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豫生/1989年冬,带领352团官兵协拍战争巨片《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至简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李俊、杨光远等联合执导,王军、史超、李平分编剧,古月、赵恒多、苏林、刘怀正、马绍信、鲁继先、张卫国等主演的剧情片。该片于1991年在中国大陆上映。<br></br>该片从史实出发,讲述了在1948年,毛泽东、周恩来等共产党重要领导人为适应解放战争需要离开陕北根据地,来到西柏坡村与刘少奇、朱德率领的中央工作委员会会合共同指挥辽沈战役的故事。1992年,该片获得第15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第1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2022年,获得百年百部优质电影新时代国际电影节金花奖"。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电影海报指挥13万解放军官兵打了一场新的“辽沈战役”,《大决战》剧组真够牛!《大决战》是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关于解放战争时期的三次决定性的战役。分为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部六集。电影中千军万马的场景,都是实实在在的找了上万名群演录制的。为了达到作战部队的专业性,剧组动员了解放军沈阳、北京、济南、南京、兰州五个军区和海空军的一些部队,陆军航空兵以及有关院校武警部队,共20多个军级单位,30多个独立师团单位。约13万名干部战士参加了拍摄,累计动员人力达330余万人次。由于战争是主题,这些军人群演为电影《大决战》增添了一份真实感与震撼力。他们的存在使得电影场景仿佛重现了真实的战争场面,让观众们更加身临其境地去感受战争的残酷与艰苦。协拍《大决战》难忘激情燃烧的岁月下面一组照片,是时任118师352团团长黄豫生提供的,照片记录了他带领部队官兵在1989年冬至1990年初协拍《大决战》之〈辽沈战役〉时的场景,每一张照片,都是一段难忘的回忆。1989年至今,已经将近36年,老首长提供的照片上的人,或转业,或退休,大都已离开了老部队。但看到这一张张洋溢着笑脸的照片,仿佛时间定格在了拍摄《大决战》之〈辽沈战役〉那“炮火硝烟的战场”,仿佛每个人都还是那么年轻,每个人的笑容,都是如此亲切感人……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值得我们永远怀念和铭记。可惜1989年“老号兵”已转业回到地方,错过了如此难得的体验机会,没能跟老首长一起过一把拍电影的瘾,甚觉遗憾。 时任总参谋长迟浩田上将视察《大决战》之〈辽沈战役〉拍摄现场,并接见118师的各团团长。图为迟浩田总长与黄豫生团长亲切握手 迟浩田上将和沈阳军区司令员刘精松、40军军长吴家民等首长视察《大决战》之〈辽沈战役〉拍摄现场时,与118师师团干部合影迟浩天总长视察那天,还观看了“突破锦州城墙”那场戏的拍摄。当年,就是352团1连第一个突破锦州城墙,率先杀进了锦州城,荣获“锦州尖刀连”光荣称号。在拍摄现场,迟浩田总长看到“部队作风非常勇猛,像潮水一样从城墙的突破口儿涌进城内”的拍摄场面,他对协拍部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迟总长说,你们这个部队很有战斗力,很有战斗力啊。 <br></br>黄豫生团长与时任118师政治部主任彭小枫在拍摄现场留影 右起/黄豫生,张建政,彭小枫,赵国海(副师长) 黄豫生团长(左)与原352团参谋长张建政在拍摄现场留影 黄豫生团长(左)与时任352团2营营长刘保权在拍摄现场留影 <br></br>黄豫生(左)与时任352团作训股长展辉在影片中配水池战斗置景地合影 黄豫生(左)与展辉在拍摄现场留影 黄豫生团长(中)与《大决战》之〈辽沈战役〉执行导演杨光远(右)、影片场记在拍摄现场 黄豫生(左)与张建政夫妇在拍摄现场留影 能和“林、罗、刘”(剧中人物饰演者)东北野战军三巨头合影,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图为黄豫生及118师参加拍摄部队的团首长与“林、罗、刘”在拍摄现场合影。