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3ne85xl"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22px;"><b>参观上海高桥历史文化陈列馆(上)</b></a></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继续参观上海高桥历史文化陈列馆。</b></p> 营造之乡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高桥是著名的“营造之乡”。我们在前面的展览中了解了营造商,知道了他们建造的著名建筑,现在就来谈谈他们的成功之道。</b></p> 人际网络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要成为一个营造厂主,除了熟练掌握西洋建造技术、会英文,善于从实践经验中解决问题之外,维持广泛的人际网络也十分关键。这里包括和政客、市政管理建设官员、地产投资商等业主建立良好的信用关系,也必须善于领会知名建筑师的诉求,同时与同行之间紧密合作。这里罗列了高桥营造商中的五位佼佼者:王松云、钟惠山、 周瑞庭、谢秉衡、陆呜升,他们的成功与他们置身的人际网络密不可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高桥营造人的人际关系图。</b></p> 作品分布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高桥营造人的作品分布图。</b></p> 建筑类型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上图:洋行办公楼;左下图:花园洋房;右下图:娛乐建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左上图:厂房建筑;右上图:公寓住宅;左下图:里弄住宅;右下图公路桥梁。</b></p> 营造业打工人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营造行业中,除了具有声望、财力雄厚的营造厂主,更多的是在营造行业中从事各项工作的“营造业打工人”,从最基础的学徒做起,经历小包、翻样、挡手、看工等岗位,他们在作坊中认真学艺,在工地上勤奋工作,在茶馆中谋求活计,或在打样间中翻模制图,点点滴滴构成了营造行业真实的每一天。</b></p> 工 地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营造匠人日常工作的场所。学徒小包、翻样和挡手都按照自己的工种忙活,看工时不时前来巡场,解决问题。</b></p> 打样间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翻样需要在这里根据原设计图将钢筋和木模板转换成施工详图。</b></p> 孵茶馆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挡手和小包在这里找活,厂主和看工在这里打听市场消息的地方。上海建筑工人经常聚集的茶馆达40多处,规摸较大的有新闻路成都北路口的西安茶馆,以宁波、苏北、绍兴籍工人为主;浙江北路的同芳居茶馆,以宁绍籍为主:九江路上的一枝春茶馆,永暑路聚兴园茶馆,以本地籍为主。 </b></p> 作 坊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不上工的时候,学徒需要在作坊中跟随师傅学习基本的建造手艺。</b></p> 桥驻惠人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高桥人文荟萃,名人辈出。元代有张瑄首辟海上航运,明代有陈瑄筑宝山、军事家孙元化抗清戍边,孙致弥任康熙朝翰林编修,近代有民政总长李平书、海上闻人杜月笙、画坛“海派源流”钱慧安等。</b></p> 钱惠安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钱慧安(1833-1911)字吉生,号清溪樵子,生于高桥花园浜村,后迁上海老城厢淘沙场街,私宅毁于日寇“八·一三”战事。在“海上西派”早期作者中,人物画领域,钱占有一席,走俏市场,是公认的“钱派”。作画题材宽泛,有故事画、诗情画、勤劳生产画、民间风俗画、神话传说画、吉祥颂祷画和通常的仕女画,画面简略而情意深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钱是一位职业画家,一生勤于笔耕墨耘,有自己的艺术境界。他还热心公益,关怀画家同人,倡导集会结社。故宫博物院收藏钱作《听鸥图》和《柳塘牧牛图》,南京博物院收藏钱作《人物图扇》,上海历史博物馆及上海连环画艺术博物馆等藏有钱氏作品。</b></p> 李平书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李平书(1854 - 1927)出生于高桥小浜路李家桥,优贡出身。光绪九年在上海为《字林沪报》撰写时论。历任广东陆丰、新宁、遂溪三县知县,后因支持民众抗法,被革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回上海后,李平书填河筑路,修铁路,办水厂、电厂、电灯公司,是老上海的市政建设先驱。