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古城漫游 触摸临安乡愁(一)

D大调

<p class="ql-block">  在九州之颠,彩云之南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北岸、云龙山南、五老峰下、异龙湖畔,有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建水古城。</p><p class="ql-block"> “千年临安古城”“千年建水紫陶”是古城两张靓丽的名片。世居的有彝、回、哈尼、傣、苗和汉族,是中原文化和云岭文化的碰撞地,美仑美奂的自然景观和中原色彩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文献名邦、同宗同源,古韵悠长、泸江柳烟。</p><p class="ql-block"> 云龙山之来脉,五老峰入云端。触摸浓浓乡愁,古城临之则安。</p> <p class="ql-block">  为了让娃娃更好地感受沿途风光,从昆明出发,分成两路来建水,一路自驾、一路高铁。自驾一路走高速,两个多小时后从青云水库过去,到达建水城北新区。</p><p class="ql-block"> 3月30日下午入住蘭頓酒店,这酒店有亲子房。入住蘭頓,除方便接高铁来的家人外,还离建水的朱德公园很近,可以徒步漫游。建水朱德公园令我一直神往!</p> <p class="ql-block">  按照手机定位,徒步去了建水朱德公园。沿途比较幽静,公路上行人较少,走在彩色沥青混凝土复合而成的人行道上,很舒服并有步行距离的数字标识。别墅和高楼的花草很多,类似牵牛花的藤蔓和三角梅爬满了墙,印象深刻。</p> <p class="ql-block">  依山而建的朱德公园于2017年开放,位于建水北山路与钟灵路交叉口。</p><p class="ql-block"> 朱德公园大门高10米,木砖石混合结构,是典型滇南古建筑特征的牌楼,外檐彩绘艳丽,极具云南艺术风格。四柱三楼三间,明间宽大很便于行人行走。上方匾额的两面均有四个鎏金大字“朱德公园”熠熠生辉。绿琉璃瓦屋面,庄重威严。飞檐高耸、气势磅礴、雄伟壮丽。</p> <p class="ql-block"> 朱德公园一进大门,有个小广场。高高的台阶拾级而上直达山顶,有一个六角凉亭和长廊供游客爬山累了休息。还有朱红色混凝土路面的环山步道曲径通幽。满山林木茂密葱郁、苍松翠柏、空气清新、风景很优美。</p><p class="ql-block"> 沿步道有很多展示牌,打开了对青年朱德在云南的峥嵘岁月的尘封的记忆,往事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有介绍青年朱德到云南陆军讲武堂奋身军旅的曲折路,重九起义救国救民、滇南剿匪护路艰难岁月的红色传奇等等。青年朱德在滇的革命生涯和飒爽英姿跃然字里行间。</p><p class="ql-block"> 也有1962年朱德元帅考察云南并故地重游战斗、生活过的建水等地的报告文学和详细的行程路线时间图。史料翔实、文笔很好。在报端,书刊、网络和杂志上鲜有发现,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  投考云南陆军讲武堂,成绩优异却榜上无名。朱德经李鴻祥教官启发,得萧老板帮助,名字改为"朱德",籍贯改为“云南临安府蒙自县”,成绩好又是“云南籍”,朱德开启了他的军旅生涯。</p><p class="ql-block"> 朱德难改的乡音,假填籍贯暴露险招开除,多亏当年讲武堂校长的李根源先生力挺。血气方刚的朱德因对唐继尧、顾品珍等教官体罚学生,而仗义执言险招开除,又是李根源校长从中调停。</p><p class="ql-block"> 1911年在蔡锷、李根源领导的辛亥昆明“重九起义”战争中,朱德率部参加了攻打云贵总督府的战斗。朱德一马当先,生擒云贵总督李经羲,为起义立下头功,升为营长。</p> <p class="ql-block">  云南陆军讲武堂位于昆明翠湖边,是一座宏伟的黄墙红窗灰顶建筑。正式开办于1909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所著名的军事院校,是当时中国三大讲武堂之一。</p><p class="ql-block"> “志士恨无穷,孤身走西东,投笔从戎去,刷新旧国风”,热血青年教师朱德,从戎救国之路可谓一波三折。1909年4月,23岁的朱德徒步跋涉两千多里,历经七十多天到达昆明,可见其坚忍不拔的精神。从此一部伟大的长达六十七年的军事生涯传奇在这里开篇。</p> <p class="ql-block">  儿时朱德上学的第一天,祖父就告诉他“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古训。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已刻进他的骨子里,长在他的心底。</p><p class="ql-block"> “疾学在于尊師”,朱德念念不忘一路上遇到的众多恩师。“名师出高徒”,朱德高贵的品德受恩師影响很大,如辛亥风云人物李鴻祥、李根源等都堪称文章道德典范。</p> <p class="ql-block">  早在1957年2月13日,朱德从广州乘机直飞昆明。在外南征北战、东挡西杀三十五年的朱总司令,顾不得舟车劳顿和其他安排,就亲自登门拜访在云南陆军讲武堂时的恩师李鸿祥。对老师说:“我考进云南陆军讲武堂,承蒙您的栽培。我感谢教过我的教师,谢汝翼、唐继尧、顾品珍、孙永安、黄毓成、叶成林等,特别要感谢您和印泉师(李根源)。”</p><p class="ql-block"> 李鸿祥是云南辛亥革命的风云人物、打响重九起义第一枪,历史光辉的一页未写尽他彪炳史册,光照后世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李鸿祥和朱德、朱培德、范石生、金汉鼎、唐淮源等讲武堂学生,结下了革命的师生情谊,为云岭大地培养很多革命人才。</p><p class="ql-block"> 朱德出国留学前夕,曾专程去南京向李鸿祥辞行。李鸿祥资助了他二千元广东毫洋作为旅费,朱德深表感激也回赠一尊乌铜马作纪念。</p> <p class="ql-block">  这天晚上,朱德在下榻的震庄宾馆设宴,招待曾经讲武堂的同窗和老师,以及一些部队旧友。不忘师恩、不忘友情,令在座的人们十分感动。恩师李鸿祥即兴赋诗:“青山一发是滇南,白首相逢慷慨谈。论道经邦动天地,春醪芳醉乐耽耽。”</p> <p class="ql-block">  饭后,还安排了滇剧表演,朱德喜欢看剧,在前头看得津津有味。这时只见服务员推着一位耄耋之年老人从前边走过,朱德见是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叶成林立正敬礼,主动让座。