瞧瞧这些“剧照”,有没有明星范儿? 强将手下无弱兵,拍电影也不含糊 黄豫生、展辉与指挥组人员在拍摄现场 站在坦克最高处的是展辉,“老号兵”在352团6连当指导员时,他是3排长,一米八几的大个子,曾在军体工队打过篮球,绝对的专业水准,那会儿还是个没结婚的毛头小子。 穿越了,解放军团长带的是东野的兵 穿上东北野战军军装的黄豫生团长,妥妥的一位“共军”高级指挥员形象 黄豫生团长在影片配水池战斗置景地这些照片不是剧照但比剧照更贴近我们,当你再看电影《大决战》之〈辽沈战役〉的时候,一定要留意一下,说不定就能在哪个镜头里见到照片上的人!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协拍散记黄豫生1989年冬到1990年初,我所在的118师接受了协助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大决战》之〈辽沈战役〉的任务。拍摄《大决战》是中央军委赋予八一电影制片厂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整部电影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部分,每部上下两集。步兵、骑兵、坦克兵齐“参战”当时,协助拍摄《大决战》的部队简称协拍部队,主要动用了118师6个团的近万名官兵,并且全程参加了《大决战》之〈辽沈战役〉的拍摄。除了我们118师之外,参加拍摄的还有内蒙古军区一个骑兵连。在拍摄塔山阻击战的时候,还动用了驻在兴城的120师,拍摄辽西围歼战大场面的时候,又调动了驻在阜新的坦克5师。关于空军的两件事一是飞机配合不够默契。对于拍摄《大决战》这样大场面的战争巨片,空军是绝对不可或缺的。但摄制组一开始却在与空军的协调上,出了点问题。主要是配合拍摄的空军对执行这项任务的一时认识不足,在需要他们配合的时候,缺乏积极主动性。当时配合拍摄的空军主要是锦州第三航校,三航校他有飞行团,有教练机。当摄制组需要用他们的教练机来充当国民党的飞机,拍摄对东野部队实施轰炸、扫射等作战场面时,常常衔接不上。原因是拍摄电影也要根据天气,没有说是100%准确按照原定计划去执行的,需要使用飞机的时候,飞机就得来。可是飞机无法按照摄制组的要求召之即来,这让导演有点无可奈何,该用飞机了,来不了,有时候来了,也不是很及时。<br></br>二是舍不得新装修的大楼。锦州三航校的办公大楼,就是当年国民党的伪省政府,叫辽西省省政府大楼。<br></br>辽沈战役时,就是当时担任352团8连指导员的翟文清带领8连去爆破、攻打这个伪政府大楼的。翟文清亲自爆破,成了爆破英雄。拍《大决战》之〈辽沈战役〉时,已经离休的40军副军长翟文清,还深入现场,给演员和部队官兵讲诉当时爆破伪省政府大的战斗细节。为了再现当年的场面,摄制组需要用这栋楼来布景。可是这个楼空军三航校是刚刚装修完了的,拍电影需要把它重新做旧,恢复打锦州时的原貌,这样一来现在那个院子里的花坛、凉亭,还有柏油路等等,都得给它彻底去除掉,然后挖成堑壕,修成碉堡工事,楼房的门窗玻璃,好多得打碎,破坏。还要把整个大楼贴着瓷砖儿的外表,都弄上炮弹炸,子弹射击的痕迹,就是要把一栋楼整的非常破旧不堪,像个经历惨烈战斗的模样。这下三航校舍不得了。当然,这可以理解,好好的楼说破坏就破坏,哪个部队也都会舍不得。为了这栋楼的事儿,总政治部副主任周克玉专门给空军的首长打了电话,要求他们积极配合,无条件的满足摄制组的要求,并且讲的很严肃,强调的很严格。有了总政和空军首长发话,三航校这边的态度也就转变了。飞机是随叫随来,大楼也是你愿意咋破坏就咋破坏,随便造。由此可见,军委首长对拍摄《大决战》的决心和支持力度有多大。 拍电影也如同打仗百拍不厌,百改不烦协拍《大决战》之〈辽沈战役〉时,正值严冬,天寒地冻,零下20多度,参加拍摄的干部战士都非常辛苦。一般都是早晨出去,很晚才能回到拍电影时的临时住地。导演对每一场戏的拍摄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按照业内的行话,叫一条一条过。像光线的因素行不行,演员的表演是不是到位,群演的配合是不是天衣无缝,包括烟火效果是不是逼真等等,哪一个地方出了问题,这一条就坚决推倒重来。所以,有时候一个场面拍了一遍又一遍,一而再,再而三,只要不合格,就得重新拍。为了稳定战士们思想,坚决完成协拍任务,118师首长提出了一个口号:百拍不厌,百改不烦。我团按照师里要求,提出不讲价钱不叫苦,一切行动听指挥,用当年打锦州的精神和作风拍好电影儿大决战。