甲骨”进行占卜,卦象显示的方向,就是鬼方逃走或迁走的方向。</p><p class="ql-block">目前,“鬼方”甲骨全国仅有三块,由此,我们便能看出这件文物的重要性了。据说“鬼方”甲骨全国仅三片,大陆只此一片,另两片在台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带“金字旁的马字”甲骨</p> <p class="ql-block">一片甲骨上有“鎷”字。这片甲骨上现存10字,右侧刻着:辛卯卜在贞,左侧刻着:王其步(空)鎷,大概说的是,商王要举行祭祀典礼,能否用铜色的马当及祭祀品。“金”字在甲骨中很罕见,所以才突显了这片甲骨的珍贵。此片是《甲骨文合集》中唯一一片带金字旁文字的甲骨。</p> <p class="ql-block">三字呈“龟” 型甲骨</p><p class="ql-block">象形文字是图画文字的一种,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我国最早的象形文字记载在乌龟壳上。在这片甲骨中,它的神奇之处在于,有三个字呈现“龟”型。这究竟是什么意思,还需后人不断地研究和揭秘。</p> <p class="ql-block">.“虹字”甲骨</p><p class="ql-block">正面有一“虹”字,此字上边的两道弧当是龙身,下端当是龙头,作二龙吸水,古人认为龙出吸水即天晴。郭沫若先生认为该骨面刻辞“盖一代典礼习尚如是也”,其前后均未见,极其罕也,古人非常封建迷信,他们认为龙是一种布雨的神兽,而龙吸水为天晴。</p><p class="ql-block">以上四片甲骨,正因这种独一无二的属性,才让其变得珍贵无比。如今,这四片甲骨被收藏在山东博物馆中,</p> <p class="ql-block">第四件:亚醜钺</p> <p class="ql-block">亚醜钺·商(前1600﹣前1046)</p><p class="ql-block">通长32.5、宽34.5厘米。1965年青州苏埠屯1号商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同出的人面钺共有两件,这是其中铸有铭文的一件。钺身作镂空人面纹眉、瞳、鼻突起,狰狞可怖。嘴角上扬,口中露出城墙垛口似的牙齿,极富威严。刃角外侈,在正背两面的人面形两肩有棱,是商代礼仪重器、王权的象征。</p><p class="ql-block">口部两侧对称地铭有“亚醜”二字,故得名“亚醜钺”,表明此钺的持有者是商代著名望族“亚丑”族群。『亚』即亚旅、众大夫,或为武官之称;『醜』是族名或私名,可能是商王派驻守卫东土边界的职官同时在王朝兼任小臣之职,曾受王命参与征伐夷方的战争。</p><p class="ql-block">亚醜钺是薄姑氏部族古老文明的珍贵遗留。该器器型硕大,十分罕见,是殷商末期青铜钺的典型代表。为青铜器中的瑰宝,国家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第五件:鲁国大玉璧</p> <p class="ql-block">璧是两周玉器中常见的器类,因"肉"(圆形玉器周边器体的宽度)大于"好"(中孔)而与环相区别。</p> <p class="ql-block">此鲁国大玉璧,是国内发现的战国玉璧中形制最大的一件。外径32.8厘米、孔径11.6厘米、厚0.6厘米。</p><p class="ql-block">玉料呈青碧色,玉质晶莹温润,半透明,油脂光泽。玉璧肉部内、外缘各有一周廓,肉两面纹饰相同,以两组微凸起的绹索纹分隔成内、中、外三层纹饰。内、外两层为阴线刻纹,中间以斜向交叉排列的蒲纹为地,其间浅浮雕饰排列均匀的谷纹;内层为合首双身龙纹,其间以三道绹索纹相隔成三组;外层为五组合首双身龙纹,每组龙尾两两相交,纹饰布局紧密匀称,繁琐精美,线条流畅,工艺纯熟,属战国玉璧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玉璧是古代统治者祭天的礼器,古人的观念天圆地方,璧圆,因而用璧来祭天。《周礼·春官.大宗伯》载"以玉做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p><p class="ql-block">除了祭天玉壁还有很多用途:</p><p class="ql-block">1.