位高权重的朱德委员长这样尊师重教令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  师恩如父,实在是我辈的楷模。李根源(1879年6月6日—1965年7月5日)是国民党上将,一生从军从政,能文能武叱咤风云。慧眼识英雄,为共和国培养了一个总司令,开国元勋。</p><p class="ql-block"> 1922年,朱德出国留学前,在北京拜见了李根源。李根源为他办理了德国护照。</p><p class="ql-block"> 1951年,朱德闻讯李根源在重庆突然患病后,立即安排进京治疗,并无微不至的照顾。时年72岁的李根源深受感动,特写诗赞誉朱德的尊师美德: 华屋作舍馆,病院送良医。 如兹美风仪,天下知重师。 </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已成为党、国家和军队重要领导人的朱德元帅多次去看望李根源将军,每次都是毕恭毕敬,躬身问候。1965年7月6日,伟人李根源去世,时任委员长的朱德,亲自主持公祭大会,并为他执拂送葬。那年的朱德也已经年近八十了。</p> <p class="ql-block">  1905年,在饱学之士,一生未得功名的席国珍先生处,读了八年私塾的朱德,以“朱建德”的名字,报考了清朝最后一届科举考试。</p><p class="ql-block"> 名满华夏、功成名就的朱德,离别家乡52年后,于1960年回到老家四川仪陇,第一时间奔赴席家砭,来到了启蒙老师席国珍家中。一朝沐杏雨,一生念师恩,融进朱德血液里的高尚品德和善良,正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具体体现。尊师重教,薪火相传,朱德之德,令人敬仰。</p><p class="ql-block"> 他对文革中红卫兵揪斗老师、践踏民族美德的行为,极为痛心疾首。</p> <p class="ql-block">  这张拍摄于1949年6月北京中南海,张澜,朱德合影的老照片,张澜仙风道骨慈祥形象和朱德那纯真无邪孩子般率真笑容,成为了历史的瞬间;1949年已63岁、贵为三军总司令的朱德在昔日恩师的面前,依然执弟子之礼,是朱德尊师如父生动的真实写照和永恒记忆。</p><p class="ql-block"> 此后朱德经常亲自嘘寒问暖,关注恩师健康。张澜常说:“一生中难得有朱德这样的学生啊!他已是国家的领导人了,还这样对待我,不易啊!” </p><p class="ql-block"> 早在1905年的时候,留洋回来的张澜先生任四川顺庆府(今南充市)官立中学堂监督(校长)。时年19岁的朱老总,就在这里学习了一年,时间虽短,师生情谊,山高水长。张澜先生所宣讲的那些革命救国的思想,对朱德的影响很大。</p><p class="ql-block"> 1955年2月9日,张澜在北京逝世。朱德惊闻噩耗,悲伤不已。他前往吊唁,亲自担任治丧委员会主任,对恩师做到了“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体现了学生对老师的崇高敬意。</p> <p class="ql-block">  “游击战之父”的朱德,其剿匪故事堪称经典,可以说是朱德和云南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p><p class="ql-block"> 临安古城素有“文献名邦”和“滇南邹鲁”之称,虽文化昌盛但因战略位置重要,元、明以来兵家必争。</p><p class="ql-block"> 1913年云南陆军第一师调到滇南驻防。1914年的4月17日,滇南发生了反云南辛亥革命政权的“临安兵变”,三团叛军抢劫富滇银行临安分行和一些商号,并占领了临安全城。能武装两团士兵的枪械被乱民抢掠一空,这也是建水、蒙自等滇南匪患不绝的根源之一。第二团到了建水,把肇事首犯处决,三团千余名官兵被二团缴械,由朱德押往昆明审讯。</p> <p class="ql-block">  于1914年夏,时任滇军第一师第三旅步兵第二团第一营营长的朱德率两个营驻防建水城南校场。负责临安(今建水)、蒙自、开远、个旧一带驻防、剿匪。在环境恶劣的深山密林中,与法帝国主义豢养的武装土匪进行了“两年长期的游击战”,几乎每天都要进行大小不等的战斗。</p><p class="ql-block"> 另一个营的营长是唐淮源(陆军上将,滇军名将,在中条山自戕、壮烈殉国的抗日英烈。)是朱德讲武堂同窗、义结金兰的大哥。</p> <p class="ql-block">  建水当地的土匪,有相当一部分,是辛亥革命后驻建水的清军水师营等脱逃的散兵游勇蜕变而成的土匪,有临安兵变中的叛军余孽,有帮会成员、无业游民、乡间恶霸……</p><p class="ql-block"> 当时,在该县盘踞着一股有相当战斗力的土匪,匪首是著名惯匪方位,悍匪方位是重九起义时满清云贵总督李经曦贴身保镖,懂一些战术,清政府被推翻后沦为匪中之王。烧杀抢掠、打家劫舍、残忍好杀、无恶不作,群众对其恨之入骨,方位受法帝国主义扶持和提供枪支武器,策划造反,截断铁路,企图与朱德部一争高下。但土匪出没无常,且十分狡猾凶残,屡缉未获。</p> <p class="ql-block">  年轻但足智多谋的朱德,和心腹贺老顺一起乔装打扮成货郎,走村串寨侦查这群土匪的踪迹。</p><p class="ql-block"> 最终在建水冷水沟的一个客栈里,他们遇到了自称是朱德派来调查土匪的人。为了融入他们的行列,朱德用学会的昆明话与他们交谈,却并没有打消土匪的疑虑。</p><p class="ql-block"> 科班出身朱德与贺老顺合力解决了看管的土匪。然后顺着白天察看的路线离开了客栈。</p><p class="ql-block"> 1914年9月16日,朱德带领部队包围了冷水沟村,向土匪发起了进攻。经过激战,方位挖墙从黄喜客店屋后逃出,藏匿沟边被击毙。店中其余土匪仍拼死抵抗,企图在天黑后突围,朱德认为“非用火攻,不能格杀”,于是派士兵购买了洋油泼在这家店前、后门上,引火燃烧,匪徒见势不妙,撬窗而逃,又被士兵击毙几人。当地民众无不拍手称快。</p><p class="ql-block"> 朱德一战成名,很快被提拔为团副长(副团长)。当时的云南巡按使任可澄(1878—1946前清举人,曾拟讨袁檄文)都闻其大名。</p> <p class="ql-block">  还有势力较大的一股土匪,是在渣腊村烧杀抢掠的百万、莫朴、林玉清匪群,约有六百余人,并持有优良的法国步枪,很难靠近。</p><p class="ql-block"> 1915年9月21日,唐淮源率领部在县警备队三分队的配合下进攻渣腊村寨。匪徒约有百余人据险顽抗,唐淮源命炮兵向匪徒猛轰。后来匪徒纷纷穿过寨子后的山林,逃向松岭岗。</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朱德率一连士兵,带了一尊大炮进攻松岭岗。