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角堰旁稻禾香,<div>当时只道是寻常。</div><div>高楼如今平地起,</div><div>斯人已赴藁里乡。</div><div>为寻救亡游欧陆,</div><div>待整山河多奔忙。</div><div>大河三部浪涛涌,</div><div>天府史志此中藏。</div><div>一道中分新城貌,</div><div>书生执业胆气扬。</div><div>蜀中文华自古琞,</div><div>李氏长篇开新章。</div> 菱窠,成都文学,或者说成都平原文学的代表人物李劼人先生的故居。原来算是出城很远的乡下,现在当然已经是欣欣向荣的大成都的一部分。<div> 地铁七号线狮子山站A1口出来就到了。</div> 李劼人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绕过的一位“乡土”文学家。以前的现代文学史之所以说他是“乡土”文学家,大概因为李劼人先生的代表作“大河三部曲”所描写的主要就是成都平原的“乡下”——以新都天回镇为故事中心所展现出来的成都文化。如果以前的人们知道成都会发展成今天这个样子,大概率是不会再把天回镇当作“乡下”的了。 老实讲,现代文学史有点“低看”了“大河三部曲”。现在,大家是把这三部曲当作成都文化的标本来读的。就是说,如果你想要了解100年前的成都,想要了解那个时候成都人的生活、风俗、文化,不读“大河三部曲”估计是很难有所体会的。<div> 最重要的是,作为”大河三部曲“第一部的《死水微澜》,正好揭示了一个长期被人们忽视的事实,那就是辛亥革命的导火索正好是成都的保路运动。所以,从文化的层面说,成都开启了中国文化告别儒家主导的皇权时代的新纪元。</div><div> 以前,人们都说,”天下已治蜀未治“。那么,革命火种为很么恰好是在成都被点燃?这与成都这座城市的文化品格有什么内在联系?这种价值,还没有被人们充分注意到。</div> 这是李劼人先生的家人在最早的菱窠居住生活的时候的一张照片。可以看出来,那时候,菱窠真的就是一个农家小院而已。只不过因为文化人的原因,比同样的小院多了一个”菱窠“的匾额。<div> 我第一次拜访菱窠是在90年代初。这里当然已经有了变化,但是周边仍然是农田,门前那口满是菱角的塘堰还在。塘堰的位置,现在已经下沉打造成为了一个文创产品,——一个微缩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天回镇。</div><div> 我在想,夏天的时候,满塘菱角,晚上可以就着月光”听取蛙声一片“,然后在一阵一阵的稻香里,李劼人先生说着他的”丰年“。那是一幅标准的田园风光。</div> 原来的菱角堰,现在是一个被命名为”东门市井“的文创景观。 小青砖、中西合璧式小楼,正是上世纪30、40年代很洋气的川西建筑。大邑的刘氏庄园也是这个风格,只是比这个建制、面积要大很多。成都很多的公馆,现在在宽窄巷能够看到留下来的老的建筑外墙,也都是这个风格。<div> 这里现在叫东门市井,倒是没错。不过,里面的主体部分既然是以天回镇为主题的,我觉得就不仅仅是”东门“了,而应该是”成都市井“。而这里的”菱窠茶社“,也可能是成都除了人民公园的鹤鸣茶社外最大的以竹制靠椅为特色的露天茶社了。</div> 菱窠旁边原来是一个长满了杂草的荒坡,土方估计就是从菱角堰里挖上来的。现在被打造成为劼人公园。公园一端是以菱窠为核心的”东门市井“文创区,一端是以李劼人先生名字命名的”菱窠路小学“。公园里上学、放学期间,满满一园子充满了朝气的小朋友吵吵闹闹。那是附近人家接送孩子上学的通道。<div> 文化的传承是需要用环境来影响的。我想,劼人公园将来在一代又一代长大的孩子们心中,一定会充满了欢乐和浓浓的文化责任感。</div> 这是劼人公园里的小雕塑。适合把头伸进去拍照,当然顺便加深一下四川话的印象。 李劼人先生是郭沫若的高中同学,短暂地去法国留过学。回国后就一直呆在成都,在报社作编辑、搞翻译,从事积极的民族救亡工作,然后又办商业实体。新中国建立后,李劼人因为在成都文化圈和商业圈巨大的影响力,被选为成都市第一届政府班子的副市长,主导了成都早期的城市规划。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依照法国香榭丽大道的思路,设计了今天的成都中轴线,人民南路。现在,伴随着人民南路南延线、人民北路北延线的延申,这条被叫做”天府大道“的城市干线,南到仁寿,北至德阳,全长150公里左右,成都名副其实的成都平原第一大道。在全国,这条大道也是数得着的城市主干道、未来城市干道、科技产业干道。<div> 说真实话,李劼人先生很帅。无论是这种帅气,还是搞文学、做美食、做生意、做官,应该都可以作为成都男人的标杆。</div> 菱窠附近现在是高楼林立,早已告别乡村和成都远郊的角色。李劼人先生、巴金李沛尧先生他们这一辈人理想中的美好生活已经从他们的梦变成了现实,甚至已经超过了他们当初的想象。<div> 在写作这篇小文章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那首荡气回肠的《如愿》:</div><div> 我将爱你所爱的人间</div><div> 愿你所愿的笑颜</div><div> 你的手我蹒跚在牵</div><div> </div><div> 如果说你曾苦过我的甜</div><div> 我愿活成你的愿<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