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友华丨第二百五十二章 八闽百姓巨流河--读《福建姓氏志》第一、二卷

邓友华

  正如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会长庄奕贤在《福建姓氏志》“前言”开篇所示:“中华姓氏源远流长,历经沧桑。五千年连绵不断、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在中华民族各姓氏家族生生不息、传承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升华凝练而成的。姓氏文化也就不可或缺地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极其丰富且珍贵,具有天然的亲和力与强大的凝聚力。”[1]<br>  《福建姓氏志》是“国内首部省级姓氏类专志,是福建姓氏文化研究事业的一大成果”。[2] <br>  生活的进程与《福建姓氏志》简况 <br><br>  2024年5月11日我五点多就起来,开电脑再修剪文稿,忙到11点左右放上美篇发出去。<br>  沈世豪教授12点多留言:“收到!谢谢!待下午细读!”16点多又再留言:“这是一篇散文,初看有点琐碎,细看才感受到其中的蕴意。主题词就是‘奋飞’二字,加上雕塑照片,就使平凡的生活有了诗意了!谢谢!”<br>  半夜看到刘卫兵老师发来第5部书的照片。我心想:快递真快,北京那么远书也到了?<br>  下半夜2点多就醒来了,3点多时起来到电脑前放小魏那篇上历史时光机,放成了,这篇以前多次放过都没成,不知何故。<br>  次日由昆、小童都有留言书收到了。<br>  5月14日小涵8点留言:“收到邓老师寄来的大作,定细细拜读,谢谢邓老师”。<br>  我回复三个握手和三个玖瑰,再留言:“我还一直挂念着你的博士论文,通过了吗?”<br>  “通过了”。“我打算把三明部分整理小论文,去投期刊/到时再请教邓老师”。<br>  “很高兴,很高兴![胜利][胜利][胜利]是可以这样”。<br>  小涵回复四个抱拳和三杯咖啡的图案。<br>  11点半时打电话给校长,问她下午有在学校吗?我想去找她。她说有在学校,就是很忙。会不会很急?我说过些天也行,我先写其他的。说话间我想到那就先写那天提回来的两套福建省级书的读书笔记,开头单元写更大的省际视野也行。<br>  我随后开始认真看邓象占送我的《福建姓氏志》第一、二卷。<br>  该书是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褔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编,海峡出版发行集团丨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第一卷2019年12月第1版,第二卷2021年5月第1版。都是精装16开,正文上千页。 <br>  书前彩页上的照片是书中各姓氏提供的祠堂彩照。说明文字后面的数字是所在篇的序号和图片在该篇的序号。 <p class="ql-block">  彩页后是一页名单。</p><p class="ql-block">  《福建姓氏志》第一卷编纂委员会:主任:黄誌、庄奕贤;副主任:俞杰(执行)、刘以籁、俞黃聿、黃致宏、蔡干豪、施良泉、卢瑞华;委员:吕秋心、高孔煜、许开忠 谢贤昇 朱立炳、余枢、压京德、魏腾雄、雷伙德、孙达峰、颜华煨、蒋银生、董正伟、龚田忠、尤良亚、张维义、李升荣。</p><p class="ql-block">  《福建姓氏志》第一卷总编室:总编:庄奕贤;副总编:俞杰:吕秋心 蔡干豪 高孔煜。</p><p class="ql-block">  还有第一卷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成员和第一卷审稿人员名单。</p><p class="ql-block">  志书一般都有“凡例”,该书如下:</p><p class="ql-block">  一、本志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制定的《地方志书质量规定》要求进行编纂。</p><p class="ql-block">  二、本志入编的姓氏,为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所属各姓氏委员会的姓氏;按照各姓氏委员会编纂进度,分卷出版;每卷各姓顺序,依据公安部门提供的数据,以人口多少依次排列。</p><p class="ql-block">  三、本志按姓氏设篇,篇下依次设源流、分布、谱牒、姓氏文化、人物等章,章下设节,部分节下根据内容设目、子目。