最终百万、莫朴、林玉清匪群,被大批清剿。部分残匪遁逃于莽莽山林。从此,匪患明显减少,民众得以安居乐业,</p> <p class="ql-block">  建水是朱德游击战争思想的肇端之地。</p><p class="ql-block"> 朱德早就领教过这套游击战法的厉害,进驻建水前。原来这里的一个营,由于情况不明、兵匪不分而被动挨打,(连步哨都不敢放营地高墙外,可见土匪猖獗。)被土匪零打碎敲只剩下了两个连。</p><p class="ql-block"> 朱德除了在讲武堂受到系统而严格的近代军事教育,并善于战争中学习战争。一直在苦苦寻求破解方法。</p><p class="ql-block"> 朱德将土匪的特点概括为“找不到、跟不上、弄不准、灭不尽”,并很快掌握了土匪的“散开如灰、捏着成拳,忽东忽西、永而不绝”的规律,经过艰难的摸索,朱德琢磨了一套适合当地情况的游击战术,并深悟了山地战法。</p><p class="ql-block">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他將步兵一營分為二十多个戰斗分隊,也分散到百姓之间。具体戰法概括為:秘密、迅速,化整為零、化零为整、聲東擊西、忽南忽北,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更為靈活機動的來搜索、打击、殲滅土匪。</p><p class="ql-block"> 一九三七年五月,朱德在延安同美国女作家宁谟·韦尔斯谈到这段历史时说:"我从跟匪兵的流动群集作战的艰苦经验中获得的战术,是特别有价值的战术,我把这种游击经验同从书本和学校得到的学识配合起来"。可以说游击战法发萌于滇南建水。</p> <p class="ql-block">  1962年,朱德委员长考察云南,尽管戎马倥惚、操劳国事,却总惦记着建水这方红色热士,不忘这段经历,难忘鱼水情深。</p><p class="ql-block"> 1962年6月8日,年逾古稀的朱德元帅从昆明乘车、路遇道路塌方、辗转腾挪,来到阔别四十七年的临安古城。熟悉的故土,又一次勾起了他内心深处深深的情感和思考。</p> <p class="ql-block">  1912年秋天,26岁朱德同18岁萧菊芳结婚。这是个有文化和进步思想的女子,是昆明师范学堂的学生。结婚后萧菊芳继续完成学业。</p><p class="ql-block"> 在朱德临安剿匪的岁月里,萧菊芳和朱德住临安城红井街21号,时常策马扬鞭于城外,有时也去蒙自取信。萧菊芳在1916年生下一个胖儿子,这就是朱德唯一的儿子朱琦。</p><p class="ql-block"> 萧菊芳受其家父的维新思想的影响,向往“耕者有田,仁人施政。民主行宪,公仆当官。”的的社会。因而朱德对萧菊芳评价不错。坦诚相对“无话不谈”。</p><p class="ql-block"> 怎奈天妒红颜,生朱琦不到三年就撒手人寰。</p><p class="ql-block"> 1919年6月24日,萧菊芳去世时,朱老总为其撰写挽联曰:“举案齐眉,颇自诩人间佳偶;离尘一笑,料仍是天上仙妹”。朱德为这位善良的新女性写下了充满伤感的诗词:“草草姻缘结乱年、不堪回首失婵娟,枪林弹雨生涯里,是否忧惊避九泉?”</p><p class="ql-block"> 1919年11月,时年33岁朱德为萧菊芳写下七首《悼亡诗》,表示自己的哀悼。其中第四首是这样写的:萧娘瘦菊傲芬芳,戎马生涯战事忙。水月镜花空色相,凤鬟云鬓易经霜。</p> <p class="ql-block">  6月9日清晨,夏日东升,朝霞满天,76岁朱德委员长健步登临临安城朝阳楼。</p><p class="ql-block"> 朝阳楼当时是县文化馆所在地,在一楼布置了一个台,展览了馆藏历代名人字画,供朱德元帅欣赏并送了朱老总一本南诏野史。</p><p class="ql-block"> 一代伟人,情系滇南。他来到城楼南侧深情地凝望着陈官屯方向,眺望南校场,若有所思,然后问身边的陪同人员向东升(原中共建水县委副书记):“南教场现在怎么样了?”向东升答:“除保留了一小部分三合土球场外,其余开成了地,种了庄稼。”。</p><p class="ql-block"> 朱德元帅面对南天,极目远望,往事历历在目。回想47年前剿匪護路,保境安民的崢嶸歲月,思绪万千。许多当年在临安的往事仿佛在昨天,许多当年建水的亲朋好友仿佛就在身边。</p> <p class="ql-block">  这些思考和联想,融成了著名诗篇《夏日访临安》:夏日访临安,欣然改旧观。昔年军住地,今日作良田。械斗之风息,人民建乐园。边疆如此固,邻友亦同欢。”</p><p class="ql-block"> 展现了委员长,人民安居乐业的伟大宏愿和铸剑为犁、愿世界和平的博大胸怀。</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朝阳楼之后,朱老总乘车离开建水古城,来到离城二十余里的建水燕子洞</p><p class="ql-block"> 76岁高龄的朱德同志,缓步步入高大雄伟的燕子洞大厅。他仔细地品味着厅内的悬岩石刻和林立的碑刻,兴致勃勃地观赏着奇异的洞景。</p><p class="ql-block"> 朱德同志不顾年事已高,凭栏远眺水洞洞景,燕子洞内外巢居着百万只白腰雨燕并盛产燕窝,钟乳悬匾是燕子洞独有的奇观,离河面50多米高历代的上千块匾额,由当地农民徒手攀岩而挂,令人惊叹不已。泸江河奔腾入洞,气势雄伟,十分壮观。只听朱德元帅随口吟哦“万燕栖一洞,一箭穿三楼”。</p><p class="ql-block"> 朱老总当年剿匪时,在燕子洞救过老道段志罡,这次故地重游,也想看看故人是否还在。段至罡老道长,道号鹤蟾,四川遂宁人氏。燕子洞第三任主持,主持重修了燕子洞道场,是燕子洞中兴祖师。他依然虔诚地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追求,盛世归隐山林。</p><p class="ql-block"> 二人相见,乡音未改相谈甚欢。朱老总问老道士高寿?答曰104岁了。朱老总笑谈,长寿和你不结婚有关吧。</p> <p class="ql-block">  “临安之子”这次游子归家,故地重游,朱德总司令感慨不已,有着太多太多想去的地方和要看望的乡亲,在回住处的路上,他提出:“我想在建水多待一天。”一路辗转看望亲朋故旧,一句我想在建水多住一天,感受到了伟人当年的乡愁情怀和“临安之子”的赤子之心的真情流露。</p><p class="ql-block"> 因为保密,元帅住宿在县委机关的后楼,当时困难时期刚过,条件简陋、楼上无卫生间,朱德时年又七十六岁高龄诸多不便,故这个提议随行人员都不同意。伟人也有无奈时,稍作休息就十分难舍的继续前行了。</p> <p class="ql-block">  公园山顶的朱德广场很大,可容纳上千人。旁边有入党誓词,朱德昔日战斗地,如今成了红色教育圣地,传承红色精神、探寻红色记忆 ,这是对开国元勋的最大的永远纪念和缅怀。