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友之情深似海 知恩图报重如山

张崇发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读《拜干爹义薄云天,尽孝道义真情奉献》有感</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原584团政治处老兵 王 鹏</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拜干爹义薄云天,尽孝道真情奉献》这篇文章(以下简称《拜干爹》):立意高远、情义深重、内涵丰富、感人至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拜干爹》一文再次把我们带回五十年前国防施工如火如荼的前线,让我们这些当年的老兵重温那段青春燃烧的岁月。本人在连队时,在张家口赐儿山打过半年坑道,深知其中的艰辛与危险。可以说是提着命进山洞,捡条命出隧道,谁知道大山什么时候塌方?哑炮什么时候爆炸?当年,在“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战略方针指引下,万千壮士为抵御北线外敌入侵,日夜浴血奋战,构筑国防工事,谱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篇章。文中主人公高小蛋、李玉虎,正是其中的优秀代表。</p><p class="ql-block"> 难忘当年的峥嵘岁月,正可谓:倒下去的是战士们的青春躯体,立起来的是固若金汤的国防长城。</p><p class="ql-block"> 毫不夸张地说,塞外,包括三北地区的国防工事和战备设施,哪一方混凝土里浇铸的不是万千壮士的青春汗水和热血忠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拜干爹》一文是对那个特殊年代,广大献身国防事业光荣牺牲的英烈们的最好的怀念;是对参与过国防施工的健在的战友们最好的纪念。有人说,这文章来得迟了点,我说不迟,来得正当时。君不见,当下,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战争阴魂不散,加强军队、国防建设,守护领土、主权和家国安宁已成为热词的新形势下,多么需要《拜干爹》一文所倡导的忠于祖国、为国献身的壮志情怀。这也正是《拜干爹》一文带给我们的时代思考与警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拜干爹》一文再次触碰军人最敏感的神经,这就是战友之情深似海,知恩图报重如山。我们经常见闻这样的故事:枪林弹雨中过命的战友,活下来的,为牺牲了的父母尽孝送终。还记得,大量文艺作品为我们展示:为报战友救命之恩,活下来的,为牺牲的战友照顾家人和亲眷,做到几十年如一日。战争年代,为战友挡炸弹,以命换命;和平年代,为战友挡哑炮,同样以命换命,同样崇高伟大。也只有在人民军队这座钢铁大熔炉里,才能冶炼出如此感天动地的战友之情。</p><p class="ql-block"> 烈士高小蛋生前以命相搏,救下战友李玉虎,李玉虎用余生五十年生命呵护高小蛋一家和亲属。本不宽裕,自身残疾的李玉虎,带领全家老小,节衣缩食,全力帮扶高小蛋一家和亲属,硬是把两家几十口人过成了一家人。这正是:两情若是长久时,更岂在血脉嫡亲?</p><p class="ql-block"> 在新时代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这种重大义、知恩惠、懂报答的高贵品质,更显得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 当下社会上也常见“拜干爹”,那无非是青春美貌与富商巨贾的勾连,狼子野心与达官显贵的交易,有多少人间真情?有多少牺牲和担当?与本文中的拜干爹简直是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p> 烈士、一等功荣立者高小蛋 6级伤残军人李玉虎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拜干爹》再次证明:是金子在哪都发光。退伍军人李玉虎在部队艰苦奋斗干在前,危险时刻冲在前。排哑炮现场,与高小蛋双双倒在血泊之中。幸运之神降临,战友舍身庇护,让他捡回一条命。从此,他一人活出两条命,一身担起两个家。</p><p class="ql-block"> 他从未以因公至残而居功自傲;从未因退伍待遇不落实而怨天尤人。</p><p class="ql-block"> 相反,他身残志坚、埋头苦干、帮贫扶困、热心公益,成为工人队伍的楷模,乡里乡亲的榜样。</p><p class="ql-block"> 李玉虎在自身评残待遇尚未落实的情况下,他坚持多年奔走呼吁,多方寻求帮助,希望烈士战友高小蛋的英灵早日回归家乡,落叶归根。</p><p class="ql-block"> 李玉虎用闪光的一生,践行着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用自身模范行为告诉人们,什么叫退伍不退志,退伍不褪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拜干爹》一文再次让我们认知了一群退伍耄耋老兵的活力与风采。</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以张崇发、张纪元为引领、以王东林、鲁光岱为骨干的山西籍老兵,自发地组织起来,沿着英模足迹,查找英模信息,采访英模事迹,撰写专题文章,为多位牺牲的或健在的英模人物树碑立传,彰显英模精神,传承光荣传统,线上线下进行宣传,受到广大战友的热烈响应和高度赞誉。他们是一支名副其实的耄耋老兵报道组。</p><p class="ql-block"> 如今,虽然解放军195师、584团的建制不存在了,当年的军营也荒芜了,但这支部队的大多数战友都还健在,军魂还在,精神还在,战友情义还在,他们传递的正能量永在!</p><p class="ql-block"> 期待更多《拜干爹》这样的好文再次涌现!</p><p class="ql-block"> 2024年5月16日,于湖北荆州古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文字:王 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照片:張崇发 网 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制作:张崇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