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巴黎,雨后初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游完了两宫一院一河一场(卢浮宫凡尔赛宫巴黎圣母院塞纳河协和广场),与在巴黎春天准备抢购的团友们暂别,通过同学请了武汉大学的法语交换生小金子做向导,专程去谒欧洲著名的三大墓园之一的拉雪兹神父公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人生只合巴黎死,死后就埋拉雪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拉雪兹神父公墓久享盛名,在这里安葬的名人有闻名于世被誉为钢琴诗人的肖邦。但肖邦死后,他的妹妹却按照他的遗愿,将肖邦的心脏装入一瓶酒中,塞在裙子下带回了波兰,现在华沙的肖邦博物馆中。著名的法国作曲家乔治·比才。大家耳熟能详的歌剧史上的经典《卡门》就是比才最著名的作品。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文学超级大师巴尔扎克之墓。他的《人间喜剧》是大学语文的必学之作。公墓里还有著名的巴黎公社社员墙。虽然今天的人们对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评价见仁见智,但那些为无产阶级革命而奋斗的牺牲者仍然是值得敬仰和纪念的。意大利著名作曲家,著名音乐作品《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威廉·退尔》的作者罗西尼之墓。《国际歌》歌词的作者欧仁·鲍狄埃。同时几乎有一大半的法兰西文明沉睡于此: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和妻子波伏娃。两人不仅以其存在主义哲学著名世界,而且以惊世骇俗的互不干涉的夫妻关系闻名于世!萨特曾是一个狂热的共产主义崇拜者,但在访问了苏联后,意识形态却彻底转向,引人深思。还有法国最伟大的喜剧作家,塑造了一个典型花花公子形象的喜剧《唐璜》的作者莫里哀、爱尔兰诗人及剧作家王尔德、现代舞创始人伊莎多拉·邓肯。这位美国舞蹈家是世界上第一位披头赤脚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家。创立了一种基于古希腊艺术的自由舞蹈,成为现代舞的创始人……真是群英荟萃,举不胜举!但遗憾的是拉雪兹神父公墓因头天大雨,园方担心参天的古树倾倒砸伤游人,贴了告示,闭园谢客。想到与众多久仰且名闻天下的先哲失之一墙之隔,真正是遗憾沮丧至极!</span></p> <p class="ql-block">拉雪兹神父公墓围墙</p> <p class="ql-block">拉雪兹神父公墓大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好在有小金子!及时提了两个建议,一是瞻仰最庄严肃穆又最具艺术价值的拿破仑之墓。二是参观法国的先贤祠。观一人抑或观众人?吾择众人也!于是坐地铁去先贤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巴黎的地铁有老有新,我们乘坐的是有120年历史的老式地铁,像极了国内五六十年代的老绿皮通勤火车,沉重的车门要用人力去推移滑动,并且要乘客手动将铁门钩搭上锁扣。车厢虽旧,但浪漫巴黎的乘客尤其是女乘客却令人耳目一新。左前方一精致老太太,一头银发蔓卷,一润红唇依稀,一袭卡其色风衣挺括,一架金丝眼镜典雅,一本口袋书捧读,一把长柄雨伞斜靠,车身咣当摇晃,物我两忘,竟完全不受影响。对面是一个年青时髦的巴黎母亲,金发碧眼,凸凹有致,托着腮,圣母般柔情凝视着对坐的小女儿,黑蕾丝的大长腿若停若歇地轻摇着。厢尾一个黑纱黑袍女巫似的老妪捧着乞讨盒幽灵似的踅过来,也不吱声。我轻轻的放了一枚硬币在盒里,老妪俯首抚胸施礼致谢,又悄没声的踅开了。噫吁嚱,三个巴黎女人!</span></p> <p class="ql-block">先贤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先贤祠最初是路易十五兴建的大教堂,历经数次变迁,现在成为法国的伟人安息地,相当于我国的某宝山,但却绝非权贵阶层的专享之地,大多是对法国乃至世界文明有重大影响的圣贤。栖身先贤祠的条件非常苛刻,许多享誉世界的伟人,如巴尔扎克、莫泊桑、笛卡尔,仍不得门路进入。故二百年来只有七十二位贤人入住,其中只有11位政治家,且还不断有人迁出,可见其精选之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厅中央,是个巨大的傅科摆,证明着地球的自转。今天的常识却是一百七十多年前石破天惊的科学发现,不由人感叹人类文明的沧海桑田和白驹过隙般的飞速发展!大厅的四周耸立着巨大的群雕与油画,表现着法国的革命历史与崇尚的自由、民主、平等和抗争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傅科摆</p> <p class="ql-block">国民公会雕塑</p> <p class="ql-block">卢梭简介</p> <p class="ql-block">卢梭棺椁</p> <p class="ql-block">伏尔泰简介</p> <p class="ql-block">伏尔泰雕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地下室才是先贤祠的大宝之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首先入眼的是两位现代精神文明的思想伟人,卢梭和伏尔泰。即便是有幸进入先贤祠的伟人、通常也很难有宽畅的单间,多是三人间四人间。但卢梭和伏尔泰却各居入口最前端的左右两个豪华单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卢梭,法国18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卢梭主张: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社会契约论。如果说文艺复兴完成了人权代替神权,而卢梭则是完成了民权代替君权。奇异的是卢梭生前骗财骗色,几乎干尽了所有的坏事,遭人唾弃,死后却受人膜拜。国民公会投票通过决议,给大革命的象征卢梭树立雕像,以金字题词——“自由的奠基人”。卢梭棺木中伸出一只手,彻底点燃了整个巴黎,乃至世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卢梭对面的是伏尔泰。