</p> <p class="ql-block">  漫步朱德公园,跨越时空、万千心绪浮想联翩。云南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元帅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一生奋战的开端,青年朱德在云南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像一幅锦绣画卷,朱德委员长当年在建水,指挥滇南剿匪的辉煌史实,无疑是画卷里浓墨重彩的一笔。</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山顶的朱德广场,雕塑着一尊大型朱德铜像,两眼炯炯有神、面容亲切威严,雄视南天、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 开国元勋朱德和建水很有渊源,一生曾两次来过。边陲小镇永远闪烁朱委员长神圣的光芒。无论时空多变幻,朱德元帅高大伟然的身影犹如雕塑背后的云龙山脉,高高屹立于这片红土地上;开国元勋朱德对建水人民的深情厚谊,比焕文山高、似红河水长。</p> <p class="ql-block">  朱德大广场旁边有一个人工湖,湖水清澈碧波荡漾,周边花草树木葱茏,有二开间的观景凉亭和反邪教宣传栏,孩子们在水边嬉戏玩耍。</p><p class="ql-block"> 突然一只硕大金蟾跃出水面,全身金碧辉映、双眼黑又明亮,欲向湖边树林爬去,我赶紧抓拍。金蟾入林影杳然,康“氧”宜居不虚传。</p> <p class="ql-block">  站在朱德公园的山巅,眺望着北部新区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一片片红顶黄墙别墅群,建水发展成就辉煌。朱德总司令当年的“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宏大愿景,已经实现了。</p><p class="ql-block"> 此时此刻,我们更不能忘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驱,巾帼英雄伍若兰是他们的杰出代表之一。當秀才的父亲依孔子《咏兰》“气若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中诗句,为她取名为伍若兰。她不仅是一位文笔出众的女秀才,更是一位双手使枪、百发百中的神枪手。</p> <p class="ql-block">  为掩护朱德和部队撤离,不幸被捕的伍若兰,被敌人毒刑用遍,都未能动摇伍若兰的革命信念。1929年2月12日,年仅26岁的伍若兰,被蒋介石亲自下令斩首,国民党反动派还把伍若兰的首级,挂在赣州城门示众并在长沙城内示众数日。这样毫无人性的王朝必败,否则天理难容。</p><p class="ql-block"> 得知伍若兰惨死在魔掌,朱德当着毛泽东的面嚎啕大哭。他说:“她是为我而死啊……”,铮铮铁骨硬汉,更增几多柔情。</p> <p class="ql-block">  伍若兰是朱德元帅最钟爱的伴侣和战友,元帅曾写下多首悼若兰诗,择其一首诗:“当年并肩战井冈,共历艰难岁月长。回首往事心如割,痛悼若兰泪两行。”,读后令人无不动容。</p><p class="ql-block"> 朱德一生酷爱兰花,历史长河中除了屈原、孔子、王羲之,无人与之能比。兰花寄托了朱德元帅对他一生最爱的人—巾帼英烈伍若兰的深深情愫和哀思。兰花见证了朱德总司令爱情的伟大和悲壮。建水朱德公园若能借助云南盛产名贵兰花之优势,开僻一个兰花展室,定会增色不少。</p><p class="ql-block">清气若兰,慧心若兰。巾帼英烈, 血色娇兰。悠悠若兰,神姿天然。人若兰花, 凤凰涅磐。</p> <p class="ql-block">讲武堂生,师恩难忘。重九起义,初露锋芒。滇南剿匪,声名远扬。临安之子,品格高尚。德配乾坤,蘭菊齐芳。诗心剑胆,灿烂辉煌。风范犹存,山高水长。</p> <p class="ql-block">  蘭頓酒店的早餐比较丰盛,有西餐、中餐品种繁多,还有特色草芽米线,滚烫的鸡汤浇在薄薄的肉片和象牙白的草芽上,口口香浓,回味无穷。可在十楼餐厅的露天台观临安古城全景,很佩服建水县领导的远见,政府迁至城北新区,已成了别墅和高楼遍地的现代化新城。让出临安古城,让居民记住乡愁,留住老城区的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终成了如今一道亮丽的旅游风景线,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p> <p class="ql-block">  游览了建水朱德公园后,踏着伟人的足迹,来到了建水古城内,瞻仰丰碑一样的朱德旧居。</p><p class="ql-block"> 从东门沿临安路到北正街交叉的十字路口,左拐进入一弯曲幽静的小巷——红井街。在巷内百余米深处第一个左拐弯的地方,就是红井街二十一号——朱德旧居。</p><p class="ql-block"> 巷内有井,因水红而名红井。因有红井,巷得名红井街;美国知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将朱德元帅的名字解读为“红色的品德”,红井街因巷内的二十一号曾居住过德高望重、“红色品德”的“红军之父”而闻名世界。如果一座城市有底色,那么建水的底色就是朱红——中国红。因缘际会,众多“红”汇聚于此地,凝结成了强大的红色基因。红色奇缘、国之大幸,临安古城,人杰地灵。</p><p class="ql-block"> 一九一四年初夏,任蔡锷麾下的少校营长朱德率二团驻防临安(今建水)驻军陈官屯南校场,平息匪患。一到建水,朱德和眷属就住进了城内同窗好友曾师仲家的这座小院东侧的三间厢房,直到1915年升任陆军副团长离开建水,朱德一直都是住在这座小院里,与建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朱德旧居就是游击战法的“祖庭”,浩然之气长存。</p> <p class="ql-block">  朱德委员长对建水人民的一片深情,令人感动。当地政府于2003年设立在红井街61号的朱德旧居陈列室,是建水人民对朱总司令永远不能忘却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 朱德旧居陈列室原是旅美建水籍华人黄美芝旧宅。坐西向东,始建于民国年间。早年,托其儿子专程回国将旧宅捐给政府做公益。2003年政府出资重修,占地面积1097.6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单间带八字影壁的大门,青砖须弥座,白墙黛瓦顶。翘角飞檐,很是壮观。</p><p class="ql-block"> 二进院左右两厢均为三开间单檐硬山顶抬梁式木结构。