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东方有条龙

夕阳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古老的东方有条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都是龙的传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龙,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象征和文化标志。作为神话性的动物,龙虽然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但龙的形象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具雏形,经历由简单到复杂、由朴素到华丽,历经了数千年的历史变迁,已经成为承载中国人美丽想象和无尽创造的绚丽构图,井深入到中国社会和精神文化的各个角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龙文化已渗入中华民族的根脉,贯穿中华文明发展的悠悠长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安阳博物馆以考古发现和传世文物的龙形为基础,馆藏文物为媒介,持续推出龙文化展览,力图从考古学视角研究、揭示中华龙文化的起源、发展与传承,更直接的发挥文化机构在提供教育、体验方面的关键作用。</b></p> <p class="ql-block">安阳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安阳博物馆“龙腾古今——甲辰年龙文化展”开展至今数月,参观者仍络绎不绝。</b></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金文中的龙字</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本次展出共分为“龙的起源”、“龙的发展”和“龙的传承”三部分,包括青铜器、瓷器、玉器、陶器、民俗文物等类别,汇聚文物129件,多数为首次展出,是馆藏文物活化利用的一次集中体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一部分:龙文化的起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中华龙的形象,是撷取多种动物特征的神物,其形成与演变过程正是中华文明不断发展的真实写照。从仰韶时代以中原为主,带动周边满天星斗;到龙山时代的逐渐融合,最终形成夏商时期多元一体的格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对于“龙”的形象,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先民们对于“图腾”的崇拜。古时候缺乏科学的认知,人们多把对自然界的畏惧和对美好生活的希冀用一种徽号或保护神来代表,就比如黄帝的后裔就是用龙来作为标记作为图腾,称自己为“龙的传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要认识龙,了解龙背后的文化以及内涵应该从何开始呢?从红山文化玉龙来挖掘、探索,是一个不错的视角。在二里头时代还没有到来的新石器时代,华夏大地百花齐放,考古学中称这个时代为“满天星斗”。而这一时期的红山文化则发源于我国内蒙古中南部到东北西部这一带,它开始于五六千年前的农业文明,同样也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迹之一。</b></p> <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玉猪龙一对</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87年于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发现了六千多年前用蚌壳摆的龙,此龙昂首、曲颈、弓身、长尾,前爪扒、后爪蹬,状似腾飞,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龙。濮阳“西水坡蚌龙堆”的发现把中国的文明史向前推进了 3000 年,是对中华文明的一大贡献。</b></p> <p class="ql-block">左龙右虎</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里头绿松石龙形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绿松石龙形器出土干二里头遗址的一座贵族墓葬中,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粘嵌而成,放置在死者的骨架上,由肩部至髋骨处,在绿松石龙上还置一铜铃。这条山绿松石片粘嵌面成的龙,呈现出巨头,蜷尾,波状的龙 ,是一条蛇形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考古界以及历史学界中都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各个学者提出来各种关于龙的假说,比如蛇说、鳄鱼说、蜥蜴说等等。而在商代的甲骨文中的“龙”字以及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妇好墓,所出土的玉龙等都为我们展示,所谓的“龙”其实应该是一种巨头、有角、大口、曲身的神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二部分:龙文化的发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商代以后,龙已经是完全神化的形象。《易经》《左传》《山海经》对神龙都有记载。龙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不仅进一步被神化为能掌风雨、通天地、保平安的天神,更是与华夏始祖黄帝与炎帝联系起来,并成为皇权的象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周代玉饰中人、龙合体的题材多有应用,可能是受当时"以佩象德"风尚的影响,将现实与神话中的两个对象予以组合,从而产生人龙共处、合体或联体等奇异造型。</b></p> <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的龙</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秦汉时期的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自汉代起,四神图像被广泛用于建筑、墓葬和种类器具上。四神,又称"四象""四灵",是古代中国传说的神兽,属于神话和天文学结合的产物,分别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分别掌握东、西、南、北四方,所以又被称为四方之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一号墓的棺盖上覆盖了一块" T "型的帛画,这幅帛画自上而下分段描绘了天上、人间和地下的景象,表现了墓主对羽化登仙的渴望。