同时开办医院、学校为公益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李于1905年创立“浦东同人会”。辛亥革命时,他操地方实权,说服清军万余人转向革命,功不可没。后被推为沪军都督府民政总长,管辖市政、民政司法、警察等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李平书是上海光复的元勋之一,对地方建设发展也十分关心,尤其重视人才的教育与培养。1904年在上海协助张竹君维持育贤女校;次年与张竹君创办女子中西医学堂。1911年在上海创办万竹小学及与刘葆良创建女子法政学校预科。早一年还设立了昆山蚕桑学堂。李平书在家乡创办了高桥宝界公立初等小学。</b></p> 杜月笙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杜月笙(1888-1951)出生于高桥杜家宅。四岁丧母,六岁丧父,十三岁进上海十六铺当学徒。认识黄金荣并被赏识,他通过贩运鸦片、开设赌场大量敛财,笼络上层社会,与黄金荣、张啸林并称为“上海三大亨”。他被蒋介石委任为陆海空军总司令部顾问、军事委员会少将参议、行政院参议。还先后获董事长等职衔达六、七十个,成为海上闻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30年,杜委托谢秉衡建造杜氏家祠,规模宏伟。1937年,杜组织“上海抗战后援会”,做了对抗日有利的工作。杜在高桥修公路、建医院 办学校、筑桥梁,对高桥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b></p> 陈 瑄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陈瑄(1364 - 1433)明安徽合肥人,字彦纯。因军功迁四川行都司都指挥同知、右军都督佥事。燕王朱棣率兵南下,在浦口率舟师迎降。朱棣即帝位,受封平江伯,赐诰券,世袭指挥使。永乐元年(1403年),充总兵官,总督海运漕粮。永乐十年,上书“嘉定濒海地,江流冲会,海舟停泊于此,无高山大陵可依。请于清浦(今属上海浦东新区高桥镇),筑土山,方百丈,高三十余丈,立堠表识。”山既成,永乐帝赐名宝山。</b></p> 沈 辅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沈辅(1436 - 1505),沈都远七世孙。“自幼天性至孝”,夫妇“同心行孝”。成化三年(1467年)夏,沈辅去郡城苏州,知其母颈部生疽,急行200里赶回。其母“疽溃不救”,沈顿足痛哭,几次昏而复苏。其父患有气疾,难于入睡,沈睡地铺,日夜服侍。父亡,其已六十,结庐守墓三年。“沈孝子”远近闻名,朝庭诏旌其门为“双孝”,弘治八年(1495年)建“双孝坊”。又因其“义行普泽生民,饧光朝宁”,弘治四年(1491年)诏旌“尚义”,立坊于大平桥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沈辅对子孙教育十分严格,促其求学上进,后辈沈炤、沈灼、沈阳等均为进士,被誉为“一门三进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左图:高桥双孝坊遗址;右图:高桥双孝坊遗址碑。</b></p> 张 瑄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张瑄(?-1303)元嘉定八都新华村(今高桥)人。曾当过海盗,目不识丁。尝从崇明朱清贩私盐。后因功同授朝职,官金符千户。时解京漕粮,均由内河运抵京都。张瑄熟悉海道,与朱清共同建议海运,为世祖忽必烈嘉许。至元十九年 (1282年)营造平底海船60艘,从海道运粮4万6千余石至京师。从此,元政府依靠海运,取得国用之资,櫂张瑄为海道运粮万户,江南行省右丞,赏赐钞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显贵后,富倍王室,遭权要嫉妒。被告图谋不轨,世祖忽必烈未轻信,以为张瑄功在国家,勋芳久著,嘱丞相完泽,勿使受害。不久,世祖去世,成宗铁穆耳即位。枢密佥事雪拾得向与张瑄不和,于大德七年(1303年)乘机上疏,罗织罪名。完泽以忽必烈遗言力谏,不果。终被捕,死于狱中。</b></p> 孙弥致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孙致弥(1642 - 1709 )康熙二十七年(1688)进士,参与编纂《康熙字典》,任康熙朝翰林编修,为《佩文韵府》总纂。《佩文韵府»是迄今为止我国規模最大的韵典,“佩文”为康熙帝的书斋名之一,“韵府”有韵书之库含义。参加编书的共70余人,都是当时优中选优的宿儒,历时八年始成。</b></p> 朱氏三代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朱氏三代,朱鹤(1506~1572年)。自幼酷爱书画,少年时代曾从松江书法家曹时中学习金石篆刻。成年后,朱鹤工书善画,以刀代笔,首创高浮雕刀法,使画的树木、山石层次分明,产生强烈的立体感。他所刻制的笔筒、香筒、杯、罂等各种器物,时人视作珍宝,争相求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朱缨(1567~1627年),朱鹤之子。