</p><p class="ql-block">  四、本卷各姓氏人口数据,以福建省公安部门2016年6月户籍统计数据为准;主要聚居地情况,重点记述聚居的村、街道、社区,人口以户为单位统计,一般不记城镇散居户口。</p><p class="ql-block">  五、本志以2016年12月福建省行政区域为记述范围,并使用当时的行政区名称;在人口繁衍和聚居的记述中,对播迁台湾和海外者视情况收录。</p><p class="ql-block">  六、本卷各姓氏尽量追本溯源,记述内容上溯至各姓起源,下限截至2018年12月,其中人口统计数据截至2016年12月。</p><p class="ql-block">  七、本志入编内容以史志资料为主,参考各姓氏的谱牒及有关载籍、碑刻等资料。</p><p class="ql-block">  八、各个时期的政权机构、地名、职官、党派、人名均按当时名称或通用之简称记述,必要时可加括号说明。</p><p class="ql-block">  九、1949年10月1日以前的纪年,标示朝代、年号、年份,括注公元纪年;同一段落中,同一年号数次出现,仅括注第一次,其余不括注。1949年10月1日起,用公元纪年。</p><p class="ql-block">  十、本志使用规范的现代语体文叙述;力求文字简练,语言准确。</p><p class="ql-block">  十一、入志人物坚持“生不立传”原则。收录人物以福建籍为主,部分收录在福建任职并对福建做出重要贡献或有重要影响的外省籍人物。记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可简述代表性传承人情况。</p><p class="ql-block">  十二、著作和艺文收录各姓历史人物的代表性著作和艺文名称。当代人物仅收录公开出版的、并由本人亲自撰述的代表性著作或重要成果名称;多人合著或合作者,仅收第二作者以上。</p><p class="ql-block">  十三、采用资料一般不注明出处。对需要加以说明的专用词语、特定事物,采用页下注;对句中个别词语的说明,使用随文注(夹注)。注释形式全书统一。</p><p class="ql-block">  十四、本志数字、标点符号、量和单位使用等均按国家颁布标准执行。[3]</p>   该书按惯例有“前言”,现摘要如下:<br>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申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这为我们开展姓氏文化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赋予了光荣使命。<br>  福建地处祖国东南沿海,是中华民族各姓氏传承与播迁的重要中转站,因而也成为台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重要祖籍地。这一特定的区位与人文资源,必然赋予福建姓氏文化研究事业更为特珠而重要的意义;它既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增进海内外特别是海峡两岸同胞情感沟通与心灵契合的重要纽带,对增强“两岸一家亲”理念、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具有独特的作用。<br>  基于这种高度的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福建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社会团体,历来高度重视姓氏文化研究工作。早在1989年,就批准依法成立了大陆地区首家省级姓氏文化研究团体—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以下简称本会);2001年3月,根据时任福建省人民政府省长习近平同志的指示精神,省政府同意将“姓氏志”列为具有福建地方特色的八部省志分志之一,摆上省地方志编纂工作议程,并陆续在部分市县组织实施;2016年11月,在主管部门福建省委统战部的大力支持下,本会自告奋勇,主动与省方志委(今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共同合作,正式启动《福建姓氏志》编纂工作;2017年5月,经省委、省政府研究同意印发的《福建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闽委办发〔2017〕20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大对姓氏族谱文化、家训家规、宗祠文化等民间文化资源的传承保护力度”,正式确定“编纂出版《福建姓氏志》”。