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24年4月27日,在这人间最美四月天,我们和远道而来的亲友们相携历史文化名镇南浔一游。停车入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南祾浔曦牌坊。南祾浔曦,正是南浔地名的由来。其历史可溯至1730多年前的西晋。北宋太平年(978)湖州境东聚居居民日增,村落规模初具,因滨溪遂称浔溪。南宋理宗时(1225~1264)浔溪之南商贾云集,屋宇林立,遂称南林。至淳祜季年(1252)取南林、浔溪两名首字建镇,称南浔。</h3> <h3>南浔素有文化之邦、诗书之乡、富甲之誉。它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小桥流水、枕河人家,过青石板路,寻吴侬软语,看中西合璧建筑,数百年来的历史变迁浮现在眼前。图为“中国魅力名镇南浔”景区入口。</h3> <h3>南浔古镇景区导览图。景区共分三大区块。由南向北,第一块是由小莲庄、嘉业堂等景点组成的中心景区。第二块为景点富集区,张石铭故居、刘氏梯号等景点分布其中。第三块则是以东大街东侧的张静江故居和百间楼为主的东北区块。</h3> <h3>南浔是所有古镇中唯一一个中西合璧的镇子,这里有著名的小莲庄,百间楼,更有“文化之邦”和“诗书之乡”之美誉。十字河两岸的商业街道,既有傍水筑宇、沿河成街的江南水乡小镇风貌,又有众多高品质的私家大宅第和江南园林与之交相辉映。图为从古镇南门前往小莲庄途中一瞥。</h3> <h3>南浔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著名人物,如民国奇人张静江,“西泠印社”发起人之一张石铭,著名诗人、散文家徐迟等。图为前往小莲庄途中鹧鸪溪上的小桥流水和游船。</h3> <h3>小莲庄码头一瞥。水乡游船正缓缓靠岸。</h3> <h3>著名江南园林小莲庄。堪称“江南园林巨构”。尽管其大门似乎并不豪华。</h3> <h3>小莲庄的总体布局大致分为两部分,一是以荷花池为中心的园林区,二是旁边的南浔首富刘氏家庙建筑。图为小莲庄园内十亩荷花池尽收眼底。园内古木参天,浓荫蔽日,夏日,池中绿荷亭亭,红莲怒放。有亭三座,曰“明瑟”、“漳红”、“沅碧”。 曲桥穿梭于荷塘间,池边竖有三座巨大的太湖石假山,玲珑剔透,十分珍贵。</h3> <h3>小莲庄荷池西岸碑刻长廊。嵌有《紫藤花馆藏帖》和《梅花仙馆藏真》刻石四十五方。其中《梅花仙馆藏真》刻石凡十四方,刻的是闻名的琅琊台刻石。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到山东胶南琅琊台一游,建琅琊台,立碑刻石,颂扬秦德,此即为496字始皇碑。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胡亥登琅琊台,复刻诏书于始皇碑旁计78字。二刻石历二千余年仅存84字。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文学家严可均按《史记》全文仿旧拓本摹写。 同治十一年(1872)秋,吴兴儒商周昌富聘人刻石,后为刘锦澡所获,这就是嵌于小莲庄长廊上的《梅花仙馆藏真》。</h3> <h3>刘氏家庙,小莲庄主要建筑群,与园林长廊一墙之隔,始建于1888年,9年后落成,为刘氏家族祭祀祖先之所。家庙坐北朝南,从南至北依次为照壁、石牌坊、门厅、过厅、正厅和尊德堂等。家庙前两座至今保存完好的御赐牌坊,是刘家地位的象征。家庙共三进,第一二进为门厅、过厅,过厅里摆放街牌、矗灯等物。 </h3> <h3>家庙正厅。面阔三开间,明间进深五柱四间,次间进深六柱。