工篆书行草,绘画慕仿王维、吴道子的风格,气韵生动。自幼随父学习竹刻,深得家法而益精。尤其善于竹根雕刻,依形成型,取法自然,又别出心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朱缨逝世后,其子朱稚徵独领风骚,把竹刻艺术推向新的高潮。他的竹刻,题材广泛,品种繁多,如笔筒、人物、秘阁、香筒、蟹或蟾蜍之类,名重京城,影响远胜前人,传世作品较多,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浮雕《清溪泛丹笔筒》是他的代表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朱氏三代传人,蜚声海内外。如今朱氏三代的竹刻艺术品,除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嘉定博物馆精心收藏外,台湾博物院、香港艺术馆也均有收藏。</b></p> 朱其昂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朱其昂(1837 - 1878)是以沙船为世业的淞沪巨商。为李鸿章所赏识,主持筹建轮船招商局并担任首任总办,是洋务派在中国创办的第一个“官督商办”企业。轮船招商总局大楼,建于1901年,位于上海中山东一路9号(福州路口),是外滩最早的历史建筑之一。轮船招商局的开办,打破了过去外商轮船公司垄断我国航运业的局面,抵制了洋商的经济掠夺,促进了本国航运业的发展。</b></p> 孙元化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孙元化(1581 - 1632)是西洋火炮专家。天启年间举人。从徐光启学西洋火器法,孙承宗荐为兵部司务,在边筑台制炮,进兵部职方主事,崇祯初为职方郎中,三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登莱,五年叛将孔有德陷登州,被俘后放归。后遭首辅温体仁等诬陷,被冤杀。著有《离骚解》 《周礼类编》《经武全书》《西法神机》等。</b></p> 娄 坚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娄坚(1553-1631)明代人,祖籍长洲徙江东(今高桥),后徙嘉定城南。字子柔,一字歇庵。经明行修擅诗古文辞,从归有光游,融会师说,成一家言。诗律在元和长庆间,诗风尤胜。书法大苏,妙绝天下。万历四十四年 (1616年)岁贡,与唐时升、程嘉燧为“练川三老”,并李流芳为“膠东四先生”。</b></p> 印星台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印星台(1871 - 1945 )号渔村,别号清溪渔隐,住高桥北街。十四岁时便入上海董家渡聚泰杂粮号当学徒,发奋自学,遂通书算。1913年,聚泰改独资为合伙,易名“聚泰和”,印被推为经理。善用人,且通计然之术,熟悉经商之道,又恪守信用,广受客户信赖。被选为上海市杂粮业同业公会理事及杂粮交易所常务理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上世纪二十年代,位于高桥慈善街21号的“平康会”,即印所创设,为当年镇上唯一的慈善机构,“慈善街”因此得名。民国十六年(1927年),日新小学创立,印为校董之一,日新小学即今高桥镇小学前身。抗战时,印已年愈古稀,息影园林,杜门不出。日寇赫德利森促伪镇长逼印出山,屡请屡拒,终不屈。</b></p> 沈 桢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沈桢(1898 - 1993)字轶刘,高桥宅前村人。毕业于上海中国公字中国文学系,工书善文,自学古诗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参加“哭社”文学组织。1940~1946年先后任教于南平省立高级商业学校、福州格致中学、陶淑女子中学。曾任上海《社会日报》、浙江《东南日报》、福建《南方日报》等副刊编辑。1950年回原籍定居。</b></p> 朱其慧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朱其慧(1877 - 1931 )出生于高桥大家族,其父朱魁为清朝五品知县,其兄朱其懿及两位堂兄朱其昂、 朱其诏均为清末高级官员。朱其懿任湖南沅州、常德等州知府时,将妹妹朱其慧许配给19岁即考中“进士”的“湘西才子”熊希龄为妻。熊希龄后任北洋政府总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16年,熊希龄告别政坛,在北京香山创建香山慈幼院,收养孤儿一千多人,朱其慧倾力支持,并开办了女红十字会香山医院,1921年,中华教育改进社成立,朱其慧为女子教育委员会主任。她积极在中国最底层的平民中开展教育,努力改变当时中国贫困落后的局面,后人称其为“中国平民教育之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熊希龄与夫人朱其慧及其儿女合影。</b></p> 徐源祥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徐源祥(1881- 1942)一名佐勋,高桥徐家村人。