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孩子在深圳工作已满二十年,因家事和疫情等原因我们两口子好几年没去那边省视了,今秋刚好有事需要我临场办理,于是就开始酝酿出行。既然出去了,索性就趁机转一转吧?在老妈首肯和其他家人的支持、配合下,我们到深圳办妥该办的事之后就随心所欲、信马由缰地游逛起来,把原本单一的深圳行变成了一次时长一个半月、足涉粤、黔、滇、川、琼数省的自由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回家后,根据一路随手所拍的图片,理就这个美篇系列,因今年是我俩成婚四十五周年,遂命名为《蓝宝石之旅》,权做是给五年前的《红宝石之旅》凑了个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广州是辛亥革命的策源地和主要战场,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际建成开放的辛亥革命纪念馆也在长洲岛上,对我来说这也是必看的场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出了黄埔军校旧址景区,一伙“摩的”迎在门口揽客,听我打听辛亥革命纪念馆,都说乘出租车不值当坐公交车太别扭,我想也是这么回事,便就近骑上了一台摩托车的后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台车的师傅体型瘦小枯干,我俩若是打起来,我应该吃不了太大的亏,骑上了他的车,他却不赶紧开着走,而是回头朝我高叫,音量高语速快还隔着头盔面罩,我一时听不懂他呜噜的啥,他又用脚往后扒拉我的脚,这才知道我是把脚放在了本属于他的位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把脚收回来感觉就不那么得劲了,原因就是脚下踩不踏实,此时车已启动,瞬间加速飞跑上了大街,我在他耳边大喊:安全带在哪?他说哪有什么安全带,你搂着我的腰。我一搂他腰碰到了他的腰带,挺硬实的那种,就说,你没有安全带我就只能薅着你腰带了!就这样我们俩杂技英豪一般招摇过市,瞬间来到了辛亥革命纪念馆的后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广州辛亥革命纪念馆的共和大道是一条令人印象深刻的步道,它跨越水面并逐渐向上升起,直通大门。这条步道被称为“共和之路”,在长长的斜坡上,竖立着十几个革命先烈的铜像,展现了辛亥革命时期仁人志士们奋斗勇进的英雄姿态。其设计寓意象征着革命者们向着共和的理想迈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邹容 1885年—1905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国近代著名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原名桂文,又名威丹、蔚丹、绍陶,留学日本时改名邹容。四川巴县(今重庆市巴南区)人,出生在一个商业资本家家庭。应巴县童子试,因愤于考题生僻而罢考,从此厌恶科举八股。从父命入重庆经书书院,因蔑视旧学而被开除。后逐渐向往维新变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01年,赴成都投考留日官费生,因思想倾向维新,临行时被取消资格,遂决计自费赴日留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02年秋,到达东京,入同文书院。始撰《革命军》初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03年四月返回上海,住入爱国学社,结识章太炎,结为莫逆之交。这时,恰逢拒俄运动发生。他两次在张园拒俄集会上演讲,签名加入拒俄义勇队。5月,发起组织中国学生同盟会。在此期间,《革命军》由上海大同书局印行,署名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请章太炎作序。《苏报》案发生后,于7月1日至巡捕房投案,被囚于租界监狱。邹容被租界当局判监禁两年,折磨致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05年4月3日死于狱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12年3月29日,经孙中山批准,南京临时政府追赠为大将军。遗著辑有《邹容文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陆皓东 1868年—1895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本名陆中桂,字献香,号皓东,广东广州府香山县翠微乡(今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陆皓东是孙中山的同乡、幼年的同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886年,陆皓东赴上海入电报学堂学习,23岁毕业后在上海电报局任译报员,任芜湖电报局领班旋又返粤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893年,陆皓东与尢烈、郑士良、程奎光、程壁光等参加孙中山在广州广雅书局南园抗风轩召开的会议,酝酿创立革命组织——兴中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895年他协助孙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并决定武装起义袭取广州为革命根据地。他亲手绘制青天白日旗,作为起义旗帜,为掩护革命党人不幸被捕。在狱中遭受严刑逼供,宁死不屈,当庭奋笔疾书,痛斥清政府腐败、投降卖国,“今事虽不成,此心甚慰,但一我可杀,而继我而起者,不可尽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895年11月7日英勇就义。孙中山后来称誉他是“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者之第一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蒋翊武 1884年—1913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湖南澧州(今澧县)人。原名保襄,亦作保湘,字伯夔。汉族。辛亥革命前夕曾任武汉文学社社长,主办《大江报》等报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13年,蒋翊武在广西进行反对袁世凯的活动时,被亲袁的广西军阀逮捕并杀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蒋翊武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民主革命活动家、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被孙中山誉为中华民国“开国元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秋瑾 1875年—1907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女,字竞雄,号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秋瑾是为推翻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女烈士,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倡女权女学,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07年2月,秋瑾回浙江接任绍兴大通学堂督办,与徐锡麟共筹在皖、浙两地发动武装起义。7月6日安庆起义失败,7月13日清兵包围大通学堂,秋瑾不幸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辛亥革命后,在她就义处建立起了秋瑾烈士纪念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12年,孙中山题赠挽幛“巾帼英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39年,周恩来题词“勿忘鉴湖女侠遗风,望为我越东女儿争光”,号召世人向秋瑾学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蔡元培 1868年-1940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素食主义者,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省绍兴市)人,祖籍浙江省诸暨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清光绪进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他早年参加反清朝帝制的斗争,民国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法令——《大学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北伐时期,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员会、筹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导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28年至1940年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贯彻对学术研究的主张。