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一、项目概述<br>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量感作为教学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之一,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小学阶段涉及的度量知识主要有长度、面积、体积(容积)、质量、时间等内容。由于长度单位比较抽象,学生关于这部分内容的经验也相对缺乏,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建立量感的难度。<br>《玩转“千米”》是围绕北师大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量》中的《千米的认识》展开的探究活动。课堂活动中,让学生通过手拉手感受10米的长度,再通过累加想象感受100米的长度,学生在走、跑操场中亲身体验“1千米有多长”,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会用1千米去估测更长的长度,促进量感的生长。</h3> <h3>二、驱动性问题<br>1千米有多长?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用处?</h3> <h3>三、核心概念<br>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能够直观的理解所学的知识和现实背景,形成初步的量感和创新意识。<br>2.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能够用数学的语言简约地描述空间形式,形成应用意识。</h3> <h3>四、学习目标<br>1.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千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简单换算和估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br>2.通过走一走、估一估、想一想、比一比等活动,体验“1千米究竟是多长”,形成对“1千米”的量感。<br>3.参与猜测、讨论、比较、想象和推理等活动,完善长度单位的知识结构,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的规律和创造。<br>4.通过在旅行中寻找千米的活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获得积极的学习情感。</h3> <h3>五、项目具体实施</h3> <h3>任务一:1千米有多长?<br>借助操场250米的环形跑道感受1千米的长度。通过走操场、跑操场、估计时间、步数等方式体会1千米的长度。</h3> <h3>任务二:寻找生活中的1千米<br>利用计时和计步软件,初步感受1千米的距离,大约行走了多少步,以及大约需要多长时间。</h3> <h3>任务三:学校周边千米地图<br>结合地图,找一找从学校大门出发到哪些地方的路程是1千米?并画出千米地图。</h3> <h3>任务四:旅行中的千米<br>回忆一下美好的假期旅行,带上“千米”的知识来分享快乐的旅程!</h3> <h3>六、项目成果展示</h3> <h3>七、项目评价</h3> <h3>八、项目反思<br>数学来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把抽象的内容融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变枯燥为生动,变陌生为熟知,让学生学得开心,学得轻松。这次实践活动在校内室外课和校外实践的双重环节下,逐步建立1千米的概念,对千米有了初步的认识。另外设置的亲子实践环节,在家长的帮助下,学生进一步亲身感受1千米有多长,而多层次和多形式的活动体验,让学生体验到学习不是为了“学”而“学”,而是为了“用”而学。让“千米”这一长度单位在学生们的脑海中不再抽象。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既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增强了体魄,增强了亲子关系,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力和理解力,让他们在活动中提升数学核心素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