[4]   “前言”还指出:《福建姓氏志》的编纂工作,采取政府职能部门与社会组织密顿合作、专家与群众紧密结合的方式,按照统一的凡例、篇目、体裁和编写细则,由本会所属的相关姓氏委员会负责编写本姓氏篇的初稿,由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和本会组织专家历经三审反复修订而成,可谓“政府搭台,百姓唱戏”。既坚持了志书的规范性与权威性,又激发了社会组织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发挥了各姓氏广大宗亲的智慧和力量,其发动面之广,参与者之多、热情之高涨,亦属罕见。[5]<br>  特别值得肯定的是,参与编纂的各姓氏宗贤,十分珍惜盛世修志的难得机遇,自觉以责无旁贷的使命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投入工作。本会各姓氏委员会精心组织,自筹经费,选贤任能,群策群力,在充分运用多年来开展溯源探流、谱牒编修、闽台族谱对接、先贤名人和优秀家规祖训研究及祠堂、名墓、古建筑等文物修继保护等方面已经取得相当威果的基础上,深入八闽各地乡村调查研究,广泛发动群众提供和搜集资料,多方考证核准史实,并不厌其烦地反复修改文稿。参与编审的各位专家则精心指导,严格把关,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广大编纂者勇于担当和热心奉献的精神,难能可贵,令人动容。[6]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概述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志书的精髓就在概述上:</p><p class="ql-block">  姓氏在中国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对于个人而言它是与生俱来的标志,对于家族、家庭而言则是自身的徽帜,而且是几干年不变的永久标志。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也是最持久的文化符号,在世界历史上与现实中都是独特的文化现象。我国的姓氏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博大精深:博大,因其名目繁多,历史上曾经记载过数以万计的姓氏数量,不可谓不大;精深,因为其来源出处及文化内涵都大有缘由,必须深入解读。本志是汇集福建省内部分姓氏编写的简要历史,叙其由来衍变,察其文化肉涵,博观约取,以小见大,期收举一反三之效。</p><p class="ql-block">  一、姓氏历史变迁</p><p class="ql-block">  姓氏文化是社会发展和民族融合的产物。远古时代,原始人实行群婚制,人们“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故无所谓姓氏,有的可能只是共同信仰的自然图腾。进人原始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产生了女性的权威和母系的血缘意识,故有“姓”的出现。“姓”实际是氏族的徽帜,是借以分辨血缘群体的符号,故原初的姓氏皆系“女”旁以表意,如姬、姜、姚、姒、姞、赢等。</p><p class="ql-block">  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及奴隶制社会以后,以男性为中心的家族群体逐渐成立,男性家长各自形成独立门户或血亲家庭。原先的“姓”族难以完全代表新形成的家庭或家族,于是有了“氏”的出现。“氏”,或释为分支,是由姓开枝散叶派生出的众多家庭的共名,是血缘亲族的枝脉。上古时代姓、氏各有其职能,就是“姓以别婚姻”,“氏以别贵贱”。因为古人早已认识到“同姓相婚,其生不繁”,故禁止同姓相婚,而且还借由氏的分化以区别其贵贱等级。</p><p class="ql-block">  中华民族公认以炎黄二帝为人文始祖,全国各姓氏均追溯渊源于二帝。的确,据历史记载,炎帝姜姓、黄帝姬姓,他们本是两个部落集团,交互通婚,衍生出许许多多姓氏的分支,大体涵盖了华夏各族的所有姓氏。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数以万计姓氏,后来逐渐简化、合并,至今仍有几千个常见姓氏。因此炎黄二帝成为中华民族血脉传承的共祖、人文创始的鼻祖,是华夏一体的象征。炎黄子孙成为世代中国人的总称。</p><p class="ql-block">  春秋战国以后,奴隶制王朝衰微,平民阶层崛起,宗族家庭产生,姓氏不分,合流而成为个人及家族的符号。秦汉以后,姓氏与家族趋于稳定。在我国以农耕为基础的传统社会中,百姓聚族而居,封建的宗族意识逐步增强,加上传统价值观念广泛传播,深人人心,人们形成尊祖敬宗、慎终追远的理念。