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5月2日,我们全家祖孙三代,驱车百公里,京西门头沟,逆永定河而上,进得大山深处,斋堂镇灵水村。</p><p class="ql-block">晚春时节,满目苍翠,和风旭阳。北京的五一长假,这里只能称之小众节目,我们是取其幽静环境和人文遗存。</p><p class="ql-block">灵水村,现有百十来户人家,应该是寂寞清寒的深山小村落,明清朝代出了22名举人,两名进士,民国初期6人考进燕京大学堂。因其厚重人文底蕴,2005年获得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命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p><p class="ql-block">灵水村自古尊师重教,读书上进蔚然成风,明清出过22名举人、两名进士,获称"灵水举人村",2005年被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授于中国第二批古文化村。</p> <p class="ql-block">现存的灵泉禅寺,南海火龙王庙和天仙圣母庙,虽然年代久远,修葺保存下来,抚今追昔,仍能体会当年香火缭绕,信众云集的氛围;当年集佛,道,儒宗教信仰于一村实在难得,足见灵水村人祖辈对宗教信仰的虔诚和多种文化的包容。</p><p class="ql-block">村里还能寻觅到一些残垣断壁宗教遗迹和破旧民宅院子,经历自然风化水患,战争和特别年代的破坏,灵水村还能保存基本完好,真是庆幸。</p> <p class="ql-block">更加难能可贵的是,灵水村保存着十余棵年代久远的古柏和古槐。其中一棵古柏经国家林科院考证,东汉道教植于1800多年前;宋代的国槐树,树龄达1100多年;其余多为明清的树木,定为国家重点保护树木。</p><p class="ql-block">名贵古树参天,荫蔽初夏的村庄,云淡风轻,感觉沾了仙气,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也许是主人进城谋生,留下小黄狗看家护院,牲灵透过久经风雨的门缝,露出无奈的神情,小可怜!</p> <p class="ql-block">科举考试制度被认为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选拔参政,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中央集权。</p><p class="ql-block">明清时代的科举成为一个层次、等级、条规、名目繁多苛严的庞大体系。明清科举有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个层级。</p><p class="ql-block">童试:明清最初级的地方县、府考试,通过县、府两次考试者,成为童生,表明已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和写作能力,成为秀才。</p><p class="ql-block">院试:在府、州的学院组织的科试,科试是对已在学校的秀才进行考试,成绩优者方可参加下一级考选举人的乡试。</p><p class="ql-block">乡试,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钦派,明清乡试录取举人名额由中央规定下达,各省按人口多少分配,全国录取总额为一千人至一千二三百人,由于考取举人即具备做官资格,乡试可说是明清科举最重要环节。乡试中试者称为“举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中试之举人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凡中试者取得第二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p><p class="ql-block">会试:乡试后第二年的二月初九至十五日在京师礼部进行,每科会试录取二三百人,称呼为进士。</p><p class="ql-block">殿试:明清科举的最后一级考试,在每届会试后,三月十五日举行。试题由内阁大臣预拟数种,临时呈皇帝圈定。明清殿试前三名,则被授于状元、榜眼、探花。然后结合殿试名次,分别授予官职,优者可进入翰林院。</p><p class="ql-block">可见乡试和举人是我国封建朝代人才和官员选拔的重要环节,乡试中举者非同一般。本人为此学习一遍,编辑一段简编,便于交流和分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此图下载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