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伏龙观和宝瓶口</p><p class="ql-block">前几天参观都江堰是从秦堰楼往下走参观了二王庙、安澜索桥、鱼嘴、松茂古道、玉垒山、虎头岩……。这次进都江堰景区正门参观了伏龙观、宝瓶口、离堆、清溪园……。两次游览可以说较完整的了解了都江堰。出门走过南桥,去探寻灌县古城。</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伏龙观系道教建筑,就离堆山脊修建,古名老王庙、李公祠,因传说李冰父子在此降龙而得名。北宋初年改祭李冰,更名伏龙观。现有殿宇三重,系清同治年间重修。建筑整体朝向为坐西向东,整个建筑为歇山屋面。建筑群不强调中轴线,沿纵深方向,老王殿、铁佛殿、玉皇殿等单幢建筑依地势逶迤而上,前部封闭,后部开敞。前殿正中陈有1974年出土的东汉李冰石像,是我国汉代雕刻的艺术珍品,为研究都江堰的历史、人文、水利管理等提供了可靠物证。殿内还有东汉堰工石像、唐代金仙公主和玉真公主在青城山修道时的遗物﹣﹣飞龙铁鼎。伏龙观在选址、总体构成、平面布局、建筑空间处理和艺术特色及功能使用方面,都达到了很高成就,对于研究都江堰道教的发展、演变及道教建筑的营建都具有一定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此驻足,可远眺对岸的玉垒山、虎头岩;观赏奔涌而来的千里岷江,指点离堆、伏龙观。还可欣赏春天的新绿、夏日的山花、深秋的红叶、隆冬的雪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景区南门</p> <p class="ql-block">宝瓶口</p><p class="ql-block">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渠首和灌溉系统组成,渠首工程是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组成。我们现在的位置就是飞沙堰,对面就是宝瓶口,鱼嘴距此还有1000多米。</p><p class="ql-block">宝瓶口:在2200多年前,由李冰率众用火烧水浇的方法凿开的一个进水口,它是内江进水咽喉,能控制内江进水流量,起到灌溉和防洪的作用,故称之为"宝瓶口"。其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在民间,宝瓶又有保佑平安,吉祥进财之意。</p><p class="ql-block">在此驻足,可远眺对岸的玉垒山、虎头岩;观赏奔涌而来的千里岷江,指点离堆、伏龙观。还可欣赏春天的新绿、夏日的山花、深秋的红叶、隆冬的雪景。</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景区(5)</p><p class="ql-block">巴蜀神木艺术馆</p><p class="ql-block"> 走进都江堰景区正门,右手出现了一个巴蜀神木艺馆,里面乌木、楠木工艺品值得参观欣赏。</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在都江堰景区和青城山景区里随处可见百年以上楠木、桢楠树。可见这一带楠木资源丰富,虽然是保护树种,不妨也有自然淘汰资源可用,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p> <p class="ql-block">灌县古城 水利衙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都江堰景区(4)灌县古城 东城门灌县于明洪武间(1368-1398年)筑土为墙;弘治(1488-1505年)中"包砌以石"。东、南、西、北分设宣化、导江、宣威、镇安四城门,门上各有木楼一座,四门城楼通高1丈8尺8寸。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知县邵良改修四门城楼,因城区地势西高东北低,遂将东楼增高六尺四寸。东门名"宣化门",城楼为"省耕楼"。民国以来,由于冷兵器时代结束,火器时代的到来,城门和城墙逐渐丧失防御能力,城池不再受到重视,逐步被拆毁。目前城区仅有城西玉垒山上的一段城墙。水利府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机构可追述至秦汉时期。清时,为成都水利同知署或知事署,简称"水利署"俗称"水利府"。官阶同于或高于知县。清时,水利官员不仅有维护和管理水利工程之责,还有办理水务案件之权。凡破坏水利工程或因用水而发生纠纷的案件由水利官员进行审判。抗战时期,水利官员迁出办公,水利府易为民宅,现仅存遗址。岷江筏运岷江上游,河道弯多。滩险流急,船只难过。两岸林木,郁郁苍苍。伐木斫竹,扎筏作舟。人立其上,逐浪踏波。长篙拨水,穿行如梭。昔日岷江上游,河道滩险水急,船只通行不便,竹、木、煤炭等货物运输多采用筏运。筏运分竹筏、木筏两种。竹筏以堰竹(都江堰岁修用竹)为多。木筏以原木、杉墩、杉条扎成。筏上既可载人又可载物。漂流至下游目的地收漂后,再拆散木筏竹筏。可谓是:就地取材,制作方便,集之为筏,散之为材。灌县古城是松茂古道的必经之路</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景区(4)</p><p class="ql-block">灌县古城</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东城门</p><p class="ql-block">灌县于明洪武间(1368-1398年)筑土为墙;弘治(1488-1505年)中"包砌以石"。东、南、西、北分设宣化、导江、宣威、镇安四城门,门上各有木楼一座,四门城楼通高1丈8尺8寸。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知县邵良改修四门城楼,因城区地势西高东北低,遂将东楼增高六尺四寸。东门名"宣化门",城楼为"省耕楼"。民国以来,由于冷兵器时代结束,火器时代的到来,城门和城墙逐渐丧失防御能力,城池不再受到重视,逐步被拆毁。目前城区仅有城西玉垒山上的一段城墙。</p><p class="ql-block">水利府</p><p class="ql-block">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机构可追述至秦汉时期。清时,为成都水利同知署或知事署,简称"水利署"俗称"水利府"。官阶同于或高于知县。清时,水利官员不仅有维护和管理水利工程之责,还有办理水务案件之权。凡破坏水利工程或因用水而发生纠纷的案件由水利官员进行审判。抗战时期,水利官员迁出办公,水利府易为民宅,现仅存遗址。</p><p class="ql-block">岷江筏运</p><p class="ql-block">岷江上游,河道弯多。滩险流急,船只难过。两岸林木,郁郁苍苍。伐木斫竹,扎筏作舟。人立其上,逐浪踏波。长篙拨水,穿行如梭。</p><p class="ql-block">昔日岷江上游,河道滩险水急,船只通行不便,竹、木、煤炭等货物运输多采用筏运。筏运分竹筏、木筏两种。竹筏以堰竹(都江堰岁修用竹)为多。木筏以原木、杉墩、杉条扎成。筏上既可载人又可载物。漂流至下游目的地收漂后,再拆散木筏竹筏。可谓是:就地取材,制作方便,集之为筏,散之为材。</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灌县古城是松茂古道的必经之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