六扇制的梅花雕刻屏门,为滇南建筑富贵人家所独有。</p><p class="ql-block"> 正房三开间单檐五檩硬山顶抬梁式木结构。建筑群花枋、斗拱雕刻精致,彩绘细腻;画栋雕梁古韵蕴籍;历史和艺术价值较高。</p> <p class="ql-block">  朱德委员长在上世纪初和六十年代两次到建水的光辉史实,使千年文明、文化底蕴深厚的边陲小镇—建水,绚丽多彩的历史丹青上,平添了几抹明亮的朱红色。</p> <p class="ql-block">  走进朱德旧居陈列室大门,院墙照壁嵌刻着朱德同时代革命家们缅怀朱德元帅的题词。驻足瞻仰威武雄壮朱德元帅的铜像,感慨颇深。</p><p class="ql-block"> 伟人的革命历程历历在目,英雄的丰功伟绩闪耀光芒。</p> <p class="ql-block">  朱德夫人康克清于1991年为纪念朱德诞辰105周年所撰写的铭文,镌刻在朱德铜像基座后面</p><p class="ql-block"> 康克清不但是我国妇女运动杰出领导人、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也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勤劳勇敢、美丽善良。俗话说“恩养之恩大于天”,一生未育的她,却把朱德的儿子和孙辈照顾的很好,虽享尽天伦之乐,但作为朱德总司令家中的总司令,其功高于天。</p> <p class="ql-block">  滇南,高山、河谷、丛林、地形复杂,万山叠嶂,又是边防重地。青年朱德两年来出生入死、不畏艰难险阻、剿灭了外国势力豢养的土匪。遏制了法国殖民者势力入侵和扩张。是云南辛亥革命和保卫云南边防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也是朱德与云南从辛亥革命走向讨袁护国之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时期。</p> <p class="ql-block"> 朱德在滇南剿匪時期摸索的“游擊”戰術,日臻成了游击战法的成熟思想和要诀。後來成為人民軍隊的基本战略战术和中国革命胜利的先锋利器、克敵制勝的法寶,也是朱德軍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朱德从1909年至1922年,在云南度过了13年令他一生无限怀念的峥嵘岁月,是朱德总司令军事生涯的第一个辉煌时期。</p><p class="ql-block"> 彩云之南映照着他高大的身躯,红色热土留下了他光辉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  陈列室展出的当年朱德元帅视察云南重游故地临安的照片,是历史瞬间、永恒的记忆,当时出于保密地方政府没拍,由朱德家人提供,并未见诸报端,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 1962年6月9日,朱德登临朝阳楼,眺望南教场。近半个世纪后,仍心系百姓,问土匪还有吗?县委副书记向东升回答早就没了。</p><p class="ql-block"> 平民出身的开国元勋朱德元帅,心系苍生、爱民如子的高尚情操、与生俱来对建水人民以及黎民百姓的炽热感情令人感动,</p><p class="ql-block"> 当年火攻冷水沟,歼灭方位匪帮后,“黄喜身后被土匪打死,仅遗其妻,并襁褓子,情实可悯”</p><p class="ql-block"> 云南军政府认为朱德报告的情况属实,“并给出所烧店房约值花银叁百元左右”赔偿金。</p> <p class="ql-block">  随后,朱德元帅重访了燕子洞,当晚在个旧市挥毫写下了一首关于燕子洞的诗:“满岩燕子窝,燕儿舞婆娑。春来秋去也,唯尔子孙多。游客题诗话,农夫禁网罗。洞内新天地,贯通建水河。二十公里远,开远露伏波。前曾为匪窟,肃匪动干戈。道人称百岁,香客信无讹。临安风景地,避暑气温和。”落款是 朱德 一九六二年六月九日</p> <p class="ql-block">  云南陆军讲武堂是一所影响中国近代百年史的军校,本是清政府为培养新军军事人才而开办的学校,</p><p class="ql-block"> 后来却成为培养辛亥革命、護國戰爭、北伐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骨干力量,名揚海內外的「將帥搖籃」和「革命熔爐」。群星璀璨,人才辈出。</p><p class="ql-block"> 共和国开国元帅朱德和叶剑英就出自该校。</p><p class="ql-block"> 四十九岁英年早逝的朱培德是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参谋总长。当年和朱德并称“模范二朱”。</p><p class="ql-block">曾泽生也是云南讲武堂出身,长春起义著名将领,后在朝鲜打败过美军。</p><p class="ql-block">云南讲武堂走出的抗日名将龙云和卢汉,后反蒋起义,成为新中国政府官员。</p> <p class="ql-block">  在云南讲武堂入学不久,朱德就参加了同盟会,还组织了一个秘密团体“五华社”,并结成金兰之交。朱德在班上结交了十几个“后来创造历史的朋友”,包括范石生、唐淮源、杨如轩、朱培德、杨希闵、金汉鼎、李云鹄、杨池生、王钧等人。</p> <p class="ql-block">  朱培德,汉族人,字益之,1888年10月29日出生于云南省禄丰元永井,是第一批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于1937年2月17日去世,享年49岁。将星陨落英年早逝。朱德闻此噩耗深感悲痛与惋惜。</p><p class="ql-block"> 同窗情深的朱培德,明知朱德已加入共产党,但仍然加以重用为军官教导团团长,并在八一南昌起义前夕上庐山休假,可谓心照不宣。</p><p class="ql-block"> 后来蒋介石对此有过极精彩的评价,说朱培德不是什么失策,而是太念同窗情义了。</p><p class="ql-block"> 朱培德就是国民党中的朱德,是一个军事战略家,也是位东挡西杀的北伐战将。观其短暂而辉煌的一生,确实改写或影响过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p><p class="ql-block"> 朱培德与朱德后来又都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泰斗级风云人物。</p> <p class="ql-block">  滇军名将、陆军上将金汉鼎和朱德相交甚笃,义结金兰、肝胆相照,两人相约“亲如手足,永不背叛”。