正厅檐下为“圭璋令望”匾额。“圭璋”是两种贵重的玉制礼器,也比喻高尚的品德;“令望”指有美好名声的人。“圭璋令望”意为:品德纯洁如圭璋,名声威望传四方。出自周佚名《诗经•大雅•卷阿》。</h3> <h3>嘉业藏书楼。系南浔首富刘镛孙刘承干于1920年所建。藏书楼规模宏大,藏书丰富,以收藏古籍闻名。整座建筑总体设计为园林式布局,所有木窗都镂空雕刻着篆字“嘉业堂藏书楼”字样,楼外是大片花园、池塘、假山,寓肃穆的书楼于幽雅的园林之中。中国近代著名的私家藏书楼之一,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h3> <h3>藏书楼是一座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两层建筑,东西阔十丈六尺,南北深十五丈九尺,分前后两进,每进面宽七间,左右厢房各六间,共五十二间。楼四周地基约五、六尺高,皆用花岗石砌。平面呈“口”字形,中间正方天井占地约二亩,平铺方砖,不生杂草,为夏季晾晒图书之用。图为天井一瞥。</h3> <h3>藏书楼“嘉业厅”中高悬在上的“钦若嘉业” 九龙金匾,是宣统皇帝溥仪题赐给刘承干的。藏书楼因此而得名。藏书楼创始人刘承干(1882-1963),字贞一,号翰怡。清光绪31年秀才候补内务府卿御。1899年,其祖父刘镛逝世后,他以“承重孙”身份继承财产,一夜豪富。刘承干自幼嗜好读书、买书、校书、写书、藏书,尤爱目录版本学。这座小莲庄刘氏家庙旁建造的藏书楼,于1920年初冬破土,1924年岁尾竣工,“康金十二万,拓地二十亩”。其后他又不惜重金陆续增添,历20年费银30万,得书60万卷,共16万册。</h3> <h3>藏书楼对防火、防潮、通风等要求十分严格,周密设计,精心构筑。四周河水围绕,利于防火、灭火;一楼皆用专窑烧制青砖铺地,青砖下铺垫专烧反钵,钵下铺细沙,层层阻隔地下潮气;一楼层高4-5米,既通风又隔热。图为书库一瞥。</h3> <h3>江南第一巨宅张石铭旧宅,又名懿德堂。其主人名钧衡(1871-1927)字石铭,是南浔“四象”之一张颂贤的长孙,一位文化底蕴深厚的儒商巨富。至今宅内还存有他精心收藏的王羲之、董其昌、赵孟類等历代大家的书画碑刻。现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旧宅建于光绪25年至31年(1899-1905),占地面积4792平方米,建筑面积6137平方米,宅院坐西朝东,面街临市河,是一座中西合璧的杰作。大宅内厅、堂、楼、厢、轩、房约150间,各具特色。宅内有数以千计的石砖雕、木雕、玻璃雕,堪称“四绝”。</h3> <h3>沿古镇南北向的南市河河西的南西街向北一路游逛。图为河对面南东街街景。</h3> <h3>古镇南市河上行进中的游船。</h3> <h3>南西街游逛中。</h3> <h3>南浔美食藕粉大糕铺。祖传手艺,正宗大糕,现场制作,真材实料。南浔仅此一家。每斤20元。不是撬边模子哦。</h3> <h3>南西街河边长廊一隅。</h3> <h3>南西街110号刘家铜铺。中华传统工艺。各类铜制品制作。</h3> <h3>求恕里是嘉业堂藏书楼主人刘承干于1930年所建别墅。1920年刘承干建嘉业堂藏书楼后,为了适应藏书楼管理的需要,扩建求恕里,作为他和家属回浔小住和藏书楼管理之所。求恕里属于典型中西合璧的建筑,整个结构由门房、甬道、西洋门楼、卷门、庭院和独立的楼厅组成。</h3> <h3>南浔辑里湖丝馆。中西合璧式建筑。历史上为南浔商会,由会长梅屐中等人于1926年发起建造,2010年改建为南浔辑里湖丝馆。南浔之成为江浙雄镇,盖因蚕桑业和手工业缫丝的兴起和商品经济发展。