敛葬</p><p class="ql-block">敛葬是玉璧的最主要功能之一。鲁国故城出土的这一玉璧即为敛葬玉璧,出土该玉璧的52号墓是一椁两层棺的大型墓,随葬器物放置在椁室周围和棺内,出土玉璧共计十八枚,棺内死者身上从头至足放一层玉璧(九枚),身下垫一层玉璧(八枚),另一枚在椁室。在腹部上下均有2件硕大的玉璧,其中最大的一件,位于墓主身下,就是这枚大玉璧。</p><p class="ql-block">2.朝贺</p><p class="ql-block">汉代诸侯王、列侯每年元旦朝贺,都执玉璧。</p><p class="ql-block">3.纳聘、馈赠</p><p class="ql-block">汉帝纳聘皇后用谷璧。同时玉璧还作为馈赠礼品,当时社会交往中表示友好而相互馈赠。</p><p class="ql-block">4.装饰</p><p class="ql-block">汉代豪华的宫殿,往往饰以玉璧。武帝兴造华丽的"甲乙之帐",饰以"随珠、和璧"。成帝赵昭仪(赵飞燕之妹)所居的昭阳殿,壁带以"蓝田璧"等作为装饰。还有一种用于佩带的玉璧,这种璧体积较小,称为系璧。</p> <p class="ql-block">第六件:颂簋</p> <p class="ql-block">颂簋,为周宣王时青铜器。与颂壶、颂钟并称“三颂”。</p><p class="ql-block">高30.1厘米、口径24.2厘米。</p><p class="ql-block">敛口,鼓腹,圈足下另有三个小足;口上有高隆盖,盖与器母子合口,盖顶有圈状捉手;腹部两侧有兽首半环耳并垂珥。在装饰上,颂簋的器口和盖沿各饰一周兽目交连纹(或称窃曲纹),中间像眼,两侧各连接一回勾状曲线。这种纹饰是从动物形象,确切地说是从一种卷曲的龙纹变化而来的,主要流行于西周中晚期,也是当时青铜器上的主要纹饰之一。腹部和盖面,装饰着数道平行的凹槽状纹饰,称横条沟纹,因像老式房子上的瓦沟,所以也称瓦棱纹、瓦纹,这种纹饰,在西周后期至春秋时期非常盛行。颂簋盖顶的捉手内,饰团龙纹,圈足饰垂鳞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颂簋的器身和盖上均铸有铭文,盖器铭文相同,为对铭,均为15行150字,又重文两字,记述周王册命“颂”为监造新宫的官吏,并赏以官服、旗帜等事。册命的过程。既为西周时期的优秀书法作品,又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是难得一见的青铜器珍品。</p> <p class="ql-block">簋本为"百姓日用"的普通器物,到新石器时代晚期逐渐具有了标志等级身份的作用,青铜时代,铜簋与铜鼎组合,成为最常用的礼器之一,具有严格的等级规制,为社交、祭祀、殡葬等重大活动所必不可缺。</p><p class="ql-block">鼎为炊器,主要是烹煮和盛放肉食,簋则是盛放谷类素食的,二者组合,体现了古人食谱的荤素搭配。</p><p class="ql-block">颂簋器身的主要纹饰是窃曲纹,窃曲纹由两端回钩或" S "形的线条构成扁长形图案,有的中间填以目形纹,往往连接成带状。窃曲名称出自《吕氏春秋·适威》:"周鼎有窃曲,状甚长,上下皆曲,以见极之败也。"盛行于西周中、后期,春秋时仍沿用。窃曲纹是龙纹和饕餮纹的变体,颂簋的窃曲纹中间是目纹,即眼睛的样子,整体呈" S "形,两端分叉,这是典型的西周晚期的样式。</p> <p class="ql-block">第七件:《孙膑兵法》和《孙子兵法》</p> <p class="ql-block">失传1700多年的《孙膑兵法》与《孙子兵法》于1972年4月在银雀山汉墓同时出土,解开了历史上关于孙子和孙膑其人其书有无的千古之谜,被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30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p><p class="ql-block">21世纪初,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p><p class="ql-block">一号墓共整理出竹简 4942 枚,分长短两种,长简占绝大部分,长27.6厘米、宽0.5-0.9厘米、厚0.1-0.2厘米,其长度相当于汉尺的一尺二寸;</p><p class="ql-block">短简长约 18 厘 米、宽 0.5 厘米,相当于汉尺八寸;</p><p class="ql-block">另外发现少量木牍,长约23厘米,相当于汉尺一尺,所谓“尺牍”。