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枣强——一个因枣木强盛而得名的城市,这个名字往往让人联想到的是种植业发达,生态环境优良。但是,这座小城却是以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文化氛围著称。</p><p class="ql-block"> 我喜欢一个充斥着满满文化味道的小城的样子,静默着,单纯而又朴实,毫无奢华气象。但内里却汹涌着文化洪流,蓄积着无限的奢华和大气。</p> <p class="ql-block"> 枣强是一代大儒董仲舒的故里。</p><p class="ql-block"> 没有了枣强的那位大儒董仲舒,华夏大地损失的会是什么?想起这个问题总会让人心生畏惧。</p><p class="ql-block"> 我的这个想法,不知道有谁有过。董仲舒的得意弟子吕步舒应该最有发言权。吕步舒,名字里有追步老师之意,他是董仲舒的忠实铁粉。当年,他隔着屏风或者一层帷幔给慕名而来的弟子们讲学布道,传授儒家思想。弟子吕步舒频繁地里外穿梭,把弟子的文章和先生的批阅往来传递,或者由吕步舒代为讲学。多少弟子学问精进却从未和先生谋面,但儒家思想却在脑海里逐渐根深蒂固,并且代代传承。</p> <p class="ql-block"> 我在衡水博物馆里见识到了董子故里这个儒学中兴之地,是如何地崇文重教,并让教化之风代代相传。这里记录的科考高中的墨客文人不胜枚举,枣强的人数尤为可观。董子祠书院里的读书声仍然在帷幕间飘荡,墨香也仍在空气里弥漫。据说,董仲舒辞世,皇帝赐葬长安,为纪念董仲舒,皇帝亲选巨石为其塑像,巨石到枣强落地,再无法挪动,于是,雕像便就此岿然立于枣强。枣强多出文人,时至今日仍然人才倍出,教育始终是首屈一指的事业,该是一代鸿儒对枣强的眷顾,令人艳羡。</p><p class="ql-block"> 如今,以董子故里为核心,辐射而形成的教育态势与历史上书院的兴盛一脉相承。四方学子不远千里慕名而来。在这里接受文化熏陶,让一座小城的上空始终书声琅琅,墨香浓郁。</p><p class="ql-block"> 董子振起孔子儒学于绝微之际,上承孔子,下启朱熹。如果没有董仲舒,南宋大儒朱熹也该是心怀畏惧的吧?有了董仲舒的继承,一千年以后,朱熹才能激动地在历史长河中接过儒家思想的接力棒,完成了一个跨越时空的伟大交接,最终让儒学思想在炎黄大地涓涓流淌。</p> <p class="ql-block"> 董仲舒是每一个读书人应该记住的名字。他的伟大建树是每个读书人的大幸,也是大汉子民和后世苍生的大幸。</p><p class="ql-block"> 元光元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之策,董仲舒上《举贤良对策》,不仅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来统一思想,也提出了“天人感应”和“大一统”建议来治国。而那些秦末起义的农民就是他用来警戒皇帝的“天”,他告诫皇帝必须控制私欲和权利,心中时刻装着百姓,从而保证国家长治久安。</p><p class="ql-block"> 他的治国良策是以百姓福祉为根基的。当年,大儒董仲舒被派往江都国做易王国相。不成想这个身为武帝哥哥的易王刘非却一直想谋权篡位。董仲舒不顾个人生死,以“仁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力谏,阻止了野心泛滥的刘非篡权之念,遏止了一场血腥征伐。这与孔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目的何其一致。他们都是“仁政爱民”的大儒,最明白什么是“国之大者”。</p><p class="ql-block"> 朝代更迭,烽烟兴灭,文人的脑海始终沉静如水,澄澈如水,豁达如水。