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母亲节——八一实践课

善待自己

<p class="ql-block"> 母亲节起源于希腊,古希腊人在这一天向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母赫拉致敬。</p><p class="ql-block"> 现代意义上的母亲节起源于美国,发起人是美国费城人安娜·贾维斯,这个女子终生未嫁,膝下无儿无女。1906年5月9日,安娜·贾维斯的母亲不幸去世,她悲痛万分。在次年母亲逝世的周年忌日,贾维斯组织了追思母亲的活动,并鼓励他人也以类似方式来表达对各自慈母的感激之情。贾维斯写信给西弗吉尼亚州格拉夫顿的安德鲁斯循道圣公会教堂,请求为她的母亲做特别追思礼拜。她母亲生前为这一教堂的星期日学校服务了20多年。1908年,教堂宣布贾维斯母亲忌日——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贾维斯还组织了一个母亲节委员会,开始大规模宣传,呼吁将母亲节定为法定节日。她的呼吁获得热烈响应。1913年5月10日,美国参众两院通过决议案,由威尔逊总统签署公告,决定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这一举措引起世界各国纷纷仿效,至1948年贾维斯谢世时,已有43个国家设立了母亲节。</p><p class="ql-block"> 20世纪80年代,母亲节逐渐被中国内地的民众所接受。20世纪末,随着中国与国际的日益接轨,母亲节这一节日在中国大陆各地日益推广开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母亲节概念,在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中国人和全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们一道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谢。</p><p class="ql-block"> 节日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和载体。文化记忆很大一部分是节日的记忆。多年后,许多往事都淡忘了,但过节的情景却历历在目。同时,节日具有广泛覆盖、不断重复、寓教于乐的特点,对人影响至深,所以重大的人伦节日对培养民族精神和凝聚力都是至关重要的。真正的母亲节应该扎在心里面,去体悟母亲的爱。</p><p class="ql-block"> 我们学校借助这一节日,特意布置了一项实践活动:在母亲节这天,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能在家陪伴母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八一班班主任精心安排实践活动</b></p> <p class="ql-block">  班主任老师,青春靓丽,热爱教育。她以严谨的态度和敬业精神,用爱心和智慧引领着学生们不断成长,深受学生爱戴和领导好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孩子们用心体验生活,</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用行动感恩父母!</b></p> <p class="ql-block">  教育从来都不是只局限于课堂学习,家庭生活中的各种锻炼机会都能给孩子带来更多的收获。</p><p class="ql-block"> 家务是全家的责任,是每个家庭成员所应承担的义务。我们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更应感恩父母的奉献与关怀。对我们学生而言,当这一天参与到炒菜和打扫的家务中,在锅碗瓢盆的碰撞声中,在盛水洗涮的清脆声中,在有节奏的切菜声里,人间烟火气就被演绎得淋漓尽致。不仅获得了满满的劳动技能,更切身体会到了父母的不易,感恩父母的付出。</p><p class="ql-block"> 不索何获,任何结果的得来都不是理所当然,唯有劳动才有回报。立足于此,身为新时代的守望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更应秉承劳动精神,做“拿的起笔杆,握得动锅铲”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之青年。</p><p class="ql-block"> “一双手可自力更生,可拼搏未来,可创造价值”。我们应将劳动精神始终贯穿学习、生活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锐意进取,不负韶华。</p> <p class="ql-block">八一班感恩月(母亲节)特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城关镇中八年级组</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