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行(五)博物馆

秋日暖阳

<p class="ql-block">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发展脉络和文化传承,最好的途径莫过于走进当地的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邯郸市博物馆是此次邯郸之行最吸引我的地方,因此,把笔记放在了最后一篇,也恰巧,5.18国际博物馆日即将到来。</p> <p class="ql-block">邯郸市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所谓一级,必定是馆藏品种多、数量大,珍贵文物多,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是我国级别最高的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作为省属地级城市的邯郸,能够拥有一座承载厚重历史,丰富馆藏,珍贵文物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并且展品绝大多数为原件,真是一件幸事。</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邯郸博物馆</h3> 博物馆建筑外观独特,像古代文官的帽子,像打开的书卷,还是像手风琴?尽可以任凭想像。 历经数千年岁月沧桑,特别是遭到秦二世名将章邯夷城,使邯郸这座战国都城中的众多历史名胜成为名符其实的“遗址”。官方把从各处出土的珍贵文物集中展示于邯郸市博物馆,即是一种保护,也是不得以而为之。于我,进一馆而览凤阙,到是方便了许多。 走进邯郸市博物馆,邂逅3000年古城风貌,听文物述说燕赵的豪情悲歌。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博物馆LOGO</h3> 邯郸市博物馆有五个常设展厅,“甘丹风华—邯郸历史文化”“走进成语典故之都”“磁州窑瓷器陈列”“邯郸古代石刻艺术”“方圆世界—中国历代钱币”,其中展览规模最大,展陈精华最集中的在甘丹风华厅。 我看展览的习惯是直奔主题,先看镇馆之宝。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透雕螭龙纹金牌饰</h3>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馆藏一级文物,赵王陵二号陵出土。邯郸市博物馆的LOGO就是这个金牌饰,足见其在这座城市的发展史上扮演的角色极其重要。 金牌饰长4厘米,宽7.2厘米,采用金铜合金铸成,经测定含金量为40%。四周边框刻有饰纹,正面透雕两条螭龙纹,呈中心纵轴对称分布,形态逼真,铸作精美。网上也有称其“夔龙”,与螭龙皆为龙的子嗣。我以博物馆说明为准。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青铜马</h3> <p class="ql-block">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馆藏一级文物,赵王陵二号陵出土。</p><p class="ql-block">三匹马形态各异,造型生动,形象逼真,富有动感,专家说是成年蒙古战马的造型。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具有写实艺术风格的青铜马,比汉代有名的“马踏飞燕”还要早400年左右。据说,后来的秦青铜马就是以此为模版。</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金银涂乘舆大爵酒樽</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金银涂宽平沿三熊足承盘</h3> <div>东汉(公元25——220年),一级文物,1972年邯郸市张庄桥汉墓出土。</div><div>樽高28.3厘米,口径36厘米;盘径47.7厘米,高8.5厘米。通体鎏银,纹饰鎏金。</div> 乘(shèng)舆,是指皇帝使用的器物。 酒樽盖上面三只展翅欲飞的朱雀,酒樽腹部两侧透雕蟠龙铺首衔环,酒樽底部以三只小熊作足。承盘底部有隶书铭文:“建武廿三年蜀郡西工造乘舆大爵酒樽。”“蜀郡西工”是秦汉时期的大型官作工坊,产品为专送宫廷贡品。更证明这件金银酒樽是汉代“蜀郡西工”的杰作。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汉刻度天禄架熨斗</h3> 东汉(公元25——220年),一级文物,1972年邯郸市张庄桥汉墓出土。 刻度天禄架熨斗架高52厘米,斗长44厘米,底径26.7厘米,通体呈翠绿色。熨斗柄面设置有12寸刻度尺。支架顶部雕饰有“天禄”,为传说中的瑞兽,是常见的汉代装饰,寓意为 “天赐的福禄”。有“持权柄以熨天下”的寓意。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玛瑙带钩</h3>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一级文物,1995年邯郸钢铁总厂西区战国墓出土。 红玛瑙带钩长11.3厘米,宽8.1厘米,由整块玛瑙雕琢而成。玉带钩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这件红玛瑙带钩是战国时期玉带钩中的精品。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铜鎏金嵌玉三龙剑首</h3> <div>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一级文物,2005年邯郸十中汉墓出土。</div> <div>剑首长15.5厘米, 宽2.2厘米, 高15.1厘米,是镶嵌在剑柄顶端的装饰品。这件鎏金龙虎嵌玉龙铜剑首由鎏金铜质龙、虎和玉龙三部分构成,铜龙居下,昂首曲颈,拱背卷尾,体表饰卷云纹;玉龙居中,玉质,与铜龙形制相近;铜虎居上,造型极具张力,昂首挺胸,口含红玛瑙珠,四肢伸张。整器构思精巧,工艺精湛,造型精美,令人赞叹。</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蟠螭纹柱状足铜甗</h3> <p class="ql-block">战国(公元前475一前221年),邯钢北大门战国墓葬出土。