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码||孟子说人心

温州孔庙(文创)

<p class="ql-block">人的善良本性,源自人有善良之心,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良心,可以说,“良心”较早是由孟子提出来的。儒家主张“存心养性”,实际上是由“心”的修养,进入到“性”的境界,往往把心与性分成两个层次来处理。儒家的心性之学,则以孟子的论述为主。孟子在《告子》篇中谈到第一个修心的原则,就是“养”,孟子说,“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这句话南怀瑾老师是这样解释的,要经常保持自己心境的宁静,所谓没有妄想,把呼吸自然之气,修养到不来不去“息”的境界,那么生命永远年轻,自己就在成长;失去了养气的境界,生命就衰老死亡,这就是养心的方法,“惟心之谓与!”孟子说,孔子也讲过这样的道理,“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把握住修持这个境界就成长,放弃这个修持的境界就散乱,就完了,这个修持的境界是不被时间拘束,也不受空间限制的,任何时间,任何空间都在静定之中,空空洞洞,没有一个固定的方向,做到一切不管,放下就是。 所谓“养心”的方法,就是孔子所说的“操则存,舍则亡”,所有的一切都掌握在自己手里,一旦放弃,自己不能掌握自己,就不会成功,甚至会变成禽兽。人往往做不到这个方法,人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就是“一暴十寒”。“养心”是天下很容易的事情,是平日里就能做到的,“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但是那些自作聪明的人,不诚实地去做,喜欢投机取巧,难道说是没有智慧吗?“无或乎王之不智也”,有智慧,但是小智慧,做不到“操则存”。能做到的是什么呢?“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就像植物一样,如果在太阳底下晒一天,吸收一天的阳光,然后又把它放到冷藏的冷库中冰冻十天,它怎么能生长的出来?肯定是生长不出来的,很少看到放在寒冷的库房里不加理会的植物,还可以生长起来的,如果真的还希望它长出来,却又要去这样做,真不知道有什么理由可以让它长出来?“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实际上就是说,种下一种植物不能做到专心,不能做到专一,是不可能会生长得好的。这样的例子,也可以拿下棋来做比喻。“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下棋是一个“小数”,就是小玩意,假使下棋的人,不专心致志,就不能到达最高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孟子还举出跟“弈秋”这样的顶级高手学棋的例子,来说明“养心”之中专致的重要。“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假使两个完全不同的人,都由弈秋这样的高手来教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完全听从老师的话,另外一个心不在焉,耳朵虽然在听,但是心完全不在这里,而是想着如何用弓箭把飞过的雁子射下来,最后学习的结果,这两个人在棋艺上必然会相差巨大,“为是其智弗若与?”这是智能的差距吗?完全不是。“非然也。”其中的原因就在于,一个人专心致志,一个人心猿意马。就智能来说,是否学得好棋,在智商一致的情况下,就跟是否专心有关,专心的人成就就大,不专心的人成就自然就小。这一段,从养植物的“一暴十寒”到学弈须“专心致志”,差异“非智弗若”,是对孔子“操则存,舍则亡”的补充,都在说明养心的关键在于专一,只有制心于一处,才能真正做到养心。 养心的另外一个方法,就是不“二者不可得兼”。在“不可得兼”方面。孟子说了三个例子,一个是吃的问题,所论述成为中国的的名言:“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在此情况下,就要有所区分,孟子是“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就每个个体的情况而言,可能有的人喜欢吃鱼,有的人喜欢吃熊掌,故对孟子的取舍不可限于具体的食物,孟子只是一个比喻的说法,告诉我们在“不可得兼”的时候,要舍弃轻微的,取重要的。第二个是“生”与“义”两者之间的权衡。孟子说,人人都有求长生的欲望,同样的道理,人人都有求道理、真理,建立人格真理的欲望,当生命之“生”与真理之“义”不可得兼的时候,孟子的选择是“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在此表达一种宁可不要生命,也不能损失人格,不能违背真理而生存在世界上。类似的例子古今中外很多,西方有人说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话,也有人说过“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南怀瑾老师在书中举了文天祥的例子,意在说明“成仁取义”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这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中心点,传统文化精神,就是在“成仁取义”上做到孔子所说的“操之则存,舍之则亡”。第三个是如何对待“生”与“死”。孟子说,“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意思是说,活下去是人类最大的欲望,可是人的欲望却有比活着更大、更重要的。有的人宁愿为了实现欲望而抛弃生命,这是莫名其妙地被欲望所驱使的典型,此类人忘记了自己生命的宝贵。孟子态度是什么?就是不能苟且偷生,当活着没有意义的时候,宁可不活。同样地,谁都怕死,每个人都很讨厌死,但是有时候,人活着所受到的痛苦,比死还更难过,所谓生不如死是也!孟子意在说明,不合理、不合义而很可耻地活着,比死还更可恶。孟子这里所说的道理,就是以中国文化中固有的精神,固有的人文文化,去勘破生死,做到舍生取义,舍己救人。</p> <p class="ql-block">孟子接着说,“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世界上的人,活下去的方法很多,既然活下去是人的最大欲望,为什么不用可以活下去的方法呢?同样的,人人都怕死,但是对于危险性的事情,偏偏不小心谨慎,偏要去做,这就是人的奇怪之处。例如,人都知道做好事会得好报,可是就是很难做到“与人为善”,人也知道做坏事对社会对他人不好,可是就是容易为了蝇头小利有所作恶。由此可知,那些人明明知道改了坏习惯,可以长寿,他却宁可保留坏习气,结果就死了。相反,对于人生有意义的事,为了真理,为了众生,为了救世界,一己之死,就不应该推辞了。“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南怀瑾老师解释说,人的欲望,似乎比生命更重要,其实生命真的很重要,可是却被欲望骗住了。相反,有些人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是为众生、为社会、国家而牺牲的。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求生的欲望,每个人都有厌死的情绪,凡夫与圣人的差别在哪里?凡夫不知道怎么样去控制自己的欲望,对自己不利的事情却还要去做,例如抽烟伤身,打牌伤神,但是凡夫就是没有办法不去做这样的事情。圣人就不同,圣人知道这些不好的行为,就不去做,静坐修身对身心有利的,圣人就会去做。“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也就是说,只有贤明、明道的人,对于生死的意义认得清楚,始终保持自己的本性本心,建立自己的人格,不受嗜好、欲望的影响。如此才能看重生命,让生命超越欲望,而不是以欲望来消耗生命。孟子说的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舍死求生等内容,都在说明一个道理,人的本心是单纯的,洁净的,但是受到社会欲望的影响,变得浑浊。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当中,在无限的欲望困扰之下,如何保持一颗本心,如何获得一份纯净,关键的是要懂得如何舍弃,在修心上要寡欲,这就是孟子在《尽心章句》篇中所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内心一旦做到寡欲,就算不能够得到,不能够实现,也是很少的一点点东西不能实现;如果欲望太多,就算能够得到,能够实现一部分,对于多欲而言,也是很少的。好比说,你有五个欲望,就算都不能实现,也才五个;如果你有一百个欲望,你实现了二十个,也才百分之二十,比例是很少的,可是绝对数目上比寡欲的五个却多出三倍。世间的人,能明白这样辩证道理的又有几个?人的心大多被欲望遮住了,而且不去打扫,就更容易蒙上尘埃。故孟子在《尽心章句》篇中说,我们要经常打扫内心,“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需要做到“常常拂拭之,勿使惹尘埃”。</p> <p class="ql-block">《告子章句上·第九节》原文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原创 邢飞 江南嘻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