其天上和人间部分均有两条左右对称的龙,这里的龙是能沟通天地的神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魏晋南北朝时期,龙纹应用更加广泛,建筑、家用器物上的龙纹变得多了起来。随着佛教与道教的兴盛,作为升仙途径的龙被注入诸多宗教色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隋唐时期的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唐代的龙线条飘逸,做工精细,彰显出了盛世大唐的风采,同时也出现了不少头部较宽,体态丰腴的龙形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宋元时期的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宋元时期,随着绘画艺术的发展,宋人对前代的各种龙形象做了总结归纳,并提出了完整的画龙规范,即鹿角、驼头、鬼眼、蛇颈、蜃腹、鱼鳞、鹰爪、虎掌、牛耳。除了对龙本身的描绘,也利用云、水、鱼等进行衬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元代龙纹多绘于盘心、瓶腹、罐腹,用作主题纹饰,其中龙纹极具特色,龙身躯细长如蛇,头小,龙头呈扁长形,双角,张口露齿,龙嘴上翘,细颈,四腿细瘦,爪生三指、四指或五指,但三爪龙最为常见,爪分张有力,龙尾较秃,肘毛、尾鬃皆呈火焰状。龙纹四周多加饰海水纹、云气纹或火焰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明清时期的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姜龙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明清时期的龙更加突出皇权色彩,为了区分各个阶层的龙,龙爪的数量成为不同的身份代表,"五爪为龙、四爪为蟒" 这一时期出现了正面龙纹,张口怒目,更突出了龙庄严与威慑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三部分:龙文化的传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中国龙文化凝聚和积淀了华夏文明的精髓,形成了“团结、融合、奋进、善变、吉祥”的龙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在中国,龙的踪迹随处可见,龙的民俗文化更是千姿百态。龙的传人传承着龙的精神,也将中国龙的形象传播到世界各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生肖文化中的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生肖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生肖又称属相,是用十二种动物与十二地支相配合用于干支纪年。龙是十二生肖中唯一传说中的神物,在十二生肖中排在第五位,与地支中的辰相配。由于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辰龙年也成了十二生肖年中最受重视的年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生肖邮票是以生肖动物为图案的贺年邮票。中国自1980年起发行了第1轮生肖邮票,1988年发行了第一枚龙年邮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画中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陈容画的龙被称为"所翁龙",开创了水墨画龙的先河,成为后人画龙的典范。陈容画的龙有分叉的龙角,圆睁的龙眼,张开的龙嘴,锋利的牙齿,飞扬的龙须,粗壮强劲的龙躯,尖锐的龙爪。这种龙的形象已经跟我们现在看见的龙几乎没有什么差别了。</b></p> <p class="ql-block">龙文化:正月正舞龙灯</p><p class="ql-block"> 二月二龙抬头</p><p class="ql-block"> 三月三祭龙王</p><p class="ql-block"> 五月五赛龙舟</p><p class="ql-block"> 七月八月舞草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剪纸 龙</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龙文化传承展品</b></p> <p class="ql-block">清红彩云龙纹瓷牛头尊</p> <p class="ql-block">明“赵府造用”款青花云龙纹瓷盘</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的龙纹黑陶带盖方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展品中有商代的龙形象、汉代的龙造型,还有元、明、清不同时代的龙纹饰。这些文物上的龙,或爬行盘绕,或腾跃奔走,或姿态轩昂,或灵动可爱。它们是先民适应、改造自然的见证,也是多元文化艺术融合的写照。 通过一件件以龙主题文物及展品,不仅将观众带入到一个神秘的“龙”世界,更展示了中国龙文化的丰富内涵。这些展品揭示了龙由简单到复杂,由朴素到华丽数千年的演进历程。现今龙的形象已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龙的影响波及了文化的各个层面,多彩多姿。</b></p> <p class="ql-block">龙形木雕构件</p> <p class="ql-block">清 鼎钮龙纹黑陶护盖</p> <p class="ql-block">民国 青花云龙纹瓷瓶</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龙文化源远而流长,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符号。自古以来,龙一直是祥瑞的象征,寓意吉祥美好。上下数千年,龙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积淀和精神的凝聚。对炎黄子孙来说,龙是一个符号、一丝意绪、一份血肉相连的情感。龙形象的变迁既印证着中华文明的兼收并蓄,也反映着民族进程的波澜壮阔。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龙”作为一种精神纽带,把中华民族紧紧连接在一起,使人们自发地认同自己“龙的传人”这一身份。我们以龙为尊,称自己为“龙的传人”,龙所代表的尊贵、权威、神秘、强大和刚健早已深植入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化作维系每个炎黄子孙血脉的精神纽带。</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