历史上南浔七里(辑里)村民曾多次改进缫丝方法,明万历(1573---1620)年间又对育蚕、植桑、缫丝等进行技术革新,培育了名闻中外的莲心种,制成了3绪丝车等,因而七里湖丝声名鹊起。清乾、嘉年间,七里丝又大量外销日欧美。逐步造就了“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的南浔富商。千万两白银以上者被称象,五百万到一千万称牛,一百万到五百万称金狗。 </h3> <h3>紫气东来题壁。紫气自古以来就是吉祥、富贵的象征。在古代,书香门第人家的大门上都会挂上“紫气东来”的牌匾,借此比喻吉祥高照。</h3> <h3>广惠桥。南浔三座古石桥之一,单孔石拱横跨南市河。始建年代不可考,清朝嘉庆和同治年间两度重建。相传元末农民领袖张士诚起义后到此,占桥侧广惠宫为行宫,故该桥又称张王庙桥。</h3> <h3>广惠桥桥长23米,宽3.32米,拱高5.3米,上下各有踏步24级。东桥堍有一对用青石雕成的精妙石狮,工艺精湛,造型生动,与古桥浑然一体,相得益彰。</h3> <h3>广惠桥码头一瞥。</h3> <h3>善琏湖笔。历史悠久,工艺精湛,素有“毛颖之技甲天下”之称。距南浔仅30多公里的善琏镇是湖笔发源地,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湖笔、徽墨、端砚、宣纸为中国传统文房四宝之上品,笔居首位。湖笔,因“毛颖之技甲天下”、“紫毫之价如金贵”,而被誉为“笔中之冠”。</h3> <h3>东西交界坝桥。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建郡平江(苏州)后,为便于在南浔驻军囤粮,以运河通津桥为中心,建南浔城,于元至正十六年(1356)开工,次年落成。筑东西两座交界坝桥,均为平石桥,与镇区为界。桥南为南浔镇区,桥北为南浔城区。1991年重建。</h3> <h3>水乡街景长廊一瞥。</h3> <h3>身着宫廷仕女装的小姐姐们正忙着摆拍。</h3> <h3>南西街上北眺南市河上造型优美的便民桥。</h3> <h3>网上预订了午餐的好评颇多的祥和酒楼太有年头了哎。临河那边的立面会不会好点呢?时到如今,念它“35年本地大厨掌勺”只得硬着头皮踏进去。</h3> <h3>上得楼去,只见几个包厢都很小,我们12个人怎么坐得下?哎,这个西式大餐台?我们吃的不是西餐,是中餐!呵呵,且慢,电钮一按,台面中间的传送带徐徐转动起来,活脱脱一个小号的机场行李传送盘!</h3> <h3>酒过三巡,菜上16道。店家自制的甜米酒味道那叫一个好,要了又要最后还带着走。</h3> <h3>果然,“35年本地大厨掌勺”的菜水还真不错。</h3> <h3>酒足饭饱,沿着下塘东街向东,踱步来到廊桥东侧,好一派江南水乡风光。</h3> <h3>廊桥遗梦之一。</h3> <h3>廊桥遗梦之二。</h3> <h3>廊桥合影。人生难得一欢聚,唯有别离多。</h3> <h3>水边两栖植物黄菖蒲开得正艳。明亮的的花朵,大片的花瓣,就像蝴蝶的大翅膀。据说黄菖蒲还有净化水质的功效呢。</h3> <h3>美院学生正在写生。</h3> <h3>折回廊桥,跨桥前往东大街。</h3> <h3>廊桥上西眺。</h3> <h3>廊桥上东眺一。<br></h3> <h3>廊桥上东眺二。</h3> <h3>跨过廊桥沿西木巷向北前往百间楼民居建筑群。图为河对岸漂亮气派的酒店“安纳亚运河院子”, 1085/d。不远处的张静江故居因时间关系只能割舍。</h3> <h3>百间楼民居群。位于南浔古镇东北百间楼河两岸。百间楼沿河蜿蜒而建,长约400米,为明代万历(1573—1620)礼部尚书南浔人董份为女眷家仆修建的居屋,因一河两岸,有楼房约百间,故名。</h3> <h3>百间楼民居长廊外留影。</h3> <h3>百间楼民居长廊留影。</h3> <h3>百间楼民居群莲界桥码头一瞥。