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牌---9号诸葛亮

自我成长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诸葛亮(三国演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三问;1看到了什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2、感受到了什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3、联想到什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看到了足智多谋,鞠躬尽瘁,清正廉洁的一位文雅书生。感受到了一个为国为民呕心沥血的,睿智的大咖,联想到现在的贪官,不但那毫无建树,还横征暴敛,贪墨百姓的辛苦钱,比古人差远了,侮辱祖先,愧为后人。当官应如诸葛亮,为国为民死而后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价值观:爱国 。 爱国是公民必有的道德情操,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主要的部分。爱国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要在社会中生存,都要获取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都要寻求慰藉心灵的精神家园,这一切首先得之于祖国。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我?这看似平常的话语,道出了最深刻的爱国理由。国家是小家的寄托,更是个人的寄托;国家是物质利益的寄托,更是精神家园的寄托。爱国是每个人都应当自觉履行的责任或义务。履行爱国的责任或义务,是对祖国母亲的报答。爱国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动力,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岳飞精忠报国的业绩不可磨灭。他表达了被侵犯民族的要求,坚持崇高的民族气节,在处境危难的条件下,坚持了抗金的正义斗争,并知道爱护人民的抗金力量,联合抗金军民一道,保住了南宋半壁河山,使南中国人民免遭金人的蹂躏,从而保住了高度发展的中国经济和文化,并使之得以继续向前发展。《满江红·怒发冲冠》(宋·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对于国家,文明就是坚持正义、坚持和谐。国家强大,不恃强凌弱;国家弱小,不欺软怕硬;国家有错,也不文过饰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诸葛亮简介: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襄阳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辅佐刘备建立蜀汉。蜀汉建立后,诸葛亮被封为丞相、武乡侯,对内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对外联吴抗魏,为实现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数次北伐,但因各种不同因素而失败,最后于蜀汉建兴十二年( 234 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 54 岁。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三顾茅庐(三国经典故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徐庶告诉刘备,南阳卧龙岗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第一次,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去南阳卧龙岗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第二次,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诸葛亮的弟弟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第三次,刘备选了个好日子,又一次来到南阳卧龙岗,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诸葛亮答应了,那年诸葛亮才 27 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持而盈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执持盈满,自满自骄,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岳晓东说孔明心理障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诸葛亮也有不可逾越的心理障碍。具体地说,他有一个 “荆州不改失”的情结和“云长--文长移情。</p><p class="ql-block">情结的定义是:由一系列被压抑的无意识思想、感情、知觉、记忆等所组成的意念倾向。情结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一个人的思维和情感方式,使人形成特殊的偏见或偏好。情结也是人情感的自然流露,很难加以理性控制。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荆州不改失”的情结呢?这是因为诸葛亮一生的追求是匡扶汉室,克复中原。而其梦想破裂,关羽(云长)失荆州是主要原因。关云长性格逞强要胜,刚愎自负,他在镇守荆州期间,北据曹操有余,东和孙权不足,使之腹背受敌,终误大事。这不仅令蜀汉的元气大伤,也为刘备后来的彝陵败绩埋下了祸根。由此,诸葛亮对关云长可谓惆怅万分,怨恨不已,构成了“荆州不改失”情结!</p><p class="ql-block"> “荆州不改失”情结可突出表现为:凡与荆州相关的事均可令诸葛亮悔恨,凡与关羽相同的人均可令诸葛亮生厌。真的,如果荆州不失,蜀军由水道出川,不过十数日即可抵达中原;而失了荆州,蜀军每每出川,必须远涉祁山月余才能抵达渭水一带,此时魏兵早可设防。诸葛亮心中的怨气可想而知!这种心理定势足可使人产生根深蒂固的偏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云长--文长移情”使诸葛亮歧视魏延。</p><p class="ql-block">移情泛指一个人将自己对生命当中某个重要人物、事件或环境的爱与很投射到他人他事的心理表现。换言之,移情是一种心理定势的表现,可使人自觉不自觉对某类人物或事件产生特殊的偏见或偏好。魏延长得像关羽,说话像关羽,气质也像关羽,加上文、云二字在古汉语中发音很相近 , 所以喊文长很容易使人想起云长。</p><p class="ql-block">诸葛亮因“荆州不改失”情结怨恨关云长,但云长已去,无法追究,可蜀营中有一个人像貌与性格都神似关羽,这就是魏延(文长)。《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中介绍魏延出场时描写他“面如重枣,目若朗星,”这与其第一回介绍关云长出场之“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有雷同之处。《三国志》卷四十《魏延传》中介绍魏延曰: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这些描述也都与关羽神似!</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诸葛亮平生办事以谨慎为本,最忌讳见那种口出妄言之人。关羽贵为主公之二弟,又是名震华夏的大将,诸葛亮不得不敬他三分。可魏延是后来之人,诸葛亮断无敬他之理,所以诸葛亮总是有机会就打压魏文长的气焰,这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均有记载。诸葛亮为何打压魏延,史书记载是因为魏延与诸葛亮思想不一,政见难合。但依我看来,这也是因为诸葛亮将对关羽的怨恨移情到魏延头上的结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