他们心中装的是天下苍生,从来不只是个人的成败和得失。董仲舒政治生涯的终结略显滑稽。他以皇帝祭祖的地方长陵高园殿、辽东高庙发生大火为由,说明上天对汉武帝发怒,借以宣扬天人感应的道理,遭人陷害泄露给皇帝,险被斩首,终至罢免。他不气不馁,继续操持起教化世人的老本行。</p> <p class="ql-block"> 不在意个人得失是文人最坚硬的风骨,心系民生是董子最大的担当。庆幸的是这种风骨和情怀流传至今。</p><p class="ql-block"> 如今,以董仲舒之名命名的董子中学风清气正,学子们勤奋耕读,充耳不闻窗外之事,大有董子当年专心读书,三年不窥园之遗风。学校管理严格,老师们潜心学问,专心教育,除极特殊情况不允许任何外来因素对教学的干扰,亦如董子悬挂起的一帘让精神安宁的帷幕。</p><p class="ql-block"> 董子中学教书育人不仅为学生一人的安身立命,事业顺遂。教学楼上“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八个大字赫然醒目,实在是大儒董子“大一统”思想的完美延承。他们培养出了大量优秀学子,据说学子们到了各处都互相帮扶,在学弟学妹录取之际便电话联络,报到后更是照顾有加,把高中的情谊绵长到五湖四海,把功成名就,造福社会的宏愿绵长到一生一世,甚至世代千秋。而这些,都出自一种来自骨子里的自觉,这种自觉,该是儒学之乡的基因密码吧!</p><p class="ql-block"> 我有幸结识了其中一位姓董的老师,她为人真诚率直,做事干练,做学问严谨,从教有方法,给学生知识,更提升学生意志,让学生的人生有厚度。未曾考证过是否是董仲舒的后人,但董子遗风历历在目,令人敬仰。</p> <p class="ql-block"> 枣强的人们必定是内心满足而且幸福的。他们的生活不急不躁,节奏舒缓。清晨,除了遛弯和晨练的人,街上剩下的就是熹微的晨光和鸟雀轻松的和鸣。一家三口经营的早餐小店,夫妻俩分工明确,有条不紊。早起小儿在一张小桌上读书写字。母亲得闲便坐下来端详孩子的执笔和坐姿。早餐时段一过,便“咔嚓”一声交由铁将军把门了。晚上也很少见饭店过分营造出灯火辉煌气氛,房间里有人便开一盏灯,人走就关掉,直至人们全走了,灯也便全部关掉,不会熬着时间坐等客人上门。向来一幅顺其自然,不急功近利的状态,安闲又自信,像诗一样。</p><p class="ql-block"> 听起来似乎有点任性,但人们确实那么轻松和惬意,丝毫不会被当今社会的快节奏带动得焦躁和辛苦。</p><p class="ql-block"> 一位张狂地说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武将也是任性的。他叫周亚夫,是与枣强相邻的景县人。他严明地治军于细柳,平定七国之乱,皇帝到了军营也不出门迎接,皇帝请客也敢迟到,最后被人密告谋反,他竟然倔强地懒得解释,最后绝食而亡。</p> <p class="ql-block"> 有人说董仲舒也是景县人。总之,都是燕赵大地的英雄人物。董子之功劳在于重新营造和传承了千年儒乡风韵,周将军是在展现尚武安邦、慷慨悲歌的燕赵风骨。二人文韬武略,出将入相,逐鹿中原,匡扶社稷,辅国安邦。唐朝的高适和王之涣也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他们都努力让一个朝代天下太平,也让一个地域变得根基厚重,他们是后世的荣耀。</p><p class="ql-block">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燕赵大地有着自己独有的粗犷和细腻,都体现在这方养育英雄的土地上。熏肉是枣强特色美食,饼卷是饼和熏肉组合形成的又一美食,做法豪放:熏肉肥瘦相间,剁碎后加入香菜尖椒,卷在一张油汪汪的大饼里,一口下去,肉香直冲脏腑,其中淡淡的果木香最是难能可贵,混着面饼的香味,需要眯起眼睛仔细咀嚼和品尝。