</p><p class="ql-block">二号墓整理出竹简32 枚,简长69厘米、宽1厘米、厚0.2厘米,长度相当于汉尺3尺。</p><p class="ql-block">银雀山汉墓简牍包括四类书,第一类是兵书,第二类是论政论兵之书,第三类是数术书,其余归入其它类。其中兵书数量最大,也最重要。</p> <p class="ql-block">第八件:东平汉墓壁画</p> <p class="ql-block">东平汉墓壁画是在2007年东平老物资局的改造过程中,发现和发掘了的一批汉代墓葬,其年代为西汉晚期至新莽时期,出土的彩色壁画色彩艳丽,特点鲜明,内容题材丰富。</p> <p class="ql-block">尤其是1号墓的彩色壁画,内容最为丰富,保存也最为完好。</p> <p class="ql-block">墓南北宽5.7、东西长4.2、高1.27米,面积为20多平方米。是夫妻合葬墓,整个墓由墓道、双墓门、门庭和四个墓室组成,并列4室中间两室较大,应是墓主人墓室;左右室较小,应是摆放葬品室。整个墓室用大石板垒砌而成,前庭后室的顶部均用石板平盖。墓室的门楣上刻有垂嶂纹、十字穿壁纹和菱形纹,立柱上刻有菱形纹和十字穿壁纹。墓门门楣的立面、前庭西壁墓门两侧立板以及前庭的南北立壁等部位在白灰底上均绘有彩色人物和动物。前庭顶部在白灰底上绘有云气纹和金乌。墓壁以人物画像为主,间以鸡、犬等动物形象。内容包括敬献、谒见、斗鸡、宴饮、舞蹈等场面,各类人物形象多达48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目前山东发现的保存最完好、画像内容最丰富的一座汉代壁画墓。东平后屯汉墓壁画无论在构图、色彩还是人物造型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表现出中国美术在变革和技法上的进步,不仅对研究汉代壁画、了解汉代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价值,而且在把握早期中国绘画艺术的萌芽、发展和演变方面,都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第九件:九旒冕</p> <p class="ql-block">鲁荒王九旒冕是明洪武时期文物,是我国国宝级文物,是山东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p><p class="ql-block">1970年都城明鲁王朱檀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冕,是古代帝王的礼帽,只有皇帝、太子和封王才能佩戴。皇帝冕前后各12道旒。</p> <p class="ql-block">这顶冕为九旒,亲王冕制。</p><p class="ql-block">通高18厘米,艇板长49.4厘米,宽30厘米;依周尺计之,其广近似于0.4米。藤篾编制,表面敷罗绢黑漆,板前后各垂九旒,穿红、白、青、黄、黑五色玉珠,每串九珠,前后共162枚流珠;板下有一玉衡,衡两端有孔,下垂坠玉石充耳。冠镶金圈、金边,两侧有梅花金穿,贯一金簪,簪长31厘米,一端锐,一端钝,钝端呈方形。</p><p class="ql-block">此件九冕是我国目前发现唯一一件保存完好的明初亲王冕冠实物,是研究我国古代服饰、礼制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冕冠中的每个饰件,都蕴含着传统的宇宙观、道德观和传统文化的理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十件:双松图轴</p> <p class="ql-block">《双松图轴》是清代著名画家郑燮的代表作之一,1954年入藏山东省博物馆。此画纸本设墨,画心纵201厘米,横101厘米。</p><p class="ql-block">郑燮(公元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以号行世。