通过教育动员,贯彻“百拍不厌,百改不烦”这个口号,让大家明确了:你让我拍几遍,我就给你拍几遍。在配合摄制组拍摄过程中,全团官兵真正做到了无条件配合,逆来顺受,百依百顺。89年那会儿,电影胶片还是个金贵东西。不像现在,全都是那个电子产品,根本不用胶片,摄像机拍过,随便可以删改,编辑复制随心所欲。有的时候导演为了试镜头,他说,开机啦!而实际上他根本没开机,这是导演耍心眼,他为了省他的胶片呢。等到导演看各个环节都协调的差不多了,这才正式开机,使用胶片拍摄。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剧照这样一来,就苦了咱们部队的群演了。经常是一个场景白跑好几遍,人家那机器根本就没转。你想想,一场戏那么多人,演员哪里演的不好了,谁在镜头里的神情不对了,群演哪个地方穿帮了,反正是哪儿出问题了,就重新再折腾一回。尽管如此,118师的官兵在拍摄中不怕困难,没有怨言,真的是做到了“百拍不厌,百改不烦”,表现出了“暴风雨部队”的优秀传统。5连连长三蹚冰河大冬天在野外拍电影,中午这顿饭基本上是送到野外吃,饭到了嘴里,就没多少热乎气了。 咱东北野战军历来都是官兵一致,大冬天的,当首长的吃顿饭也是跟战士们一样席地而坐,黄团长拍个电影也不易啊不但吃饭没多少热乎气,穿剧组发的演出服,也是不暖和。演出服不像咱部队发的真正的棉衣,贴身保暖。剧组为了省钱,他们做的拍电影穿的军装,他就差点劲,不太暖和。那个冬天把我给冻的,肺部感染了,没办法还去打了吊瓶。记得有一场戏,拍的是部队过冰河。拍摄地在锦州西边班吉塔那一带,那里有条小凌河,河面冻了一层薄冰。导演需要部队蹚着这个冰河过去,然后还要有战士中弹倒在水里。团里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具有光荣历史的5连,当时5连的连长叫陆军,曾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受过伤,还立过一等功。<br></br>5连要踩着薄冰过河,可谁也不知道河水的深浅。陆军心里没底,怕战士淹着,他自己就先蹚过去,又蹚了回来,然后再带着连队正式开拍,冲到河对岸去。看到陆军率先来回螳过冰河,我跟导演讲,这次你可一定要一次拍成。这都是些年轻人呀,踩着冰河太冷了,对身体健康肯定会有损害,说不定还影响以后的生育。部队一旦过去就得拍完,不能再拍第二次。另外,我告诉导演,尽量给战士们穿点儿防护的东西。于是剧组就找来类似雨衣这种防水的东西穿在里面,外面再套上演戏的棉军装。特别值得敬佩的是被指定受伤倒在水里的战士,零下一二十度,倒在冰冷的河水里,真的是冰冷刺骨。为了把辽沈战役时先辈们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精神给表现出来,我们战士硬是克服了种种困难,顺利完成了冰河战斗那场戏的拍摄任务。这场戏结束,我对陆军说,你小子蹚了三遍冰水,要是冻坏了命根子,将来影响你生孩子可咋整?<br></br>陆军住在锦州,平常不怎么回去,可那天晚上却偷摸地回了趟家。第二天陆连长从锦州回连队接着拍戏。他看到我,跑步过来打了个立正:报告团长,昨天晚上我回家去了,关键部位没坏,还好使。演员的故事在影片中,有一场攻打锦州配水池的重头戏,饰演353团一营营长赵兴远的演员叫高强,曾经塑造过抗联英雄赵尚志这个角色。 高强在影片中饰演战斗英雄赵兴元在高强演攻打配水池的时候,配水池里头的水被打漏了,哗哗地流到他身上。这水是怎么弄的呢,就是调来消防队,用消防车的水龙头把水从天上洒落下来,浇在他身上。天寒地冻往身上浇凉水,那是什么滋味可想而知。可是他还必须忍着,在拍摄中,高强是一边被浇着冷水,一边还要表演赵营长肠子被打出来了,硬是把肠子给塞回肚子里,战斗到底。结果就这个戏拍了一遍又一遍,导演都不满意,还要重拍。这下可把高强给冻完了,当最后那一遍导演终于说通过了的时候,高强直对着导演作揖,连声说:哎呀,谢谢导演,谢谢导演。剧组的人赶紧拿来衣服给他换上保暖。<br></br>拍配水池那场戏,对我们部队官兵的教育也挺大。我后来回118师讲传统,还举了配水池战斗这个例子。赵兴元那个那营攻打配水池,800多人,剩下的不多呀。影片中剧组布置场景,铁丝网上,战壕里,都是血淋淋的画面,化妆的烈士躯体,都是血肉模糊,惨不忍睹,真实再现了当年配水池战斗的惨烈。沈阳军区抗敌话剧团有一个副团长姓李,他在影片中饰演一个老炊事班长,他挑着担子上前线给部队送饭。到了阵地上,就喊:猪肉炖粉条子!猪肉炖粉条子!喊了半天怎么没人来吃啊?一看都牺牲了,他就坐在地上哭。这个场面,我们看着拍戏的人,都感动的直掉眼泪。 <h3>影片中的“林彪、罗荣桓、刘亚楼”,</h3></br>《大决战》之〈辽沈战役〉剧照影片中饰演林、罗、刘三位东野最高首长的演员,他们三个人在拍摄期间成天都穿着演出服装,每天在一起不离左右。说这样儿做就是为了更好的培养角色感,更自然地入戏,达到配合默契。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剧照我一直觉得,在《辽沈战役》里头,马绍信饰演的林彪比较真实,在所有演过林彪的人里面,这个马绍信演的最像,神似。大年初二,全团官兵冒着暴风雪抢拍急行军在拍摄的日子里,1990年春节来到了。<br></br>大年初二,全团官兵团都在营房里过节,突然那天风雪交加,狂风大作还下起了鹅毛大雪。导演一看,乐坏了,我就等这个天呢。于是,我们团就突然接到了通知,要把部队拉到团山子去。从咱们团营房经过炮团往353团走,有个很大的河套,那一带有个村子叫团山子。摄制组就要在那个河套拍辽西围歼战东北野战军部队冒着暴风雪强行军,急行军的一场戏。大年初二上午,我们352团全团出动,可是因为走的太急,又是那么冷的天,做饭也根本来不及,所以部队官兵中午就没法吃饭,都是饿着肚子赶去拍摄现场。那年春节特别的冷,我记得出发时在车上带了一个陶瓷杯,装了满满一杯开水。结果拍摄时也没顾的上喝。等晚上回到家的时候,老婆打开杯子一看,妈呀,这杯子里边的水,都冻成冰坨了。就是在如此严寒的气候条件下,全团官兵忍饥挨饿,顶风冒雪,积极配合和满足导演的拍摄要求,而且毫无怨言。那个时候,352团已经逐步的改成摩托化步兵,以前的军马都处理了。部队没有军马,但拍摄又需要,剧组就临时到老百姓家里,花钱征集骡马,然后让老乡换上演出服,牵着马走。导演说,这样的天气是可遇而不可求,机不可失,一定不能错过。而对我们的战士来说,这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一次异常艰苦的拍摄过程。最后,这场戏拍的很成功,那些风雪中部队急行军个镜头,在影片中都能看到。 群演中的“主角”参加协拍的118师3个团,352团是饰演“共军”,穿解放军服装,353团饰演“国军”,穿国民党军服,而354团是两套服装兼备,根据需要随时替补。解放军需要多了,他就穿解放军衣服。国民党需要多了,他们就穿国民党衣服。另外,那个内蒙古骑兵连,也是“共军”“国军”两套军服,拍摄时需要穿那一套,随时换上。炮团、高炮团、坦克团的人员相对少一些,拍大场面的时候,导演就给他们安排在比较远,镜头比较靠后的地方,能看到人山人海的效果就行了。所以他这几个团的服装,也都相对的比较简单,有点国民党不是国民党,解放军不是解放军,反正剧组就是为了省钱,如果人人都穿真正演戏的衣服,那得多花老鼻子钱了。所以像化妆服装道具等等,也是能省一点是一点。 <h3>拍电影,咱“铁拳”团的兵也是这么爷们儿<br></br></h3></br>而352团、353团、354团的待遇就不一样了,他们应该算得上是群演里的“主角”。所以导演给的镜头都比较近,穿在身上的军服,自然也是正规多了。 纹丝不动的方块阵在拍摄《大决战》之〈辽沈战役〉的过程中,有一个故事,让我记忆深刻。那天,部队还是在小凌河拍摄,之前全师六个团,每个团一个方块阵,在河套那儿坐着原地待命。这一次,导演是要进行空中拍摄,39军的陆航大队(现在叫陆航旅,当时叫陆航大队)派来了一架直升飞机,首先拉着摄影师沿着河套飞一圈,跑一遍找找角度,看正式拍摄时部队怎么展开,从哪个角度去拍。这架直升飞机当时飞的比较低,飞机的旋翼卷起了很大的风,结果把河套里卷的飞沙走石,灰土弥漫。当这个飞机一飞过来,大风卷起的石头沙子就直往脸上打。结果等直升飞机过去,漫天灰土散尽之后,原先端坐在那里的六个团的方块阵,就只剩下一个了。有五个团方块阵的士兵都自动的跑到远处,躲这个直升机卷起的飞沙走石去了。而留在原地唯一一个原地不动的方块阵,就是我们352团。我一看,咱“铁拳”团的兵关键时候还真的有意志力。就说,唱个“铁拳”团团歌,鼓鼓劲。好像是让陈建山指挥的。因为我就爱唱团歌,所以就让部队唱这个“铁拳”团团歌。那会儿,军师的领导都在那儿看着呢,说这团跟团的作风他就是不一样。关键时候,能考验一个部队的作风过硬还是不过硬。<br></br>(“老好兵”/这就是我的老部队“铁拳”团,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令行禁止的作风,不论什么情况,没有命令,每个战士都是雷打不动。)<br></br>(黄豫生口述,“老号兵”整理) <p class="ql-block">《大决战》之〈辽沈战役〉剧照文为原创,照片提供黄豫生,感谢授权发表,转载请注明出处。</p>