</p><p class="ql-block"> 同门师兄弟这份友情经过多次腥风血雨和生死考验。在辛亥革命、护国战争、护法战争中,这对把兄弟一直并肩作战,朱德在遭到云南督军唐继尧通缉时,金汉鼎作为滇军代总司令兼云南代省长,选择辞职并带着部下跟随朱德一起走。当朱德赴欧洲患难兄弟分手,金汉鼎倾囊相助。</p><p class="ql-block"> 同学情深似海、沙场义薄云天,金汉鼎颇有当代关公之范。南昌起义部队南下路过第九军防区时,时任军长金汉鼎已提前下令:“敢开枪者,老子要他的脑袋!全部放行!”可以说,南昌起义的革命火种能保留下来,金汉鼎功不可没。为此第九军番号也被蒋介石撤销,金降为旅长。</p><p class="ql-block"> 金汉鼎晚年很舒心的走完传奇的一生。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金汉鼎的人生知己,就是朱老总。</p> <p class="ql-block">南昌起义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约有3万余人围剿起义部队。朱德率领4000人在三河坝完成阻击任务,部队经过艰难险阻,隐蔽北上,穿山西进,11月份当来到江西崇义上堡地区时,只剩下800多人了。挡在朱德面前的27师师长杨如轩和16军军长范石生,合计有上万军队。</p><p class="ql-block">杨师长是滇军名将、陆军中将,当朱德率领起义军余部,经过杨如轩所驻守的上堡地区时,杨如轩下令不予阻拦,让他们顺利通过。整个过程中,杨如轩依然“装聋作哑”权当没看到,铁血同窗、结义兄弟、义字当先,也算难能可贵。</p> <p class="ql-block">  而后朱德带队伍就到了范石生军长防区。范将军早年曾经是孙中山先生的左膀右臂,地位高居陆军上将。</p><p class="ql-block"> 范石生雪中送炭,厚待朱德及起义部队,南昌起义余部才能“冒用”国民党军第十六军四十七师一四零团番号,并使衣食无着、濒临溃散的革命队伍,摆脱了困境。又一次获得了生存、壮大和发展的条件。</p><p class="ql-block"> 护国战争和朱德一起攻入吴佩孚司令部的范石生,不忘生死兄弟、不忘同窗情谊,1928年初当蒋介石电饬要立即将朱德部就地解决,并逮捕朱德的关键时刻,范石生秘密通知朱德撤离。不仅如此,范石生还给朱德所部送了六万元银圆和10箱子弹。到了井冈山,朱德一直对范石生念念不忘,他不但是自己的恩人,也是红军早期的一大批骨干(林彪、陈毅等人)的恩人。</p><p class="ql-block"> 范石生与朱德的合作彻底激怒了蒋介石,范被剥去兵权后,以祖传的医术行医为业。1939年3月范军长在昆明被刺杀,成千古之谜。朱委员长在1959年2月14日,专门见了范石生将军的夫人和女儿。</p><p class="ql-block">刎颈之交,同门兄弟。名垂青史,舍生取义。</p> <p class="ql-block">  朱德委员长品格高尚、师恩难忘,对只比自己大四岁的护国名将蔡锷,一生都称其老师。</p><p class="ql-block"> 经过辛亥革命炮火的洗礼,和滇南剿匪护路的艰苦历练,有勇有谋的朱德逐渐成为蔡锷的心腹爱将。短短数年,朱德因功晋升滇军第1师第3旅第2团团长。</p><p class="ql-block"> 蔡锷是朱德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对外国侵略和封建统治的革命引路人。护国军神蔡锷清廉罕匹的节操和只“为四万万同胞争人格”的精神风范,影响了朱德革命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然而,天妒英才,就在1916年,11月八日,蔡锷却身患重症,带着满腹经纶与抱负,含恨离世。在蔡锷病逝二十多年后,朱德元帅仍对敬重的恩师有着无尽思念,念念不忘。</p> <p class="ql-block">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倒行逆施竟然黄袍加身,宣布复辟封建帝制。史称“洪宪帝制”。</p><p class="ql-block"> 1915年12月25日云南宣布独立,每年这一天也是护国运动纪念日。1916年,一月一日以蔡锷为主力的云南护国军,北上“护国讨袁。</p><p class="ql-block"> 1916年初,蔡锷率护国军第一军主力7000多人,由贵州向四川纳溪、泸州方向进攻。袁世凯命曹锟为征滇军总司令,率装备精良的北洋军,约十万之众,杀向四川。1916年2月9日北洋军在泸州渡过长江,护国军兵力悬殊、一再败退,北洋军疯狂扑向纳溪。原本攻泸州护国战,演变成纳溪保卫战。</p><p class="ql-block"> 由蔡锷将军亲自指挥的纳溪之战,是护国战争中长达两个月最为激烈的战役。护国军以弱抗强,已到了退无可退,殊死坚守的境地,在這生死存亡的关头,朱德奉蔡鍔將軍的緊急命令,馳援納溪,晝夜兼程,于2月16日晚11时到達納溪後,次日朱德率領的部隊被派往納溪東面的棉花坡。没吃早饭就投入战斗。</p><p class="ql-block"> 棉花坡是納溪城東五公里遠的一個高地,也是瀘州通往纳溪、云南、贵州的咽喉要道和必經之地。層巒疊嶂,其上有两个互为犄角的制高点易守難攻,地理位置十分險要,历来兵家必争。它是纳溪的唯一道屏障和制高点,失掉棉花坡,纳溪无险可守,护国军就有被歼灭在江门峡一带的危险。</p> <p class="ql-block">  蔡锷冒临阵换帅的兵家大忌,派心腹爱将朱德指挥棉花坡战役,可见此役的战略地位。</p><p class="ql-block"> 当时,棉花坡战场正遇春雨。朱德观察了整个战场,认为北洋军虽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并擅长阵地战,但是穿棉大衣和大头皮鞋,山地泥泞行动艰难;而刚刚急行军进入阵地的原第六支队,穿戴轻便,擅长山地战,行动敏捷。朱德指挥轻机枪扫射过后,亲率大刀队进击,砍死砍伤很多北洋军。就这样连续作战三天三夜无间歇,北洋军死伤无数。</p><p class="ql-block"> 但敌众我寡,一味防守对战局非常不利,此后的2月19日到22日朱德等部又连续发动了四次强有力的“攻势防御”。他以一个营从正面用猛烈的炮火牵制敌人,而将大部分兵力迂回到敌人侧面进行攻击。北洋军遭到出其不意的打击,损失惨重。护国军以少击多,粉碎了北洋军“不可战胜”的神话</p> <p class="ql-block">  不甘心失败的北洋军,加强了对棉花坡进行狂轰滥炸,朱德深挖战壕坚守,浴血奋战、顽强死守、非常惨烈。</p><p class="ql-block"> 战至28日,面对数倍于我不断增兵的强敌,处于弱军之势固守无援的朱德,说服护国军一军参谋长罗佩金,由蔡锷下令发起反攻。凌晨朱德亲率80名敢死队员,作总攻先锋。直接冲进北洋名将、国内未尝败绩的第3师6旅少将旅长吴佩孚司令部。