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图片为贵阳南明区城市风景。贵阳原为边疆民族地区,春秋战国至汉初,贵阳地区属古夜郎。汉代设牂牁郡,贵阳为牂牁郡治所,明代设贵阳府。民国三年(1914年),改设贵阳县,四年(1915),民国三十年(1941年)撤销贵阳县,以贵阳城区及近郊设立贵阳市。境内有山地、河流、峡谷、湖泊、岩溶、洞穴、瀑布、原始森林、人文、古城楼阁等32种旅游景点。</p>  <p class="ql-block">贵阳甲秀楼视频</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贵阳甲秀楼景区。甲秀楼,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翠微巷8号,地处南明河上,取“科甲挺秀”之意,设有浮玉桥衔接两岸。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以河中一块巨石为基设楼宇,历代屡加修葺,现存建筑为清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遗存。</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贵阳甲秀楼景区。甲秀楼正面三层悬挂匾额“甲秀楼”三字,系清宣统年间学者谢石琴所书,十年动乱中散失,后寻回刻有“秀”、“楼”二字的两块,另据过去照片,配写“甲”字,按原式样悬挂楼顶层外面。</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贵阳甲秀楼景区。图片为贵阳甲秀楼景区。甲秀楼分上下三层,均以白石为栏,层层收进,由桥面至楼顶高约20米;南明河从楼前流过,汇为涵碧潭;楼侧由石拱“浮玉桥”连接两岸,桥上有小亭名“涵碧亭”;整体朱梁碧瓦,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甲秀楼是贵阳历史的见证,文化发展史上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贵阳翠微园,是一组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群,位于贵阳市,它与城南甲秀楼相毗邻,占地4000多平方米,始建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园内楼阁造型生动,长廊花墙四围,集幽、雄、朴于一体。</p>  <p class="ql-block">贵阳翠微园这里原先是一片寺庙和园林,王阳明曾经游览过的南庵便在这里。他在《南庵次韵二首》诗中写道:"松林晚映千峰雨"'"渔人收网舟初集"。近年来改建为翠微园,把寺庙建筑与园林庭院合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贵阳甲秀楼景区。</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贵阳甲秀楼景区。</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贵阳甲秀楼景区。</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贵阳甲秀楼景区</p><p class="ql-block">浮玉桥上有涵碧亭,为1981年重修而成,亭柱镌清咸丰年间贵阳知府汪炳嗷的联语。桥下有涵碧潭、水月台</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贵阳甲秀楼“城南胜迹”石牌坊。甲秀楼景区前广场,有一石牌坊,为三门四柱七楼式结构石质建筑,上书繁体“城南胜碛”四个大字。走进甲秀楼,“城南胜迹”石牌坊映入眼帘,这个石牌坊是由贵阳省著名古建筑专家黄浩之设计和监造而成,华灯装点,流光四溢,“城南胜迹”石牌坊展现了甲秀楼在贵阳的地位,这也无愧于它为贵阳八大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贵阳青岩古镇石刻。青岩古镇,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南部,距贵阳市中心城区29千米,距花溪城区12千米,为明清两代军事重镇。</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贵阳青岩古镇北城门。北城门又称玄武门,为重檐歇山式顶木结构建筑,屋顶为青灰色瓦面,泥塑脊饰,是古代钦差下达皇帝圣旨的场所,初建于明朝天启年(1621—1624年),清顺治十七年(1600年)班麟贵之子应寿子承父职(土司)将土城墙改建为石城墙,清嘉庆三年(1789年),武举人袁大鹏重修扩建,是青岩古镇的象征之一。青岩古镇4条正街、26条小街和巷道遍布楼、台、亭、阁、寺、庙、宫、祠、塔、院等众多古迹。</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贵阳青岩古镇北城门风景。2005年9月,青岩古镇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7年2月,青岩古镇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贵阳青岩古镇赵公专祠风景。赵公专祠位于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南街,建于清同治年间,原为青岩团务总理赵国澍(字畏三)之专祠。专祠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920平方米,由山门、通道、过厅、两厢房及大殿组成。清同治二年(1863年),赵国澍进攻灯花教何得胜部阵亡。清廷追封他为太常寺卿,赏骑都尉,准世袭,并降旨建赵公专祠。2001年,对专祠进行了维修,2003年,该处被公布为贵阳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贵阳青岩古镇美食鸡辣角。青岩鸡辣角是青岩最出名的地方特色美食,游青岩古镇品尝青岩鸡辣角是游客的必选项目之一,但由于现做再炒的鸡辣角口感不如冷食好,因此就发展为把鸡辣角制作成方便食品,批量制作,客人随到随取,既方便快捷,口感又较之现烹饪的鸡辣角更佳。更多的游客还点此菜打包带走馈赠亲朋好友。成菜色泽红润,肉火巴骨酥,嫩辣鲜香,味美爽口。</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贵阳青岩古镇周恩来父亲故居。抗日战争期间,青岩城墙完好,四座城门依旧,偏僻安全,接纳了很多的“避难者”。八路军贵阳交通站在青岩建立安宣点,把许多革命干部家属疏散到这里来,周恩来的父亲、邓颖超的母亲、李克农和博古(秦邦宪)的家属都曾经在青岩住过。</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贵阳青岩古镇赵理伦百岁坊风景。定广门内的赵理伦百岁坊,是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奉旨建造的。它是一座四柱三间、三楼四阿顶的石牌坊,高9.5米,宽约9米。精心雕琢的石牌坊,在蓝天白云之中,显得空灵。正中的横额上,镌刻着道光皇帝的题额,正面是“七叶衍祥”,背面是“升平人瑞”,上端有“钦赐”二字。