</p><p class="ql-block"> 最诗化的是配上那碗豆腐花:“自有清腴宜雅俗,不教渣滓稍分留。”精致的瓷碗里豆腐花洁白水嫩,颤颤巍巍,淋上半勺翠绿的韭花酱,来自山野田间的鲜香掺杂着豆香,一勺入口,慢品细尝,就回到儿时有母亲的灶台旁了。韭花酱里偶尔可见点点黑色韭菜花籽,愈嚼愈香,口腔里肆意挑逗,让人留恋。韭花酱皆由纯正的韭菜花打磨而成,不掺杂一点韭菜叶。几元小钱,货真价实,讲的是诚信,讲究的是人品。</p><p class="ql-block"> 一个硕大的商城干脆响亮地把诚信标签贴到了额头上——名曰“信誉楼”。规模很大却不欺客。服务员专业、热情,迎来送往彬彬有礼。令人诧异的是广播里循环播放的招聘广告:本科学历、211、985大学毕业生优先,工资待遇优厚。在一个小小的城市里,文化仍然拥有最高程度的认可和尊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秋末,董子公园的石砌小路上遍布落叶。树上的叶子也在柔柔的秋风里微微抖动。银杏叶时时在风中舞动起曼妙身姿,逗引起路过小儿争捉之笑。硕大的法桐叶蒲扇一样盘旋而下,任意东西。园里的工人手持一把长柄扫帚,只是把叶子慢慢聚拢,或者干脆任由其铺满路径,好供来往行人踩出清脆响声。怪异的是,竟没有一点秋来的凄冷与肃杀,而是愈走愈享受,愈走愈沉醉。</p><p class="ql-block"> 令人略感悲凄的倒是远处传来的二胡声,演奏的是《二泉映月》。我们循着通往三策楼的小路依山就势而行,感受声音逐渐迫近。抬头看到的是一处古色古香的建筑上写着三个隶书大字“繁露轩”,一位老者坐在一条长椅上专心拉着二胡。二胡声悲苦深沉,老人潜心贯注。我们观望了许久,老人竟毫无察觉。</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们悄悄走开了,凄婉的二胡声缠绵相送。我们相视而笑,明白自己是着相了:悲苦是这个曲调给我们的一贯认知,演奏才是真正的才华和看点。我们总爱执念于固有的东西,意识里常常忽略了用新的视角去看和思考。老人其实是用一首曲子在展现对生活的态度,是热情,也是文化。老人坐在繁露轩,用另一种文化形式礼赞大儒董子的巨著《春秋繁露》。而我们一时的悲凄多么狭隘和渺小。</p><p class="ql-block"> 怪石嶙峋间一股清流汩汩而流,三策楼在假山上飞檐斗拱,器宇轩昂。当年大儒董仲舒面对汉武帝的三次策问,轻松而又骄傲地作答,最后,让一代帝王心悦诚服地接纳自己的“天人感应”思想,是何等荣光,自己的一腔报国宏愿得以实现,又是何等地满心慰藉。</p> <p class="ql-block"> 我喜欢走在枣强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早晚。我在太阳西沉的时候,伴着余晖看到了火车站前的九龙塔,知晓它是为纪念京九铁路落成而建。京九铁路贯通南北,经过枣强,让这个文化中兴之地张开双臂笑迎八方来客。我在太阳初升的清晨坐在董子中学的门前,端详那一丛丛竹子,想起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苏轼,激动于枣强仍然饱满的精神上的雅致和高尚的情操,并为学子们能在此读书而暗自庆幸。</p><p class="ql-block"> 学子们带着希望,不顾思亲之苦,从各地奔赴枣强而来。不仅是来参加一场文化盛宴,也是来感受一个文化情怀。</p><p class="ql-block"> 我深情地凝视和走近枣强。欣赏枣强永远养在深闺的娇羞姿态,同时也感受枣强暗自涌动的文化洪流。还是那小店的软糯豆腐花,还是那银杏叶的曼妙身姿,还是那甜美又温暖如阳的笑容。枣强,朴实得像一碗清水,澄澈无华;又厚重得像一壶老酒,历久弥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