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道·荔枝道

枫林晓月

<p class="ql-block">  这条路很瘦,似一截枯枝依附在丰盈的翠绿中。</p><p class="ql-block"> 这条路很长,从古涪州到长安,蜿蜒曲折有千里。</p><p class="ql-block"> 这条路沉默已久,路两旁的茅草、蕨草近人高。曾经的萧萧马鸣,人声鼎沸,只留存于历史的文字里。</p><p class="ql-block"> 走在这条路上,太轻了怕没有踩出曾经“百马过境”的气势,太重了又怕将那承载了千年步履的石板踩疼。</p><p class="ql-block"> 走在这条路上,那被脚步声,马蹄声踩出深深凹槽的石板路,在岁月的青苔覆盖下,在暮春的细雨中,仿佛仍在讲述着那一段因荔枝而起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知晓古道,是因所居之城涪陵修建了一座“荔浦春风”的牌坊。牌坊上不仅有历代文人墨客为涪州创作的佳句,还有荔枝古道的行程图。图上从古涪州到长安蜿蜒曲折的道路,一千多里的路程讲述着古道一千多年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古道分为子午道,荔枝道。相较于荔枝道,子午道的开掘更早。它开发于秦汉,兴盛于唐,而荔枝道则是在子午道的基础上开辟而来。清代吴焘著的《川中杂识》中便有“今子午谷上有荔枝道”的描述。</p><p class="ql-block"> “子午道”又称子午栈道,是一条从长安出发穿过秦岭,在进入秦岭子午谷后,再从其南端的腰竹岭转向西进入到石泉、洋县、汉中的古道。这条古道与秦岭中的其他古道不同,它的延伸方向是正南正北,而在古代,北方为子,南方为午,故名为“子午道”。</p> <p class="ql-block">  “子午道”最早见诸文字始于汉刘邦与楚霸王项羽的争霸之战。话说在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两大势力皆欲夺取天下。刘邦首先进入关中并攻占了咸阳,但随后便被项羽逼迫退出。为了表示无意再返关中,刘邦在退走时烧毁了汉中通往关中的栈道。不过这只是刘邦的缓兵之计。</p><p class="ql-block"> 几年后,当刘邦实力逐渐增强时,他决定派大将军韩信出兵东征。韩信采取了一个巧妙的战略:他公开派出士兵修复之前烧毁的栈道,摆出一副要从原路返回的架势。暗地里却秘密率领主力部队绕道至陈仓,向项羽发起了突然袭击。由于项羽的主力部队都被吸引到了栈道一线,所以陈仓的防守相对薄弱。结果韩信成功击败了章邯,占领了陈仓,最终平定了三秦地区,为刘邦统一中原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这就是著名的成语典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由来,而这个栈道就是子午道。</p> <p class="ql-block">  而在公元228年,诸葛亮首次出兵北伐时,大将魏延提出的著名的“子午谷奇谋”也出自于此。当时魏延提出由他率领5000精兵从子午道快速到达长安城下,一举拿下长安,再与从陈仓道攻打的诸葛亮汇合,攻下关中。但魏延低估了子午道的艰险,也低估了曹军主帅夏侯琳的谋略。千里子午道有80%的路程需经过位于曹魏境内的子午谷,而这800多里的路途中,有600多里是山路,途中还有如子午关、腰岭关、饶峰关等重要防御关口。当时的魏延想用十天时间走完后来曹真伐蜀时走了一个多月才走了一半路程的子午道,无异于痴人说梦。所幸诸葛亮并没有采取这一策略,否则三国的历史将要重新书写了。由此可见,子午道不仅险峻,是秦岭南北的交通要道,更是历代王朝重要的战略防御通道。</p> <p class="ql-block">  子午道尽管身处深山,道路险峻,但它却两次被升级为官方驿道,就像现在的乡村道路因为发展需要被改造为了高速公路一样。第一次是在东汉安帝年间,由于战争持续了十多年,褒斜道和陈仓道两条重要官方驿道被迫中断通行。为了保证百姓生活物资和军队战略物资需求,道路艰险的子午道便成为了通往于长安、汉中、四川的官方驿道,由此车水马龙,商贾云集,热闹非凡。第二次提挡升级则是在众所周知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唐朝开元天宝年间。