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33年,蔡元培倡议创建南京博物院,并亲自兼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抗战爆发初期,蔡元培与上海文化界知名人士联合组织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积极组织发动文化界人士及民众投入抗日救亡运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巅华人公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章炳麟 1869年—1936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浙江余杭人。原名学乘,字枚叔(以纪念汉代辞赋家枚乘),后易名为炳麟。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顾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早年又号“膏兰室主人”、“刘子骏私淑弟子”等,后自认“民国遗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朴学大师,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朴学等等,著述甚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897年任《时务报》撰述,因参加维新运动被通缉,流亡日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03年因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并为邹容《革命军》作序,即《革命军》序,触怒清廷,被捕入狱。1904年与蔡元培等合作,发起光复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06年出狱后,孙中山等迎其至日本,参加同盟会,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与改良派展开论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11年上海光复后回国,主编《大共和日报》,并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曾参加张謇统一党,散布“革命军兴,革命党消”言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前往北京,为袁世凯禁锢,袁世凯死后被释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17年脱离孙中山改组的国民党,在苏州设章氏国学讲习会,以讲学为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35年在苏州主持章氏国学讲习会,主编《制言》杂志。晚年愤恨日本侵略中国,积极赞助抗日救亡运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36年6月14日病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朱执信 1885年—1920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原名大符,字执信,原籍浙江绍兴府萧山县,生于广东番禺的书香世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04年留学日本时与孙中山结识,次年参加中国同盟会,归国后暗中宣传革命和策动起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10年与赵声、倪映典等发动广州新军起义,次年参加黄兴领导的黄花岗起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武昌起义爆发后,他在广东发动民军起义,对促成广东的和平光复起了巨大作用。后随孙中山去日本,组建中华革命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20年,在广东虎门策动桂系军阀反正时,被军阀杀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廖仲恺 1877年—1925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恺。汉族。广东省归善县陈江镇窑前村(今属广东省惠州市仲恺高新区陈江街道幸福村)人,祖籍广东梅县程江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国民党左派政治家、社会活动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廖仲恺是中国国民党左派领袖、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国民党左派的光辉旗帜、中华民国政府财政部总长、中华民国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共产党的挚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877年4月23日出生于美国旧金山,后赴日留学,就读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父亲因病去世后,同母亲回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廖仲恺协助孙中山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此后,全力辅佐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并极力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忠实执行者和捍卫者。与中国共产党人精诚合作,支持工农革命运动,推动了中国国民革命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廖仲恺擅长诗词、书法,著作编为《廖仲恺集》《双清文集》上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25年8月20日在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被刺杀身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宋教仁 1882年—1913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字得尊,号遁初,一作钝初、遯初、敦初,别号渔父,化名犟斋、宋錬、中岛等,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仙瑞乡上坊村香冲(今漳江镇教仁村香冲组)人。中国近代革命先驱者之一,被称作为“中国宪政之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882年出生于湖南常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04年2月,华兴会在长沙成立,宋教仁任副会长;同年,因长沙起义失败,前往日本,入日本法政大学学习西方政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任司法部检事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11年10月11日,湖北军政府在武昌成立,宋教仁致力于建设民主共和政权,大力宣传革命宗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宋教仁被任命为法制院院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12年8月,中国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宋教仁到处演说为国民党争取多数席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13年2月,国会选举接近尾声,国民党取得重大胜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3月22日凌晨不治身亡,年仅31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黄兴 1874年—1916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原名轸,后改名兴,字克强,一字廑午,号庆午、竞武,曾用名李有庆、张守正、冈本、今村长藏。