血统之亲固化,桑梓之情郁结,姓氏和宗族观念深入个人乃至家庭的血脉之中,历经数千年岁月,长盛不衰,虽久不废。</p>   二、姓氏文化内涵<br>  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内容,大体包括姓氏发祥与传衍过程中的请多人文活动及其所产生的文化事象。如姓氏渊源、世系传承、迁徙开基、家族繁衍、郡望堂号、谱牒文化(家训、昭穆)、祠堂文化(祭典、联匾)、陵墓(祭扫、堪與)、名人文化(典范事迹、文物遗存、艺文著述、逸闻传说)等。姓氏文化中包含着中国人顽强的生命意识和血脉理念,饱含着人们对先祖的缅怀与对后辈的希冀,体现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延续和对理想人格与美好生活的永恒期盼。<br>  每个姓氏或家族都有自己的历史,其发展过程大多载在本家族(宗族)的谱牒之中,或世代流传于口碑之中。各个姓氏都有自己的发祥之处与树起声望之地,因此形成郡望,如陈姓颖川郡、林姓西河郡、黄姓江夏郡、郑姓荥阳郡、王姓太原郡、张娃清河郡、李姓陇西郡、卢姓范阳郡等,有的还不止一个郡望。此外,各姓氏还因部分著名家族成员具有美德事功,受到人们的推崇,产生重要的社会影响,形成典故成语,家族引以为荣,从而成为堂号,如谢姓 “宝树堂”、郑姓“带草堂”、王姓“三槐堂”、杨姓“四知堂”、周姓“爱莲堂”、张姓“金鉴堂”等,林氏还有“西河堂”“济南堂”“晋安量”之别,福建则以“九牧”林氏最为著名。堂号既是姓氏分支的标志,也是姓氏历史文化的徽号,除了用以区别宗族的支系房派之外,还具有激励劝勉后人的作用。<br>  族谱是记载家族历史的典籍,是姓氏文化的综合记录,是姓氏的百科全书。它除记载家族渊源、世系传承与迁徙分布之外,还重点记载名人业绩、宗功祖德、家训族规、艺文著述、昭穆行辈以及族产与坟山状况等,借以增强“木本水源”的观念和“敬宗睦族”的感情。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集中表现。中国传统社会的稳定与思想文化的统一,都可以从中找到根源。<br>  祠堂是家族的圣殿,是家族权威的象征。它既是祭祖敬宗之处,也是收宗睦族(入谱、定名、序齿)之所,还是实施家族奖惩(科举报捷、接受封诰及责罚不肖子孙)之地。其宗旨在于敦宗睦族,缅怀先人,体现了中国人牢不可拔的传统价值观。先贤名言或家训箴规,或书于墙壁之上,或刻于金石之中。祠堂共同的训铭是“入孝出悌”“崇德报功”。祠内祖先与后辈的荣誉悬诸牌匾,交相辉映,不仅在显亲扬名、光宗耀祖,而且为激励后人,期盼世代传承。<br>  祖宗陵墓如同祠堂,是家族的神圣象征。族人借此缅怀始祖,追惟先人,表达孝思与亲情。根据“事死如事生”的精神,家族后裔都要定期祭扫供奉;远道回归的亲人还要取土于坟山,携去以当怀土恋亲的信物。因此,祠墓同样是团结族群、凝聚人心之所在,族人均以此为精神寄托与血脉系念。<br>  名人是家族的骄傲和荣光,各个姓氏都世代相传地加以记载和颂扬,作教育族人、激励后辈的榜样。谱牒与祠堂中记载和展示的人物包括:开基宗祖和树立声望的历代祖先,有重大历史功绩与良好品德者,科举中第成就功名者,仕宦中拥有政声业绩者,也有受王朝旌表的忠孝节烈、寿考人物及其他有名望的人物。这些人物的生平事迹都是谱牒记载的重要肉容,占有显著的位置和相当的篇幅。<br>  艺文著述,反映家族人物的才学与艺能,或见于撰著,或形于题咏,或镌于碑刻,或播于人口;另有作为家训族规者载于谱牒,铭于祠庙乃至庭院之中,作为劝勉后人的经常性读物。这些都是家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体现传统核心价值观。<br>  总之,姓氏文化内容丰富,延续的历史悠久。由于社会、历史原因,加上修谱者的知识与能力所限,致使谱牒内容时有失真、失实之处,或记耳食之言,或传不经之论,或攀附名人以自高,或遗漏世系而难续,种种舛误在所难免。因此历来为治史修志者所诟病,认为“出自间巷,家自为说,事非经典,苟引先贤,妄相假托”,由怀疑其真实性,而贬损其价值。事实并非全部如此,牒所记明、清以来的内容大多可以采信,因为“地近则易核,时近则迹真”。至于其所记载宋以前的先人往事,则是应当慎重考究的,理应求其出处且寻其旁证,抉微钩玄以见真实。[7] <br> 概述2<br><br>  三、家族繁衍与向外移民<br>  福建远古为蛮荒之地。根据史籍记载与考古发掘可知,早在旧石器时代已有居民出现,四五千年前即已形成土著的闽族,出现最初的文明。福建以上古时代起即接受华夏文明,并开始被纳入中央版图。战国晚期,一部分于越人因战败国灭,南迁入闽,统治闽地,并逐步与闽族融合,形成闽越族。闽越王族有姓氏曰驺,平民仍无姓氏。<br>  汉武帝平定闽越王国叛乱之后,迁其民于江准间,并派兵驻守其地。汉末东吴五次出兵经营闽中,征发(抓捕)大量山越人。