</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杨贵妃喜食荔枝是出名的,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也是出名的。为了让杨贵妃吃上新鲜美味的荔枝,唐玄宗颁旨在古涪州建了优质荔枝园,并重新修整了从涪州到长安的道路。只是由于宋文学家苏轼在其《惠州一绝》里提到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误导,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以为杨贵妃喜爱的荔枝是来自岭南地区。后经史学家考证,才确定杨贵妃所食荔枝来源于古涪州,也就是今天的重庆市涪陵区。《舆地纪胜》中曾提及:“涪州有妃子园,在州城西十五里,言有荔枝百余株,昔杨妃所嗜即此。”苏轼在《荔枝叹》中也曾写到:“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如今这一名句被刻在了位于涪陵长江边上的“荔浦春风“牌坊上。</p> <p class="ql-block">  每次走过“荔浦春风”牌坊,看着牌坊下描绘荔枝故事的铜像,就不由想起小时路过涪陵城西那个名为“荔枝园”的地方,那时心中常有疑惑:不见半株荔枝树,怎会有“荔枝园”之名?现在才知“荔枝园”之名是大有来头的。如今的“荔枝园”除了“荔蒲春风”牌坊下的铜像仍无荔枝,但那里的荔枝已择地而生在涪陵东一个叫南沱的地方,并成为远近闻名的荔枝产地。每到采摘时节,在江风的吹拂下,在满眼的苍翠里,颗颗荔枝挂满枝头。那如红霞般的外衣,如玉的果肉,甘甜的汁水,让人顿觉唐玄宗为杨贵妃选了涪州荔枝是何等的慧眼独具。</p> <p class="ql-block">  据史籍记载,“荔枝道”从涪陵起程,经垫江、梁平,再到陕西的镇巴、西乡穿越巴山,再沿子午道经石泉、宁陕、子午谷穿越秦岭,最后到达长安。著名历史学家严耕望先生在《唐代交通图考》中的第四卷剑滇黔区篇《天宝荔枝道》中也曾提到“涪州既为天宝贡荔枝之主要产地,其由涪州驿运荔枝至长安之路线,越巴山山脉,至天宝间之洋州治所西乡县,又从东北进入子午谷路越大秦岭。入子午谷路,约六百三十里至长安。”</p> <p class="ql-block">  为了保证荔枝的新鲜,在这一千多里路上,沿途共设了1639个驿站,驿站工作人员达2万余人。每到荔枝成熟时,驿站使便二十里换一人,六十里换一马,经过七天七夜才能将新鲜荔枝送至长安。这条穿越了巴山秦岭万千沟壑,跨越了数不清河流的古道,再次因荔枝而人喊马嘶,川流不息。后因“安史之乱”,杨贵妃香消玉殒,荔枝古道才逐渐衰落。但到明清时,这条古道再次成为川陕客商往来的重要通道。如今在涪陵区百胜镇七里、回龙等村社仍有当初的荔枝古道隐藏在山林中。而作为曾经荔枝古道上驿站之一的七里,也成为了后来涪陵至垫江这条商业通道上的重要驿站,一直延用到解放初期,并设七里乡,后因发展需要撤乡划归了百胜丛林管辖。</p><p class="ql-block"> 站在七里那用石头砌成的房屋前,那挂在窗前已锈迹斑斑的油灯,那布满灰尘的木制算盘,那浸满岁月沧桑的木门、窗棂,仿佛仍在向偶尔来探寻的人们讲述着这条古道曾经的辉煌与繁华。</p> <p class="ql-block">  行走在被松树、黄桷树及一些不知名的杂树所遮蔽的古道上,听着山间里溪流潺潺,看着那石板路上凹印深深,我仿佛看见在崇山峻岭间,在蜿蜒曲折的古道上,一匹匹骏马正驮着装满竹筒的竹篓向前飞奔;我仿佛看见那被长江水细心滋养的荔枝,正被青青竹筒呵护,带着竹香与泥土芬芳被送向千里之外的长安。</p> <p class="ql-block">  如今,那条“忆昔南州驶,奔腾献荔枝;百马死山中,至今耆旧悲”的荔枝古道已随岁月的流逝掩没在崇山峻岭中,穿行于秦岭南北的路途已被高速、高铁、飞机替代。曾经从涪陵紧鞭急蹄七天七夜才能到的西安,也只需要几小时便能到达。不知喜食荔枝的杨贵妃,“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苏轼,看到“天宝岁贡”的荔枝早已成为寻常百姓家的常客,在一年四季里都可“日啖荔枝三百颗”了,又会有怎样的想法与感叹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