江苏兴化人。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以擅画兰、竹、石闻名。</p><p class="ql-block">《双松图轴》是郑燮在乾隆二十三年中进士第一年时送给好友肃翁的作品。画中双松苍劲挺拔,树旁是几杆细竹及怪石、兰花。竹子清瘦,孤直,墨色水灵,浓淡有致。构图上,松、竹、兰、石和题诗错落分明,相互映衬。松、竹、兰花、怪石组成的画面,别具一番自然情趣。画作中的题诗也充分反映了郑燮对于好友肃翁质朴的情谊。这件作品书、画俱佳,保存完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图绘水墨双松,一主一辅,一浓一淡。浓者以干笔写树干,湿笔写松针;淡者树干干湿并用,松针用湿笔。松针均无晕染。周围有小竹三五成丛,另有新篁数竿与双松错落为邻。</p><p class="ql-block">题记云:"乾隆二年丁巳,始得接交于肃翁同学老长兄,见其朴茂忠实,绰有古意,如松柏之在岩阿,众芳不及也。后十余年再会,如故。又三年复会,亦如故。岂非松柏之质本于性生,春夏无所争荣,秋冬亦不见其摇落耶!</p><p class="ql-block">因画双松图奉赠。弟至不材,亦窃附松之列,以为二老人者相好相倚,藉之一证也。又画小竹衬贴其间,作竹苞松茂之意,以见公子孙承承绳绳,皆贤人哲士,盖朴茂忠实之报有必然者。乾隆二十三年岁在戊寅,三月二日,板桥弟郑燮画并题。"</p><p class="ql-block">题记后铃"郑燮之印"(白文)、"二十三年前旧板桥"(朱文)。右下押角章"七品官耳"(白文)、"丙辰进士"(朱文)。</p> <p class="ql-block">商"射妇桑"铜鉴</p><p class="ql-block">金</p><p class="ql-block">直腹,双附耳,方角足。口沿下饰连续的三角纹,腹饰带躯体的兽面</p><p class="ql-block">纹,云雷纹为地。腹内壁铸阴文三字,释为"射妇桑"。黄县丁干圃旧藏,《西清古鉴》《贞松堂集古遗文》均有著录。</p> <p class="ql-block">裸人铜方区( lian )</p><p class="ql-block">西周晚期</p><p class="ql-block">日照莒县出土</p><p class="ql-block">这件器物的特点在于造型和用途。器呈长方形,顶部有两扇可以对开的小盖,每盖一钮,分别为男、女裸体,二人生殖器着意铸出,呈面对面踢坐状。腹下部铸有六个人形器足,人形裸体,屈膝,双手在后背负器身。此类方盒形铜器迄今所见共十几件,流行年代是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范围之内,是当时贵族女性所用的首饰盒。</p> <p class="ql-block">战国铜餐具,1991年出土于临淄区永流乡张家庄村东,这个也应该是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他是博物馆里的显眼包,是由于长埋地下,生成各式各样的晶状锈,璀璨夺目,灿若星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它又是野外露营神器,摆出来一大片,收起来一铜罐,而且还能满足十人左右份量,一个平淡无奇的铜罐子“罍”里面竟装下了59件餐具,10个耳杯,10个小碟,10个盒子,4个碗,25个盘,总共60件!真是礼藏于器!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从配套的10个耳杯和10个小碟看,当时已经盛行10人之宴了,而这一传统仍在盛行。追根溯源,10人为宴的风俗大概属于齐国、齐地由来以久的习俗。这套餐具的主人身份属于士大夫阶层,并非王室贵族,能够陪葬这样堪称"豪华"的餐具,也反映出当时齐地人民殷实富足的生活水平</p> <p class="ql-block">一趟山东之行基本上就是博物馆之游,去了好几个很有特色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大开眼界,大长见识,流连忘返,回味无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