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5月15日,我和Jasmine参加了小区党总支组织的一次活动—参观位于宝山锦秋路101号的百诺巧克力博物馆。</p> 上海百诺食品有限公司于1998年正式成立并落户于宝山区大场镇,专业从事巧克力、糖果、膨化食品等生产销售。公司占地面积超过2.7万平方米,年产能超过3万吨。自2015年起,公司开始转型科技自动化方向,与多家欧美、国内领先企业达成合作关系,并引进其先进的制造加工设备,目前工厂自动化覆盖率达到80%以上。2020年以来,公司紧跟数字化转型的步伐,打造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智能企业,让传统的制造企业焕发出新生机。 博物馆的外墙颜色酷似一块牛奶巧克力 百诺巧克力博物馆的入口大门 <p class="ql-block">走进一楼大厅,首先进入眼帘的是一张金色的圆桌,桌上摆放着一把插在巧克力蛋糕上的金色勺子。</p> <p class="ql-block"><b>第一站:可可丛林站</b></p><p class="ql-block">走进一楼展示区,就仿佛走进了一片南美洲的热带雨林,许多可以以假乱真的可可树上结满了没有成熟的和已经成熟的可可豆。</p> 通过大屏幕可以了解到世界可可豆的分布,点击屏幕上的国家圆形图标,可以了解可可的品种、生长环境以及口味特点等。 <p class="ql-block"><b>第二站:历史的回眸</b></p><p class="ql-block">走进二楼的展示区,墙面上是一个超长大屏,用动画展示了巧克力的发展,讲述了巧克力如何在南美发源、又传播到欧洲再来到中国的发展历程。</p> <p class="ql-block"><b>巧克力发展的第一阶段</b></p><p class="ql-block">来自可可树上的可可果豆,是古代墨西哥“蛇神”的礼物,代表“喜悦的源泉”,并具有神奇的功力。公元前约500年,古代墨西哥的原始人和印地安人只吃可可果的新鲜果肉。然而新鲜的可可豆苦涩难咽并不可口。玛雅时期,人们偶然将可可豆投入火中,发现被烤干的可可豆发出诱人的香味,并将其研磨后加入辣椒等调味制成了可可饮料。这便是巧克力二千年历史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b>巧克力发展的第二阶段</b></p><p class="ql-block">历史记载最早引进并栽培可可树的是居住在墨西哥东南部的有着高度文明的古印弟安人—奥尔梅克人(Olmec)。约在3500年前,奥尔梅克人已开始培育可可树。现在仅知可可树是由奥尔梅克人种植出来的,但在考古学上并没有证据显示他们有吃或喝可可的记录。</p><p class="ql-block">阿兹特克人继承了玛雅文明后,在墨西哥南部到危地马拉的广大区域种植可可树,由于产量小,可可豆在当时作为货币在阿兹特克王国流通。</p> <p class="ql-block"><b>巧克力口味的改良</b></p><p class="ql-block">1527年,西班牙贵族探险家赫尔南•科尔特斯爵士带领着几百个火枪手,彻底毁灭了阿兹特克人创建的古老的蒙特祖玛王朝,从泰诺克提特兰(今墨西哥城)把巧克力第二次带入西班牙查理五世官廷,成为西班牙宫廷礼仪盛会上的奢侈品。并且,西班牙人对于可可的口味进行改良,加入了糖和肉桂等香料,研制出来风靡欧洲的可可饮品。</p><p class="ql-block">1585年,第一批可可豆从维拉克鲁斯(Veracruz今墨西哥港),远洋运输到塞维利亚(Seville西班牙港口),拉开了欧洲巧克力贸易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b>巧克力进入我国</b></p><p class="ql-block">据故宫历史档案馆的清朝档案记载,1706年(康熙四十四年),第一罐液体巧克力就进入到中国的紫禁城,是由罗马教皇十一世派遣传教使节多罗,向康熙皇帝献上的巧克力奇珍。</p> <p class="ql-block"><b>第三站:行进的脚步站</b></p><p class="ql-block">在制作巧克力的机械设备展厅,博物馆为游客展示了从19世纪开始的巧克力的制作流程:从烘培、碾磨、搅拌、精磨到调温的各种工具以及机器。