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晨的山雾还未散尽,我踏上了通往梭布垭石林的小路。童昶笔下“羚羊溪口石为门,度马盘多欲碍云”的意境,在眼前徐徐铺展。那些沉默了4.6亿年的岩石,像是大地写给天空的情书,层层叠叠,镌刻着海枯石烂的誓言。走在其间,仿佛穿越了远古的海底,珊瑚与贝壳化作嶙峋怪石,风一吹,就低语起沧海桑田的故事。这里是恩施太阳河乡,土家女儿会的发源地之一,爱情在这里不靠甜言蜜语,而是用山歌对唱、石林为证,像这岩石一样坚固而深沉。</p> <p class="ql-block">抬头望去,岩壁高耸入云,绿意从石缝中倾泻而下。藤蔓缠绕,蕨类攀附,每一寸苔痕都像是时间盖下的印章。阳光斜照,把岩石的纹理照得清晰分明,仿佛能看见地壳运动时那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挤压与抬升。几位游客站在平台前驻足凝望,有人轻声感叹:“这哪是石头,分明是大地的骨骼。”我笑了笑,没说话——有些壮美,本就不需言语。</p> <p class="ql-block">转入一条狭窄的峡谷,两壁夹峙,头顶只剩一线蓝天。小路蜿蜒向前,像被谁悄悄藏进山腹的秘密通道。脚步放轻了,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生怕惊扰了这份幽静。远处一个人影缓缓移动,像是走进了水墨画的深处。岩壁上的植被层层叠叠,湿漉漉的绿意沁人心脾,偶有光束斜穿而下,在青苔上洒下一小片金斑,恍若神启。</p> <p class="ql-block">我踏上一段由岩石自然形成的步道,脚下石面光滑却布满裂纹,像是老农的手掌,写满辛劳与坚韧。阳光穿过树叶,在小路上投下斑驳光影,像谁撒了一地碎金。背包轻晃,脚步也轻快起来。两旁树木葱茏,野花星星点点,红的、黄的、紫的,不争不抢地开着,像是为这冷峻的石林添了几笔温柔的色彩。这一刻,我忽然明白:自然从不冷漠,它只是用最沉默的方式,表达最深的深情。</p> <p class="ql-block">石阶蜿蜒向上,两侧峭壁覆盖着厚厚的苔藓,摸上去柔软湿润,像是山的呼吸。游客们三三两两拾级而上,有人戴帽遮阳,有人拄杖缓行,脸上却都带着笑意。一位老人边走边回头招呼同伴:“快些,前面风景更好!”这山路虽险,却不让人畏惧,反倒激起一种探险的兴致。阳光透过树隙洒在石阶上,光影交错,仿佛每一步都踏在时光的褶皱里。</p> <p class="ql-block">行至一处开阔地带,一位穿白T恤的男子站在石阶上,双臂张开,迎着山风大声呼喊。他的身影映在蓝天与巨岩之间,渺小却又无比自由。我也停下脚步,深吸一口气——清冽的空气灌入肺腑,带着草木与泥土的芬芳。那一刻,我忽然想唱歌,想吼一嗓子土家山歌,让声音在山谷里回荡,告诉这片土地:我来过,我感受过,我活着。</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行,岩石形态愈发奇绝。有的如蘑菇擎天,有的似塔尖刺云,错落分布在山谷之中,宛如远古巨人遗落的棋局。它们沉默伫立,却自有威严。远处游客穿行其间,像闯入神话世界的凡人。我蹲下身,指尖轻触一块布满风化纹路的石头,心想:四亿六千万年,它看过多少日升月落?听过多少情歌对唱?或许,每一道裂痕,都藏着一段未说出口的爱恋。</p> <p class="ql-block">林间湿润,苔藓爬满岩壁,蕨类在阴处舒展着羽状叶片。这里没有燥热,只有沁人的凉意和满眼的绿。抬头看,松枝斜出,山影朦胧,云朵在天边缓缓游走。几位游客坐在树荫下歇脚,有人拿出水壶喝水,有人轻声交谈。我靠在一棵老树旁,闭眼聆听:风吹叶响,鸟鸣山幽,还有远处隐约传来的山歌声——那调子悠扬婉转,像是从女儿会的古老传说里飘来的。</p> <p class="ql-block">一片层叠的岩石在阳光下泛着古铜色的光,纹理如书页般一页页翻开。植被环绕,光影明暗交错,仿佛大自然亲手布置的一场静谧剧场。我坐在一块平石上,看光影慢慢爬过岩面,像时间本身在行走。这里没有钟表,只有风、光、石与树的对话。忽然觉得,所谓永恒,也许就是这样的时刻——无需言语,不必匆忙,只是静静地存在。</p> <p class="ql-block">山间小径曲折前行,游客的身影在岩石间若隐若现。他们穿着色彩鲜艳的衣服,在灰褐的岩壁间格外醒目,像一幅流动的画卷。左侧岩壁绿植茂盛,右侧则裸露出岁月雕琢的痕迹。远处山林苍翠连绵,让人忍不住想一直走下去,走到路的尽头,走到云起之处。有人笑说:“这哪是旅游,分明是闯进了石头的梦境。”</p> <p class="ql-block">木质台阶依山而建,两侧岩壁青苔密布,踩上去有种踏实的安全感。几位游客正缓缓攀登,有人手持拐杖,步履稳健;有人边走边拍照,记录每一帧风景。我也加入其中,一步一步向上。越往上,视野越开阔,回头望去,来时的小路已隐没在绿意之中。原来,最美的风景,总在坚持之后。</p> <p class="ql-block">又一段峡谷,狭窄得只能容一人通过。岩壁湿滑,布满青苔,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植物的气息。游客们排着队缓步前行,像穿越一条通往地心的秘道。有人轻声说:“这要是下雨,怕是要变成水帘洞了。”引来一阵笑声。可正是这份幽深与压迫感,才让人心生敬畏——大自然从不取悦人类,它只是如其所是地存在着。</p> <p class="ql-block">石板小路在峡谷中延伸,尽头人影绰绰,仿佛通向另一个世界。游客们或谈笑,或静默,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感受这片奇境。我放慢脚步,不再急于抵达某个观景台。有时候,旅行的意义不在终点,而在这一路的光影、苔痕、风声与心跳。梭布垭的石头不会说话,可它们用亿万年的沉默,教会了我如何倾听。</p> <p class="ql-block">下山途中,路过一座古朴的建筑,红灯笼高挂,匾额上写着“恩施摔碗”。横幅飘动:“喝了摔碗酒,天长又地久。”一群人正笑着合影,有人高举瓷碗,有人作势要摔。我也忍不住凑上前,接过一碗酒,一饮而尽。清冽微辣,顺着喉咙滑下,像是把这片山水的豪情也喝进了心里。然后用力一摔——瓷片四溅,笑声飞扬。那一刻,我仿佛也成了土家儿女,在石林间许下了最直白的誓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