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晚饭多吃了一块鸭肉,饭后去小区外围走了一大圈。既品尝了美味,又锻炼了身体,甚好。话说学校食堂自制的酱鸭味道真不错!一向喜欢肉食的儿子收敛了许多,问他是不爱吃吗?他回答:美味是要慢慢品尝的,舍不得这么快咽下肚子。</p><p class="ql-block">面对美食,有的人大快朵颐,有的人细嚼慢咽,急和慢都是对美食的热爱。</p><p class="ql-block">美食,满足了我们的味蕾,熨帖了我们的胃。对美食的向往不仅仅是裹腹之需,更多的是对生活的一种享受和追求。</p><p class="ql-block">办公室的美女同事Y是最会享受生活的人了吧。从她对食堂打饭的要求来看,显然要比我“挑剔”。她有专属味道,绝对忠诚于自己的胃,不肯轻易妥协。倘若今天的饭菜对胃,那吃起来叫一个爽。她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要是饭菜不好吃,心情也不好”。那么我是否可以过度解读为:要是心情不好,工作也没劲呢。如此一联系,教师的幸福和食堂饭菜关系可不小。幸好,学校食堂的大厨手艺了得!</p><p class="ql-block">没有好饭菜也许心情不美,如果心情不好那你会不会食之无味呢?</p><p class="ql-block">苏东坡被贬黄州,人生不得意时对美食却兴致盎然,他潜心研究猪肉的烹制技艺,创造出流传千古的“东坡肉”。是达观的处事态度成就了一种美食,还是独具风味的美食治愈了人心?或许对待美食的态度就是对待生命的态度。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好好爱自己,既重视身体的保养,又追求精神的涵养。苏东坡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可爱可亲可敬的文人兼吃货形象。没读过苏轼诗词的大有人在,但天下谁人不识“东坡肉”呢?哈哈,比之诗词歌赋,美食的诱惑力和传播力要大很多了。</p><p class="ql-block">爱美食,做美食,写美食的文人不算多。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民国作家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他写家乡的咸鸭蛋:</p><p class="ql-block">“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p><p class="ql-block">高邮咸蛋,蛋白柔嫩,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p><p class="ql-block">读这样的文字,忍不住让人流口水。咸鸭蛋从此闯进我的心底。每逢端午节必定会买咸鸭蛋,而且必须认准“高邮”产地,虽然我还搞不清楚高邮是在苏南还是苏北。总之,高邮人民应该感谢汪先生,是他这篇朴实亲切有点傲娇而又饱含乡情的文章让高邮鸭蛋成功“出圈”。</p><p class="ql-block">有一种美食叫家乡特产,他是一个人从小到老的味觉记忆,也是萦绕一生的情结。</p><p class="ql-block">我的老家无锡最有名的小吃之一是小笼包。之所以冠名“无锡小笼包”,因为它与别处不同,无锡小笼包以皮薄馅嫩、味道鲜美、汤汁丰富而著名。小笼包皮薄如纸,吹弹可破。轻轻咬一口,汤汁流泻,你需及时而小心地啜吸以免烫嘴和浪费。这是需要练习的。换句话说,多吃几次就会了。我最爱吃无锡小笼包,尽管有长兴的伙伴诟议它太甜。但出生在无锡被甜味浸润的我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忘却这一丝一缕的甜!每逢回乡探亲,我总要找个机会去尝一尝无锡的小笼包。我的两个阿姨也颇知我的这点喜好,趁我返家前早早预订了几客小笼包。虽然小笼包的价格已不再亲民,但它的味道和承载的乡情亲情依然如故!</p><p class="ql-block">对美食的怀念本质上是对过往生活的追忆。那句著名的“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是汪曾祺先生最精辟的饮食文化思考。他还写过其他的句子,好像和吃有关,又超出了吃的范畴。比如</p><p class="ql-block">“有些东西,自己尽可不吃,但不要反对旁人吃。不要以为自己不吃的东西,谁吃,就是岂有此理。”</p><p class="ql-block">“许多东西吃不惯,吃吃,就吃出味儿来了”</p><p class="ql-block">“愿意做菜给别人吃的人是比较不自私的”</p><p class="ql-block">细细咀嚼一字一句,是不是特别有味儿。</p><p class="ql-block">一箪食,一瓢饮,不仅是人间烟火,更是人生况味。</p><p class="ql-block">饮食文化,是大俗也是大雅!</p><p class="ql-block"> 2024.1.3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