这次迅猛的反冲锋显然出乎敌人的预料,护国军在朱德率领下一举冲散北洋军阵脚,形势急转直下,棉花坡战役大获全胜,这是整个护国战争重要一战。是护国战争关键转折点。否则历史或将改写,为民族解放、为国人争人格,朱德元帅立下汗马功劳。</p><p class="ql-block"> 勇猛无双的朱德使得北洋军寸步难行,战事就此僵持不下。纳溪战役的旷日持久不仅从政治上推动了全国各地反对帝制拥护共和的声浪汹涌澎湃,给了袁世凯沉重的打击,同时鼓舞了全国人民反袁斗志,奠定了护国战争的全面胜利。</p><p class="ql-block"> 因此棉花坡战役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意义。经此战,朱德一跃成为滇军名将、护国名将,此一战打出了朱德和滇军善战的威名。</p><p class="ql-block"> 3月17日,蔡锷决定对北洋军发动第二次进攻,朱德、金汉鼎部为反攻主力,朱德任前敌总指挥。18日佛晓,朱德率炮队、机枪队向北洋军左侧白花坎进攻,21日抵达泸州城下。</p> <p class="ql-block"> 袁世凯众叛亲离,连最亲信的北洋三杰,一起反对袁世凯复辟,袁世凯在内外压迫后于3月22日撤消帝制,仍自称大总统。</p><p class="ql-block"> 4月21日,袁世凯任段祺瑞.为国务卿兼陆军总长,负责组织内阁。 </p><p class="ql-block"> 自1月27贵州刘显世第一响应护国讨袁和1月31日川军刘存厚起义讨袁始,到3月15日广西陆荣廷宣布独立;在4月6日至5月29日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广东、浙江、陕西(陈树藩)四川(陈宦)、湖南(汤芗铭)省纷纷宣布独立。</p><p class="ql-block"> 六月六日上午十点窃国大盗袁世凯,在众叛亲离声中,在忧惧愤恨悔中,呕血而死!“起病六君子,送命二陈汤”。是对袁世凯皇帝梦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尽管波澜壮阔的护国运动未能改变当时的中国现状,却遏制了封建帝制的死灰复燃。粉碎了袁世凯称帝的美梦,埋葬了洪宪帝制。</p><p class="ql-block"> 1916年7月14日,军务院被撤销,标志着护国运动的结束。</p> <p class="ql-block">  朱德不仅善打正规战,而且擅长游击战法和山地战,打败只会阵地战的北洋军也是历史的偶然和必然结果。</p><p class="ql-block"> 滔滔长江水东逝,浪花淘不尽当年事。淳朴勇毅的纳溪民众,或攻击北洋军运输,把粮食和弹药转运给护国军。或把北洋军运输队直接带入护国军防区、或参军参战。像金学诚冒死指暗道,朱德巧攻牛背石等勇助护国军的事数不胜数。人民是正义之战必定胜利的重要因素。所以纳溪战役是朱德人民战争军事思想的萌芽之战,在后来的中国革命战争中逐渐形成了朱德的人民战争军事思想。</p><p class="ql-block"> 今天,护国战争的枪炮声已经远去,弥漫的战火硝烟已经散尽。但朱老总的威名永远在泸州大地回响,青年朱德当年驰骋纵横疆场的飒飒英姿,永远定格在棉花坡辽阔湛蓝的历史天空之上。</p> <p class="ql-block">  在护国战争结束后,北洋军撤出四川。朱德被委任为滇军的旅长兼泸州城防司令。</p><p class="ql-block"> 此间朱德旅长为棉花坡战役赋成佳句:“滇南壮士集云溪,听铁马声中,三渠洪水开天地;冀北胸襟环纳带,看朱坪阵上,万里风烟动古今。”</p><p class="ql-block"> 金戈铁马一生的朱德元帅,还是一位胸怀伟大的诗人。风雷激荡开天地,戰雲翻卷动古今。</p> <p class="ql-block">  到了1917年7月,朱德被正式任命为滇护国军混成旅长,官衔少将、月俸2000大洋。</p><p class="ql-block"> 当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月薪600大洋、鲁迅的月薪为360块大洋、胡适在北大月薪300大洋。</p><p class="ql-block"> 1917年7月,孙中山领导发起了护法战争。朱德在四川参加了反对北洋军阀段祺瑞的护法战争。</p><p class="ql-block"> 1917年川滇黔战争军阀混战。朱德不知是该帮老师还是帮老乡。1917年—1920年间朱德厌倦了滇军内部军阀混战,同窗铁血兄弟刀枪相向他很痛心,放不下当年辛亥革命和护国运动的沙场情谊厚重。1921年担任昆明陆军宪兵司令和警察厅厅长。</p> <p class="ql-block">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寻求救国救民、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真理、功成名就的朱德,毅然放弃高官厚禄,于1922年远渡重洋赴德留学。并在马克思的故乡,由周恩来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 再次回到阔别近4年的祖国时,正赶上北伐战争的革命洪流。蒋介石窃取了北伐胜利果实,发动4.12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八一南昌起义,共产党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和武装夺取政权的第一枪。南昌起义是我党领导的最重要起义,周恩来是总负责人,有7位开国大元帅参加。朱德对南昌起义所作出的特殊贡献是不可磨灭的。</p> <p class="ql-block">  回溯当年,南昌起义失败之后,周恩来贺龙等去了香港,朱老总制定了“隐蔽北上,穿山西进,直奔湘南”的战略决策。率领一支铁血劲旅,杀出一条血路,最后仅剩下八百壮士。朱德和讲武堂同窗、金兰兄弟约法三章,隐秘范石生部,得以休养生息。朱德就是这支濒临溃散的起义军余部的定海神针,保留了不灭的革命火种,不然的话新民主主义革命或将命运多舛。</p><p class="ql-block">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朱德率领的这八百位英雄,都是具有北伐战争优良传统、经历过南昌起义、大浪淘沙留下的的革命意志非常坚定的,大都是经过黄埔军校培养的身经百战,战斗力很强的的指战员。他们铸成了人民军队的的第一支钢铁雄师,即后来井冈山上著名的红四军第二十八团,该团出了三位开国元帅,一位开国大将。</p> <p class="ql-block">  朱德所率南昌起义军部队后发展到了1万多人,同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井岗山。从此,“朱毛”红军名扬天下,显现了朱德在党内和军内的特殊地位。