西晋末年,北方战乱(“五胡之乱”),大批豪门士族与齐民百姓南下进入闽中,从此开始了有记载的北方汉人移民进入闽中的历史。史载:“晋永嘉二年(308年),中州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陈、黄、郑、詹、邱、何、胡是也。”唐初,有高宗时陈政、陈元光父子率领府兵数千人入闽(据载先期入闽3600人,后派援兵5000人,由“58家军校”率领);唐末,有王绪、王潮率领5000名民军入闽(俗称“十八姓从王”)。当然移民的数量难以计数,姓氏更无法确指。但后两次人闽移民的出发地比较明确而集中,据记载主要来自光州(固始县)和寿州地区,他们不仅对开发福建作出重大贡献,而且对福建的人口构成和姓氏家族形成产生巨大影响。<br>  其后,还有北宋末因宋金战事导致北方汉民南迁,南宋末又因元兵长驱南下,再次造成大量北方汉人入闽。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海上贸易发展,中亚、波斯等地商人循着“海上丝绸之路”来到福建沿海经商、定居。其后,福建移民人口中又多了中亚、波斯来的回民和回族姓氏。元朝灭亡后,有一部分蒙古族人因无法北返而滞留福建,逐渐融人当地社会。明清时期,由于设置卫所并驻军,增加了人口的流动和徙居。清末,也如元朝,政权更迭后,也有一些满族人在福建最终定居下来,如驻屯福州长乐三江口的水师绿营官兵,后来聚居形成琴江满族村落。<br>  总之,福建作为移民社会,自汉晋以来的两千多年间,不断有各类移民入闽。一部分从陆路南下,进入闽中,择地谋生,其中进入闽西丘陵地带者,有的称客家人,而当地土著人则称畲家人;另有人由海路入闽定居。随着人口繁衍,世系传衍,他们从寻根报本、敦宗睦族的目的出发,热衷于建祠堂、修祖墓、编族谱、祭先祖、联宗谊等活动。而另一部分由海路东渐、聚居繁衍于泉州地区的中亚西亚人,以及元代蒙古遗民与台湾少数民族亦分别定居泉州、漳州等地,他们有的入乡随俗,接受汉族文化而有建祠、修谱之举。<br>  台湾也是移民社会,其居民绝大多数来自大陆,而且主要来自福建省。据统计,台湾现有居民中,80%左右的祖籍在福建,且以潭、泉两府人居多。据考证,台湾山地先住民的远祖也多是从福建迁入的闽族人或由南岛迁入的古越先民。台湾移民定居特点亦如福建,只是时间更晚些。历史文献对台湾的简略记载,大体自两汉、三国始,其正式的行政隶属则在宋、元以后。福建人大量进入台湾,应是明末清初跟随郑成功抗清的部队。在清初政权更迭、民族战争激烈的形势下,许多人为抗清或为谋生而纷纷迁移台湾。<br>  迁移入台的福建人,按照传统生活方式,或以家族为单位聚居,或按相同籍贯乡里聚居,为的是方便生产、保障生活。所以,台湾居民实质上多数是福建人血脉的延伸。这种移民特点也反映在人口和姓氏构成上:一是台湾人口也是以陈、林、黄、王、李等姓氏居多;二是著姓多出自沿海面台的漳、泉二府,如蔡、洪、杨、苏、简姓;三是一些有特色的族群和姓氏,如客家、畲族、回族、满族等也有去台湾定居的。<br>  自宋代大规模兴起海上贸易,特别是明初郑和船队下西洋之后,有很多福建人滞留“海上丝绸之路”沿途各地经商、谋生,以至最终定居而成为“华侨”的。他们一方面为住在地的垦殖开发作出历史性贡献,另一方面还念念不忘自己出生诞育的祖国故土。“唯桑与梓,必恭敬止。”他们或携带谱牒、香灰出行,或返乡寻根谒祖,表达木本水源之思。海外各地众多的祠庙会馆与华侨社团组织,就是他们数典敬祖的明证。所以历来大陆与海外的谱牒编修,都不能割舍他们的血脉。   四、血缘认同<br>  血缘是人类一切因缘的基础与前提。因为血缘相同,故而有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口传文学乃至文化意识的共性,并从而激发思想、感情的亲近和认同倾向。中国人的姓氏、家庭和家族,更因血缘关系聚合而成稳固的社会群体,或形成村落社区,或结成会社群团,以期守望相助,急难相帮,通乡情,联宗谊,加深绵延持久的血缘情谊和同胞意识。<br>  血缘认同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情感行为。首先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寻根谒祖、认祖归宗的活动代代相承,形成广泛而持久的社会传统。充其原因,首先是中国姓氏的历史稳定性;姓氏如同基因或身上的胎记,世代相袭,赓续不断。每个人都珍视自己的姓氏,抹不去情感皈依,许多人都有桑梓之恋,也都渴望了解自己姓氏的来源与血脉传衍的过程。<br>  其次是中国儒家传统教育中的孝悌观念。孝以事亲,忠以事君(以君主代表国家)。家族文化以族谱为中心,各姓氏的凝紧力在于以修谱为“收宗睦族”“敦亲叙伦”的主要手段;修祠堂则旨在奉祀祖先,尊祖敬宗,体现“慎终追远”的精神:家训族规中执守“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箴训,旨在教育后人发扬仁爱精神,做到守望相助、危难相扶,维护家族荣誉和血脉亲情。