</p><p class="ql-block">甗(yǎn)是中国先秦时期的蒸食用具,相当于现在的蒸锅,分上下两层。图中右下为铜甗中的甑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关中侯”金印</p> 西晋(公元265——316年),邯郸市三堤村出土。 <div>印章为金质,刻有“关中侯印”四个秦小篆字。</div><div>关中侯,东汉末年曹操立魏王时设置的爵位,爵十七级,以封赏军功者。封号始自建安五年(公元200年)。<br></div><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兽面青铜铺首</h3>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1997年赵王陵二号陵出土。<br> 铜质装饰物。浮雕兽面形,兽面部宽短,顶部饰三缕云朵状鬃发,浓眉倒卷,双目圆睁,眼睫曲卷至额角,塌鼻,巨口,嘴角向后延伸至耳,犬齿弯曲如钩,门齿则似钯形,面部肌肉隆起;背部有方棱形榫三个,以便镶嵌于器物表面。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凤鸟形青铜灯</h3> 汉代(公元前206——220年)。 凤鸟顾首回望,口衔灯具。展品介绍灯点燃时,油烟顺着灯罩进入颈管,再导入腹腔,腹腔内盛有清水,有冷却和净化烟尘的作用。让我一下想起另一件国宝——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长信宫灯。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青铜编钟</p> <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476年),1982年邯郸涉县北关凤凰台一号墓出土。</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镂空陶熏炉</h3> <p class="ql-block">汉代(公元前206——220年),2002年锦花小区汉墓出土。</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釉陶博山炉</h3> 东汉(公元25——220年),鸡毛山汉墓出土。 以上两件陶制熏炉做工精致,仿佛从镂空的孔洞中依然冒出袅袅香雾。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金冠饰</h3> 战国——汉代,2003年邯钢战国汉代墓葬出。 <div>黄金质地,共有两组,一组为羊纹金饰片,一组为熊擒对羊纹金饰片,每组各有一圆形杆饰。根据广东南越王墓和江苏大云山江都王墓同类文物出土情况看,此种饰物应为头部冠饰。《后汉书》志第三十《舆服下》载:武冠,一曰武弁大冠,诸武官冠之。侍中、中常侍加黄金珰,附蝉为文,貂尾为饰,谓之‘赵惠文冠'。胡广曰:“赵武灵王效胡服,以金珰饰首,前插貂尾,为贵职。秦灭赵,以其君冠赐近臣。”对比文献和相关壁画资料,这两组冠饰可能为早期的“武冠”冠饰。</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斗三升式斗拱陶楼</h3> 魏晋(公元220——316年),户村墓葬出土。 <p class="ql-block">泥质灰褐陶,分节叠筑,可复原的为三节,由楼基与两层楼体组合而成。底座为四角附马面托墙的方斗形。两层方形楼体结构相同,位于楼基廊台正中,楼体中部四壁向外伸出一道弯拱,上托由侏儒与蹲熊托举的一斗三升斗拱,斗拱上为顶面覆瓦、四角起脊的四阿式屋顶,顶上为上一层楼体的台座,台座四周设横条护栏;楼体设门、窗,后墙设有菱形格窗。整座陶楼建筑气势恢宏,推饰华丽,形象地再现了汉魏时期建筑风貌。</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鸟兽纹青铜镜</h3> 东汉(公元25——220年)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管头铜帐架</h3> 东汉(公元25——220年),1972年邯郸市张庄桥汉墓出土。<div>看上去很像现代建筑施工脚手架上的连接件。</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彩绘陶女立俑</h3> 汉代(公元前206——220年),2011年邯郸市福利院汉墓出土。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千秋万岁”陶瓦当</h3> 汉代(公元前206年——220年)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邯郸之丞”封泥</h3> 秦代(公元前221年——前207年),2006年邯郸世贸广场工地出土。 “邯郸之丞”是秦代邯郸的官职名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邯郸设置邯郸郡,郡治所邯郸,为秦代四十多个郡之一。 此枚封泥为秦代邯郸官方封泥。<div>秦时,还没有发明纸张,公文写在简牍之,用绳子把竹简卷起捆好。为了保密,用泥丸把绳头包裹起来,用手指摁平,取出“官印”盖在被摁平的泥丸上,一个“官印”的印痕就留在了封泥上。被称为秦代公文往来的“密码锁”。<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何弘敬墓志(复制品)</h3> 唐咸通六年(865年)刻。1973年邯郸市大名县万堤农场何氏墓出土。 <p class="ql-block">志及盖均为青石质。盖边长188至196厘米,厚88厘米,顶面正中篆刻“唐故魏博节度使检校太尉兼中书令赠太师庐江何公墓志铭”25字,四杀浮雕兽面及四神,四杀交角处浮雕牛、马等动物,雕工精美、神态生动,线条流畅。</p><p class="ql-block">墓志为正方形,边长195厘米,厚53厘米,表石四侧边中部雕刻花卉、供养人,上下雕刻波浪、花瓣。</p><p class="ql-block">墓志镌楷书59行,满行63字,共3336字,记载了何氏三代为魏博节度使的史实。</p> 志文对研究唐代藩镇割据,王朝与藩镇、边境的关系做了补充。该墓志规模及形制已超“宗氏逾勋贵”,为目前出土唐代墓志中规格最大的一方,侧面反映出唐后期魏博藩镇节度使堪与中央比肩的军事和政治势力。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茹茹公主墓陶俑</h3> <p class="ql-block">东魏(公元534——550年),1976年邯郸磁县大冢营村茹茹公主墓出土。