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 悟人生丨温州孔庙分享

温州孔庙(文创)

<p class="ql-block">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p> <p class="ql-block">●《论语译注》:陈司败问:“鲁昭公懂得礼吗?”孔子说:“懂得礼。”孔子出来后,陈司败向巫马其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是没有偏私的,难道君子还包庇别人吗?鲁君在吴国娶了一个同姓的女子为做夫人,是国君的同姓,称她为吴孟子。如果鲁君算是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这句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真是幸运。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p><p class="ql-block">●《论语新解》:陈司败问孔子道:“昭公知礼吗?”孔子说:“知礼。”及孔子退,陈司败作揖请巫马期进,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没有偏私,君子也会偏私吗?鲁君娶于吴国,那是同姓之女,致于大家称她吴孟子。若鲁君算得知礼,谁不知礼呀!”巫马期把陈司败话告孔子。孔子说:“丘呀!也是幸运。只要有了错,人家一定会知道。”</p><p class="ql-block">●《论语今读》:陈司败问:“昭公懂礼吗?”孔子说:“懂礼。”孔子走后,陈对巫马期作了个揖,走近一步,说:“我听说君子不偏袒,难道君子也偏袒吗?昭公在吴国娶亲,是同姓,叫她吴孟子。昭公懂礼,那谁不懂礼?”巫马期告诉孔子。孔子说:“我真幸运。只要有过错,别人一定知道。”</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陈司败:陈国主管司法的官,相当于司法部长,姓名不详。也有人说是齐国大夫,姓陈名司败。</p><p class="ql-block">揖:作揖,行拱手礼。</p><p class="ql-block">巫马期,姓巫马名施,字子期,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30岁。七十二贤之一,以勤奋著称。</p><p class="ql-block">吴:国名。鲁为周公之后,吴为太伯之后,都是姬姓。</p><p class="ql-block">党:偏袒、包庇的意思。</p><p class="ql-block">吴孟子:鲁昭公夫人,她的称号应当是国家的名字加姓,她出身吴国,姬姓,应叫吴姬。周礼规定,同姓不婚,为了掩饰违礼,故去掉她的姓(姬),改称吴孟子。</p><p class="ql-block">【感悟】</p><p class="ql-block">春秋时,国君夫人的名号一般用她出生的国名加上她的姓。“吴孟子”姓姬,便应称“吴姬”。但是吴国与鲁国的国君都姓姬——吴国是周文王伯父“太伯”的后代,鲁国是周文王的儿子周公“姬旦”的后代。《礼记·曲礼上》说:“取妻不取同姓,故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按照周礼的规定,同姓是不能通婚的。因此,鲁昭公不称她为“吴姬”,而称她为“吴孟子”(“孟子”是她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礼记·坊记》云:“取妻不取同姓,以厚别也。”鲁国与吴国为同姓,自周之始祖古公亶父至鲁昭公已有六百余年,昭公娶孟子,其血统渊源至少已隔二三十代,而陈司败犹以“不知礼”责之,可见周礼影响之深、之广。</p><p class="ql-block">面对陈司败的提问,孔子的回答可以有三种选择:</p><p class="ql-block">一是直接说“不知礼”,这是最实事求是的回答。如果是孟子,他可能就是这种答复,但孔子不会,依他“居是邑不非其大夫”(住在这个城邑,就不非议管辖这城邑的大夫)的一贯做法,这是他最不可能的选择。《史记》中也记载了孔子类似理由的解释,他说:“臣不可言君亲之恶,为讳者,礼也。”如果直接说鲁昭公“不知礼”,那就是孔子失礼了。</p><p class="ql-block">二是回复说“知礼”,这么选择,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则陈司败并没有点明问“取于吴”这件事,而只是泛泛问“昭公知礼乎”,孔子不愿意因一件不知礼的事,彻底否认其他知礼的事;二则他一定有“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子路篇》)的想法,为先君隐,有种潜移默化的本能。