</h3> <h3>百间楼民居群莲界桥码头留影。</h3> <h3>百间楼民居群北端莲界桥远眺。</h3> <h3>沿西木巷从百间楼民居群折返东大街向西。图为东大街38号金氏故居承德堂。建于清同治年间。建筑坐北朝南,分布东、中、西三条轴线上,体量庞大,雕刻精美。其正厅高9.5米,是南浔镇私宅中最高的建筑。屋主金桐为南浔“八牛”之一,号称“小金山”。金家人才辈出,系民国年间有名的艺术世家。</h3> <h3>由东大街跨通津桥返回。图为通津桥上西眺。</h3> <h3>通津桥上东眺。</h3> <h3>南市河河东南东街71号梅履中旧宅。始建于清光绪元年。屋主为南浔“八牛”之一梅鸿吉后人丝商梅履中。梅履中,实业家、南浔商会首任会长,重视辑里丝经改良,其梅恒裕丝厂所产丝经曾屡获国际大奖。旧宅现存一进门厅及一处内外八字门楼。第一进楼厅,面阔五间,轩廊砖雕及“福寿图”“百鸟朝风”“鲤鱼跃龙门”等图案雕刻精美。建国初期此处曾作为镇政府所在地。</h3> <h3>返程南下途中河边古茗(Good me)咖吧一景。</h3> <h3>南东路街景一瞥。</h3> <h3>南浔丝业所,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春由南浔丝商庄祖绶等禀请藩司蒋(益澧)批准设立,以收解捐税、维护丝商利益。为湖州首家丝商建立的公所。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始建,落成于民国元年,耗银8万余由出口丝捐资所得。民国5年改称丝业公会。大门上至今仍有英文SILK GUILD横额。大厅“端义堂”为抬梁式木结构,歇山屋顶,高15米。</h3> <h3>广惠宫。位于广惠桥东桥堍下。始建于北宋治平年间,是历史悠久的道教福地。传说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曾占广惠宫为行宫,故又名张王庙。佛道结合,既供黄大仙,又奉观世音菩萨。</h3> <h3>广惠宫南街景一瞥。南浔难寻?南浔怎么难寻?不解。</h3> <h3>南东街街景一瞥。古色古香的马头墙民居建筑与喜气洋洋的现代红色大屏幕广告牌相得益彰。</h3> <h3>南东街106号老南浔饭店。这家毫不起眼的本地菜小饭店不知缘何成了央视《记住乡愁》节目的拍摄店家。</h3> <h3>刘氏梯号,正厅名崇德堂。面西的中西式建筑群,俗称“红房子”。系南浔“四象”之一刘镛三子刘安泩(号悌青)所建,故又称刘氏悌号。整座建筑由南、中、北三部分组成,中部建筑以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理念的厅、堂楼为主体,最有特点的南、北部中式建筑融入西欧罗马式建筑,其中北部欧式建筑立面高大恢宏,尤为壮观。洋楼下还沉埋过一件不可忘却的历史悲剧-清初第一文字狱“庄氏史案”。</h3> <h3>南东街隔河西眺南西街风情一瞥。</h3> <h3>“带你去南浔,然后再牵着你的手,一起游走古老百间楼”。南东街水乡街景一角。</h3> <h3>生记粮栈。当年的米行店招字迹清晰可见,然时光流逝,沧海桑田,门内早已换了模样。该建筑始建于清代,主人潘声和于1931年开设该米行,后因其时物价飞涨,货币贬值而关闭停业。</h3> <h3>“湖州一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是南浔富商的排行榜。图为南浔古镇壁照,其下四头金象惟妙惟肖。</h3> <h3>人间最美四月天。万物复苏百花艳。</h3> <h3>亲友相携游名镇,一路欢笑似神仙。</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