</p><p class="ql-block">神武帝高欢第九子,北齐第四代皇帝高湛之幼妻。</p><p class="ql-block">茹茹是北朝时期北方草原上的少数民族,史称“柔然”族。墓志铭刻有:“魏开府仪同长广郡开国高公妻茹茹公主闾氏”。茹茹公主因政治联姻,5岁和亲北齐国,13岁病逝。令人唏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高润墓陶俑</p> <p class="ql-block">东魏(公元534——550年),1975年邯郸磁县东槐树村高润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北齐宗室大臣,定州刺史,神武帝高欢第十四子,其兄高湛妻子茹茹公主是其嫂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温明殿复原模型</p> <p class="ql-block">温明殿位于邯郸市丛台区蔚庄村西北。宫殿区西侧为梳妆楼、插箭岭,东南侧为丛台。原系西汉赵王如意的宫殿。东汉刘秀平王郎后亦曾居于此。该殿原有夯土台基残存,东西长21米、南北宽25米。殿西300米有地下墙址,南北长900 米,或为邯郸宫西墙。</p><p class="ql-block">温明殿是邯郸城内一处重要的汉代遗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齐村战国墓车马坑</p> <p class="ql-block">2000年8月,邯郸市西环路齐村段施工工地发掘。</p> <p class="ql-block">岳飞与《满江红》</p> <p class="ql-block">岳飞,字鹏举(1103一1142年),河北西路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磁州城破前,岳飞随宗泽抗金活动范围在以南北官道为轴,以贺兰山所在的磁州为据点,北起真定,南至黄河边的广袤地域辗转战斗。磁州贺兰山一带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宋廷南迁后,金兵欲保燕京必然要在此凭险扼守,磁州成为岳家军北伐的进军目标。</p><p class="ql-block">一直都认为那首令人热血喷张的《满江红》词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是指宁夏贺兰山,看过邯郸市博物馆方知晓,此贺兰山非彼贺兰山。</p> <p class="ql-block">清《磁州志》中的磁州城与贺兰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邺下七子景观</p> <p class="ql-block">徐干、陈琳、刘桢、曹植、王粲、阮瑀、应玚</p> <p class="ql-block">三台是邺城的象征,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楼台亭榭代表,设计者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p><p class="ql-block">三台包括金凤台(南)、铜雀台(中)、冰井台(北),分别高十余丈,各相距六十步,之间以阁道相连。建于公元208年到218年。其中最早建成的铜雀台,于公元210年举行了规模浩大的庆典。</p><p class="ql-block">三台位于邺城的西北角,城外即是绕城而流的漳河。城内台下,有著名的铜爵园。园内的玄武池,池水即是通过三台下的暗道,由城外的漳河引来,并顺着城内的沟渠,蜿蜒出东城。</p> <p class="ql-block">邯郸自旧石器时期有新桥遗址,新石器时期农业文明灿烂,战国时为赵国都城,汉代这里是著名商业都会。汉末邺城崛起,魏晋南北朝时相继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国都,兴盛近四百年。</p> <p class="ql-block">其中曹魏邺城贯穿全城的中轴线布局是古代都城统一规划的结果,被考古界证实是最早的实例,为以后历代都城沿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红砂石笑面罗汉头像</p> <p class="ql-block">唐代 高8.3厘米 三级文物 峰峰矿区常乐寺出土</p><p class="ql-block">被称为“邯郸微笑”,它面带两个深深的酒窝,不论从哪个角度欣赏,它都在笑,形态传神,造型逼真,可爱中焕发着纯真的欢喜与祥和,虽然历经磨难,身躯不全,但他那份来自于灵魂深处的喜乐,让他就这样甜甜的微笑了一千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展厅一隅</p> <p class="ql-block">文中照片为本人拍摄</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14.cn/52pdtode?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113186" target="_blank">《邯郸行(四)广府古城》</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14.cn/52hbw8yh?first_share_to=copy_link&amp;share_depth=1&amp;first_share_uid=113186" target="_blank">《邯郸行(三)武灵丛台与赵王城》</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14.cn/522s1st8?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113186" target="_blank">《邯郸行(二)回车巷》</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14.cn/50n2pr0w?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113186" target="_blank">《邯郸行》</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