</p><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看到了早期制作巧克力的工具和设备,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b>炒豆锅点火器</b></p><p class="ql-block">这是可可豆变成巧克力的开端。点火装量开启了炒制可可豆的过程,为制作出迷人的巧克力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b>炒豆机</b></p><p class="ql-block">“烘焙”—巧克力制作中最重要但又被误解的一环。正确烘焙是制作普通巧克力和制作令人难以置信的巧克力之间的区别。最妙的是,可可豆的烘烤方法有很多种,没有对错之分,完全取决于巧克力制造商的喜好、口味和配方。</p> <p class="ql-block"><b>石磨机</b></p><p class="ql-block">这台石磨机是一百多年前的古老的研磨用具。烘焙好的可可碎粒下一步就是研浆压榨,古老而原始的方法就是热碎或用石磙子磨碎,磨成可可粉,制成巧克力饮品,或用作再加工巧克力甜点使用。古代,阿兹台克人把可可豆去壳磨细和玉米,香辛料和水混合研磨成被体制成饮料,就是神的美食一Chocolatl(巧克力特尔)。</p> <p class="ql-block"><b>调温机</b></p><p class="ql-block">调温是巧克力制作成型前的最后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调温没有做好則会影响消费者最终对巧克力的体验感。由于可可脂在可可豆中占比为48%~57%,因此我们品尝到的入口即化的细腻口感大多来自于可可脂的作用。而可可脂因温度的不同可以形成5种不同的的晶型从而获得不同软硬程度的巧克力。在这些晶型中,B型是最稳定的,其熔点约34~35°C。</p> <p class="ql-block"><b>搅拌缸</b></p><p class="ql-block">巧克力在精炼后需要保持液体状态,为之后的成型工序做准备。如果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加入其他原料,如饼干,水果干,果仁等各种配料,则需要一种特殊的搅拌桨叶,这种特殊设计的搅拌方式可以使巧克力和其他原料充分且均匀地混合,在品尝时体会到口感丰富的巧克力制品。</p> <p class="ql-block"><b>五辊机</b></p><p class="ql-block">为了追求口感上的细腻,巧克力需要经历一道精磨精炼的工序。一般巧克力物料在未研磨前的细度约在100~150um之间,经精磨后巧克力浆料的直径要求在15~35um。巧克力质量优良的工厂一般都采用五辊精磨机,它的特点是产量高、粗细度均匀。五辊机的产量随着辊筒长度而变,型号也是根据辊筒工作长度而定,此处展出的五银机为1800型号的五辊机,每小时产量可达1吨。</p> <p class="ql-block"><b>第四站:百诺城站</b></p><p class="ql-block">这里有怀旧的楼梯,上个世纪的巧克力包装和印刷图案。</p> <p class="ql-block"><b>第五站:百诺集市站</b></p><p class="ql-block">在精心设计的百诺巧克力小镇里,商店街精致的橱窗里摆放着百诺的产品和欧式古董摆件,我们可以在这里拍照打卡,享受怀念旧时光的乐趣。</p> <b>第六站:巧克力精品店站</b><div>百诺巧克力博物馆位于一楼,里面摆放着公司生产的各种各样巧克力,其中有充满特色的老上海风情礼盒、迪士尼限定款礼盒、上海世博会特别版礼盒和博物馆限定巧克力。我当时不知道何为限定巧克力,所以我专门问了一位服务员,服务员告诉我说:所谓限定巧克力就是用手工制作的巧克力。<b><br></b></div> <p class="ql-block">离开的时候,Jasmine在精品店里买了两盒巧克力和一个博物馆限定版的粉红色大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