<br>  再次是中国人光宗耀祖、彰显家声的期望。倡导“树高干丈,叶落归根;江流万里,滴水寻源”的理念,实为教海个人艰苦创业,努力成才,在功成名就、事业发达时,不忘报本,重视提高家庭、家族的社会声望,不忘显亲扬名的责任。为此,有“衣锦荣归”之行,“崇德报功”之举。中国几干年盛行褒扬制度或旌表风尚,其源盖出于此。朝廷名目繁多的诏、诰、封、赐予牌、匾、碑、坊,以及各式各样的褒扬祀典,其缘由也出乎此。<br>  中国人寻根渴祖、血缘认同的传统历史悠久,而且渊源有自。其根由都在于血缘情感的皈依与思亲报本的德意。忠孝仁爱的教诫沁人骨髓,世代相传,深固难拔。因此不管是迁移各地的同胞还是徙居海外的侨商,都有着强烈的寻根意识与谒祖情结。随着祖国的发展强大和影响力的日益提升,他们认同血缘、寻找根脉的意识愈加浓烈,除了一般的省亲、祭祖、扫墓活动之外,还特别重视具有永久效用和纪念价值的载体建设,如推动编修谱牒、修缮墓园、修葺祠堂,以求永久保留家族象征和历史记忆,借以激发家族的群体意识,由此也可见血缘关系的感召力与向心力。<br>  福建自古是一个移民定居社会,所以族群分散,姓氏繁多,尤以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和王潮、王审知兄弟所率两支入闽部众影响最巨,他们带来了大批中原人,融合当地闽越土著,构成闽人主体。所以,福建人特别看重地域乡邻和血脉亲缘,由此而重视编族谱、建宗祠、修陵墓,更不忘岁时奉祀和频年祭扫。改革开放以来,在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的推动下,福建各地民间修谱成风,成果丰硕,但失实、失真问题难免。编修《福建姓氏志》的初衷在于集合众力,规范体例,编修一部信实的姓氏志书。修志主要依据的谱料,出于明清朝代者当多翔实,求于宋元以前者实难尽信。故而应当参校多部谱牒或碑记,进行深入调研,努力求实存真,以免贻误今人与后人。修志一如修谱,皆以继承传统、缅怀先贤、弘扬祖德为宗旨。我们从传统走来,所以要承前启后;我们向未来出发,所以要继往开来。我们充满自信,凭借优秀传统文化,壮大民族,振兴中华。[8]<br>  我后面在第二卷的《编后记》上看到,该书的概述是由福建省文史馆原馆长卢美撰写的。一阅之下,不禁赞叹:这是位高人!在我的阅读史上,又多了个每见必读的学者。 <p class="ql-block">  两卷总目录及编后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一卷总目录在“概述”之后,依次是:第一篇 黃姓;第二篇 许姓;第三篇 谢姓;第四篇 朱姓;第五篇 余姓;第六篇 庄姓;第七篇 严姓;第八篇 魏姓;第九篇 卢姓;第十篇 雷姓;第十一篇 孙姓;第十二篇 颜姓;第十三篇 蒋姓;第十四篇 董姓;第十五篇 龚姓;第十六篇 尤姓。</p><p class="ql-block">  每个某姓篇中,都自己再列该姓的编纂委员会名单和目录,大体如此:第一章源流:第一节溯源、第二节入闽、第三节繁衍、第四节 郡望、堂号;第二章分布:第一节人口分布、第二节 主要聚居地;第三章 谱牒:第一节福州市、第二节厦门市、第三节漳州市、第四节泉州市、第五节三明市、第六节莆田市、第七节南平市、第八节龙岩市、第九节宁德市;第四章文化遗产:第一节著作与艺文、第二节族规家训、第三节宗祠、第四节陵墓、第五节古建筑、第六节民间信仰、第七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五章人物:第一节人物传、第二节人物录、第三节历代进士名录。</p><p class="ql-block">  第二卷总目录为二十篇,依旧有“前言”,在概述之后,依次是:第一篇 杨姓;第二篇 蔡姓;第三篇 叶姓;第四篇 周姓;第五篇 苏姓;第六篇 何姓;第七篇 丘(邱)姓;第八篇 萧姓;第九篇 高姓;第十篇 傅姓;第十一篇 柯姓;第十二篇 游姓;第十三篇 梁姓;第十四篇 彭姓;第十五篇 康姓;第十六篇 池姓;第十七篇 毛姓;第十八篇 金姓;第十九篇 钱姓;第二十篇 鄢姓。</p> <p class="ql-block">  第二卷总目录多了篇“编后记”,记述这两卷书的编纂过程:</p><p class="ql-block">  2001年,经福建省政府领导同意,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计划编纂《福建省志•姓氏志》,并初步制定了篇目,后因故暂停编纂工作。