红军之父这个光荣称号,朱老总当之无愧。</p> <p class="ql-block">  长征途中,面对张国焘的分裂行径,朱德坚决反对,表现出共产党人可贵的党性原则。朱德总司令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最终将红军队伍,红军总司令部,全部带到陕北和毛泽东会师。</p> <p class="ql-block">  日寇侵略,中华危亡。八路军朱德总司令抱着“与日寇决一死战”的坚强意志,亲赴抗日前线指挥作战,出生入死奋战在太行山上,取得了首战平型关大捷,奇袭阳明堡,伏击雁门关,侧击正太线的初期重大胜利,打出了八路军抗战的威名。</p><p class="ql-block"> 可是,国难当头,却内忧外患。危机时刻,1939年12月,朱德率八路军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第一次的反共高潮。</p> <p class="ql-block">  朱德伫马太行,孕育了太行精神。从1937年9月东渡黄河开赴,到1940年春夏返回延安,朱老总在太行山地区领导华北抗战近3年。八路军从出征抗战的三万人发展到三十万人为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巍巍太行,民族脊梁。</p> <p class="ql-block">  文革前,我们这些年少懵懂的小伙伴,有种说不出的英雄情结,课余饭后议论的较多的无外乎抗金的岳飞牛皋,抗日锄奸的英雄等,但“云南王”龙云的痛打大法国大力士、出兵抗日和修滇缅公路、反蒋起义等壮举;朱老总这位当年讲武堂出身、威风八面的护国军混成旅旅长,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英雄形象和精神,穿越历史烟云历久弥新,至今令我难忘。</p><p class="ql-block"> 抗战期间叶剑英参谋长陪同朱德、周恩来在西安搭乘“云南王”龙云的飞机,共同去南京参加全国抗日军事会议,这是兄弟“阋于墙而御外侮"的真实写照。在飞机上这三位云南讲武堂的同门兄弟无话不谈,学长朱德的一番话激发了学弟龙云抗战的血性和坚定了龙云抗日到底的决心。</p><p class="ql-block"> 在谈话中,朱德自谦地称自己只是一个“土匪头”,这让大家大笑起来。龙云立刻总结道:“朱德兄是因剿匪而成名,一旦成为‘匪’,官匪两界都明白,所以委员长也拿你无可奈何。”实际上,他这句话涵义深远,令人无限遐想。不想龙云一语成谶,63岁的朱德就是用这游击战争军事思想、人民战争思想的先锋利器,统帅百万大军,横扫大江南北,决战决胜埋葬了蒋家王朝。</p><p class="ql-block"> 纵观中国历史,经过20多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一个政权用武装手段彻底推翻另一个政权,实属罕见!</p> <p class="ql-block">  朱德总司令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为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作出了杰出贡献”,建立了伟绩奇勋。</p><p class="ql-block"> 朱德在关键时刻,用“百战余生者,群才可撑天”的亮剑精神,成就滇川名将英名;井冈会师、伫马太行、百万大军挥师南下,奠定了朱德在人民军队中不可替代的地位,是永远的总司令。</p><p class="ql-block"> 1955年,69岁的朱德被毛主席授予元帅军衔,位居十大元帅之首!,像朱老总这样亲历辛亥革命炮火和枪林弹雨的,开国十大元帅中是绝无仅有。</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席卷全国,朱德委员长也未能幸免,当“朱德是黑司令。”的大字报贴到中南海时,总司令选择了沉默,平静的对夫人康克清说,只要毛主席和周总理在,什么事也没有。</p><p class="ql-block"> 更甚的则是‘朱毛会师’已经易主,当时外国友人都激动的指出:南昌起义后,朱德同志带领队伍上井冈山和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队伍会合这段历史,不能篡改。。”朱老总却平静的说“修改的不叫历史”。做到了“无故加之而不怒,骤然临之而不惊”,真正大智大勇,古今一人,否则局面很难掌控。</p><p class="ql-block"> 当得知“朱德的扁担”已属他人,朱老总以独特人格魅力,幽默道:“先借他用用,会还回来的”。</p> <p class="ql-block">  有一种怀念,历经风云变幻更加深切。周恩来赞誉他是“中华民族的救星,劳动群众的先驱”。习近平总书记评价朱德“是我国民族英雄璀璨群星中的一颗巨星”。这颗巨大的恒星在中国革命史,特别是军事史的星空中,永远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与日月同辉。</p><p class="ql-block"> 怀念朱德委员长</p><p class="ql-block">云南陆军讲武堂,培养民族金栋梁。</p><p class="ql-block">重九活捉李经曦,滇南剿匪英名扬。</p><p class="ql-block">护国血战棉花坡,威震滇川猛战将。</p><p class="ql-block">抛舍高官和厚禄,寻求真理渡重洋。</p><p class="ql-block">南昌起义保火种,朱毛会师在井冈。</p><p class="ql-block">爱兵如子朱老总,尊师如父德高尚。</p><p class="ql-block">长征两万五千里,克服分裂意志钢。</p><p class="ql-block">三大主力齐会师,定海神针放光芒。</p><p class="ql-block">决一死战抗倭寇,金戈铁马战太行。</p><p class="ql-block">先锋利器握在手,蒋家王朝全埋葬。</p><p class="ql-block">铁汉柔情君若兰,诗心剑胆保家邦。</p><p class="ql-block">历史巨星耀千秋,开国元帅永辉煌。</p> <p class="ql-block">(本篇部分图片和资料来自网络,和建水朱德公园及朱德旧居陈列馆,一并鸣谢!)</p> <p class="ql-block">免责声明:以上部分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真实性不可考据,部分观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侵权必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