</p><p class="ql-block">三是选择不回答或回答“不知道”,面对不方便直说的问题,这也是孔子最常用的答复手段。据《荀子.子道》记载,即便是鲁哀公提问,孔子也有过“三问,不对”(多次问,不回答)的事。</p><p class="ql-block">孔子明知鲁昭公“不知礼”却袒护鲁昭公“知礼”。“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维护国君的声誉是最大的礼。孔子不言非礼之事,言之无益,宁可自己承担过错,也不能说鲁君不知礼。因此,这是孔子以身示范在讲“为尊者讳”之礼也。吴棫所谓“可以为万世之法”者,即此也。</p><p class="ql-block">孔子为鲁昭公隐恶,自己代国君受过;但当他得知对方明礼并对他的做法质疑时,又欣慰于虽他为国君隐恶,但别人也不会盲目崇拜他的所有做法不加思考,而是质疑批判,这样真正的善才能得到承继与发扬,而不会被隐恶而被误解蒙蔽。在这里我看到了孔子敢于为自己的国君担责归咎,为自己的国君隐恶,这是一种担当,国君是一国的首脑,子民如果发现国君之“恶”就到处宣扬,就会导致君主威严扫地,也就无法更好地凝聚和领导人民了,因此作为子民,孔子对外虽知鲁昭公“失礼”却为他保全颜面与威信,不怕被人误会结党失误,这是一国子民的爱君之心和责任感。我们平时在工作生活中作为员工、子女也应该为领导和长辈“隐恶担咎”,因为领导家长代表的是一个组织、一个家庭,我们应该保全他们的威信与颜面,这样才能有利于其权威不受动摇,更有利于组织和家庭的团结、凝聚与工作的开展,至于他们的错误,可以私下反馈,为他们提出合理的建议,而不仅仅是提出问题或职责,这样也有利于“犯错者”接受、反思、改过。所以君子无论何时都应有大局意识,敢于担责归咎,这是责任感,更是胸怀。</p> <p class="ql-block">如果你要挑刺,你或许觉得孔子犯错了,但是,如果不分场合环境,不加以分析解读,那永远都可以找出所谓的问题。</p><p class="ql-block">既然我们是学习,修心,我们应该取长补短,应该有些度量。</p><p class="ql-block">对于孔子当时的情况,他能不知道么,但是如果他直言不讳,丢失的是国家的尊严,这样的话岂能随便说出,我们常说,家丑不可外扬,这也是礼,如果口无遮拦,那就是唯恐天下不乱的行为了。</p><p class="ql-block">息事宁人,是一种中庸的态度,这也是一种智慧。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这一点,却是很多人做不到的,所以在德行上,孔子牺牲了自己,保全了国之尊严,这难道不是舍己为人么,孔子可以为了自己的尊严直言不讳,但是这样的做法,恐怕才是私心的体现吧。在宏观面前,微不足道,正如国兴才能家和。如此而已。</p><p class="ql-block">名气越大,权位越高的人,往往接收到的信息只是恭维,陈司败能指出孔子的错误,所以孔子说自己很幸运。</p><p class="ql-block">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六本》)”,君子能坦然接受他人的批评,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参读《子张篇》19.21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p><p class="ql-block">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听到别人说自己的缺点错误,不愤怒生气就不错了。哪里还会有什么“有幸”的感觉呢?不过,细细品品孔子所说的话,自己有了错误别人能指出来,总比自己有了错误没人愿意或没人敢给你指出来好。当别人为我们指出过错时,我们一定不要恼羞成怒,暴跳如雷,而要学习圣人的涵养,闻过则喜,把它当作一件“幸事”接受下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使自己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一个没有人愿意或没有人敢给你提意见的人。</p><p class="ql-block">孔子既不为鲁昭公辩解,也不欲指责陈司败的无礼,而只从自身出发,说自己如果有过错,别人一定会指出,这是自己的幸运。两者修养境界高下立判,相信陈司败听闻孔子言语后,也会自愧反省。</p><p class="ql-block">孔子心地光明,涵容广大,仁智并显,其至德圣性,如天之日月,万古可见!</p><p class="ql-block">让我们一起在《论语》的智慧引导下,走向更美好的生活。原创 当下的事放下的人 凡人微光星火成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