徐创〝徐源记营造厂”,除承建住宅楼宇、商会会所外,还做普善山庄、同仁辅元堂施材用的棺木,以是起家。徐热心于地方教育事业和公益事业。1923年3月,创办“敬睦小学”于徐家村,1924年在高家浜郭宅创办敬睦第二小学。1927年捐资沪绍水木业通惠小学,任校董。1923~1925年连任高桥乡教育会会长。于家乡多善举,修桥铺路、疏浚河道。</b></p> 王京盙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王京盙(1922-1996)出生于杭州,原名劲夫。幼时受申石伽、韩登安指教,步入书画篆刻领城,负芨上海大学后,定居上海。1947年,曾任宋庆岭主办的“上海贫儿工读院”副院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也是西冷印社社员、 杭州力学斋书画雅集创始人,原高桥中学教师。王京盙写过欧、褚,于褚得力尤多。褚遂良在唐人品受称颂,书法受王羲之影响多。高桥太平天国烈士墓碑文及高桥中学内《宝山烽堠碑》“御碑亭”匾额均为王京盙手书。</b></p> 木 心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木心(1927 - 2011 )出生于浙江乌镇东栅栏杆桥,原名孙璞。自1951年秋起,木心在位于高桥的上海私立四维中学(现在的育民中学)教导处任职,1952年全家从浙江湖州搬至高桥。在育民中学,木心一直叫孙牧心,兼教音乐和美术。育民中学的校园,是当时沪上“十大名园”之一的私人花园“承园”。假山丛矗,小桥流水蜿蜒,非常得木心的喜欢。因高桥濒海临江,水网交错,所以他将新住下的傍河房子称为“河海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56年,木心调到上海美术模型厂工作,每到周末依然会回到位于高桥的家里。期间,木心参与了北京的人民大会堂等诸多重大项目的装饰工作,后来又一直从事上海重大展览会的布展工作。1982年元月,木心出国离乡前夕,特地回到高桥镇,唯一还住此地的外甥女王奕(老四))家里,并与外甥女夫妇和两个外孙子女拍照留念,时年木心55岁。这也是木心最后一次回高桥,他与高桥的结缘也正好30年!</b></p> 红色涌动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古镇高桥既是黄浦江入海口的要冲,又是扼守长江的门户,历来都是海防重地,因此高桥饱受战火的洗礼。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高桥作为重要的战略要地,发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51号兵站与小老大的故事、解放高桥的战斗故事、仰贤堂弹孔的故事⋯⋯。</b></p> 激战高桥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解放战争时期,“高桥战役”是解放上海战役中最难打的一仗。解放上海战役中,解放军与驻守高桥的军队展开了反复争夺。我军伤敌2600余人,俘敌15000余人。解放军牺牲将士1619人,于1949年5月25日夺取了高桥此区,封锁了吴淞口,为解放上海铺平了道路。在高桥烈土陵园,长眠着1619名为解放上海牺牲的战士,其中超过八成牺牲于高桥之战。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解放军激战高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49年5月25日晚,人民解放军攻入浦东重镇高桥,图为横渡黄浦江进入市区的第一船。</b></p> 历史见证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仰贤堂是解放高桥战役的历史见证。其内外墙上依旧留有6个弹孔印记,诉说着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49年5月13日至20日,解放军9兵团第30军、31军先后解放川沙、周浦两地,齐头并进,逼进高桥。至5月25日下午6点半,总攻高桥开始,仰贤堂旁的东街典当桥和西街胡家桥是进镇的必经之路,国共两军在此发生激烈的交锋,仰贤堂因楼层较高一度被国民党守敌作为抵抗据点。战斗英雄蔡锷率领一个排的战士冒着枪林弹雨,冲上典当桥(今胜利桥)。一颗子弹打穿他的小腿,他坚持指挥部队冲到仰贤堂楼下,用掷弹简将炸药投向敌人设在二楼阳台上的机枪阵地,驻于仰贤堂的敌人溃逃。蔡锷指挥战士固守仰贤堂,打退敌人一个营的反扑,确保后续大部队冲过典当桥,沿西街进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国民党军队在溃退时纵火焚烧店铺和民宅。东街典当桥口一片火海,所幸仰贤堂结构坚固屹立不倒,在仰贤堂的内外墙上依稀留有当年战斗留下的弹孔痕迹。5月25日午夜高桥解放。</b></p> 革命历史人物 钟果行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钟果行(1918-1998),出生于高桥钟家弄。自小养成了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好习惯。 1939年,因参与学生抗日游行,被商行辞退。