汉族。湖南省长沙府善化县高塘乡(今长沙县黄兴镇凉塘)人。北宋大文豪黄庭坚的后裔。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的创建者之一,孙中山先生的第一知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黄兴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先驱和领袖,以字克强闻名当时,与孙中山常被时人以“孙黄”并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874年10月25日,黄兴在长沙市郊的一个地主家庭诞生,父亲黄筱村是晚清秀才,乃北宋分宁双井黄庭坚的后裔。黄兴幼年时思想受湖南明末清初大儒王夫之影响很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11年广州起义的总指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16年10月31日,黄兴病故于上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17年移柩长沙,同年4月15日,受民国元老尊以国葬于湖南长沙岳麓山。著作有《黄克强先生全集》《黄兴集》《黄兴未刊电稿》及《黄克强先生书翰墨绩》刊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为唤醒麻木民众奔走疾呼的邹容烈士开始,到手持短剑的女中豪杰秋瑾烈士,再到同盟会的早期革命元老廖仲恺、宋教仁等革命先驱,以及忠于共和、骁勇善战的黄兴将军,他们清楚自己走的是一条遍布荆棘的不归路。但为了国家的兴旺,为了人民的幸福,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这条路。正是这些奋不顾身、视死如归的革命者用生命书写了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他们那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令人肃然起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道的尽头是孙中山先生的铜像,他似乎在热望着追随自己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同志们,同时也似乎在思考着中国的未来。这条共和大道不仅展示了革命先驱们的坚定神情和前进姿态,而且通过这种方式,让参观者深切地感受到了革命的艰辛和历史的厚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条“共和之路”不仅是一条物理上的通道,也是一条象征着革命精神和共和理想的道路。人们穿梭于英烈雕塑丛中,仿佛时空回到了辛亥革命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与革命先烈们一起向着光明的未来前进、前进、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走进馆内,立即被浓厚的历史氛围侵染,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感受那段峥嵘岁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壮士生来胆气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四大寇,是四大反清人物孙中山、陈少白、尤列和杨鹤龄的昵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读书期间,常与陈、尤、杨三人在香港中环歌赋街二十四号的杨鹤龄祖产商店杨耀记处会面,并议论中国时政,大谈反清逐满及太平天国遗事,倡言革命,鼓吹共和。且“畅谈革命,慕洪秀全之为人”,被人称曰“四大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21年,孙中山建立广州军政府时,常与陈、尤、杨三人在广州观音山(今越秀山)文澜阁会面,并题文澜阁曰“四寇楼”,以志昔日在杨耀记时的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四大寇者,当局心头之患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黄花岗72烈士籍贯如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广东40:徐佩旒 徐礼明 徐日培 徐广滔 徐临端 徐茂燎 徐松根 徐满凌 徐昭良 徐培添 徐保生 徐廉辉 徐容九 徐进照 徐褶成 徐应安 李炳辉 李晚 李文楷 李文甫 李雁南 陈春 陈潮 陈文褒 陈甫仁 陈福 陈才 罗仲霍 罗坤 庞雄 周华 游寿 江继复 郭继枚 劳培 杜凤书 余东雄 马侣 黄鹤鸣 饶辅廷 张学铨 周增 林修明 曾日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福建19:方声洞 冯超骧 罗乃琳 卓秋元 黄忠炳 王灿登 胡应升 林觉民 林西惠 林尹民 林文 刘六符 刘元栋 魏金龙 陈可钧 陈更新 陈与燊 陈清畴 陈发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广西7:韦树模 韦荣初 韦统淮 韦统铃 李德山 林盛初 韦云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安徽3:程良 宋玉琳 石德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四川3:秦炳 喻培伦 饶国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之后,中国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冒生命危险将当初能找到的战死和被俘后慷慨就义的72名革命党人(实有100多名革命党人壮烈牺牲)的遗体葬于广州东北郊,并改红花岗为黄花岗。因此,史称此役革命党人安息之地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通称最初安葬的革命党人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后查七十二烈士之外,尚有十四名烈士牺牲于此役,共86人,姓名全部刻于《广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记》石碑的背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林觉民烈士与妻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11年,林觉民受同盟会第十四支部派遣回闽,联络革命党人,筹集经费,招募志士赴广州参加起义。他依依不舍地告别家人,率第一批义士从马尾港上船赴香港。广州起义(又称黄花岗起义)的前三天,即4月24日,林觉民与战友在香港滨江楼同宿。待战友们入睡后,他想到自己的弱妻稚子,他和妻子的婚姻虽然是父母包办,但两人感情深厚、琴瑟和鸣。对于即将到来的生死未卜,林觉民在一块白方巾上给妻子陈意映写下这封最后的家书。在写《与妻书》的同时,林觉民还给他叔父林孝颖先生写了一封不到40字的信。起义失败后,有人秘密将这两封信在半夜里塞进林觉民家门缝里,第二天清晨家人才发现这两封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吸食鸦片祸国殃民,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妇女放弃裹脚陋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男人去除发辫累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时兴中山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辜鸿铭 1856年—1928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名汤生,字鸿铭,号立诚,自称慵人、东西南北人,又别署为汉滨读易者、冬烘先生,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西亚、俄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清朝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王国维 1877年—1927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初名国桢,字静安、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汉族,浙江省海宁州(今浙江省嘉兴市海宁)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早年追求新学,接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继而攻词曲戏剧,后又治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郭沫若称他为新史学的开山,不止如此,他平生学无专师,自辟户牖,成就卓越,贡献突出,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27年6月2日,王国维于颐和园中昆明湖鱼藻轩自沉。