伏尔泰主张:君主立宪,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旗手,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法国大革命中,路易十六在狱中阅读了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感叹道:原来是卢梭和伏尔泰毁了法国!两位先贤的思想对今天的世界都有深刻的影响,甚至对今天之中国都有非凡的启蒙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好巧不巧的是,伏尔泰与卢梭生前是一对冤家对头,伏尔泰主张右翼渐进,君主立宪,自由温和。而卢梭则是左翼激进,革命反抗,建立新政。伏尔泰与卢梭生前互相仇视,互相攻击,至死不休。但两位思想巨匠却于同一年去逝,并同被迎进先贤祠,同样位居首位,相距咫尺!</span></p> <p class="ql-block">居里夫妇的简介</p> <p class="ql-block">居里夫妇墓室</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居里夫人,法国著名波兰裔科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由于对放射性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因发现元素钋(以祖国波兰命名)和镭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两次获诺贝尔奖的人,而且是在两个不同的领域获得诺贝尔奖。11次获得世界级的各种奖金,16次获得世界级的各种奖章,105项各国院士、博士等各项荣誉。爱因斯坦说:“在所有的世界名人当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居里夫人的大女儿后来也获得了诺贝尔奖,小女儿则是著名的《居里夫人》的作者,一本激励了无数青年尤其是女青年奋进的励志之书。居里夫人的功绩可能我们这些凡夫俗子难以全面理解,但最起码我们在医院做X光检查时,以及癌症病人做放疗时不要忘了她!</span></p> <p class="ql-block">大仲马的简介</p> <p class="ql-block">大仲马的墓室</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亚历山大•仲马,又称大仲马。是19世纪法国最具有传奇色采的浪漫主义作家,著有《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双雄记》等耳熟能详的传世作品。大仲马自学成才,一生写的各种著作达300卷之多,主要以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大仲马屡建奇功。当上共和政府将军。大仲马信守共和政见,反对君主专制,是第72位进入先贤祠的,对法兰西作出非凡贡献的人,也是继伏尔泰,卢梭,雨果,左拉和马尔罗之后第六位进入先贤祠的法国作家。</span></p> <p class="ql-block">雨果的简介</p> <p class="ql-block">雨果的墓室</p> <p class="ql-block">左拉的简介</p> <p class="ql-block">左拉的墓室</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第二十四墓穴中安葬着两位法国大文豪他们分别是维克多•雨果和爱弥尔•左拉,维克多雨果是十九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其主要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1885年雨果逝世,法国人民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作家、政治家、思想家,举行了与国王同等待遇国葬,之后他的遗体被安葬在先贤祠。雨果的作品包括《九三年》大概是我看得最多最有兴趣的外国作家的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爱弥尔•左拉是法国著名自然主义小说家和理论家,19世纪后半期,法国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自然主义文学理论,被视为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遗产的组成部分。左拉从28岁到54岁终于完成《卢贡-玛卡一家人的自然史和社会史》,包括20部长篇小说,登场人物达1000多人,其中著名的有《小酒店》、《萌芽》、《娜娜》、《金钱》等。1908年,法国政府鉴于左拉生前对法国文学的卓越贡献,为他举行国葬,并将其安葬在先贤祠。文革中读过左拉的《萌芽》,印象最深刻的却是男女主人公在矿井下被围困数日,濒死时的最后男女之欢。后来大学语文时老师诟病的正是这种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还有著名音乐家德彪西、创作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匈牙利进行曲》的柏辽兹、印象派创始人莫奈……还有一些不知名的“伟人”,在一面墙上,雕刻着两次世界大战中为国捐躯的作家名单,共757名。先贤祠,法国的诸神之殿,相较于巴黎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以及卢浮宫凡尔赛宫枫丹白露宫,也许这里才是法国的真正像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参观完地下墓室,上来看了一下大厅的油画和雕塑,忍不住又回到地下墓室再次与几位先贤道别。人生苦短,这是第一次也大概是最后一次与这些名垂千古的巨匠们的相逢相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再见了!伟大的人!我的国何时也能涌现如彼伟大的思想家、作家、科学家?并为他们举行国葬,奉祭入祠呢?</span></p> <p class="ql-block"> 二O二四年五月十六日于西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