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们是进秦堰楼的6号入口,这样可以顺山而下参观景区。秦堰楼,原为观景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来此观看都江堰全景。楼高24.32米,分为5层。凭栏远眺,鱼嘴分水堤、飞沙堰、离堆、玉垒关、松茂古道、安澜索桥等尽收眼底,青城群峰尽在肘腋。秦堰楼于2008年5.12地震时损毁,如今按照原址、原貌恢复重建。</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景区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的岷江上,紧邻都江堰市区,素有"城中美景"之称。景区内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始建于公元前256年,由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组织修建,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以其"全世界历时最悠久、设计最科学、布局最合理、经济效益最发达、自流灌溉面积最广"的特点享誉中外,被赞为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伟大奇迹,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至今灌区已达40余县市、面积超过一千万亩。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是与长城比肩而立的伟大工程,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唯一留存、仍在使用,以无坝引水、自流灌溉的一项伟大"生态工程"。</p><p class="ql-block">都江堰景区除水利工程外还有二王庙、伏龙观、城隍庙、十殿、安澜索桥、松茂古道、秦堰楼、玉垒阁、清溪园等著名景观,有树龄逾百上千年的名木古树若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邓小平题词</p> <p class="ql-block">二王庙山门</p> <p class="ql-block">丁宝桢,清光绪二年(1876)任四川总督。以十年上奏朝廷,大修都江堰,大修中改卵石竹笼工程为条石修砌,再用铁件紧密联系,以加固堤堰。被淤塞的河道一律疏沟,再用沿河筑石为堤,贯之以铁,希望可免年年拆修。丁宝桢在大修中亲自督工12次,先后调集数千人,共费银12万两以上。</p> <p class="ql-block">南桥及其夜景</p><p class="ql-block">都江堰南桥位于都江堰宝瓶口下侧的岷江内江上,是南街与复兴街之间的一座雄伟壮丽的廊式古桥,原名为普济桥,桥长约133米,4排5孔,曾多次损毁,南桥的最后一次改修仍为五孔,桥长45米,宽10米,各种彩绘雕梁画栋、民间彩塑书画联融为一体,被誉为水上画楼,雄居江源第一桥览胜台。</p><p class="ql-block">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县令陆葆德用丁宝桢大修都江堰的结余银两设计施工建成木桥名普济桥。1925年重建,桥面加宽。1933年毗河战争爆发,木桥中孔被拆毁,战后修复时增建了寨门,桥长约133米,4排5孔,白天开放,晚上关闭。</p><p class="ql-block">1958年桥毁于洪水,重建时改木桩为混凝土桥墩,增建了牌坊形,桥门仍为五孔,长45米,宽10米,正式定名为南桥。1979年改建加高了桥身和通道,仍为五孔,桥身为木梁、钢筋水泥柱混凝土桥面,桥头增建了桥亭、石阶、花围,桥身雕梁画栋,桥廊增饰诗画匾联,不仅保持了古桥风貌,而且建筑艺术十分考究,是都江堰市一处旅游胜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