著述甚丰,有《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观堂集林》《古史新证》《曲录》《殷周制度论》《流沙坠简》等62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鲁迅先生笔下的今不如昔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精神胜利法的典型代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民主义、实用主义,复古主义、国家主义,科学救国还有教育救国等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些思潮在当时的中国社会都试过一遍,唯一成功的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团结工农民众取得革命成功,于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转着、看着,过来一位工作人员低声对我说,老先生,闭馆时间到了,欢迎您改日再来观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委婉逐客,礼貌待之。我赶紧拍了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生平事迹展的海报后迅速离开,得替孩子们想想,在这并不是人皆喜欢的地方好不容易熬到下班的点,咱不能不懂事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出来一看,金鸡西坠,晚霞满天,属实到了收工的时辰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据介绍说这纪念馆外形犹如一方被凿开的巨石,隐喻辛亥革命英烈们开天辟地的勇气和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我缺乏艺术细胞,看了一阵未得其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麻烦一个看上去不那么太着急赶车的孩子给老夫留了个影,以此证明俺又添补了一项空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才是正门,我是搭“摩的”“飞”到后门绕过来进的馆内,“共和大道”也是先走下去重走上来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辛亥革命的发生,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矛盾激化和中国人民顽强斗争的必然结果。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结束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辛亥革命不仅召唤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到来,而且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打开了通道。陈独秀和知识界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继承和发展了辛亥革命思想解放运动的成果,把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推向了崭新的发展阶段。20世纪初,随着一批觉悟知识分子的产生,各种宣传革命的书籍报刊纷纷涌现,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不断传播开来,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思想条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更为重要的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基本上都受过辛亥革命的洗礼和启蒙,然后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虽然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为此,虽然辛亥革命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我们仍有充分的理由十足的必要尊崇它、纪念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纪念馆与中山公园毗邻,由此看出筹建、选址时有关方面还是很在意、够慷慨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长洲七号涌,这附近有好几个涌,构成了发达的水系,想必与珠江是通连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看了很多评价孙中山的言论,我认为朱老总说的这些话最中肯、最实在、最容易让我接受和信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孙中山先生在四十年的革命斗争中充分地表现了坚决和勇敢的革命精神。他不怕困难和失败,他在遭受失败后,又整顿好革命队伍,重新走上战场。孙中山先生能够随着历史的变化不断地进步,由早期的主张推翻皇帝、建立民国而进到晚年的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由倡导民主革命而进到主张实现世界大同。在孙中山的一生中,他的革命精神永远是在前进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过程惊险而且神奇,为了逃生,中山先生也是拼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小巧、精致、典雅、幽静,长洲中山公园给我留下颇佳印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长洲湾”吧,看过有关报道,游艇可由此通过疏浚、整治后的航道顺珠江进入中心城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个医院的名头多好啊,我认为这才是社会主义国家应有的模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个场景多温馨啊,此时此刻,民警、老师、司机、路人们的眼里只有他们,心里只有他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他们,就是我们的未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羊城晚报”在建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头天晚上是在火车卧铺过的,清早下车马不停蹄地转场三处,聚精会神参观、拜谒,未曾卧歇,这精神头和体力还算凑合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声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1、这个“蓝宝石之旅”系列是我们两口子于2023年秋在南方自由活动的全纪录,照片均为我即时随手而拍,选用时尽量回避了无关人物,如篇中仍有冒犯,请与我联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2、祖国山河壮丽无比,所至各处风光旖旎,本系列所记所述不过是凭个人喜好随意短暂经停时的管中一窥,必是顾此失彼、挂一漏万,白瞎了上好资源素材,希望得到谅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3、受个人认知和表述能力之限,篇中对所到之处的历史人文、传统文化、地域特色、民俗风情定有误解、谬识,从而出现错话、笑话,愿意接受指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4、有些篇中借鉴、引用了查获于网上的文字、数字、图片资料,在此向原作者、编辑致谢。</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