他坚定不移寻找改变穷人命运的光明之路,直到1948年2月1日,在上海方震小学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自1942年冬至1944年春,高桥出现两个剧团,即“清溪剧团”和“艺术剧团” 。他团结进步青年,发动各阶层募捐集资,克服经费、道具、布景、场地等困难,与汪伪政权、土匪敌特、国民觉反动派进行有理有节的斗争。钟牵头在高桥组织秘密读书会,吸收进步青年参加,轮流传阅红色书刊。按照上级指示,钟留在“洪流剧团”,并以此为掩护开展地下斗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49年,钟果行担任高桥地区党支部副书记,以在高桥区公所任职为掩护,对当地军、警、特、宪、政及乡保组织、地方势力、反动头目的情況和罪行进行排摸和上报;将汇集的碉堡位置一一标在工务所搜集来的地图上并上交我军作战部门;对敌军警及地方武装进行策反收编.…为人民解放军解放高桥作出重大贡献。此外,钟果行还著有《汪伪时期和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的高桥剧运》及《高桥地下党迎接解放的斗争》等文章。</b></p> 徐立行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徐立行(1911-1985),军事教育家。第一次大革命期间,参加国民革命军北伐,18岁即担任营教导员。“九•一八”事变后,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参加陈铭枢、蔡廷锴领导的十九路军“凇沪抗战”和“中华民族革同盟”,曾被蒋介石逮捕。在狱中结识中共中央委员雷平同志,受其影响教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后,徐立行去延安进“抗大”学习,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纵队参谋处长、军区副参谋长、特种兵纵队参谋长等职,解放后在军事院校和国防科研部门担任教育及科研部门的组织领导工作,1964年被授予少将军街。</b></p> 王申甫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王申甫 (1920-2022 )是电影、电视剧 《51号兵站》沙老大的原型人物之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冒着生命危险,多次从上海采购子弹、药品、望远镜、电台等军用物资运送到苏北新四军根据地,曾被国民觉反动军队抓住,严刑逼供,他坚贞不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解放上海战役前夕,他曾受张爱萍将军的委派潜回上海,给上海地下党组织传送机密文件,策反国民党海军人员起义,被粟裕、张爱萍将军誉为“革命有功之臣”。2015年荣获国家颁发的“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奖章”。</b></p> 徐家善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徐家善(1921-1994)高桥人,《51号兵站》小老大原型之一。曾在西街开设“徐合和肉店”,1942年春,新四军周显才营长前来侦察敌情和购买军火,因缺钱与之相商,徐倾囊而出,后来,新四军与徐关系日益密切,苏北需要什么,徐就采购什么,运往苏北,帮助新四军建起了兵工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47年,徐被国民党伪警抓获,地下党以40两黄金为代价把他营救出狱,并护送到苏北解放区,直至上海解放后才回高桥。“三反”、“五反”运动中徐被捕入狱,判刑10年。粉碎“四人帮”后,得以平反,被聘为川沙县政协专员,给予特殊生活补贴。</b></p> 文教卫生 文 教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高桥办学的历史源远流长,曾孕育出了一大批私塾和学堂。清代,专设义塾。到光绪二十七年 (1901年),宝山县共有16所,其中高桥有2所(存心堂、三官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高桥办新学始于光绪三十二年,是年春宝山县设立学务公所。划定全县十四学区为四联区,高桥和城厢、月浦为第一联区。1923年,高家浜敬睦小学成立高桥教育会。1928年,高桥乡划归上海特别市管辖,从此结束二十余年由宝山县管辖教育历史。特别是1934年,高桥农村改进会的发起,开启了普及农村民众教育的先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目前,高桥还保留着诸多历史名校,他们之间不但有着同根同源的文化脉络,更有着浓厚的家国情怀。</b></p> 高桥镇小学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清光绪三十二年 (1906年),李平书等筹建宝界公立初等小学堂,高桥镇小学的雏形和前身自此诞生。之后学校不断增班加科、 置地添舍,生源剧增,规模日益增大。