抱柱的四对石狮子非同寻常,不是站狮,也不是卧狮或蹲狮。八头狮子仿佛是从高山上俯冲下来,富有灵性。</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贵阳青岩古镇城墙风景。青岩古镇城墙在山岭上环绕,绵延约两千米。几座城门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然无存,唯有那定广门依然屹立在山岗上。定广门是贵阳通往定番(今惠水)和广顺(今属长顺)的重要关口,控制着贵阳的粮道,当年“米三日不至,省城即成粮荒”。雄关漫道,沿石级而上,城楼高耸、巍峨。古驿道依稀可见,弯曲起伏在田野之中。</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贵阳青岩古镇定广门风景。定广门初建于明朝天启年(1621-1624),是青岩古镇的向象征。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班麟贵之子班应寿子承父职(土司),增建筑定广门。清嘉庆三年(1798年),武举人袁大鹏重修。城楼为三开间重檐歇山式顶木结构,屋顶为青灰色瓦面,泥塑脊饰。定广门城墙墙体上设有垛口、炮台。远看城墙雄伟壮观、气势恢弘,是古时贵阳南面最重要的军事防线,俗有“筑南门户”之称。</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贵阳青岩古镇周王氏媳刘氏节孝坊,它位于青岩定广门之外约300米处,建立于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据传是为表彰周朝忠妻王氏、儿媳刘氏抚育教养子孙的事迹而立的。石坊是四柱三间三楼四阿顶式,高约9.5米,宽9米,面南背北。四柱南北两面有云鼓护柱,并置有长方形柱基,中间二柱,南面有直隶州知州、河南商水县知县曾文昭题书的楹联。节孝坊的正中横梁上刻有空雕“二龙抢宝”、“五龙图”,雕刻十分精美,中间还嵌圣旨立匾。贞节牌坊下不知走过了多少女性,如今在牌坊下的游客,也许并不知道将大名嵌入牌坊上的女人付出怎样的代价,人们赞美的,只是那古坊的宏伟壮观。</p>  <p class="ql-block">贵阳青岩古镇视频</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贵阳达德学校旧址。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中华南路18号,始建于元代。贵阳达德学校旧址元朝时是南霁云祠,系为纪念南霁云及曾任贵州清江太守的南霁云后人南承嗣而建。该祠明清两代曾多次重修和增修,改建为忠烈宫。后来,在此诞生了达德书院,它是贵州第一个研究自然科学的团体——算学馆所在地,是贵州第一批创建新式私立小学的地方,是贵州第一个门类齐全的学校。革命先烈王若飞曾在此求学任教。旧址是座古色古香的庭院,主体部分由两个四合院组成。贵阳达德学校旧址记载了贵阳市近代教育的发展史,也是贵州反帝反封建的重要革命活动场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是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中共贵州省工委旧址。在云岩区文笔街1号,占地面积1250平方米。旧址原为贵阳市望族高家六代相袭的深宅大院,这座大院在清乾隆(1736~1795)年间建成,迄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了。大院共有四进四院,大小房间有近百间。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贵州中共地下党将此辟为秘密联络点及省工委的重要活动点。</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贵阳大觉精舍,俗称华家阁楼,是民国贵州最大企业家华之鸿所建私家佛堂,位于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电台街116号,1981年经贵阳市政府批准被列为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贵州省人民政府2006年6月6日公布为第四批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贵阳文昌阁,道教庙宇。在贵州省贵阳市东门月城上。据万历《贵州通志》,阁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清代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雍正、乾隆、嘉庆、道光时均有维修和扩建。该阁是一座九角三层宝塔形建筑,两边设有配殿,前为联结配殿的斋房,平面布局成四合院形。主楼高约20米,面阔11.47米,进深11.58米,为三层三檐、不等边九角攒尖顶,各层插拱较多,斗呈曲线,翘角不高,窗花和枋板施有彩绘,其建筑风格颇具地方特色。原为供奉文昌帝君之所,现是贵阳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贵阳武胜门,俗称老东门。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 镇远侯顾成、都指挥使马烨将顺元城(贵阳城原称顺元城,系一土城)改建为石砌城。周围九里,城高二丈二尺,设五门。东称武胜门,南称朝京门,西称圣泉门, 北称柔远门,次南称德化门。五门的俗称依次是老东门、大南门、大西门、北门、次南门。 武胜门的规制与其他四门基本相同,上建门楼,外筑月城。</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贵阳武状元坊,位于曹状元街的6号巷,是街区的第二个文化新场景,街口的牌楼迎面矗立、气势恢宏,书法家戴明贤手书“武状元坊”跃然门楣,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复建后的武状元坊,分为骑楼和状元堂两大部分。</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武状元坊景观。贵阳武状元曹维城(1683年-?),字价人,贵阳府人。清代武状元。曹维城自幼习文练武。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中贵州武科乡试举人。次年赴京会试,外场武科试马箭、步箭、舞刀、掇石,文科试策问、文论、默写武经,名列前茅,癸未科武举殿试进士第一名,曹维城是贵州历史上唯一的武状元。</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贵阳市风景</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贵阳市风景</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贵阳电台街粉肠制作视频</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贵阳青岩古镇风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5.16编辑于贵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