2016年,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俞杰,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会长庄奕贤、第三届理事会常务副会长刘以籁等经过多次商讨,并在时任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陈秋平的支持下,决定重新启动该志编纂工作,列为专志,定名为《福建姓氏志》,由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和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共同编纂。同年11月,经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理事大会通过,布置编纂工作,正式启动《福建姓氏志》编纂工作。</p><p class="ql-block">  《福建姓氏志》编纂工作由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所属的各姓氏委员会负责资料收集、撰稿,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负责业务指导。全书按姓分篇,每姓一篇,根据编纂进度分卷出版。为保证编纂进度,提高质量,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组织专家制定了篇目、凡例、编写通则,并多次召开会议,邀请省内姓氏文化研究、方志编纂的专家进行论证;指定黄姓、高姓、卢姓、魏姓、金姓委员会的专业人员撰写有关章节的范本,供各姓氏委员会撰稿人员作为资料搜集和撰稿的参考。2016年12月,召开启动大会暨首次培训会。会后,各姓氏委员会也都召开几十人至上百人参加的会议,布置编纂工作,开始全面搜集资料,撰写初稿。</p><p class="ql-block">  2019年12月,《福建姓氏志》第一卷正式出版后,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立即着手第二卷的审改工作。从2020年3月开始,组织专家对列入第二卷的杨、蔡、叶、周、苏、何、丘(邱)、萧、高、傅、柯、游、梁、彭、康、池、毛、金、钱、鄢等20个姓的志稿分别进行认真审稿,至2020年底,前后共召开37 次初审、二审会议,确认基本合格后提交终验收。</p><p class="ql-block"> 2020年12月7日,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召开终审验收会议,省内姓氏文化研究、志编纂的专家对志稿再次提出详尽的修改意见,各姓氏编纂人员根据专家的意见,又对稿做了认真修改。从初稿撰写到修改审定,各姓氏委员会数易其稿,有的姓还反复修改了十稿,从而确保了志书质量。2021年6月,志稿正式交付出版。</p><p class="ql-block">  本志编纂过程中,得到了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福建省文史馆原馆长卢美撰写本志概述,福建省公安厅、统计局提供各姓人口分布的数据,各姓人口聚居的乡镇府、村委会,街道办事处、居委会为资料搜集提供帮助,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公室专家、福建人民出版社编辑同志多次到会指导,保证了志书编纂任务顺利完成,在此并致以谢忱。[9]</p><p class="ql-block">  有此两卷《福建姓氏志》,福建的姓氏文化研究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领先于全国,已是有目共睹了。</p>  注释<br>[1][2][4][5][6]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褔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编《福建姓氏志》(第一卷),海峡出版发行集团丨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2019年12月第1版,第1-2页。<br>[3]同[1],卷首。<br>[7][8]同[1],第01-04页。<br>[9]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褔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编《福建姓氏志》(第二卷),海峡出版发行集团丨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2021年5月第1版,第1174-1175页。   <div>  二0二四年五月十一日至十六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