到了1931年私立日新小学并入,使得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战争岁月中,学校虽然遇到了 巨大困难,但依然坚持办学。解放后,校名先后改为上海市高桥区中心国民学校,上海市高桥区第一中心小学、浦东县高桥镇中心小学、川沙县高桥镇小学等:直至1993年划归浦东开发新区,定现名:高桥镇小学。</b></p> 上海市高桥中学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李平书等筹建宝界公立初等小学堂。到了1911年,校址由东街蒋宅迁至存心堂,而高桥中学的历史就由此肇始。1912年学校改名为乡立第一国民学校,虽此后数易其名,但校址均在存心堂一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上海市教育局接受当时杜月笙、高桥区区长钟玉良创办完全中学的提请,于1946年3月创立“上海市立高桥中学”,时列18所市立中学之一。1960年高桥中学被评为上海市重点中学,1986年被评为川沙县重点中学,1933年被评为浦东新区重点中学,2023年高桥中学正式加入上海市重点高中的行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著名历史学家程应镠担任新中国成立后学校的第一任校长,西泠印社社员金石书法家王京盙、曾任吴应助理的燕京大学毕业生高长山、金陵女子大学毕业生张尚琼等众多名家才俊先后来校任职任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上图:上海市市立高桥小学校第六届毕业生合影(1934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图:新中国成立后高桥中学第一任校长 程应鏐(1911-1994)。</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上图:图书楼;下图:民众教育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左图:市立第一中学总部教室(杜家祠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右图:上海市高桥农村改进会、上海市立高桥小学校、上海市市立高桥小学校附设幼稚园、高桥区第二托儿所。</b></p> 卫 生 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前身为1931年7月由杜月笙在高桥镇小浜路创建的“时疫医院”,当时也叫“济群医院”。1935年,医院迁至“杜家祠堂”,后更名为上海市立第七医院。到了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更名为上海市立第七人民医院。直到1960年医院定名为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于2013年晋升为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2015年成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左图:1931年时疫医院;右图;1946年3月医院在杜家祠堂建院时的门诊和病房用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49年5月更名为上海市立第七人民医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53年,上海市卫生局拨款建造于高桥镇大同路新院住院部(现院址),原为一层,1972年加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60年定名为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13年成为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参观上海高桥历史文化陈列馆,宛如翻开了一本厚重的历史书,那些珍贵的图片、历史文物和文字介绍,让我深入了解了高桥历史的脉络与文化的精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高桥人文荟萃,名人辈出;高桥是浦东“三刀一针”(泥刀、菜刀、剪刀以及绣花针)发祥地,营造之乡;高桥是海防重地,“高桥战役”是解放上海战役中最难打的一仗,红色记忆。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历史的波澜壮阔和名人、英雄们的豪情壮志,深刻体会到了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进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展览馆是思考的源泉,智慧的宝库,参观展览是一次难忘的历史之旅。我用心地看,仔细地记录,观后整理成文,借助美篇平台,分享感动,讲中国故事,为历史文化的传承尽点绵薄之力。</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